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粒的性质》教学实录与思考
2014-04-10许先宝
许先宝
【课堂实录】
师:请看实验。(利用实物展台,教师将研磨后的细小的高锰酸钾粉末撒入烧杯内的水中。)注意观察现象。
生:高锰酸钾在水中形成红晕扩散,固体消失,整杯水变红。
师:细小的高锰酸钾颗粒进入水中,分成更小的粒子分散到水中各处了。高锰酸钾是由许许多多我们肉眼看不到的更小的微粒构成的。不只高锰酸钾,所有物质都是由微粒构成的。
微粒我们用肉眼看不到,这样的“小家伙”真的存在吗?请看一段高科技视频和图片。
师播放视频:原子图像和原子操纵、硅原子图片、铁原子图片。
师:微粒虽然很小,但它却真实地存在着。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决定物质性质和变化的基本微粒。
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的微粒构成,那么,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哪些性质呢?
(讲述:我们用肉眼看不到,说明微粒都是极小的。)
实验1:向烧杯A中加入20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液,观察现象。
向烧杯B中加入20mL蒸馏水,滴入2-3滴浓氨水试液,观察现象。
将烧杯A和烧杯B中的溶液混合,观察现象。
生观察并总结:浓氨水能使无色酚酞变红色。
实验2:在烧杯A中重新配制酚酞溶液。在烧杯B中加入3-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把两个烧杯罩在一起,观察现象。
生观察讨论,形成结论:浓氨水挥发出的氨气微粒不断运动,进入滴有酚酞的蒸馏水中,使溶液变红。
师(将实验2进行展示):对于该实验,你还有什么疑问吗?为什么烧杯A中的酚酞试液没有变红?
(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最后,不同小组得出共同的结论:不同的微粒运动不同。)
师:生活中,有哪些实例能说明微粒在不断运动?诗句、歌词、广告中有吗?
(学生举例回答:花香、酒香、湿衣服晾干……教师选取经典示例投影。)
师:湿衣服在夏天比冬天干得快,这说明了什么?
生:温度越高,微粒运动越快。
师:人们常说1+1=2。果真如此吗?接下来,请大家自己动手实验,继续探究微粒的其他性质。
实验3:准备一端封口的细玻璃管
生讨论分析总结:构成红墨水的微粒填补了酒精微粒之间的空隙。
师联系生活展示图片:铁轨之间留有空隙、夏天电线下垂。
(学生讨论分析解释:热胀冷缩现象是由于构成物质微粒的间隙改变所造成的。)
实验4:取两支大小相同的医用注射器,分别吸入等体积的空气和水,用手指顶住注射器末端的小孔,将活塞慢慢推入。哪一支注射器内的物质容易被压缩?怎么解释?
对比实验得出结果:气体容易被压缩,液体难于压缩。
师分析总结:不论固体、液体还是气体,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都有一定的空隙,不同物质微粒间的空隙大小不同。固体、液体微粒间的距离比较小,气体物质微粒间的距离比较大。所以,气体比较容易被压缩,固体液体物质则不易被压缩。
师:物质都有三态变化,怎么解释呢?
(动画模拟展示)
师:经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微粒的性质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学生分小组交流、总结本节课的收获。除了收获知识,还感受到了科学的迷人之处,对科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教学思考】
本节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我校推行的“少教多学”的理念。
1.为何要“少教多学”。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部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切实做到“少教多学”,教师应着力改变“重教轻学”的观念,牢固树立“学习活动的发生不是教师的讲授,而是以教师明确的任务为中心的课堂学习”的理念,从而实现“少教多学”的课堂教学新理念。
2.何谓“少教”。
对于教师而言,“少教”是在彻底掌握学生学情下的“少教”。要给学生减负,并不意味着教师也减负,从某种意义上说,“少教”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少教”的背后是教师辛勤的付出,是教师的教学智慧。要实现“少教”,教师首先要做到“精研”,要腾出更多的时间钻研教材教法,备课堂、备学生、备作业,下功夫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确保“少教”减负不减质。“少教”就要“精讲”,要讲好重难点,讲好规律,讲好方法,讲好易混点,讲好易错点,讲好易漏点。
3.如何实现“少教”。
在授课过程中,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从简单的实验入手,注重对学生的引领,尽可能放手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争论,最终形成结论;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展示模型,配合多媒体的使用,让学生可直观地看到微粒,变抽象为具体,引领学生很快认识微观世界。这种设计改变了过去强调的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
