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剿匪和土改运动对建立和巩固东北解放区的特殊贡献

2014-04-11刘春杰

世纪桥 2014年3期
关键词:土地改革

刘春杰

摘要:抗日战争结束后,国共双方针对国际、国内形势,开始重新布局。对东北地区的争夺,最终演变成决定两党成败的胜负手。国际大背景对中共的发展固然是有利因素之一,但真正决定战争走向的,还是中共为之踏踏实实谋利益的广大民众。有了人民群众的支持,中共武装力量迅速壮大,进而挥师南进,解放全中国。获得民众支持,取得百姓信任是中共制定决策方针的出发点。因此,在东北地区开展剿匪工作和进行土地改革运动,成为实现最终目标的最佳决策点。事实证明,这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对建立和巩固东北解放区做出了特殊贡献。

关键词:剿匪;土地改革;东北解放区;特殊贡献

一、 东北地区的战略地位

中国东北,沃野千里、森林茂密、矿藏丰富、水草丰美。肥沃的土地,丰富的物产养育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各个民族。他们千万年来在这里繁衍生息,以此为依托,发展壮大。

自古以来,东北地区就被野心家和军事家看做是厚积薄发、雄视四方之地,似乎有了东北便可一统天下或称霸一方。

鲜卑人起源于大鲜卑山, 也就是现在东北大兴安岭北段。在南北朝时期达到鼎盛,其中一部——拓跋氏建立北魏,逐步统一北方。

女真族生活在黑龙江和松花江流域,这个民族先是于十一世纪初,完成部落统一,并建立金国,与北宋长期对峙于淮河流域。明朝后期,同样是这支有着新鲜血液的女真族,在首领努尔哈赤的带领下,很快统一东北,崛起于满洲。其子孙更是跨山海、越长城,问鼎中原,一统华夏。

晚晴政权败落后,起于草莽的张作霖,也是雄心不已,称霸三省,稳居“东北王”宝座,参与中原角鹿。

日本充分认识到中国东北所蕴藏的巨大战略价值,所以为了争夺在东北利益,不惜与俄国进行战争。它对中国,乃至整个亚洲的侵略,也是以占领中国东北为起点的。扶植伪满政权,实行殖民统治,借开拓之名,大肆移民,二战中的东北地区成为日本进行侵略战争的储备仓库和后方基地。源源不断的物资和军火从东北运往其它各个战场。

二、 国共对东北在全局地位的认识

不畏强敌的中华儿女驱走倭寇,在迎来民族独立的同时,国共两党对东北地区的争夺也成为检验双方智慧和勇气的一场大决战。

显然,中国共产党对东北地区在全局中所占位置的重要性认识更加深刻、准备也更加充分。毛泽东在《七大的结论和关于选举候补中央委员问题的报告》中说:“从我们党,从中国革命的最近将来的前途看,东北是特别重要的。如果我们把现有的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么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 [1](P.1)并在1945年12月28日致东北局的指示中准确分析了国共双方的利弊条件,并据此制定了“我党现时在东北的任务,是建立根据地”。尤其强调“在一九四六年一年内,必须完成初步的可靠的创建工作。”[2]

蒋介石对东北的重要地位不是没有认识。他在一次内部会议上说:“国民党命运在东北,东北之矿产、铁路、物产均甲冠全国。”[3]

我们现在回头看这段历史,往往惊诧于中共能在短短几年时间内从战略守势转为战略反攻的巨大转折。不能否认,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中共得到苏联的强力支持,部队获得大量的装备弹药,战斗力迅速增强,但这并不是决定性因素。有的学者认为中共的成功之道是“中间地带的革命”[4]其实不然。国民党在美国的支持下依然不能保住政权,就是最能说明问题的例证。中共领导革命成功的事实至少验证了一个最明显的道理,即“得民心者得天下”。中共在东北实行的几乎所有的策略方针都是为了“得民心”而制定的。

对于国共两党来说,由于日本的长期占领,双方在东北的力量基础都比较薄弱,中共在东北创建根据地尤其存在巨大困难。首先是东北地区长期被日本侵略者侵占,群众基础薄弱,群众普遍以国民政府为正统;其次是在阻击大量进入的国民党军队同时,还要扫除极其猖獗的土匪。只有在军事上打败国民党军,同时维护社会稳定,给广大百姓实实在在的利益,这样才能获得群众的支持,进而实现军队、工农业、军工企业的迅速发展,建立巩固的根据地。

因此,中共在进入东北后,在与国民党进行武装斗争的同时,也利用一切时机和条件做了几项奠定胜局的基础工作,为后来建立一支勇猛强大的革命军队和实力雄厚的军事基地,进而大大缩短解放战争进程,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三、奠定全局的两项基础工作

