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代中前期绛州铸币述评

2014-04-10武荣荣

关键词:绛州铸币天宝

武荣荣

绛州,即以今新绛为核心的晋西南周边区域,自北周武成二年(560年)建制以来,直至民国元年(1912年)废州改县,一直是晋西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绛”地之名由来已久。晋国都城曾称“绛”,晋国的核心区域即“今翼城、曲沃、襄汾、绛县、侯马、新绛一带”。隋开皇三年(583年)绛州治所始迁至今新绛古城。唐武德元年(618年)置绛州总管府,管绛、潞、盖、建、泽、沁、韩、晋、吕、桧、秦、蒲、虞、芮、邵十五州,武德三年(620年)废总管府,贞观元年(627年)属河东道,开元十二年(724年)为天下六雄州之一,天宝元年(742年)改为绛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绛州。天宝十二载(753年),绛州(绛郡)辖十一县,即正平(今新绛)、太平(今襄汾)、曲沃(今曲沃、侯马)、翼城、绛、闻喜、垣(今垣曲)、夏、龙门(今河津)、稷山、万泉(今万荣),在河东道中居第二位,仅次于太原府(辖十三县)。绛州在唐代中前期盛极一时,成为铸币重地,史书有“唐世铸钱,大凡天下诸炉九十九,而绛州之炉三十”的记载。关于唐代绛州的铸币状况,文献虽有多处记载,但却语焉不详;尤其是关于绛州成为铸币重地的原因,现代学者少有论及。因此,本文立足山西区域史,对于求证历史实际和研究地方文化具有积极意义。

一、唐代中前期绛州铸币业的盛况

1.绛州铸币状况。在不少文献中,都有关于唐代中前期绛州铸币状况的记载。绛州铸币不仅在“开元盛世”中达到繁盛时期,而且在“安史之乱”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一“唐纪肃宗乾元二年”注文记载,“唐世铸钱,大凡天下诸炉九十九,而绛州之炉三十。其余诸炉,或隔江岭,或没寇虏,故当时铸钱率倚绛州”。

开元、天宝年间(713—756年),全国铸币规模经历了从七十余炉到八十九炉再到九十九炉的变化,而仅绛州就有三十炉。天宝年间(742—756年),绛州铸币量约占全国铸币总量的三分之一。据《新唐书》记载,“开元中,天下铸钱七十余炉”。据成书上奏于开元二十七年(739年)的《唐六典》记载,“今绛州三十炉,杨、宣、鄂、蔚各十炉,益、邓、郴各五炉,洋州三炉,定州一炉”,即当时全国铸币八十九炉,绛州三十炉。据《通典》记载,“按天宝中,诸州凡置九十九炉铸钱。绛州三十炉,扬、润、宣、鄂、蔚各十炉,益、邓、郴各五炉,洋州三炉,定州一炉”,即天宝年间(742—756年),全国铸币九十九炉,绛州三十炉,约占当时全国铸币总量的三分之一。

乾元元年(758年)及二年(759年),根据第五琦的建议,唐肃宗先后下令在绛州铸造“以一代十”和“一代五十”的乾元重宝钱。据《新唐书》记载,乾元元年(758年),“铸钱使第五琦铸‘乾元重宝’钱”,“以一代十”;乾元二年(759年),第五琦“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复命绛州诸炉铸重轮乾元钱,径一寸二分,其文亦曰:‘乾元重宝’”,“一代五十”。

大历四年(769年),在绛州增置五炉铸钱,表明当时绛州仍为铸币重地。据《旧唐书》记载,“大历四年正月,……第五琦上言,请于绛州……增置五炉铸钱,许之”。

2.绛州铸币遗存。唐代绛州铸币遗存主要包括:铜冶遗址、钱监遗址、铸币实物等。据《旧唐书》记载,绛州有“汾阳、铜原两监”。据宋人欧阳修在《相度铜利牒》中记载,经过他实地考察,发现“绛州稷山垣曲县三处皆有铜矿”,进一步“检寻古迹”,发现翼城县有“唐钱坊”、“唐王城冶”、“曹公冶”、“废铜窟”,稷山县甘祚乡有“铜冶村”,绛县有“唐古铜冶”,垣曲县有“钱坊”,等等。在以今新绛县为核心的古绛州地区,曾多次出土唐开元通宝钱和乾元重宝钱。据《新绛县志》记载,“1984年5月,新绛东西大街修建工程中,发现大量唐代开元钱币(300公斤)。1989年,稷山城关曾出土54枚乾元重宝。”这些存世的铸币实物真实地反映了唐代绛州铸币的兴盛局面。

