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变,让历史课堂更出彩

2014-04-10周云华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4年3期
关键词:志愿军维度价值观

周云华

【摘 要】传统的历史课堂,在知识与技能维度往往只注重对知识的灌输,在过程与方法维度往往是教师一言堂,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往往多空洞说教,这样的课堂只顾学生的眼前利益,而忽视学生的长远发展。为此,笔者以为,应该加以改变,即变知识灌输为智慧激发,变一言堂为百家鸣,变空洞说

不经意听到一位深受学生喜爱的老教师感慨:“老教师不要自以为教育实绩好,教学经验丰富,学生就喜欢你,现在的学生更喜欢年轻的教师。老教师往往是一条经验用三十年!”这样的话对笔者触动很深,虽然学生更喜欢年轻教师有很多因素,但是有时老教师习惯于过去的成功、因循守旧也是原因之一。当然,有些年轻教师也会老气横秋,囿于固定的套路、模式,同样让学生感觉疏远、隔阂。面对这样的情况,破解之道唯有改变。笔者以为,紧扣三维目标,做出适合学生、适合时代、适合自身特点的改变,才能让历史课堂更出彩。

一、知识与技能维度——变知识灌输为智慧激发

反思日常的教育实践,从备课到上课,再到课后练习,大量的时间花在了知识与技能维度。备课,对照课标研究学生需要知道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课上则想方设法将历史知识灌进学生的脑子里;课后,默写、批改作业,反复检查学生对“双基”的掌握。回过头来想想,学生或许记住了、考得出了,但是学生的求知欲望被激发了吗?思维有没有得到真正的启迪呢?来看看下面一个例子。

人教版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第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要求掌握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及其代表作《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按照教材的设计意图,先介绍顾恺之的绘画特点,再欣赏两幅代表作。实际教学中,考虑初一学生的作业、考试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非常重视、强调“女史箴图”这几个字的写法。初一学生往往会把“史”和“吏”两个字搞混了,“箴”字则直接不会写。有经验的教师会引导学生加以注意,有的甚至会请学生直接到黑板上去写一下,然后再请全班立刻跟进默写,以加深印象。

教师这样做,对学生正确记忆书写“女史箴图”固然很好,但是试问这样做,历史课和语文常识教学还有多大区别呢?除了应付考试,学生对《女史箴图》还有多少兴趣呢?应付完考试,学生对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作品《女史箴图》还有多少印象呢?难道就没有历史的方法帮助学生记忆吗?

笔者在这里为《女史箴图》准备了两个问题:“有哪位同学知道《女史箴图》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什么?以及跟这幅画有关的逸事?”同时为初一学生准备如下两则材料:

材料一:“女史”是对知识妇女的尊称;“箴”是规劝、劝诫的意思。西晋惠帝是个弱智,国家大权为其皇后贾氏独揽,其人善妒忌,多权诈,荒淫放恣。朝中大臣张华便收集了历史上各代先贤圣女的事迹写成了九段《女史箴》,以为劝诫和警示。

材料二:唐本的《女史箴图》于1900年八国联军洗劫颐和园之际被英军大尉基勇松盗往英国,后存大英博物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政府为感谢中国军队在缅甸解除日军之围,曾有意把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归还中国,与赠送中国一艘潜水艇二择一,作为谢礼。中国政府选择了潜水艇。

学生完成对两则材料的阅读,自然明了“史”和“箴”,同时对《女史箴图》痛失回归祖国的机会念念不忘。笔者在教学《女史箴图》这个小知识点的内容上做出了一点小小的改变,在教学实践中就起到了激发学生求知欲的作用,在求知过程中完成了对历史基本概念的掌握,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除了在重要知识的学习上做出改变外,在能力训练上做出改变,更可以彰显历史特色,激发智慧。总之,学习本来就是学生的事,只有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才能把所学牢牢地记在心里。通过自己的思考,才能锻炼自己的思维,发掘自己的潜能。

