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以学为主,双案合一”教学方式实验中的问题及对策
2014-04-10于杰平
于杰平
我县初中学段借鉴南京东庐中学开创的“以学为主,双案合一”的教学方式(即讲学稿教学法)进行教学,以此构建生本课堂的教学实验已经有两年的时间了,虽然参与实验的一线教师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努力,教改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就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1.讲学稿的设计不够科学
讲学稿是集教案、学案、笔记、作业、测试和复习资料于一体的师生公用的教学研文本,是教学研合一的载体。我们在设计讲学稿时遵照了东庐讲学稿的思路,很清晰。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在“课前自主学习”环节,有的教师设计的预习题抽象,不够具体,比如有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辩证看待逆反心理”,学生做起来很困难。在“巩固”环节,设计的练习题不够典型。还有一个突出的问题是:讲学稿上仅有“学”的环节,却缺少“讲”的流程,把讲学稿简化成了“学稿”。
2.讲学稿的实效性不强
教师讲得多,仍有包办现象。我们运用讲学稿教学的目的在于唤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去学习。但目前我们的教师在使用讲学稿上课时,教师讲得多,不敢放手给学生,学生显得有些被动。学生练得少,不利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我们的讲学稿式课堂,给学生巩固练习的时间少,并且所选的练习题不够典型,不利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能力。
3.教师在运用讲学稿教学时存在着误区
在教学实验中,我们是照搬照抄还是有所借鉴,并且保留自己的教学个性呢?这是我们不可回避的问题。目前我们的“讲学稿式”思品课堂,大多是让学生自学,并做好讲学稿上的五花八门式的预习题,之后教师讲评习题。原先课堂上精彩的导入没了,生动的事例没了,甚至于品德教育,情感教育也力不从心了。问其原因,教师说,现在上课不敢多讲,怕占用了学生的自学时间。那么,是不是学生自行解决了练习题,就证明他学会了呢?也许是学会了,但学会的也仅仅是这点儿书本知识,而对学生品行教育如何去体现呢?若课堂上脱离了生动的情境,就会失去感染力,教育效果自然降低;若脱离了社会生活和学生的实际,只是教教材,不能很好地拓展教学,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如何提高呢?所以说,我们不能把讲学稿教学简单化、僵硬化。我们在学习这种先进教法的同时要能保持我们原有教学的长处,这才不失为上策。
二、解决对策
1.在讲学稿的设计上多动脑筋,提高讲学稿的含金量
准备一份高质量的讲学稿,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思品新课标的要求,必须吃透教材,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和外延,在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的开发上,力求体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增强思品教学的实效性。要多翻阅资料,围绕热点和考点来精选练习题,使每一道习题都“精挑细选”,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讲学稿设计过程中要把握好学情,问题的设计要有梯度,既要使优等生“吃饱”,又不能使后进生胆怯。我们在设计讲学稿时,在保持讲学稿基本框架的基础上,要细心勾画讲学稿的血肉,力求使讲学稿广而精致,容量适中,全而不乱。
2.在讲学稿教学中创设丰富的教育情境,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思品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是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教师要善于利用并创设丰富的教育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与感悟,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深化思想认识。”所以,我建议思品教师在讲学稿教学中要多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情境,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某老师在讲八年级《严也是一种爱》一课时,从“学生和父母产生隔阂的原因”这一话题入手,打开了学生情感的闸门。有位女学生深有感触地说起 “妈妈陪读”,她刚开始“觉得丢人”,埋怨妈妈,现在她理解妈妈了。她哽咽着,竟说不下去了。学生的真情告白,也感染了其他同学。之后其他同学也纷纷谈感想,一石激起千层浪,生动的情境触动了学生的心灵,为新课教学奠定了浓浓的情感基调。
3.要加强对学生进行课堂学习评价,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当堂学习,当堂消化”这是我们思品学科教学所追求的一种高效。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课堂学习评价。对于“课堂学习评价”中的练习题教师要精挑细选,要围绕中考考点来精选近三年的中考典型试题,围绕社会热点来创编灵活的练习题,确保练习题的含金量要高,避免学生低效重复地搞题海战术。在课堂学习评价中教师要保证训练的时间不得少于5分钟,让学生能在实践中,把刚刚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力求当堂见效。
总之,对于“学教合一”教学方式的实验,我们不能仅凭一腔热情,不能照搬照抄,不顾教师的实际和学生的学情,我们要科学地进行教学实验并及时总结经验与教训,在摸索中前行。我们还需加强学习,深刻领会“学教合一”教学方式的实质,并创造性地运用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学生,形成自己教学风格的教改之路,努力开创教学的新天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