(一)开展剿匪斗争,为巩固政权打下基础

在日本战败投降后,中共准确做出判断,及时、迅速地从各解放区抽调主力部队和大批干部进入东北,为筹建东北根据地做准备。1945年10月12日,国民党派出的“接收大员”到达长春进行“行政接收”时,中共已经将东北各省接收完毕了。这个时候的国民党已经开始落在后面了,说到底还是对形势的误判造成的。

由于历史原因,以及日本投降后东北地区出现的权力真空,在“八·一五”后的一个时期内,东北地区的土匪急剧发展。其人数之多,活动地域之广,危害之大,都是东北地区历史上仅有的。匪患横行的局面,严重地威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民主政权的巩固。所以,清剿土匪的斗争,就成为当时发动群众,创建根据地,巩固民主政权的中心环节。

东北的剿匪斗争,从部队和干部进入东北,最初分散到各地开辟创建根据地时,就已经开始了。

在彭真为东北局起草的《东北局关于发动群众工作的指示》中指出:“为了在东北建立我党巩固的根据地,确立我党对国民党之优势,以与国民党进行持久的斗争,各级党与军队必须不失时机、雷厉风行地发动群众、肃清土匪、整训部队、改造政权、组织生产、建设后方等六项工作。”[5](P.340)刘少奇起草的中共中央在致东北局电,指出:“你们必须放手发动群众,不要束缚自己的手脚。我们军队不论到任何地方,必须帮助群众剿匪,帮助群众反对汉奸、特务及进行减租、增资,群众才不会讨厌军队。”[6](P.550)1946年1月4日彭真主持召开东北局和东北人民自治军总部会议,讨论和发动群众创建根据地问题。会议明确,把剿灭土匪作为发动群众的首要任务,并作了具体部署。

第一阶段是从1945年9月至1946年5月,为重点清剿大股土匪阶段。

“据粗略统计,当时东北共有将近25万人的公开的与秘密的政治土匪武装”。[7]其中以北满匪情最为严重,总数在10万以上。兰殿甲、刘作非、李华堂、孙荣久等一度曾接受我军委任,并划分驻地,但都相继叛变。当时“北满2/3以上的县掌握在顽匪手中”,[8]仅合江地区就形成了以谢文东、李华堂、张雨新(张黑子)、孙荣久、孙景韬、刘山东、李延惠(李大脑袋)等为首的许多大股土匪。“以上各股土匪及其他小股土匪的总数,1946年1月统计为7 100人。若加上东安、宝清地区,估计总数不下一万人。如再加上那些暂时还是灰色的地主武装,总数也许就是孙靖宇所讲的‘毛论两万。他们拥有骑兵、炮兵,拥有十个完整县,七个不完整县,拥有铁路、公路交通手段。用重兵包围佳木斯和依兰、富锦,妄图在苏军撤回国时,由他们接管佳木斯和合江全省。而他们的力量,当时确是大大超过我们。他们的武装特务可以在大白天冲进佳木斯市政府枪杀我副市长孙西林;股匪可以攻到牡丹江市区的军区司令部大门前;可以在距佳木斯一站以外的孟家岗伏击从佳木斯开出的军列火车;合江军区所在地依兰,必须在城墙上构筑工事,城外五里就有土匪的骚扰。”[8]这充分说明1946年春季土匪势力还是很强大的。截止到1946年3月末,“在东北全区内,进行较大的剿匪战斗共计212次,毙伤俘土匪近8万人,缴获长枪25 500支,短枪911支,轻重高射机枪618挺,炮52门。收复过去为匪盘踞的城镇118座。”[9](P.432)至1946年4月,东北地区大股顽匪基本被消灭。

但是,到了1946年5月,匪情突发急变。“沈吉线与沈阳、长春以西地方武装到处叛变、溃散,北满双城发生骑兵团叛变;匪特武装、潜伏的顽匪在我主力忙于正面作战之时,乘机复起;原有成股土匪更加猖獗,散匪复结股活动;被群众斗争的汉奸、地主、恶霸乘机捣乱。这时,除被国民党收编及前期被我军歼灭的部分外,散布在东北解放区的土匪又有3万多人”。[10]

发生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四平保卫战的失利和国民党军队势力的暂领上风。在林彪率部退至北满松花江以北后,这些政治土匪们以为中共再无回天之力,遂生叛变。而先前残余的部分土匪头目又开始蠢蠢欲动,网罗部属,危害百姓。

