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佛手散的传统功用与现代研究关联分析

2014-04-11李沛清刘喜平

中成药 2014年3期
关键词:佛手川芎方剂

白 鹤, 李沛清, 刘 洁, 刘喜平

(甘肃中医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00)

佛手散的传统功用与现代研究关联分析

白 鹤, 李沛清, 刘 洁, 刘喜平*

(甘肃中医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00)

佛手散是传统名方,本研究通过对古今与佛手散相关文献的分析,对佛手散的源流进行考证总结,归纳总结佛手散的传统功用、现代临床主要应用、组方药味传统功效与效应物质的关联性,并对本方的进一步的应用研究进行展望。

佛手散;传统功用;现代研究

1 佛手散的渊流及传统功用

1.1 方剂溯源 一般认为, 以川芎、 当归二味药物组成的方剂, 出自于许叔微的 《普济本事方》, 名为 “佛手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称之为芎汤。 《普济本事方》 中明确提到 “和剂局方此药治伤胎去血多……”, 此处 “和剂局方此药” 即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中的 “芎汤”。 此外, 在早于 《普济本事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的宋代方书 《太平圣惠方》 中也曾收录以川芎、 当归二味药物组成的方剂, 但未具方名[1]。 可以肯定的 是, 在 《 普济本事方》之前,已有佛手散方。

上溯到唐代医方文献, 《外台秘要》 有多处以川芎、当归二 味 药 物 组 成 的 方 剂[2], 如 “ 文 仲 徐 王 效 神 验 胎 动方”、 “崔氏疗子胎在腹中, 恐死不下方” 等, 并有注:“救急经心录同崔氏, 用米醋二升煎二十沸服”。 《经心录》一书及崔氏已佚, 无从考证。 可见, 在 《外台秘要》 (成书于 725 年) 之前, 以川芎、 当归二味药物组 成的方剂已广泛应用并传承。

近年来,本课题组在整理与挖掘敦煌古医方的过程中,发现在敦煌遗书 P·3596 《不知名医方第九种》 的卷子中,载有川芎、 当归二味药物组成的方剂: “妇人损娠方……又方,芎,当归四两,酒三升,水二升,煮取三升,分服”。 其用法与 《外台秘要》 的记载 (上二味, 切, 以水四升、酒三升半,煮取三升,分三服)十分接近。据马继兴先生考证, 敦煌遗书 P·3596 卷子为唐高宗 (628 年 ~683 年) 后期写本[3], 明显早于 《外台秘要》 的成书时间。这是目前见到的以川芎、当归二味药物组成的方剂的最早文献,对于考证佛手散的源流衍化,有重要的史料和学术价值[4]。

宋代以来,川芎、当归组成方剂的命名甚多,如试胎佛手 散[5], 一 奇 散[6], 归 芎 汤、 君 臣 散[7], 神 方 验 胎散[8]等。

1.2 传统功用 佛手散的传统功用, 主要是运用于妇产科产前、产后诸症,尤其是用于验胎、安胎、下胎,更为广泛。

《普济本事方》: “能治妊孕五七月, 因事筑磕著胎,或子死腹中, 恶露下, 疼痛不止”, 并说: “用此药后, 若不损则痛”[10]。

《妇人大全良方·卷之二》: “佛手散……治妊娠子死或未死,胎动不安。每服用酒、水合煎,连进数服。胎若已死, 服之便下; 若未死, 其胎即安”[11]。

此外, 敦煌古医方用于 “妇人损娠”, 也是安胎的应用。

同时, 《妇人大全良方·卷之二》又记载: “佛手散治产前、 产后腹痛……能除诸疾, 逐败血, 生新血”[11]。

《济阴纲目》 载: “治临产艰难, 胞衣不下, 及产后血晕,不省人事,状如中风,血崩恶露不止,腹中血刺疼痛,血滞浮肿,血入心经,语言颠倒,如见鬼神,血风相搏,身热头痛,或似疟非疟,一切胎前产后,危急狼狈垂死等证, 并皆治之”[12]。

