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亲情壶”的造型和装饰
2014-04-10蒋培兵
蒋培兵
(宜兴 214221)
古代陶瓷的起源是以人类的生活需要为出发点的。人们在生活中发现,经火烧炼过的土坯会变得像石头一样坚硬,因此而发明了陶器,用以盛水、煮水及烧煮、储存食物。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不仅其器形多样,器表的几何形纹、动物形纹、植物形纹的装饰也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平。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杨永善在《中国传统的造型意识》一文中写到:“中国传统陶瓷不论从技术到艺术,还是从造型样式到装饰纹样,皆具备一种独立的特质,世代相传,不断发展,形成了一种自成体系的文化形态,是物质生产和精神文化的交融和凝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宜兴紫砂是中国传统陶瓷中最具特色的一类,它的造型和装饰在历代艺人的代代传承中不断完善,器型和装饰皆趋于完美,从而受到普遍的欢迎。
“亲情壶”(见图1)选择了“牛盖洋桶壶”的造型。“牛盖洋桶壶”的造型是在“平盖洋桶壶”(简称洋桶壶)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的。“洋桶壶”初创于清代末年,清代咸丰年间的著名艺人赵松亭制作并陶刻的“朱泥洋桶壶”即为平盖。壶高11.9厘米,口径6.8厘米,容水量800cc。是赵松亭自制自刻后送给苏州书画家黄秋甸(著名画家吴湖帆的入室弟子)的。在壶体上赵松亭用金文刻了 “乙白大鼎”(上海博物院藏)上的铭文共78字,其陶刻字体遒劲古雅、敦厚凝重,属赵松亭的陶刻精品,可谓是造型和装饰相得益彰。至清代末年至民国初年,出现了一批制作“牛盖洋桶壶”的名家,他们有储铭、吴云根、裴石民、王寅春、袁顺、顾景舟等。“牛盖洋桶壶”的造型由“平盖”发展到“牛盖”是造型艺术上的一大进步。以后“洋桶壶”与“牛盖洋桶壶”同时生产、销售。“洋桶壶”为普通的工艺类壶,“牛盖洋桶壶”为中高档的壶。韩其楼著《中国紫砂壶全书》:1966年前紫砂壶主要品名中,就有 “顶海洋桶”、“海洋桶”、“中洋桶”,也有“海牛盖洋桶”、“大牛盖洋桶”、“中牛盖洋桶”。生产的档次不同,销售的价格也不同,顾客可各取所需。“牛盖洋桶壶”与“洋桶壶”相比,它在造型上的优点是“牛盖”的盖面拱起,左右两侧各开了一个似“牛眼”的椭圆形孔,因此而得名。椭圆形孔其线条舒缓流畅,由此而形成的拱形盖面如大桥横跨,内空间透气敞亮,由于拱形的高度适中,既便于提拿,又有与壶体在整体上的和谐。平盖则由于其平而显得单一,平淡无奇。一个小小的“牛盖”使“洋桶壶”的造型“增色”不少。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周桂珍在《跟随顾景舟学艺生涯的点滴回忆》一文中写到:“1986~1987年,香港客商连梅英带来一把顾老解放前做的‘牛盖洋桶壶’,盖子已缺损,想请顾老配盖,配盖头是最头痛的事。结果老先生配好了,窑里烧好拿出来往壶上一戴,正好。”这一段记叙文字说明了用户对“牛盖洋桶壶”的“牛盖”是何等的珍惜,缺了“牛盖”就缺少了整体的美。
图1 亲情壶
“牛盖洋桶壶”的造型特征给陶刻装饰提供了较为适宜的书画空间,其壶面犹如书画家作书画时喜用的“斗方”(即一至四尺见方的宣纸),便于安排画面。陶刻内容的选择应与紫砂壶有内在的联系,“亲情壶”设计理念是以“亲情”为主线安排字画的。在壶的一面刻了唐代诗人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的诗句:“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在唐代的润州(今江苏镇江)西北,雨后的清晨,王昌龄在此送别他的好友辛渐,作诗以赠,全诗为:“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清晨)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玉壶”指玉制的壶,作者以此譬喻自己的心地如冰清玉洁,要辛渐到洛阳后告诉他洛阳的朋友,也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一种表达方式。以后宋代的诗人鲍照《白头吟》也有“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的诗句,同样是以“玉壶”譬喻品德的洁白无瑕。在紫砂壶上刻上这样的诗句,不仅诗情横溢,作为“亲情壶”,也有作者与壶友冰玉相赏、志趣相投的含义。壶的另一面刻了“对奕图”,在一株虬枝横出的松树下面,两老者踞地而坐在下围棋,神态悠然,全神贯注,两棋钵各置一旁,另有一壶两杯,边下棋边可品茗,闲适的情趣乐在其中。“亲情”从生活中来,生活中有多少欢乐,皆可通过书画在壶上表达出来。
三、五好友相对品茗中自有一种高雅的情趣,边品茗、边赏壶能使人与人之间进行感情交流。诗人王昌龄在与辛渐依依惜别时以诗相赠,壶的作者与壶友是以壶来进行感情交流的,通过对壶的欣赏,作者可把创作时所要表达的意趣转达给他人。所以,紫砂壶虽不能言,却能以它的造型与装饰的整体效果打动人心,这也就是杨永善所论述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的交融和凝结”所产生的艺术效果。紫砂壶泡茶不仅“色、香、味皆蕴”,同时它所具备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世间茶具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