APP下载

对汉语文课程的现代认识

2014-04-11

关键词:人性道德发展

陈 璨

教育,所谓“教”即有教化、说服之意,“育”就是孕育、培育。所以仅仅是看字面意义,教育本质上就是通过上一代向下一代的说教、培养、使新的生命化育为理想的有能力的完整的人。用发展的眼光来看,新成熟的人不仅仅是达到上一代人的水平,更要有创造性的崭新的能力和思维。这才是人这个文明的种族延续发展进化的必经之路。

一、对教育的认识

1.教育发展应当有大背景:“在整体生态背景之下展开。”要说语文如何教,我们首先要对教育有正确的认识。从理论上讲,语文教育是教育的一个分支。从本质上来讲,教育出完整的人是目的,语文教育是以诸多学科命名的手段之一,还有数学教育手段,生物教育手段,等等。

所有的教育都应该放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整体生态背景之下展开。这个世界是一个全球生态文明的社会,每个人都是其中的一份子,人们在自然环境中寻找自我、建设自我的同时,环境被严重破坏,物种灭绝。一方面影响了人类共有的生态整洁与安全,实现自我眼前利益时,严重侵害了整个人类共同的利益。另一方面,被破坏的坏境也对人类生存构成威胁,因果关系是恒久不变的道理。

因此,人与自然一定要以和谐的状态呈现,我们的教育要在整个大的生态伦理背景之下发展思考和归位,从长远利益出发,从整个人类繁衍永久共生的角度考虑,不威胁别人利益的底线为基础,以保护坏境为尺度,全方位开发宇宙资源和大脑资源,使我们生存的社会中,人与人,人与自然都是融合、创新、协调的共生共存。

2.人类教育的任务:“道德人生、身心开发、人性重塑”。我们教育的内容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人类伦理和文化。可以分为道德培养、身心发展和人性塑造三个方面来共同培育完整的人。

第一,道德培养。中国享有“上下五千年文明古国”的美誉,自古以来儒家礼教独尊,博大精深的道德文化经历几千年的沉淀,一方面在历史的长河中以波澜壮阔之态引领教育的主流,另一方面又以山涧泉水叮咚之势静静根植人们心中,我们的道德文化体系发展的早已炉火纯青,登峰造极。与其他国家相比我们有得天独厚的道德资源。

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说:教育的目的是造就有文化又能掌握专业知识的人才。所谓人才就是首先要成为人,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条件就必须有高尚的品德。

做人要做有道德有操守德行高尚的人,否则科学知识取得多么的成就,也始终是一个病人。就好比不会爬行的婴儿企图走稳妥,势必摔跤。更何况自古我们都是弘扬传统美德的国家,我们更要继续发展道德教育,发挥我们的优势,从小进行全面的道德培养,把道德教育真正提上日程。全方位认识到德育智育并举。把我们的中华文明和道德瑰宝传承下去,在我们这一代身上有更好的发展和创造,做彼此团结、热爱国家、尊老爱幼、有道德底线约束的文明的华夏儿女。

第二,身心开发。包括身体健康和智力培养两个方面。洛克在《教育漫画》一书中就极力倡导儿童的发展第一重要是身体健康。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也在儿童身体健康发展方面大挥笔墨。就像我们俗语所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我们关注人的教育问题,切不可忽视根基部分。好比修剪盆景,即使雕琢艺术精湛,但必须有长得挺拔茁壮且郁郁葱葱的枝叶才行。人要有健康的身体和自我生存的能力。从哲学角度来讲,关注人类自身健康,是重视人性的体现,关注人生存的能力,是种族绵延发展的要求。从简单的衣食住行到锻炼强健的体魄敏捷的思维,都要面面俱到。