《血证论·卷四》更是扩大了其治疗范围, 以佛手散治疗 “瘀血在经络脏腑”[13]的各种血瘀病证。

2 佛手散的临床应用

2.1 妇科疾病

2.1.1 痛经 佛手散传统应用主要在于产前、 产后疼痛症的治疗,取其通调气血,祛瘀调经之功。在现代临床实践中佛手散常被用作原发性痛经、青春期痛经的治疗,并进行一定加味来适应对复杂病症的需要。有研究者以布洛芬软胶囊为对照组,观察佛手散加味治疗原发性痛经,总有效率达 98.4%, 对照组总有效率 60.05%, 差异明显 (P<0.01)[14]。

2.1.2 引产下胎 在古代众多文献中佛手散对于胎死者可下胎;未死,胎动不安者可安胎;临产艰难,胞衣不下者则可催产。 如 《妇人大全良方》 曰: “……治妊娠子死或未死,胎动不安。每服用酒、水合煎,连进数服。胎若已死, 服之便下; 若未死, 其胎即安”。 《济阴纲目》 称其“治临产艰难, 胞衣不下”。 现代临床研究表明以佛手散为主加味综合引产, 有效率达 87.5%, 引产过程中无产后大出血发生,亦未见对胎儿有不良影响,用法简便,安全可靠[15]。

2.1.3 药流后阴道出血 《妇人大全良方》 谓佛手散:“……能除诸疾, 逐败血, 生新血”。 以传统的益母草冲剂为对照组,观察佛手散加味对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的治疗,研究表明,佛手散加味可减少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量,有效率达 94.67%; 在缩短出血时间方面有效率达 88%, 与对照组比较均有著性差异 (P<0.01)[16]。

2.2 脑血管病 有人以佛手散为基础加减形成佛手潜阳汤、佛手二陈汤、佛手通腑化痰汤、佛手熄风汤、佛手育阴汤、佛手益气活血汤等系列方剂,辨证论治脑卒中,疗效显著[17-19]。 此外, 以佛手散为基础加减治疗脑外伤后遗症, 也取 得 了较 好 的 疗效, 以 静 脉 点 滴 能 量 合 剂、 VitC、VitB6、 VitB1、 25%MgSO4、 胞二磷胆碱、 七叶皂苷钠为对照组,观察佛手散加味配合电针治疗脑部外伤瘫痪,其治愈率、 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 P<0.01)[20-21]。

2.3 肝胆疾病 佛手散治疗肝胆疾病主要用于早期肝硬化。 肝硬化属中医 “瘀血在经络脏腑” 的范畴, 佛手散可活血行气,祛瘀生新,以佛手散为基础方加减治疗,重用当归 (30 ~60 g), 同时加用郁金、 泽兰叶、 三七增强祛瘀通络之力, 治疗早期肝硬化疗效满意。 有报道以 20%肌苷口服液、维生素C为对照组,观察佛手散加味治疗早期肝硬化,对于脾大回缩、出凝血时间、肝功能、血清蛋白γ等指标的改善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显著 ( P<0.01)[22]。

2.4 脑神经病 现代临床常用佛手散治疗偏头痛和顽固性疼痛,前者可在佛手散中加柴胡、前胡为基础,辨证加减,在减轻头痛症状方面, 有效率达 97.56%, 患者服药时间最短 6 d, 最长 50 d, 疗效满意[23]; 后者可在佛手散中加白芷、 细辛、 丹皮为基础, 并重用川芎 (30 g以上)[24]。

佛手散中加丹参、炮山甲、地龙、路路通增强活血通络之功,治疗癫痫病症,可明显降低癫痛发作次数,总有效率为 77.8%, 且疗效与原发性癫痛、 继发性癫病无明显关系,与病程关系亦不大,疗效肯定。同时观察到方中当归剂量小于 30 g, 效果较差, 用至 30 ~60 g则获良效[25]。

3 佛手散及其组方药味传统功效与效应物质的关联分析

表1表明,佛手散单味药物及其复方的药理效应、活性物质基础研究较多,且较为深入,但是单味药物与其复方之间的药理效应、活性物质关联性研究尚不够深入,药理效应、活性物质之间的相关性研究亦不够清晰,特别是缺乏毒理学的研究。因此,佛手散的临床疗效作用机理及效应物质更有待于深入探讨,以期揭示该方的作用机理、作用途径和作用方式等相关科学内涵。