二、过程与方法维度——变“一言堂”为“百家鸣”

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讲台上声嘶力竭,学生在讲台下昏昏欲睡。更多地关注考试成绩使教师们很少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很少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需要大胆创新,做出改变。

1.创新模式让学生参与学。

在我们的历史课堂上不难发现,教师们更习惯于系统讲解,即通常所说的一言堂,而对利于发展学生思维和能力的新模式则很少运用。为了使我们的历史课堂更加精彩,笔者以为应创新教学模式。比如人教版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是初一学生非常喜爱的一课,也是初一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最为丰富的一课。运用传统的系统授课法,容易讲得索然无味;即使能讲得很精彩,也基本是让学生成为听众,最多回答几个问题作为点缀。

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学,笔者首先设计了如下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1)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3)让学生学会与教师、同学共同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与讨论,能够积极汲取他人的正确见解,善于与他人合作,交流学习心得和经验。

其次,采用了以学生为中心、自学辅导为特点的自学模式。教师在课前先为学生分组,将看过《三国演义》的分为一组,将看过百家讲坛《易中天品三国》的分为一组,将喜欢古代战争的学生分为一组,并为各组布置如下学习任务:第一组收集小说中曹操、诸葛亮、周瑜的人物形象材料并做出评价,第二组收集当代学者易中天的研究材料并做出评价,第三组准备好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史料并做好分析。课堂上围绕学生的自学成果,请每组各自讨论,做好总结,并派出代表进行发言。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整理学习心得,让学生自评,上交作业,进行反馈。教学模式的转变,学生的参与率、参与度都得到极大提升。

2.整合方法让学生积极学。

教师在实现历史教学的过程与方法维度时,除了要创新模式让学生参与学之外,还要整合方法让学生积极学。笔者着重从学生和教师两头分析,提炼整合教学方法的关键。endprint

从学生一头,着重实现的是“代入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融入历史,实现角色替代,真正通过多种途径感知历史,学会从当时的历史条件理解历史上的人和事。从教师一头,着重实现的是“带入法”。教师以自己深厚的学养功底、充足的备课准备、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将学生带入历史。同为“代(带)入法”,既可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领者、指导者的作用。

例如,笔者在实施人教版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生活》教学时,为初一学生准备了穿越剧“东京一日游”。以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作为新课切入口,以讲故事的方法给学生介绍宋代的“衣食住行”和“娱乐”等不同的社会风貌。

在讲“衣”这一栏目时,准备宋代初期和后期不同时间段的大量衣饰图片,请学生对比、自己归纳出这一阶段的衣饰发展特点——由崇尚简朴到盛行奢侈。在讲“食”这一栏目时,先用精美的食物图片吊起学生的胃口,再出示两个选择题,请学生帮帮忙。

(1)老师的朋友是北方人,想请他尝一下家乡的特色菜,应该带他去吃( )?

A.小吃 B.腊八粥

C.羊肉 D.鱼

(2)假如老师是宋代的一名厨师,准备到南方去开饭馆,经营什么项目会生意火爆?( )

A.饺子馆 B.包子馆

C.涮羊肉馆 D.水煮鱼馆

完成了这两道选择题,南北方的饮食差异已经跃然纸上,北方是面食和羊肉,南方是稻米和鱼。笔者所在城市还有冬天吃羊肉面、夏天吃鱼片粥的习惯,可以结合乡土知识给学生开个玩笑,冬天我们就做“江北人”,夏天我们就做“江南人”,学生会学得非常开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变空洞说教为细节感化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一部分阐释课程性质时,指出历史课程具有四大特性,即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和综合性。这其中的思想性和人文性乃至综合性都仰赖于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的实现。但是现实如何呢?放眼望去,在当下中考高考当道、成绩为王的教育环境下,大多数教师采取“三点一示”(画重点、讲难点、突出考点、典型示范)的方式满堂灌,力求与考试的方向和要求接轨。课程标准提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很多缺失,甚至完全缺失,直接影响到历史德育功能的实现。