智力培养要顺应天性,合理引导,正确疏导,开发人最大的思维潜能。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说:“教育只能根据人的天分和可能性来促使人的发展,教育不能改变人生而具有的本质。但是,没有一个人能够认识到自己天分中沉睡的可能性。因此需要教育来唤醒人所未能意识到的一切。”可见教育智力开发方面是顺应自然唤醒人的意识,而不能拔苗助长。脱离人自身这个大前提。大自然自有其运行规律和神奇的奥妙,人作为自然的一份子更是具有独特的自身发展的规律。比如对一个智力欠佳儿童和一个智力超群儿童采用同样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进度,显然不会达到期待的效果。并且这样的做法会在两个儿童中间形成比较,对智障儿童的身心发展及其不健康。带领一个四岁的儿童唱歌认字画画,则是开发智力。倘若让四岁的儿童精读哲学著作,可谓是天方夜谭,乱搞教育。所以我非常反对媒体上经常有一些神童表演数十几位乘除运算,根本就是强化培训出来的产物,在他今后慢慢人生长路上某种极端的智力发展并没有任何重要的帮助。但是却导致多数家长盲目追随。延误了儿童正确发展的最佳时期。进入教育的误区和歧途。所以智力开发三要素:顺应自然,因地自宜,循序渐进。

我们倡导的身心开发,是一种境界。身体健康,智力和谐发展,达到心胸开阔,并且能够进行思维再创造。运用合理的教育手段挖掘人本身最大的潜能,发掘人才。培育的人可以在世界上独立生存。

第三,人性重塑。人类教育的真正规律是人性规律,教育探索的核心问题是人性问题。教育是使浮夸社会下浮躁的人们人性觉醒,以善博爱。

首先人性及其复杂,我们要化杂为一,即发展善良之本性。我们可以熟知小动物长大以后的模样,狗忠诚机灵,大象笨拙沉重,老虎凶猛异常,老牛憨厚懦弱。但是我们完全不能预测一个儿童长成人以后会是什么性格。虽然如此,但是这个社会需要高尚品格的人来引领未来之潮流,推动世界之发展,促进文明之进步,历史之缔造。因此人性教育处在举足轻重的地位,迫在眉睫却又是长期艰巨等待我们研究并且体验的使命。儒家学说孔子道“人之初,性本善。”所以教育要引导人性积极向善,开发启迪唤醒人内心深处自我觉醒。在我看来人天生是自私的动物,但人性应该是善良的,是做人的要求,社会的要求。这就需要教育引导每一个自私的动物化育为本性是善的人。每个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做一个博爱的君子,一个有道德有理想有慈悲心怀的人。

其次,生命应当充分闪耀尊重生命敬爱生命的人性主义光辉。这就需要我们正视生命,能够真爱自己的生命。现代人的生活大多数是迷茫的,不知道自己要什么自己做的行为又是为了什么。只是无意识的做下去,并没有信仰没有寄托没有明确的目标。所以失去了上帝的现代人,只是把罗曼蒂克般的爱情转化为了心中理想的信仰。但是现代大多数的人都是心灵脆弱不能承受打击,遇见问题不能经受任何波澜。我们降临到这个世界,就担负着整个生态系统赋予我们延续生命的历史使命和伟大责任。我们要爱惜自己的生命,永远不能有轻生之念头。做一个内心强大的人,能够遇事荣辱不惊、面对挫折处之泰然、遭遇情感危机退一步海阔天空。我们一生都应当为生之希望而感恩。教育要培养一代又一代的人做坚强的人,博爱的人,敬畏生命的人,为生骄傲的人。这就是人性当中一生都在孜孜不断追求的真正的重塑。

二、对汉语文教育的认识

1.汉语文教育现状及正确的价值取向

第一,汉语文课程的民族本位失落。标志是将“国语”改为“语文”课。汉民族虽然是华夏文明的主要缔造者,但是我们毕竟是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为了更好的体现民族之间的平等性、团结性,母语教育以“国语”命名比“汉语”、“语文”更恰当。众所周知,英国的母语是“英语”、美国的母语是“美语”。都体现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伟大的民族凝聚力。所以我们的“语文”课仅仅作为一种交流工具的含义而存在,势单力薄。语文课本外国名著节选小说比比皆是,我们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美文并不具有明显的优势地位。