4 讨论与展望

4.1 佛手散为临床 “养血活血, 祛瘀生新” 的要方 通过分析历代医学文献,佛手散的传统功用为治疗妇人损妊,胎动不安、胎死腹中及其他产前、产后诸症,多以逐败血、生新血论述。现代文献表明佛手散是治疗血虚血瘀,虚实夹杂的基础方剂,除了沿袭传统妇科疾病的应用之外,现代将其拓展为治疗脑血管疾病、脑神经疾病及肝胆疾病,尤其前者应用更为广泛。而古今应用皆以 “养血活血,祛瘀生新” 为其作用基础。 因此,佛手散为临床 “养血活血,祛瘀生新”的要方。

4.2 佛手散川芎与当归用量比例值得研究 通过古代文献的记载,不难看出,佛手散中川芎、当归的用量比例也不尽相同, 达 6 种以上。 如敦 煌古医 方[3]、 《 外台 秘 要》方[2]、 《成方切用》 方[7]皆为 1 ∶1。 《 太平圣惠方》[1]为1 ∶4、 《陈素庵妇科补解》 试胎佛手散[5]为 1 ∶2、 《 医部全录》 神方验胎散[8]为 10 ∶7、 《证治准绳》 一奇散[6]为7 ∶10等多种用量比例。 这些用量比例可能是古代医家临床根据病证加减的变化。有学者对川芎、当归配伍应用的数据分析研究表明, 二者 1 ∶1 配伍频次最高, 占 68.08%;川芎用量大于当归主要用于虚劳、脾肾虚损、风证、中风等内科疾病的治疗;川芎用量小于当归主要用于妇科疾病的治疗, 突出当归养血活血之用, 为妇科要药[40]。

表1 佛手散的传统功用、药理作用及活性物质的关联分析

特定的用量比例,会发生不同的物理、化学变化,必然会影响复方的物质基础、药效、药代动力、毒副作用等,可能对应不同的病证。如果用量比例选择合理,便能使整体复方更高效、安全、稳定。佛手散中川芎、当归的不同用量比例对佛手散的效应物质在体内转化、吸收、分布、代谢、解毒等各个环节的变化有何影响,值得进一步研究。

4.3 佛手散配伍、 活性物质及药效的相关性研究有待深入

方剂的临床功效与活性物质基础相关性研究越来越引起注视, 尤其是 “方剂配伍-成分变化-药效改变” 已成为研究的重要内容,佛手散的养血活血,祛瘀生新之功效如何应用现代药理指标来表征,是药效与成分间相互关联的中间桥梁。因此,必须采用多学科、多技术交叉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不同配伍或/和不同比例的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的对比研究和分析, 并观察 “ 方剂配伍-成 分变化-药 效改变”三者的相互联系。

[ 1] 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2442.

[ 2 ] 唐·王焘.外台秘要[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2:915-935.

[ 3] 马继兴.敦煌古医籍考释[M].南昌: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8: 76.

[ 4] 刘喜平.敦煌医方理论与实践[M].北京: 中医古籍出版社, 2012: 123.

[ 5 ] 宋·陈沂.陈素庵妇科补解[M].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3: 66.

[ 6] 明·王肯堂.证治准绳[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2553.

[ 7 ] 清 ·吴仪洛.成方切用[M].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 37.

[ 8] 清·陈梦雷.医部全录[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 180.

[9] 唐·王焘.外台秘要[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 206.

[10] 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M].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78: 142.

[11] 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54-65.

[12] 明·武之望.济阴纲目[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 128.

[13] 清 · 唐宗海.血证论 [ M].北京: 人 民军医 出版 社,2007: 154.

[14] 佟 力.佛手散加味治疗原发性痛经 60 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 2010, 32(5): 693-694.

[15] 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妇产科.佛手散加味综合引产例疗效观察[J].铁道医学, 1986, 14(4): 230-231.

[16] 陈 宏.佛手散加减治疗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 75 例[J].天津中医药, 2011, 28(2): 134-135.

[17] 夏永潮.佛手散为基础辨证组方[J].中医杂志, 1991,195(4): 5-6.

[18] 夏永潮.140 例中风病临床疗效分析[J].北京中医学院学报, 1990, 13(4): 17.

[19] 夏永潮.佛手益气活血汤治疗 52 例中风后遗症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1, 11(12): 736.

[20] 田小刚, 田建平, 刘芳琴, 等.电针配合佛手散治疗脑部外伤性瘫痪 98 例临床研究[J].甘肃中医, 2007, 20(1):40-41.