课堂上,我们以“三不”实现了“少教”,即学生已会的教师不讲或少讲,学生间通过合作学习可以解决的教师不讲或少讲,学生不易掌握或教师讲了学生还是不易理解的过难内容不讲,这就体现了内容和时间上的“少教”。在教学环节上,引导学生主动自学、互学、小组学,同样实现了“少教”;把课本研读权还给学生,把自主学习的时间权还给学生,把学习活动的空间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多学。
4.如何引导学生“多学”。
本节课,学生知识生成的落实是以观察演示实验及分组实验为基础,再结合交流讨论完成的。学生自己通过实验获得结论,学生自己分析讨论解决问题,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在学生学的过程中,注重对生活的联系,表现为学生列举和解释生活中的多种实例,体现了学的“生活化”。教师的指导有针对性,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的点拨和有效指导,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获,保持并增进他们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欢快活跃。
以“三学”实现了多学,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学会学习。首先,教师通过指导,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探求知识的欲望;其次,在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的前提下,组织学生互学或小组探究学习,从学的角度审视难点和重点,打开思路,多方提取知识点的相关信息,解决问题;还有就是在学习新知后,教师又以“精练”引导学生多学,对学生的课业数量、内容和结构形式等进行优化组合,在效益上做文章,准备了一组针对性强、层次性强的练习题,组织学生互测,通过练习来巩固提升,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获。通过对知识点的理解识记,包括知识的综合运用,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
教师课堂教学理念的转变是改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只有这样,高效课堂才能真正实现。
(作者单位:江苏省新沂市钟吾中学)endprint
【课堂实录】
师:请看实验。(利用实物展台,教师将研磨后的细小的高锰酸钾粉末撒入烧杯内的水中。)注意观察现象。
生:高锰酸钾在水中形成红晕扩散,固体消失,整杯水变红。
师:细小的高锰酸钾颗粒进入水中,分成更小的粒子分散到水中各处了。高锰酸钾是由许许多多我们肉眼看不到的更小的微粒构成的。不只高锰酸钾,所有物质都是由微粒构成的。
微粒我们用肉眼看不到,这样的“小家伙”真的存在吗?请看一段高科技视频和图片。
师播放视频:原子图像和原子操纵、硅原子图片、铁原子图片。
师:微粒虽然很小,但它却真实地存在着。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决定物质性质和变化的基本微粒。
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的微粒构成,那么,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哪些性质呢?
(讲述:我们用肉眼看不到,说明微粒都是极小的。)
实验1:向烧杯A中加入20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液,观察现象。
向烧杯B中加入20mL蒸馏水,滴入2-3滴浓氨水试液,观察现象。
将烧杯A和烧杯B中的溶液混合,观察现象。
生观察并总结:浓氨水能使无色酚酞变红色。
实验2:在烧杯A中重新配制酚酞溶液。在烧杯B中加入3-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把两个烧杯罩在一起,观察现象。
生观察讨论,形成结论:浓氨水挥发出的氨气微粒不断运动,进入滴有酚酞的蒸馏水中,使溶液变红。
师(将实验2进行展示):对于该实验,你还有什么疑问吗?为什么烧杯A中的酚酞试液没有变红?
(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最后,不同小组得出共同的结论:不同的微粒运动不同。)
师:生活中,有哪些实例能说明微粒在不断运动?诗句、歌词、广告中有吗?
(学生举例回答:花香、酒香、湿衣服晾干……教师选取经典示例投影。)
师:湿衣服在夏天比冬天干得快,这说明了什么?
生:温度越高,微粒运动越快。
师:人们常说1+1=2。果真如此吗?接下来,请大家自己动手实验,继续探究微粒的其他性质。
实验3:准备一端封口的细玻璃管
生讨论分析总结:构成红墨水的微粒填补了酒精微粒之间的空隙。
师联系生活展示图片:铁轨之间留有空隙、夏天电线下垂。
(学生讨论分析解释:热胀冷缩现象是由于构成物质微粒的间隙改变所造成的。)
实验4:取两支大小相同的医用注射器,分别吸入等体积的空气和水,用手指顶住注射器末端的小孔,将活塞慢慢推入。哪一支注射器内的物质容易被压缩?怎么解释?
对比实验得出结果:气体容易被压缩,液体难于压缩。
师分析总结:不论固体、液体还是气体,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都有一定的空隙,不同物质微粒间的空隙大小不同。固体、液体微粒间的距离比较小,气体物质微粒间的距离比较大。所以,气体比较容易被压缩,固体液体物质则不易被压缩。
师:物质都有三态变化,怎么解释呢?
