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在川西萝卜寨之活动及影响
2017-02-15何思雨
何思雨
摘要:红军长征途经川西,在萝卜寨进行了土地改革,建立了苏维埃政权。虽然历时不到两个月,且红军走后被国民党政权反扑,但给萝卜寨留下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红军 长征 萝卜寨 土地改革
中图分类号:K928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1-0090-02
1935年,红军长征经过汶川,到达了雁门乡的羌寨——萝卜寨,曾在该寨进行了土地革命,建立过一个多月苏维埃政权。虽然该红色政权存在时间不到两个月,但给萝卜寨留下的影响却很深远。红军在该寨实行的土地改革,获得了该寨民众的热烈欢迎和极大拥护,还大大提高了该寨劳动人民的阶级觉悟。红军走后,当地民国党政权反扑,使得该寨阶级斗争更加尖锐,甚至使得国民党政府在当地取消残存土司制度,改编保甲。虽然如此,但萝卜寨民众,将红军与国民党当地政权两相比较,加深了对当地政权的仇视,更加期盼红军的再次回归,使得解放后该寨的土改运动进行得更为顺利和彻底。
一、萝卜寨概述
萝卜寨①处于汶川县雁门乡境内。该寨村地处东经103°39ˊ,北纬31°30ˊ,在阿坝州汶川县雁门乡境内岷江南岸高半山台地上,海拔1500—2000m之间,平均海拔为1970米,该台地属于岷江上游高山峡谷区的第四纪冰水堆积形成的黄土台地,恰好在凤山和凰山之间,背依更大的林盘山,前临岷江大峡谷。
该寨幅员面积达100公顷,上世纪30年代末,萝卜寨居民近90户,是发现住户最多、人口最多的羌族聚居村。萝卜寨100公顷的黄土地养育着人口最多(全寨有1000多人口)、住房最密集的羌寨,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黄泥羌寨。
该寨位于阿坝州汶川县雁门乡境内岷江南岸高半山台地之上,地处著名的九寨沟风景区必经之地,背水面山,独具特色。萝卜寨为冰水堆积的阶坡台地,地势平缓、宽阔,是岷江大峡谷高半山最大的平地,也是鸟瞰岷江大峡谷风光最理想的场所。
萝卜寨地名经历了四次大的变更(萝卜寨最早称为凤凰寨,后为富顺寨,再后为老虎寨,最后是沿用至今的萝卜寨),这是萝卜寨历史久远的生动见证。萝卜寨地处凤山和凰山之间,无论是地势和全寨的总体布局都像展翅欲飞的凤凰,很有象征意义。从萝卜寨寨头鸟瞰岷江大峡谷,雄伟苍凉极具震憾力,是欣赏岷江大峡谷风光的最佳场所。有考古学家及地震学家认为,这一现象可能与萝卜寨古老的寨名有某种联系,甚至与凤凰涅槃、太阳鸟的传说有关。
2005年3月,四川省考古研究院7位考古学家经过实地考察论证,确定萝卜寨早在4000年前就有人类居住生活。②大约两千年以前,萝卜寨就已经发展成为了羌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发展的一个中心,是羌寨中的典型代表。就是这样一个羌寨,却在红军长征时期扎扎实实地帮助过红军!
二、红军长征在萝卜寨
1935年4月13日,徐向前领导的红四方面军西进到汶川县雁门乡,留下了光辉业绩。其总指挥部设在雁门乡索桥大队川主庙寺内。5月下旬,红军实行四面包围,在雁门关和维顶山经过激烈战斗,全歼敌军4个团,缴枪3000余支,占领了岷江以东板桥关以上的威州地区,为红军长征顺利通过汶川奠定了坚实基础。红军在雁门住的三个多月时间中,领导羌族人民打土豪,分田地,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羌族人民在送粮食和送军需等方面。也大力支援红军。当时在红军和群众中流传着“搬不空的萝卜寨,吃不完的通山寨”的说法。红军当时还留下了大量的革命文物,在月里大队石头上刻有“活捉刘湘”,和在萝卜寨书写的“番、夷、羌、回民族自由解放万岁!”等标语。可以说,红军长征经过汶川,像一盏明灯照亮了羌村山寨。③支援红军,羌寨中尤以萝卜寨最为典型。
在红军进驻萝卜寨之前,为阻止红军西进,阻截红军,国民党对红军进行了“巫化”宣传:“红军头上长了角”,“红军要吃人,吃娃娃”……,因而,当得知红军要上萝卜寨时,全寨的羌族农民都跑到寨子的后山去了,只剩下一个跛子和两个来不及跑的人。但是红军来到寨子以后,对寨民十分和善,对贫苦农民十分亲切,他们叫寨民不要害怕,说他们也是中国人……这样,留在寨子上的老乡才放了心。此后,寨民们主动为红军烧开水,并跑到寨子后山来,叫蹲守在后山的寨民们回家。他们说:“红军是为人民的,不要怕……”萝卜寨的寨民们才逐渐回到寨中。据说只有地主、富农一直到国民党反扑时才回寨。
到了萝卜寨后,红军着手改造该寨的组织结构。在红军的领导和组织下,4月20日,萝卜寨成立了苏维埃,选举了寨民王海山和王安福分任萝卜寨苏维埃主席和副主席。另选举寨中积极分子分任土地委员、劳工委员、粮食委员、书记(支书)、妇女队长等职务。还选了5个代表,组织了游击队、儿童团等组织。萝卜寨妇女们为红军洗衣、补衣,红军教寨中儿童练操,唱革命歌曲等,寨中气氛一片和谐。
萝卜寨苏维埃成立以后,就开始在该寨中进行土地革命。按照缺地、无地原则分配地主、富农的土地。资料显示,寨中的所有贫雇农都分到了土地(也有胆小的不敢要的)。分得了土地以后,寨中贫雇农更认识到红军“确是处处为穷人着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对红军更为拥戴。
为得到当地民众对红军的广泛理解和支持,红军对当地农民进行了友善的宣传:“红军来了,一不赔款,二不完粮,三不上税”,“打倒地主、富农,我们好好过日子”,“打倒苛捐杂税”,“活捉邓猴子(指邓锡侯),活捉刘湘”。红军的宣传攻势,给当地劳动人民指出了一条走向幸福生活的道路,为劳动人民描绘了一幅国富家足、安居乐业的图画,让寨中民众感到希望和幸福!
