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2014-04-10康梅香
康梅香
语文实践活动是将已有的语文知识应用在实践中,又在实践中获得新知、提高能力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实践的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师应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语文实践中提高语文能力。
一、仿一仿
教学片段: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妈妈的爱》,知道了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是遮雨的伞,是滴落的泪,是责备的目光,是亲切的教诲。那你觉得妈妈的爱还是什么呢?能试着模仿写一段,来当当小作家吗?
(学生思索片刻,纷纷举手。)
生1:一天下午,天气骤然变冷,妈妈及时给我送来了毛衣。啊,妈妈的爱是暖和的毛衣。
生2:我平时有偷懒的坏习惯,妈妈总是及时提醒我,啊,妈妈的爱是启明灯。
生3:每当我做错了什么,妈妈总是不厌其烦地教导我,啊,妈妈的爱是不厌其烦的教导。
生4:妈妈平时总是喜欢给我买一些科普知识书,激励我探索未知,啊,妈妈的爱是无穷的未来。
说得多棒呀!我不禁为他们精彩的仿写鼓掌。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作为语文教学主阵地的课堂,教师要在价值追求上注重人文关怀,尊重独特的体验,让课堂的“仿一仿”诠释着一种“动态生成”的美,让语文课堂成为“梦”的故园。在“仿一仿”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价值观得以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语文素养得到提高。
二、演一演
教学片段:
师:学完了《包公审驴》这课,能说说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吗?
生1:给我感触最深的是包公的足智多谋。
生2:我想包公审驴的经过肯定特别精彩,简直出神入化。
师:你们能把来包公审驴的故事情节表演出来吗?想不想过一把包公瘾?
生:想!(齐答)
(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分配角色,上台表演包公审驴的故事。教师引导学生明白要表演好课本剧,小组同学必须分工合作,除了有语言上的表达,还要有恰当的动作配合。)
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气氛”。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摒弃“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善于营造民主、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解放学生的大脑,使学生大胆进行联想、想像、猜测,解放学生的嘴巴,使学生敢想敢说;解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动手操作;也可以与学生一起表演,使学生在心理放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诱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三、画一画
教学片段:
师:刚才,同学们都把自己印象中的熊猫说了出来,那一只只可爱的熊猫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你们愿不愿意把心中的熊猫画下来呢?
生:愿意!
师:老师请一位同学上来读课文,咱们一起画,怎么样?(指名朗读,师生共同作画。)
师:画好后,请同桌互相介绍一下自己画的熊猫。(同桌互说)
师:谁愿意到台上来把画的熊猫介绍给大家?
生1:(用手指着自己画的熊猫)瞧,这只大熊猫多可爱呀!胖乎乎的身子,光滑的皮毛,大大的黑眼圈……它正在开心地吃竹子呢!
生2:我同时画了两只大熊猫,它们正在玩耍嬉戏……
在上述案例中,为引导学生将课文的语言还原成鲜明形象,培养学生的语像感,让学生借助绘画展示语像。学生绘画的过程,是学生进入情境,“还原”文字、品赏熊猫、勾勒语象、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具体、准确、生动的过程。鲜活的语言,再造了一只只活泼可爱的熊猫,使学生仿佛感其色,见其形。
四、扩一扩
教学片段:
师:大家体会得真好。白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它们是这么迫不及待地争先恐后地冒出来,请你们想象一下,这些白荷花冒出来干什么呢?(点击课件出示句示: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生:它想看看祖国繁荣昌盛的景象。
生:它想呼吸一口新鲜的空气。同时告诫人们,要想经常欣赏荷花,一定要爱护环境。
生:它想出来看看这个阳光明媚、五彩缤纷的世界。
师:同学们说得多精彩呀!想象力真丰富!面对如此调皮可爱、美丽纯洁的荷花,你想对它说什么吗?
生:我想说:“白荷花,你想美呀!”
生:我想说:“荷花姑娘,你真了不起,你在那污泥塘里却一尘不染,还把自己最美的花献给大自然。”
生:我想说:“荷花仙子呀荷花仙子,你不仅外表美,而且心灵高洁。”
……
这个教学片断仅仅抓住一个“冒”字,让学生创造想象、延伸拓展,充分展示了学生感悟语言、练说语言的过程,教学中既借助教材,又高于教材;既阅读文本,又超越文本。
可见,以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为目的的语文教学,不应仅仅拘泥于教材,而应该结合教材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尤其是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这片广阔的天地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责任编辑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