(动画模拟展示)
师:经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微粒的性质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学生分小组交流、总结本节课的收获。除了收获知识,还感受到了科学的迷人之处,对科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教学思考】
本节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我校推行的“少教多学”的理念。
1.为何要“少教多学”。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部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切实做到“少教多学”,教师应着力改变“重教轻学”的观念,牢固树立“学习活动的发生不是教师的讲授,而是以教师明确的任务为中心的课堂学习”的理念,从而实现“少教多学”的课堂教学新理念。
2.何谓“少教”。
对于教师而言,“少教”是在彻底掌握学生学情下的“少教”。要给学生减负,并不意味着教师也减负,从某种意义上说,“少教”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少教”的背后是教师辛勤的付出,是教师的教学智慧。要实现“少教”,教师首先要做到“精研”,要腾出更多的时间钻研教材教法,备课堂、备学生、备作业,下功夫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确保“少教”减负不减质。“少教”就要“精讲”,要讲好重难点,讲好规律,讲好方法,讲好易混点,讲好易错点,讲好易漏点。
3.如何实现“少教”。
在授课过程中,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从简单的实验入手,注重对学生的引领,尽可能放手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争论,最终形成结论;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展示模型,配合多媒体的使用,让学生可直观地看到微粒,变抽象为具体,引领学生很快认识微观世界。这种设计改变了过去强调的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
课堂上,我们以“三不”实现了“少教”,即学生已会的教师不讲或少讲,学生间通过合作学习可以解决的教师不讲或少讲,学生不易掌握或教师讲了学生还是不易理解的过难内容不讲,这就体现了内容和时间上的“少教”。在教学环节上,引导学生主动自学、互学、小组学,同样实现了“少教”;把课本研读权还给学生,把自主学习的时间权还给学生,把学习活动的空间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多学。
4.如何引导学生“多学”。
本节课,学生知识生成的落实是以观察演示实验及分组实验为基础,再结合交流讨论完成的。学生自己通过实验获得结论,学生自己分析讨论解决问题,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在学生学的过程中,注重对生活的联系,表现为学生列举和解释生活中的多种实例,体现了学的“生活化”。教师的指导有针对性,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的点拨和有效指导,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获,保持并增进他们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欢快活跃。
以“三学”实现了多学,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学会学习。首先,教师通过指导,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探求知识的欲望;其次,在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的前提下,组织学生互学或小组探究学习,从学的角度审视难点和重点,打开思路,多方提取知识点的相关信息,解决问题;还有就是在学习新知后,教师又以“精练”引导学生多学,对学生的课业数量、内容和结构形式等进行优化组合,在效益上做文章,准备了一组针对性强、层次性强的练习题,组织学生互测,通过练习来巩固提升,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获。通过对知识点的理解识记,包括知识的综合运用,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
教师课堂教学理念的转变是改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只有这样,高效课堂才能真正实现。
(作者单位:江苏省新沂市钟吾中学)endprint
【课堂实录】
师:请看实验。(利用实物展台,教师将研磨后的细小的高锰酸钾粉末撒入烧杯内的水中。)注意观察现象。
生:高锰酸钾在水中形成红晕扩散,固体消失,整杯水变红。
师:细小的高锰酸钾颗粒进入水中,分成更小的粒子分散到水中各处了。高锰酸钾是由许许多多我们肉眼看不到的更小的微粒构成的。不只高锰酸钾,所有物质都是由微粒构成的。
微粒我们用肉眼看不到,这样的“小家伙”真的存在吗?请看一段高科技视频和图片。
师播放视频:原子图像和原子操纵、硅原子图片、铁原子图片。
师:微粒虽然很小,但它却真实地存在着。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决定物质性质和变化的基本微粒。
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的微粒构成,那么,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哪些性质呢?
(讲述:我们用肉眼看不到,说明微粒都是极小的。)
实验1:向烧杯A中加入20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液,观察现象。
向烧杯B中加入20mL蒸馏水,滴入2-3滴浓氨水试液,观察现象。
将烧杯A和烧杯B中的溶液混合,观察现象。
生观察并总结:浓氨水能使无色酚酞变红色。
实验2:在烧杯A中重新配制酚酞溶液。在烧杯B中加入3-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把两个烧杯罩在一起,观察现象。
生观察讨论,形成结论:浓氨水挥发出的氨气微粒不断运动,进入滴有酚酞的蒸馏水中,使溶液变红。
师(将实验2进行展示):对于该实验,你还有什么疑问吗?为什么烧杯A中的酚酞试液没有变红?