二、唐代中前期绛州铸币的作用和历史地位

1.绛州铸币在唐代财政经济中具有重要作用。货币在国家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实古今之要重,为公私之宝用”。唐代曾经盗铸猖獗,恶钱泛滥。武德四年(621年),铸“开元通宝”钱后,即规定“盗铸者论死,没其家属”,但不久即“盗铸渐起”。显庆五年(660年),“以恶钱多,官为市之,以一善钱售五恶钱”,之后又屡次“诏所在纳恶钱,而奸亦不息”。唐律对盗铸者处以重刑,盗铸仍然屡禁不止;唐廷一再禁止恶钱,恶钱仍然泛滥成灾。这是由于盗铸成本低于官府铸币,能牟取丰厚利润;恶钱的质量虽然不如官府铸币,却在市场流通中占有重要位置。降低官府铸币成本,随之会提高官府铸币量,确保市场流通,稳定社会秩序,盗铸和恶钱自会减少;同时,可使官府牟取丰厚利润,增加财政收入,甚至达到“岁盈百万”的收益。更重要的是,货币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官府通过对货币的有效控制,可以调节市场物价,及时组织征收物资;反之,官府滥用货币政策,滥发大额货币,势必造成货币贬值、物价高涨、市场混乱、社会动荡的严峻局面。

唐代中前期,绛州的铸币量很高。开元、天宝年间(713—756年),绛州铸币“三十炉”,约占全国铸币总量的三分之一。乾元元年(758年)七月,由于“经费不给”,铸造“以一代十”的乾元重宝钱。二年(759年)九月,又在绛州铸造“一代五十”的乾元重宝钱。时值安史之乱,“在京百官,先以军旅皆无俸禄,宜以新钱给其冬料”,“其余诸炉,或隔江岭,或没寇虏,故当时铸钱率倚绛州”。唐廷铸大额货币,以解物资紧缺、军费匮乏等燃眉之急。但是,在不久之后,就出现“货轻物重”的严峻局面。二年(759)十一月,“民争盗铸,货轻物重,谷价腾踊,饿殍相望”。此后,唐廷一再降低乾元重宝的面额,才逐渐稳定社会秩序。

2.绛州铸币在中国铸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唐代在绛州主要铸造过三种货币,即开元通宝、“以一代十”和“一代五十”的乾元重宝。其中,以开元通宝的铸造最多,在绛州铸币达到繁盛时期的开元、天宝年间(713—756年),铸造开元通宝“三十炉”,约占当时全国铸币总量的三分之一。此外,大历四年(769年),“于绛州汾阳、铜原两监,增置五炉铸钱”。关于大历年间绛州铸钱的名称,史书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有专家指出,有可能是“大历元宝”钱。

开元通宝的铸造,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开元通宝,即开辟新纪元的流通宝货。武德四年(621年),唐高祖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可谓“拨乱反正,爰创轨模”。唐朝以前的货币,大都以重量为名称,如秦半两钱、汉五铢钱等。自唐朝起,货币不再以重量为名称,成为币制上的重大变革。此外,乾元重宝是我国最早的年号重宝钱,朝鲜最早的铸币直接受乾元重宝的影响,正面为乾元重宝,背面有东国两字;大历元宝是我国最早的年号元宝钱。

三、绛州成为唐代中前期铸币重地的原因探析

徐东升在《唐代铸钱散论》中指出,“铸钱成本对钱监的分布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而“构成唐代铸钱成本主体的是铸钱原料和人工费用”。绛州具备了铸钱原料丰富和人工费用低廉的优势,使得绛州铸币成本低,钱监设置在绛州。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一“唐纪肃宗乾元二年”注文记载,“唐世铸钱,大凡天下诸炉九十九,而绛州之炉三十。其余诸炉,或隔江岭,或没寇虏,故当时铸钱率倚绛州。”这说明正处于安史之乱时乾元二年(759年)的绛州,排除了“或隔江岭,或没寇虏”的不利因素,即具备了临近京师、交通非常便利,立足河东、政局相对安定等有利因素,造就了当时“铸钱率倚绛州”的盛况。

1.绛州临近矿区,铸钱原料丰富。唐代铸钱原料中,铜所占比重最大。据《通典》记载,天宝年间(742—756年),“每炉约用铜二万一千二百二十斤,白镴三千七百九斤,黑锡五百四十斤。”其中,铜约占铸钱原料的五分之四。绛州临近的中条山矿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重要的产铜基地。目前已在中条山及其临近地区发掘出不少与铸铜有关的遗址,如洛阳西周铸铜遗址、侯马东周铸铜遗址等。1958年,在中条山北麓发现一处东汉采铜遗址,其中有一块摩崖石刻,题记为“光和二年(179)”和“中平二年(185)”。

唐代中条山矿区产铜最盛,铜冶主要分布在绛州及其临近地区。据《新唐书》记载,绛州曲沃“南十三里山有铜”;翼城“有铜源、翔皋钱坊二”,“有浍高山,有铜”;闻喜“有铜冶”;等等。河中府解县(今运城盐湖解州)“有紫泉监”,乾元元年(758年)置,“有铜穴十二”。

