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可忽视的三个角色

2014-04-10顾利娟

黑河教育 2014年4期
关键词:思维评价课堂教学

顾利娟

如今,教师很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却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中过多地放手,失去了教师应有的作用,学生的认知水平不能得到提升,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当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点拨者和评价者。

一、引导者

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也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建立主动学习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通过感悟、体验后在内心深处产生的倾向,是学习的前提和动力。挖掘学生生活经验中的素材,将现实生活中的案例情景化地运用于教学,通过一些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和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特征的教学形式,激发并保持学生稳定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树立自信。

2.授之以渔,引导学生寻找学习的方法

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必然是不成功的。教学生学习方法尤为重要,掌握了学习方法,就有助于获得学习的成功,增强自信和动力。

3.学以致用,引导学生把课堂与生活相联系

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展开探究,并形成新的认识。例如,商场里有些商品打折的时候为什么那么多人去买?因为价格影响需求。那为什么一些奢侈品不打折也有很多人抢购呢?因为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当然这也和消费心理有关。

二、点拨者

课堂上教师适时、适度、适当的精彩点拨可以帮助学生化难为易,变困惑为顿悟,引导学生思维发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在新旧知识联结处点拨

许多知识具有较强的系统性,每个新的知识点必然有与它相关的旧知识,联结处就是新旧知识的结合处,在新旧知识的结合处点拨,有利于知识的迁移。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注意知识之间的关联,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2.在学生疑惑的重难点处点拨

针对教材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部分,有些学生的思维会受阻,在这些关键处适时进行点拨指导,设计合适的坡度,架设桥梁,能帮助学生寻找思维的突破口,排除疑难,解决困惑,这不仅有益于重难点问题的解决,同样也能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在学生有争议之处点拨

首先,表现在探求新知识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同、思维角度不同,对一些问题的结论有争议。这时,教师要针对学生争议的焦点问题进行认真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然后进行适当点拨,或给予正确解释,或启发学生按照正确思路、方法、步骤进一步探讨,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

其次,学生对一些社会现象会有不同的看法,这既要求教师面对现实不回避,又要选择时机在学生的思想充分碰撞之后做出“表态”,做好主流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引导。

4.在学习方法、规律总结处点拨

讲《经济生活》时,针对价值量、通胀率、货币贬值率等计算题的题型,我引导学生总结规律,一般来说,正比用乘法,反比用除法,提高用加法,降低用减法。在讲《生活与哲学》时,我引导学生归纳哲学原理。这样点拨归纳之后,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所学知识。

三、评价者

有效的课堂评价可以衡量学生的学习表现,也可以促进或引发学生的学习行为,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效的课堂评价还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实现课堂评价的有效性。

1.评价模式要从单向走向互动

贯彻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课堂评价要改变以教师为单一评价主体的评价模式,突出学生在课堂评价中的主体地位,要实现课堂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促进评价模式由单向走向互动。

2.评价标准要从单一走向多元

学业目标是课堂评价的基础,除此之外,引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和引领学生生命成长的成长性目标才是课堂评价的生命。成长性目标是学业目标的拓展,它既可以关注学生表现的发展,也可以关注学生体悟的加深。

3.评价反馈要从单调走向专业

课堂评价反馈是调整教学的重要依据。首先,评价工具要专业。评价工具要有科学的原则,要能体现学科特点。其次,评价信息的采集、分析要专业。信息采集的专业性主要表现为师生在参与课堂评价中应客观记录评价信息,信息分析的专业性主要表现为对评价信息的处理要有统一标准,根据分析后的评价信息探究背后的课堂现象,从而调整课堂教学。

4.评价的方式要多种多样

课堂评价可以是基于学生课堂表现的口头式点评,也可以采用问卷调查法、学生自评法和生生互评法等多种方式,把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

(责任编辑 冯 璐)

猜你喜欢

思维评价课堂教学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