部分教师已经意识到了这一不足,开始“戴着锁链跳舞”,尽己所能,有所作为,改变目前不太如人意的现状,弘扬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的目标。但在实践中,发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容易流于空洞说教,为教学带来困扰。

如在讲授人教版历史教材八年级下册《最可爱的人》一课中,设定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1)让学生感受志愿军战士的豪迈、热情、坚强的决心和英勇顽强的抗争精神;(2)深刻体会志愿军战士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他们不愧为“最可爱的人”;(3)继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无奈“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面对新时代的学生,一堂课下来,不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没有实现,还遇到新的困扰。一是学生对战争结果不信服。很多学生受影视作品和网络上一些不良信息影响,认为志愿军取得胜利完全靠的是“人海战术”,进而对志愿军战士产生怀疑、贬低。二是抗美援朝这场曾经让全中国人民为之热血沸腾的战争,现在没法引起学生的共鸣。

怎样处理?还是要从细节处入手,从历史中一幅幅真实的场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入手,将学生“代入”历史,感受志愿军战士的有勇有谋,有情有义,明知刀山火海仍无所畏惧不怕牺牲的精神。为此,笔者重新设计了如下细节片段。

针对学生的“人海战术”问题,考虑到初二学生的年龄特点,不和学生分析“人海战术”的概念等理论性很强的东西,而是直接通过图片让学生自己来思考。先出示有代表性的抹黑志愿军战士的韩国电影《太极旗飘扬》中的图片。该图片是电影中志愿军攻占一个韩军山头阵地的视频截图。图中志愿军密密麻麻展开,遍布整个山岭,肩并着肩,远远望去,黑压压一片。

接着出示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清川江战役中攻击一个小高地的战地照片(图片略)。该照片以仰拍角度展示志愿军战士攻占山头的全景。粗看去,志愿军战士呈扇形分布,三三两两,有点杂乱,但已经与韩国电影中的截图完全不同。看完后请学生比较辨别。

接下来让学生观察战地照片中志愿军战士的攻击阵型,出示第三张照片。该照片教师用红色圆圈做好标记,突显出志愿军战士的攻击特点。照片中志愿军战士由近及远分为三个层次,任务分工明确,有观察组,有指挥组,有以三人为单位的攻击小组,在山头又汇合建立近战中的局部优势。

教师通过三张图片还原了真实的战争场景,学生对志愿军战士的有勇有谋立刻赞叹不已,对“人海战术”有了明确的批判。

历史就是过往的事情。不考虑时间维度,历史就是人的生活,是人的生活的一个又一个场景。教师要想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取得突破,避免大而化之的空洞说教,在设定好教学目标后,必须重视历史中的人,重视历史人物的所思所想,通过具体的史实展现历史人物,重塑历史场景,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历史教学的人文性和思想性。

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种分类方法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目标,而绝不是人为割裂。三者是互相促进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又是其中的高层目标。正如郭思乐教授认为的:“教育的‘家是人,而不是分数。教育要为了人的健康发展、长远发展,而不是仅仅取得分数。”历史教师研究三维目标,努力做出改变,终极目标还是“服务人生”,“让人性走向崇高”。

【参考文献】

[1]姜耀宇.把依靠学生落到实处[J].人民教育,2012(3-4).

[2]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6).

[3]丁林兴.历史教育:让人性走向崇高[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3(2).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endprint

猜你喜欢

志愿军维度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志愿军六天三炸“水门桥”
基于知识维度和认知过程维度的古典名著整本书阅读教学课型探讨
多媒体情境下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三个维度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抗美援朝,美军阵亡人数为何比志愿军的低
价值观(二)
云山战役中志愿军的作战要览
灾难现场,这支华侨华人的“志愿军”令人动容!
价值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