历史总是这样的充满戏剧性,恰恰是因为国民党一时无力进占北满,退据北满的林彪部队反而得到了充分休整补充和更换装备的时机与条件。“不过半年之后,退入北满的十几万部队,就发展到46万余人。到1947年夏天,达到了73万余人。1948年年底,更是发展到了105万人,编成了12个纵队、14个独立师、3个骑兵师、1个炮兵纵队、1个铁道纵队、1个坦克团。”[11]

第二阶段是从1946年6月至1947年5月深入、彻底剿灭土匪阶段。

针对斗争形势的发展,以及匪情不断扩大、蔓延的现实情况,一九四六年六月,东北局、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下达了《关于剿匪工作的决定》。各剿匪部队遵照指示和部署,对土匪展开大规模的进剿,重点打击战略根据地北满之匪。

1946年6月到12月末,彻底消灭以谢文东、李华堂、张雨新、姜鹏飞等为首的大股土匪。

1946年10月下旬,我剿匪部队生擒国民党挺进军中将总指挥,惯匪张雨新等。11月20日,在残余400余人被全歼后,“国民党北满先遣军总司令”谢文东弹尽粮绝,狼狈逃窜到牡丹江边五道河子沟一个小山上。当他正在烧香求佛保佑时,被我军生擒。12月12日,桦甸县工人独立团在桦甸南阎家岗的深山洞里将匪首李华堂生擒,其残部也被全部消灭。

1947年1月至5月,是肃清残匪、散匪和捉匪首、挖匪根时期。

2月7日,牡丹江军分区某团战斗模范杨子荣等6人,化装成土匪,勇敢地深入蛤蟆塘一带匪窝,一举将“国民党东北第三纵队第二支队司令”号称“座山雕”的张乐山以下25名残匪全部活捉。

3月26日,三五九旅骑兵团在勃利、桦南县大队的配合下,在桦南县阎家区深山密林中的神仙洞,活捉匪首孙荣久。

到1947年5月,东北解放区匪患基本肃清。剿匪斗争的胜利,铲除了隐藏在解放区内部的隐患,保卫了解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最重要的是在群众中树立了我党我军的威信,密切了我党我军和人民群众的联系,为调动群众踊跃参军、土改支前等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积极发动群众,开展土改运动

在日本侵略者的长期殖民统治下,东北广大农民及其贫困,挣扎在死亡线上,无力扩大再生产,生产的积极性受到了极大挫伤,致使东北的农业生产出现长期停滞以至下降的局面,因而,实行土地制度改革,解放生产力,改善农民生活,提高广大农民生产、革命的积极性,恢复和发展解放区的农业生产,是极其紧迫的一项任务。

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布了由刘少奇同志起草的《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又称“五四指示”。指出“解决解放区的土地问题是我党目前最基本的历史任务,是目前一切工作的最基本的环节。”

此前,中共中央曾于1945年10月、11月,两次发出关于减租减息的指示。强调减租和生产是帮助人民解决困难的重要关键,“只有减租和生产两件大事办好了,才能克服困难,援助战争,取得胜利”。1946年2月,解放区的减租减息运动在各地迅速展开,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提高了农民的觉悟,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但这个运动只是改良性质的,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土地问题。

为了部分地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在进行减租减息的同时,还开展了没收与分配日伪土地的群众运动。1946年3月20日,东北局公布了《关于处理日伪土地问题的指示》,“所有东北境内的一切的日伪地产,开拓地、满拓地以及日本人和大汉奸所有地,应立即无代价地分配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贫民”。通过没收与分配敌伪土地,农民生活状况明显改善,初步改造了农村政权,农会、妇女会以及自卫武装相继建立起来。提高了我党在广大群众中的威信,削弱了国民党在东北的社会基础。

中共中央十分重视东北解放区的土地改革问题。“五四指示”发出后,又向东北各分局发出一系列指示,要求东北局“通告各地迅速放手解决满洲土地问题,以巩固我党在满洲的群众基础”。[12](P.413-414)

5月末,中共北满分局于哈尔滨召开省委书记联席会议,决定立即执行“五四指示”,把反奸清算和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结合起来,在我军基本战略区发动群众实行土地改革,创建北满战略根据地。7月,在东北解放区抽调1.2万余名干部组成工作团,奔赴农村,领导农民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东北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自1946年7月起到1948年春为止,经历了四个阶段:清算分地运动、“煮夹生饭”运动、砍挖运动、平分土地运动。