2.绛州农业发展,人工费用低廉。据《通典》记载,“诸丁匠岁役工二十日,有闰之年加二日。须留役者,满十五日免调,三十日租调俱免”,天宝年间(742—756年),“约每炉役丁匠三十人。每年除六月七月停作,余十月作十番”。按天宝中“绛州三十炉”,绛州每年征役的丁匠数量十分庞大。征役大量的丁匠,需要坚实的经济基础作为后盾。而绛州农业大发展,粮食产量和储备丰富,人口稠密,即使征役丁匠“租调俱免”也不会对社会生产造成大的影响。

唐朝为发展农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鼓励屯田垦荒、兴修水利工程等。绛州所辖龙门、曲沃、闻喜等兴修了大量的水利工程。龙门(今河津),“东南二十三里有十石垆渠”,贞观二十三年(649年),“长孙恕凿,溉田良沃,亩收十石”,“西二十一里有马鞍坞渠,亦恕所凿”。曲沃,“东北三十五里有新绛渠”,永徽元年(650年),“引鼓堆水溉田百余顷”。闻喜,“东南三十五里有沙渠”,仪凤二年(677年),“诏引中条山水于南坡下……溉涑阴田”。唐德宗时(780—805年),韦武“为绛州刺史,凿汾水灌田万三千余顷,玺书嘉劳”。在兴修水利等因素的作用下,绛州农业大发展,成为唐前期重要的产粮和储粮区。开元二年(714年),置“龙门仓”。二十一年(733 年),“益漕晋、绛、魏、濮、邢、贝、济、博之租输诸仓……漕七百万石”。

随着农业大发展,绛州在唐前期就成为人口稠密的地区。天宝十二载(753年),绛州(绛郡)户82204、口517331。在河东道中居第二位,仅次于太原府。在人口增长到一定规模后,出现“稼穑之人少”的现象。众多人口从农业生产中脱离出来,导致人工费用的低廉。

3.绛州临近京师,交通非常便利。绛州与京师隔河相望,西南至长安五百九十里,东南至洛阳四百八十里。绛州交通便利,西通长安,南往洛阳,东抵潞泽,北达太原,“为京师、同州入太原诸道之总汇,故奉使往来者甚多”。长安沿渭水东行,至同州(今大荔),或由蒲津关渡河至蒲州(今永济),循涑水接汾水而上,至绛州(今新绛);或沿河西北行至韩城,由龙门关渡河至龙门(今河津),循汾水而上,至绛州;或由蒲州沿河北行至龙门,接龙门、绛州道,至绛州。蒲津关和龙门关,分别位居天下六上关和十三中关之列。绛州或南至夏县,经虞坂、巅軨道;或南至垣县(今垣曲),经轵关道,渡黄河,至陕州(今陕县),南往洛阳。绛州东至翼城,东北经乌岭道,或东行至长子,又东北行至潞州(今长治);或东行至沁水,又东南行至泽州(今晋城)。绛州循汾水而上,北达太原。

4.绛州立足河东,政局相对安定。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叛军迅速南下,连陷河北、河南诸郡。十二月,洛阳沦陷。十五载(756年)六月,长安沦陷,河东诸郡纷纷弃城而逃。七月,唐肃宗重整领导核心,任命郭子仪、李光弼等将领反击叛军。至德二载(757年)二月,李光弼破敌于太原;郭子仪收复河东郡(蒲州)。九月,收复长安。十月,收复洛阳。十二月,唐廷设置河中节度使,“领蒲、绛等七州”。此后,唐军与叛军在河南反复争夺,终安史之乱,河东一直为唐廷所有。除了上元元年(760年)河中、太原军乱,唐廷命郭子仪“屯绛州”以外,河东政局相对安定。

绛州在唐代中前期盛极一时,曾置绛州总管府,管十五州;位居天下六雄州之列,辖十一县;人口在河东道中仅次于太原府,居第二位。开元、天宝年间(713—756年),绛州铸币量约占当时全国铸币总量的三分之一,铸币业盛况空前,世所罕见,在铸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 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2]张有智.先秦三晋地区的社会与法家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4]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2.

[5]杜佑撰,王文锦等点校.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8.

[6] 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7] 欧阳修全集[J].北京:中国书店,1986.

[8]靳欣文.新绛县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

[9][J]..

[10]孙翊刚.中国财政通史·隋唐卷[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11]彭信威.中国货币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

[12]徐东升.唐代铸钱散论[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7,(2).

猜你喜欢

绛州铸币天宝
大连天宝化学工业有限公司
刘天宝 教授
绛州鼓乐的流变与传统文化的传承研究
天宝三载发生了什么?
《天宝遗事诸宫调》的创新
浅谈如何在中小学教育中促进绛州鼓乐的传承与发展
南京博物院藏近代铸币钢模
绛州木版年画:追忆民俗味道
中世纪英格兰国王的铸币收益
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总铸币税最优化分析
——基于成本最小化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