(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最后,不同小组得出共同的结论:不同的微粒运动不同。)
师:生活中,有哪些实例能说明微粒在不断运动?诗句、歌词、广告中有吗?
(学生举例回答:花香、酒香、湿衣服晾干……教师选取经典示例投影。)
师:湿衣服在夏天比冬天干得快,这说明了什么?
生:温度越高,微粒运动越快。
师:人们常说1+1=2。果真如此吗?接下来,请大家自己动手实验,继续探究微粒的其他性质。
实验3:准备一端封口的细玻璃管
生讨论分析总结:构成红墨水的微粒填补了酒精微粒之间的空隙。
师联系生活展示图片:铁轨之间留有空隙、夏天电线下垂。
(学生讨论分析解释:热胀冷缩现象是由于构成物质微粒的间隙改变所造成的。)
实验4:取两支大小相同的医用注射器,分别吸入等体积的空气和水,用手指顶住注射器末端的小孔,将活塞慢慢推入。哪一支注射器内的物质容易被压缩?怎么解释?
对比实验得出结果:气体容易被压缩,液体难于压缩。
师分析总结:不论固体、液体还是气体,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都有一定的空隙,不同物质微粒间的空隙大小不同。固体、液体微粒间的距离比较小,气体物质微粒间的距离比较大。所以,气体比较容易被压缩,固体液体物质则不易被压缩。
师:物质都有三态变化,怎么解释呢?
(动画模拟展示)
师:经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微粒的性质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学生分小组交流、总结本节课的收获。除了收获知识,还感受到了科学的迷人之处,对科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教学思考】
本节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我校推行的“少教多学”的理念。
1.为何要“少教多学”。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部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切实做到“少教多学”,教师应着力改变“重教轻学”的观念,牢固树立“学习活动的发生不是教师的讲授,而是以教师明确的任务为中心的课堂学习”的理念,从而实现“少教多学”的课堂教学新理念。
2.何谓“少教”。
对于教师而言,“少教”是在彻底掌握学生学情下的“少教”。要给学生减负,并不意味着教师也减负,从某种意义上说,“少教”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少教”的背后是教师辛勤的付出,是教师的教学智慧。要实现“少教”,教师首先要做到“精研”,要腾出更多的时间钻研教材教法,备课堂、备学生、备作业,下功夫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确保“少教”减负不减质。“少教”就要“精讲”,要讲好重难点,讲好规律,讲好方法,讲好易混点,讲好易错点,讲好易漏点。
3.如何实现“少教”。
在授课过程中,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从简单的实验入手,注重对学生的引领,尽可能放手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争论,最终形成结论;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展示模型,配合多媒体的使用,让学生可直观地看到微粒,变抽象为具体,引领学生很快认识微观世界。这种设计改变了过去强调的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
课堂上,我们以“三不”实现了“少教”,即学生已会的教师不讲或少讲,学生间通过合作学习可以解决的教师不讲或少讲,学生不易掌握或教师讲了学生还是不易理解的过难内容不讲,这就体现了内容和时间上的“少教”。在教学环节上,引导学生主动自学、互学、小组学,同样实现了“少教”;把课本研读权还给学生,把自主学习的时间权还给学生,把学习活动的空间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多学。
4.如何引导学生“多学”。
本节课,学生知识生成的落实是以观察演示实验及分组实验为基础,再结合交流讨论完成的。学生自己通过实验获得结论,学生自己分析讨论解决问题,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在学生学的过程中,注重对生活的联系,表现为学生列举和解释生活中的多种实例,体现了学的“生活化”。教师的指导有针对性,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的点拨和有效指导,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获,保持并增进他们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欢快活跃。
以“三学”实现了多学,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学会学习。首先,教师通过指导,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探求知识的欲望;其次,在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的前提下,组织学生互学或小组探究学习,从学的角度审视难点和重点,打开思路,多方提取知识点的相关信息,解决问题;还有就是在学习新知后,教师又以“精练”引导学生多学,对学生的课业数量、内容和结构形式等进行优化组合,在效益上做文章,准备了一组针对性强、层次性强的练习题,组织学生互测,通过练习来巩固提升,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获。通过对知识点的理解识记,包括知识的综合运用,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
教师课堂教学理念的转变是改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只有这样,高效课堂才能真正实现。
(作者单位:江苏省新沂市钟吾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