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静摩擦力》的自主实验教学

2014-04-10马剑锋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14年3期
关键词:纸团测力计指针

马剑锋

在我校去年的物理教研活动中,一节题为《静摩擦力》的公开课令我印象深刻。之前听过类似的课,有的是按照传统的教法,学生被动接受,课堂枯燥乏味;有的虽然将新课程的要求融入了课堂教学,但探究过程混乱。而这节课按新课程的要求将授课内容作了整合,引导学生分组实验,同时为了使探究的活动正常有趣的进行,教师又设计了合理有趣的情境,课堂效果很好。

一、静摩擦力的概念

师:在物理课本的边缘,用透明胶带粘贴一个绳套,然后在物理课本上放若干本书,用课前准备好的测力计勾住绳套,用1N的力水平地拉物理课本。实验时不要大声喧哗。随后,各组学生都行动起来,不多时大家就准备好了。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课堂气氛活跃,但课本没有被拉动!

师:拉之前书有没有相对运动趋势?拉之后呢?同学们刚才拉了,为什么没有被拉动呢?

生:拉之前没有运动趋势,拉之后有。没有拉动的原因是书被拉的时候,有了相对的运动趋势,产生了相对于桌面向后的摩擦力。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由于这时两个物体之间只有相对运动趋势,而没有相对运动,所以这时的摩擦力叫做静摩擦力。

二、静摩擦力的大小

师:刚才用1N的力没有拉动,原因是有静摩擦力,那么能不能知道这时的摩擦力的大小呢?从学生的表情上可以看出,他们在积极思考,一会儿有学生举手了,说1N,因为书没有拉动,说明书还是处于平衡状态,根据二力平衡,静摩擦力等于拉力,所以是1N。

师:那么增大拉力到2N、3N、4N……在没有拉动的情况下,想一想静摩擦力又分别是多少?话音刚落,学生就争论起来,有的说还是1N,因为书的多少没改变,接触面也没改变;有的说拉力变大了,静摩擦力应该变大,因为没有拉动,始终是平衡状态。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后,大家意见统一,认为“拉力多大,静摩擦力就多大”。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物体所受静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外力大小相同。

三、最大静摩擦力

师:在测力计指针移动的狭缝里靠近指针处,轻轻夹上一纸团,然后拉动课本一直到拉动,最后让其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观察纸团的位置。思考后说明纸团为什么会在哪个位置。这时大家都积极活动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自主实验和探究后,有学生抢着说,书没有被拉动时,纸团始终靠近指针,当拉着书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纸团离指针有一段距离,说明书刚要拉动时的摩擦力大于书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的摩擦力。还有同学补充说,从开始拉书起,拉力不断增大,某时刻书突然被拉动,这时纸团的位置就是书被拉动时指针的示数,也是这一过程中静摩擦力的最大值。学生叙述时流露出自信喜乐的心情。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静摩擦力的最大值就是最大静摩擦力。

四、静摩擦力的方向

师:同学们把胳膊放到桌面上,然后向前推,在没有推动的情况下,观察推的时候和桌面接触的肌肉有没有变化?有着怎样的变化?为什么这样变化?接着学生就行动起来了,很快就有学生说,推的时候肌肉向后移动,随后停了下来,呈现出肌肉向后被拉扯的状态,这说明桌面对胳膊的作用力即胳膊所受静摩擦力的方向向后。教师随后作出点评,并赞扬学生认真思考。为了加深对静摩擦力方向的认识,教师事先又准备了一个较大的软毛刷子,把它放在多媒体的展台上,轻轻地向前推,在没有推动的情况下,让学生观察毛刷和展台面接触的软毛,发现软毛向后弯曲,体会摩擦力的方向。又把它放到能静止的斜面上,再连同斜面一起放到展台上展示出来,让同学们观察,发现静止在斜面上的物体要受到沿斜面向上的静摩擦力。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接下来,教师还以旁观者和导师的身份,指导学生练习,使得学生在自己的操作中了解静摩擦力的相关知识并加以巩固。

五、小结

本课以学生自主实验代替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新课改的思想在本堂教学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具体表现为:①物理教学要巧用身边的器具,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畏惧感。②课堂教学模式体现了新课改的总体目标,以课标和教材为依据,以学生为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构建自主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利于学生思维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③把情感教育、行为教育、纪律教育与物理课堂教学相结合。如勾绳套时提醒学生要防止测力计的钩划伤桌面等,可很好地规范学生的言行。④采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使得学生的活动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

[课题项目]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规划课题(课题批准号:GS〔2013〕GHB0070)成果。

(责任编辑易志毅)endprint

猜你喜欢

纸团测力计指针
测力计量检测技术的新发展
纸团作怪
热热闹闹排排坐
基于改进Hough变换和BP网络的指针仪表识别
ARM Cortex—MO/MO+单片机的指针变量替换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