当时在农村进行土改的干部基本都是“白天深入群众,晚上开会研究情况,开会开到鸡叫是常有的事。吃的是有砂子和草籽的小米饭,菜是一锅盐水煮的干白菜汤,但谁也不叫苦”。[13]周立波根据自己在尚志县元宝区参加土改运动的经历,创作了长篇小说《暴风骤雨》,深刻反映了当时在农村进行土改的生动场景。当年的区委书记韩惠曾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和周立波同志在一起的日子》,记录了周立波在元宝区土改运动中所做的大量工作。

土改运动的最大成果在于提高了广大群众的政治觉悟,革命热情空前高涨,掀起了踊跃参军支前的热潮。“从1946年8月到1947年7月的11个月中,东北全区参战农民即达59万人,出担架4.3万付,大车8.3万辆。”[14](P.629-630)当然在土改运动中也出现了打击面过大等现象,中共中央东北局发现问题后,果断进行了及时、恰当的调整。

四、剿匪工作和土地改革对后续工作的直接影响

由于基础工作做得扎实、牢靠,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因此,整个东北解放区在很短的时间内便掀起了参军、支前的热潮。东北解放战争期间,“共有165万东北人民的优秀子弟参加了人民解放军”。[15]1948年,东北解放区参加战勤,支援战争的规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据不完全统计,共计参战民工200余万人,担架14.9万余付,大车15.5万余台,马48.6万余匹。”[16]

尽管这几项基础工作都在短短数年就完成,并取得巨大成就。但是,这几项工作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剿匪是土改、支前等基本工作的最基本前提,如果完成不好,后面的工作同样无法收到预期效果。

土改运动初期,“当开始酝酿斗争分地的时候,还有很多人这样想:‘想要吧,民主联军呆不住地主又回来啦,怎么办?;‘不要吧,中央来不了,分给谁真成谁的啦,不是自己吃亏?考虑再三还是先要上再说。”[17](P.26)这种想法可以说是当时群众的普遍心理。想要地又不敢要,不要又怕吃亏。根本原因是当时国共势力纵横交织,普通人确实看不清形势的发展。

对于中共来说,在了解群众的这种观望心理后,就必须想办法打消群众的顾虑,而剿匪就首当其冲的基本任务。只有让百姓有安全感,他们才能踏踏实实进行土地改革,进而信任中国共产党,拥护中国共产党;只有拥护中国共产党,广大群众才能踊跃参军,支援前线。因此,在短时间内采取的各项措施中,剿匪是最基础的工作,是进行其它工作的基本保障。

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能够充分满足广大民众的心理诉求,因此才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赢得民心,获得支持。这是决策的成功,更是广大无私的革命者用坚定执行中央决策,一心为穷苦百姓谋幸福所付出的巨大牺牲换来的胜利果实。“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综上所述,中共在东北实行的剿匪和土改运动,为建立和巩固东北解放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百万大军出关解放全中国蓄积了雄厚的力量,为其它解放区的剿匪及土改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对加快全国解放的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党史大事年表说明[M].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

[2]黑龙江省档案馆编.剿匪斗争[M].1982.

[3]姚旭.保障中国人民胜利的伟大战略部署[J].学习与 研究,1982,(3).

[4]杨奎松.中间地带的革命——从国际大背景下看中 共成功之道[M].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

[5]田酉如.彭真年谱(上卷)[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刘少奇年谱(上卷)[M].中央 文献出版社,1996.

[7]东北行政委员会公安部.关于东北三年来的公安工 作的报告[R].1949-06-28.

[8]东北剿匪工作报告[R].1947-04-10.

[9]李延禄、李范五等.东北解放初期合江的剿匪斗争// 黑龙江省政协文史委编:黑龙江老根据地(下)[M].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

[10]东北日报,1946-04-20.

[11]陈云同志在通河干部座谈会上的报告[R].1946-03 -12.

[12]何长工.何长工回忆录[M].解放军出版社,1987.

[13]中共中央情报部关于解决土地问题方式给东北局 的指示,1946-05-19.

[14]黑龙江省政协文史委编.黑龙江老根据地(下)[M].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

[15]林枫.在东北行政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报告 [R].1947-08-27.

[16] 一九四八年主要工作情况概述[M].1949.

[17]黑龙江省档案馆编.土地改革运动(下)[M].1984.

[责任编辑:褚永慧]

猜你喜欢

土地改革
习仲勋与西北地区的土地改革
红军长征在川西萝卜寨之活动及影响
社会新形势下我国经济发展的突破口
历史制度底色下世界土地改革进程与成效比较
马克思主义土地思想对中国土地改革发展的影响
对《五四指示》不彻底性及创新性研究
利用土地整治推进供给侧改革研究
初中 “土地改革” 教学中的史料选取
中国土地制度改革市场化路径选择
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改革:逻辑、原则与制度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