[21] 夏永潮.佛手散加味治疗 5 年脑外伤后遗症 1 例[J].江西中医药, 1996, 27(1): 63.

[22] 毕德忠, 张 博.加味佛手散治疗 104 例早期肝硬化的临床观察[J].吉林中医药, 2001, 11(6): 24.

[23] 张秀荣, 刘嵩平.佛手散加减治疗偏头痛 82 例[J].河南中医, 2002, 22(5): 70-71.

[24] 杨维乾, 袁小清, 孙银玲.佛手散加味重用川芎治顽固性头痛[ J] .河南中医药学刊, 1990, 14(5) : 46-47.

[25] 杨卫生.加味佛手散为主治疗痫证 18 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 1990(11): 32-33.

[26] 徐 军, 李仪奎, 杨忠英, 等.佛手散药理作用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 1989, 5(4): 1-3.

[27] 李伟霞, 唐于平, 郭建明, 等.比较评价当归川芎配伍对急性血瘀大鼠血液流变学及凝血功能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志, 2012, 32(6): 806-810.

[28] 舒沪英, 陈 琢, 焦新福, 等.加味佛手散对大鼠红细胞膜微粘度及超微结构的影响[J].微循环学杂志, 1998, 8(2): 1-3.

[29] 宿树兰、 华永庆、 殷金廒, 等, 当归-川芎挥发性成分与其抗子宫痉挛活性相关性分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9, 15(2): 64-65.

[30] 姜国湖, 陈 芋, 张 华, 等.佛手散对妊娠大鼠 TNF-α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0, 28(2): 383-384.

[31] 陈 芊, 张 斌, 徐惠军, 等.佛手散对先兆流产模型大鼠 TNF-α影响的 实验 研究[ J].世 界中 西医结 合杂 志,2009, 4(9): 618-620.

[32] 陈 芊, 孙云松, 张 斌.中药佛手散对孕鼠妊娠结局的影响及机理研究[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09(12):722-724.

[33] 王小翠, 杨 洋, 陈 刚.加味佛手散抑制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血管生成及其机制[J].中国药理学通报, 2011, 27(3): 350-354.

[34] 李兴岭, 佟 力, 佟 欣, 等.佛手散加味对原发性痛经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 2011, 20 (4) :601-602.

[35] 佟 昕, 佟 力.加味佛手散治疗原发性痛经作用机制实验研究[J].世界中医药, 2012, 7(6): 552-554.

[36] 李伟霞, 唐于平, 郭建明, 等.当归-川芎药对及其组成药味对 3 种血虚模型补血作用的比较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 2011, 36(13): 1808-1814.

[37] 黄美艳, 李伟霞, 唐于平, 等.佛手散不同醇提液补血作用比较研 究[ J].中国 临床 药理学 与治疗学, 2011, 16(8): 841-846.

[38] 黄美艳, 尚尔鑫, 唐于平, 等.基于药物相互作用对当归-川芎配伍养血补血效应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 33(4): 516-520.

[39] 李伟霞, 黄美艳, 唐于平, 等.基于代谢组学研究佛手散对血虚小鼠的养血补血作用机制[J].药学学报, 2013,48 (8): 1301-1306.

[40] 王 欢, 唐于平, 丁安伟, 等.当归-川芍药对不同配比的中医应用数据分析[ 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09, 15(11): 44-47.

R289; R287

A

1001-1528(2014)03-0601-04

10.3969/j.issn.1001-1528.2014.03.034

2013-03-08

甘肃省中医药基金项目 (GZK-2010-53)

白 鹤 (1986—), 男, 硕士生, 研究方向: 方剂配伍规律及复方配伍的优化。

*通信作者: 刘喜平 (1973—) , 男, 硕士, 教授, 研究方向: 中药复方配伍及敦煌古医方。 E-mail: lxpd-257@163.com

猜你喜欢

佛手川芎方剂
中医医案方剂多维相似度算法设计与探索
川芎茶调散治疗耳鼻喉科疾病举隅
《金匮要略》黄芪类方剂探析
柴胡汤类方剂用于肝恶性肿瘤治疗进展
川芎总酚酸提取工艺的优化
论方剂的配伍环境
大川芎方多组分制剂释药特性的评价
减压内部沸腾提取川佛手多糖工艺的优化
胆囊炎多食川芎黑豆
金佛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