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对话
2014-04-10吴菊梅
吴菊梅
数学新课程改革理论将对话直接纳入数学教学活动体系中,要求教师着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融洽的教学氛围,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和教师进行有效的对话,从而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下面,笔者就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实施对话教学,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有效心态,面向对话
新课程改革理论将教学的本质定位于交往,把教学过程理解为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而交往的本质就是师生通过平等对话交流发挥主体性、发挥各自的力量.“对话”,不仅仅是一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手段,更是一种尊重学生的教育思想;不仅仅是一种激活课堂的教学技巧,更是一种走进学生心灵的教育境界;不仅仅是指教师和学生通过语言进行的讨论或争鸣,更是指师生之间平等的心灵沟通与交流.
民主、平等是对话教学的第一法则.没有民主与平等,师生之间是无法对话的.因为对话的现代意义不仅仅是狭隘的语言交谈,而是师生双方彼此接纳.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课堂对话的前提.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在课前的几分钟,有意识地调节教学气氛.用一种比较自然、宽松的话题打开学生的话匣子,让学生以一种自然的状态进入课堂的学习.如在执教“用样本估计总体”一课时,教师先给每位学生发了几个小番茄,让学生品尝味道,并聊起了今天学校食堂的午餐中小番茄的质量.学生七嘴八舌地说了很多,教室里的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有学生猜很甜,马上有学生提出异议:“那也不一定啊!我刚才吃到的都是苦的.”“酸酸甜甜好味道.”……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自说自话”着,思维非常活跃,各种想法在对话中碰撞着.就在学生纷纷猜测小番茄的味道的过程时,教师已不着痕迹地引着学生走进了教学之中.由于学生在热烈的对话中已初步明白了“估计”的含义,因而步入新课学习也就变得轻而易举了.
二、有效预设,创造对话
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课堂,需要教师在围绕课程目标、精心设计教案的基础上,依循学生认知的曲线、思维的张弛以及情感的波澜,以灵动的教育机制随时调整课堂教学进程.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行有效的预设,从而创造对话.
如,在教引入“实数”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过程:我们来动手折一折,有一边长为2的正方形,①你能用它折一个面积为1的正方形吗?说说你是怎么折的?②你能用它折一个面积为2的正方形吗?若能,说说你是怎么折的?①你知道这个面积为2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吗?这样的提问,人人都能说.每个问题都一环紧扣一环,设计有效的提问,诱发问题意识,这是推动个体思维发展的动力,也是对话互动的基本前提和条件.
三、有效参与,再创对话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成功的课堂是一个充满着各种观点合流而碰撞的“意义交汇场”,是新观点的产生过程,是新见解的生长过程,是一个既有共同语言与思想,又有不同的见解的个性与发现的“大观园”.自主构建,学会“共享”.在对话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就教学内容进行平等交流、真诚沟通,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在合作的氛围中,各自生成或建构了自己的认识与知识.与传话式的教学相比,整个教学过程充满了创造色彩.对话教学中的创造意在“自主建构”,而不是为世界创造全新的思想.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既有知识被他人的视点唤起了,这样就可能产生新的思想.在与他人的对话中,正是出现了与自己完全不同的见解,才会促成新意义的创造.教育应成为师生主体活动的展开与整合过程,师生双方彼此应该有一个欣赏、提升的姿态;学生通过与教师交流而成长,教师通过与学生的对话而教育,从而达到共享知识、共享智慧、共事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获得整体的精神世界的构建.
四、有效评价,升华对话
新课程标准指出: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既要激励学生的学习,更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教师评价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课程的需要,而建立在自评、互评基础上的形成性(或叫发展性)评价却能够很好地体现参与者自我审视、自我提升、自我完善的功能,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师生共同诊断自己存在的问题,通过教师的指导和集体的帮助,选择自己卓有成效的学习途径;二是对已经达到或基本达到掌握水平的学生,具有从外部确定学习成果的强化作用,进一步起到催人发奋的作用.
(责任编辑黄桂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