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物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2014-04-10王建军
王建军
生物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也是改变学生学习单一、被动的局面的方法之一,同时这与新课标对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要求是相符合的。生物学还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因此,在教学中更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这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那么,怎样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呢?本人现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实验课是学生最喜欢的课,但也是教师很难把握和控制的课。在实验中学生往往因为动手能力差、操作不当而不能完成实验任务,没能得出理想的实验现象,最终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所以,在实验教学中应加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具体体现在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中。
首先,在分组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分组实验中,教师应给学生营造轻松而舒适的实验氛围,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保护好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说服学生在实验中克服胆怯的心理。但在分组实验过程中,学生往往缺乏自信,怕打坏仪器,弄脏衣服,不去操作,还怕老师或同学笑话,因而不愿意动手,只站在旁边观看。针对这种情况,我采取鼓励措施,常对学生说:“相信自己能行,只要自己动手去做,就一定能成功。”有时我还会督促学生动手,只要能迈出第一步,那么第二步就自然轻松了,久而久之,学生就克服了不敢动手操作的胆怯心理。
其次,在演示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演示实验往往由教师一人完成,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动手能力得不到有力的锻炼和培养。为此,教师应根据教材情况改教师演示实验为其他形式的实验,如教师和学生共同实验、分组实验、课外家庭小实验等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这样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如下:
(1)把教师演示实验改为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实验。这样不但轻松完成了实验任务,而且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如教师在演示《种子呼吸时释放二氧化碳》时,可让几个学生为代表,往澄清石灰水中吹气,来证明种子呼吸时释放的是二氧化碳。这样,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动手的机会,提升了学生的操作能力。
(2)把教师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在分组实验中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动手的机会。如《水分和无机盐通过导管向上运输》的演示实验,完全可以改为学生分组实验。在此实验中让学生亲手将树枝条插入稀释过的红墨水中,之后将树枝条进行横切和纵切,再用放大镜观察染红的部位。这样不但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3)把教师演示实验改为课外家庭小实验。如《种子萌发的条件》的演示实验完全可以改为家庭小实验,让学生在家中独立完成。学生可以利用家中的粮食(如大豆、小麦、玉米等)的种子做实验材料,利用家中的瓶瓶罐罐做实验仪器,这样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还能扩大学生的实验空间。
二、在动手制作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中,动手制作是很重要的,动手制作是科学发明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初中生物课堂中学生的动手制作也显得尤为重要。如在学习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时,让学生在制作植物细胞结构模型的过程中想方案、找材料,尤其是在学生动手制作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尝试错误,从而产生新的想法和思维,不断闪现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从学生制作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学生利用各种材料完成了作品,有的用各种颜色的泥巴捏出每种细胞器的形态;有的用泡沫板和水彩笔制作出了细胞的模型,他们把一个个细胞器用胶水或胶带纸固定在泡沫板上;有的学生还用面粉和面并且涂上颜色来完成模型的制作;有的学生利用废弃的玩具做实验材料……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学生不但发挥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而且也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三、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课外活动是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场所,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最好方式。动手能力应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开始并在活动实践中形成。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课外活动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师应以校园内和校园外为主要场所尽可能地安排课外实践活动。
1.校园内:以成立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等形式定期开展课外活动。如养殖小动物、栽培花草、进行微生物接种;制作鸟巢、开展校园爱鸟活动;进行科技小发明、小制作;办生物小抄报等。通过这些课外活动,学生的动手能力大大地提高了。
2.校园外: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野外采集动植物标本;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调查活动;引导学生动动手,如搞无土栽培、向光性实验、植物营养繁殖等;让学生以小指导员的角色给农民讲解种植的技术,以饲养员的角色给养殖户的羊、猪、牛等喂饲料,等等。这样,学生在面向社会、面向大自然的实践中手脑并用,既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责任编辑黄春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