红军与萝卜寨寨民犹如水乳交融、无比亲密的军民情可从下列表述中管窥一二:
那时,农民的生活很苦,红军的生活也苦,老百姓有啥他们就吃啥,他们对贫苦农民非常好,看见没有吃的就给些吃的,没有穿的就给些穿的。农民也积极热情的支持红军,为红军带路、筹粮(红军发给银元和印有五角星、镰刀、斧头的苏维埃布票)、推磨、买猪、送粮、送菜、打溜索、修碉堡、抬伤员(一直抬到茂县,红军在茂县有医院,当时以盐计报酬)。4月,红军从茂县来的时候,许多老百姓跟着送粮。部队在前面作战,老百姓就在后面送粮。送粮的人往往比红军的人数还多,老乡说:“红军待我们好,我们不怕。”④
三、红军走后,国民党对萝卜寨的反扑
在国民党的围追堵截下,红军在汶川县境内停留只有不到2个月的时间。1935年6月底,红军被迫离开雁门,从威州到理县,和从茂县经过雅都到黑水的部队在川西大草原若尔盖会合,由此继续西进。当时许多羌族的贫苦子弟都随部队参军了。据不完全统计,单萝卜寨和另一羌寨索桥寨就有20多人加入了红军部队。
红军走后,在地富政权的反扑下,贫苦的农民就遭了秧。在红军走后的第二天,国民党的军队就上了山,他们逮捕了萝卜寨村苏维埃主席王海山和副主席王安福,先铡断了主席王海山的脚,随后在萝卜寨寨前砍下二位主席的头颅予以示众。虽然如此,国民党还不甘心,他们对老乡说:“红军走了,你们就是红军。”于是逮捕了在萝卜寨苏维埃政权中任职的所有委员,并在萝卜寨驻扎了指挥部予以清剿。萝卜寨地主、富农重新收回了红军在土地革命时分得的土地,并收走了农民栽种的玉米。他们商量着要把桌椅板凳、米粮一齐收回,一颗不剩,要饿死支援红军的所有农民,以示惩戒。⑤
在红军走后的几年中,农民的生活比以前更加困苦万倍。在1936年至1938年的三年期间,国民当地政府将与民众息息相关的工业产品肆意提高价格,空前加重了对贫苦农民的严重剥削。资料显示,红军走后,二百多斤的柴只能买二两盐巴,一斗玉米只能买十二两清油,农民因此几个月吃不到盐,买不起油,就只能一两、二两的买。当时一升玉米要八吊钱,向地富借一升玉米就要出四个工;地主富农又乘机放高利贷,一斗玉米需还三斗;借十吊铜钱,一个月的利息就要三吊;农民没有吃的,逼得没有办法,他说多少就算多少,最后还不起,就卖地当地,倾家荡产,最后出现吃“豆面”(观音土)、野菜的悲惨景象……
四、红军给萝卜寨的深远影响
红军滞留汶川县境内的时日虽然不长,但是给当地民众,特别是羌族民众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良好印象。特别是萝卜寨民众,将红军与国民党当地政权两相比较,加深了对当地政权的仇视,更加期盼红军的再次回归。
红军在1935年经过川西,直至1950年才解放汶川,中间阔别整整15年。在这15年中,可以说,羌族人民是在国民党和地主阶级更加残酷的压迫下,度过了十分艰难困苦的岁月,这是羌族民众遭受深重剥削压迫和深重灾难的历史见证。但是,另一方面,剥削阶级的压迫,更加深了羌族儿女对国民当地政府的仇恨,更使他们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是羌族人民的救星;只有拔掉封建的老根子,穷人才能翻身过好日子!“他们在黑暗的年代里,忍受着地主阶级和国民党反动派的侮辱、奴役、嘲笑,他们把深刻的阶级仇恨和对党、对红军的热爱,深深地隐藏在心底,他们坚信红军终有一天会回来的,到那一天,他们就要以这种火一样的对敌人的憎恨和对党的热爱去战斗和劳动。”⑥
责任编辑:孙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