第二,我国的语文教育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其实有疑问。马克思主义是西方哲学,等于我们在用西方的话语体系来引导中国人学习自己的母语。任何一种制度都应该是以培养人为社会目的。但是20世纪后半页以来,我们汉语文教育都以执政者的“思想政治”做指导,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并不是培养具有世界能力的中国人。政治色彩浓厚,人文精神不强烈。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说:“政治不等于教育,教育必须是全民的教育,不只是政治、科学技术的训练,要有道德和精神的教育。”那么把政治色彩强加到国语课的学习上更是不道德的。

第三,汉语文课程正确的价值取向应该是:真善美情于一体的人本取向。朱光潜的《谈美》中也在说人应当是真善美全面合一,才能算是真正的人。还有一个“情”字的融合,可谓妙哉。语文课应当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统一结合。重点在于培养人性。确立和提升人的信仰,树立健全的人格,善良的心灵,真挚的情感。体现和弘扬公民精神,为捍卫集体的尊严利益和权力而努力,为民族的独立繁荣国家的昌盛富强尽义务。开拓学生求真、创美、扬善、纯情的品质精神。这才是真正的真善美情。

2.汉语文教育的基本精神:以“使人成为人”和“生生不息”来指导人类的终身教育,建立思维开放的教育。

第一,使人成为人。教育从本质上说是让物种化的人迅速进化成为有文化的人和文明的人。这才是教育的根本。人天生属性是动物,要想和动物有所区别,就是通过教育实施转化。让野蛮的、带有动物本性的人,改良成知书达理通晓道理的人。

汉语文课程的人文目标应当是全面解放人和全面发展人。全面的解放人就是带领人类从动物领域走出来,走向完整的人。而全面发展的人就要培养人的感情、思想、性格、经验。真正全面发展的人不仅仅是从自然中走出来,还要真正的走进自然。既要追求功名利禄,又要追求人世间的真善美,既要爱自己爱家庭有爱心,又要博爱,爱祖国爱社会爱人类。有淳朴的自然之心灵。

所以真正的教育应当是全面的教育,有头有身有脚的人本教育。扬善教育、创美教育、求真教育是基础,同时还要有人文情感思想精神蕴含其中,语言的奠基教育是身体,创造性人文能力教育是人的大脑。这样结合的教育才把培养一个完整的人。

第二,生生不息。汉语文教育的化育本质是生生不息。教育的目的不是教,而是生育。教只是教育的手段。教人成为人,教人生活的经验,教人的精神世界,教人以美德等等。我们的民族需要生生不息的繁衍以传承,我们的国家需要生生不息的精神才能发展,我们的社会需要生生不息的创造才得以延续,所以我们这些人不是循规蹈矩的学习被教的知识,而是这些知识在我们心中得以生根,发芽,有发展的作用,有创造的价值,有生的意义。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体验,是有一种历程。教育更是伴随人生事业而来的一种探索一种创新一个种关乎人性的革命。我们伟大的汉语文教育事业在摸索中前进,在曲折中发展。归根还是要培养我们的民族人格精神和爱国情操陶冶。培养一代又一代成为真正的具有世界能力的中国人!

[1]唐代兴.汉语文课程的当代建设[M].北京:世界图文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1.

[2](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上海:三联书店出版,1991.

[3](美)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徐汝舟译.上海:三联出版社,2002.

[4](美)吕达,邹燕.杜威教育文集——我们怎样思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2008.

[5]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6](俄)郑文樾.乌申斯基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7](美)吕达,邹燕.《杜威教育文集——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2008.

[8](法)洛克.教育漫画[M].徐大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2011.

猜你喜欢

人性道德发展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人性的偏见地图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功能与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