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竹同心韵犹在,“三脚竹韵”意未尽
2014-04-10邵美华
邵美华
(宜兴 214221)
紫砂壶艺是一种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创作形式,一把成功的紫砂壶,除了讲究形式的完美与制作技巧的精湛外,其本身也是人文情感的载体,它并非凭空臆造就能成器,而需依靠制壶人的聪明才智与发现眼光,经充分构思创作才能完成。因而,当我们制作、使用或欣赏紫砂壶时,必定是带着一颗虔诚的心灵而来的,以此感知壶与人在内质上的统一与融合。
紫砂壶的发展历史不过五百余年,但其能够完全脱胎于粗陶器皿,成为令世人钟爱备至的高雅艺术品,最主要的一个原因便是其与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合。丰富的文化内容经紫砂壶演绎,得以呈现出全新的意味,而经过了文化熏陶的紫砂壶,则无限提升了其自身的内涵魅力。纵观古今紫砂壶艺之精品佳作,无不渗透着浓郁的人文气息,令人感触而神往。
以传统文化为题材的紫砂壶作品数不胜数,而以竹文化这一素材进行创作的紫砂壶更居其重要之位。竹文化是紫砂壶作品中最为常见的一个创作题材,究其原因,应是中国文人对竹子的特殊情结所致。中国人喜爱竹子历来已久,从古至今,从最早的狩猎用器到用竹简来记载文字,再到文人墨客、艺术家以竹为题材进行文学艺术的创作等,竹子早就不再仅仅是自然山间的普通之物,而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一种民族气节的象征。而紫砂泥胎的可塑性无疑为表现竹文化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载体,因此,紫砂茶具中以竹为题材的创作很多。如何能既反映竹的外形,又承载竹的文化内涵,一直是许多紫砂艺人苦苦思索的问题。
陶都宜兴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自然条件优越,自古便有“竹的海洋”之赞誉,万顷竹林似碧波荡漾,这种源于自然的美震慑人心,也与紫砂艺术不谋而合。这把名叫“三脚竹韵”(见图1)的紫砂壶便是以竹文化为题材的作品,其形秀美典雅、格调清新简约,整体而言,此壶集生动造型和深刻内涵于一体,是表现竹文化的典范之作。由于紫砂壶本身便是兼具使用价值和欣赏价值的工艺品,因而此壶无不向人们呈现出其功能、造型、材质、工艺和品味等方面的美感。
图1 三脚竹韵壶
紫砂壶的造型有圆器、方器、花器和筋纹器之分,圆器珠圆玉润,方器轮廓周正,花器生动逼真,筋纹器严谨有序,具体谈“三脚竹韵壶”的造型,则更是丝丝入扣、刻画逼真,为典型花器造型。在这把壶上,壶体局部恰当部位被塑造成竹节的形态,富于强烈的艺术风格,洒脱而美观,达到了花器“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造型准则。壶身圆润,相对扁圆,底部外鼓而下沉,显得格外丰满,也极具张力,增加了整壶的平稳感。柔和的曲线营造出浓郁的线韵,将壶身构架在不同方向和曲度的线条之中。壶底由三支竹根状的壶足支撑起整把壶的平衡,与壶身风格浑然一体。壶的嘴、把、钮均以竹节装饰定型,壶嘴由两段竹节巧妙地形成一个三弯流的姿态,壶把为一枝幼竹,竹节清晰可见,盘绕延伸出一个圈状把,美不胜收,壶嘴与壶把前呼后应,无任何累赘冗余之处,气韵高洁的壶钮则由一段破土劲竹塑成的桥状钮,生命之力量呼之欲出。壶身和壶盖上分别贴饰竹叶几片,惟妙惟肖,劲道十足,虽未加染彩,却犹显朴素。“三脚竹韵壶”的创意取材于竹,造型均以竹节演示,更装饰片片竹叶,动静相宜,整体散发着自然风韵,宛若天成。
该壶除了惟妙惟肖的造型之外,材质与工艺亦追求上乘。胎泥细腻而不含杂质,紫韵生动,紫砂泥料的天然色泽无形地增强了整体艺术效果,而精益求精的制作工艺,注重每一处细节与整体的关系,不留任何审美死角。完美的造型同时烘托出整把壶完美的实用性能,容量适度、高矮得当、口盖严紧、出水流畅,经日久使用,涤拭日加,便自然焕发出黯然之光,入手可鉴。
“三脚竹韵壶”对竹文化的提炼处理颇为得体,于简约中生发竹韵,就像初春生发的嫩芽,带给人生机勃勃的气息。于此同时,其内在的象征意义也凸显出作品不凡的品味之美。竹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广泛的寓意,比如古人常以竹子来比喻君子气节,郑板桥的诗歌《竹石》便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诗句来赞扬竹的气节,而古人也将竹与松、梅并称“岁寒三友”,比喻坚贞的友谊,或将竹与梅、兰、菊并称“四君子”,比喻其高风亮节的品质等。“三脚竹韵壶”将这些生动的寓意融入壶中,使人们在品壶、用壶之际能够感知和体会竹的精神,从而进入更深层的艺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