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莫扎特早期的歌唱剧创作及其特征

2014-04-10朱晏锋

关键词:咏叹调莫扎特歌剧

朱晏锋

(沈阳音乐学院 艺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8)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1756—1791年),生于奥地利萨尔兹堡,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欧洲最伟大的古典主义作曲家之一,对于古典主义音乐的发展以及浪漫主义的启蒙贡献巨大。在他的杰作中,歌剧的创作最为卓越,也是莫扎特本人最为偏爱的艺术形式。

莫扎特的艺术生涯分为三个阶段:1.创作初期(1762—1772年)。这一时期的莫扎特尽管年幼,却显现出不同凡响的艺术天赋,6岁时由父亲带领去各国宫廷献演,在大开眼界的同时,凭借超常的记忆力吸取一切美好而新奇的音响与技巧,其受到巴赫的影响较为深刻,并吸取到当时欧洲最为前卫的艺术。尽管这一时期的作品还带有些许模仿的痕迹,却足以展露莫扎特作为音乐神童的天赋异禀。2.成熟时期(1772—1781年)。1773年,莫扎特返回萨尔兹堡,补习之前因巡演而错过的音乐文化知识,利用旅行所收集的见闻与所学进行创作,完成了大量作品的构思。逐渐成人的莫扎特对自己的奴仆地位日益不满,渴望得到自由,在积极的争取下获得机会旅行演出。他在这一阶段接触到曼海姆乐派,聆听一级乐队的演奏。这一时期的莫扎特已经脱离了模仿的痕迹,逐渐形成自己独到的音乐见解,在遵循古典主义严谨的布局方式基础上,对音乐体裁进行创新,形成了鲜明的个人标志。3.维也纳时期(1781—1791年)。莫扎特生命的最后十年是他最为辉煌的阶段,杰作频频诞生,具有旺盛的创作力。他积极参加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提倡自由、平等与博爱,在这种思想的推动下写作出很多具备哲学深度的作品。

一、歌唱剧的起源发展与莫扎特的创作

歌唱剧(Singspiel)起源于英国的叙事歌剧和法国的喜歌剧,18世纪后半叶传入德国,逐渐发展成为歌剧领域中独立的艺术形式。从1700年开始,歌唱剧开始被用来代表市民阶层的音乐剧,与宫廷的歌剧相区分。与歌剧不同的是,歌唱剧使用的是民间歌曲,而不是咏叹调,它以音乐化的对白替代宣叙调,加入民谣元素,具有歌唱性强的显著特点,表现内容大多带有对时事政治的讽刺意味。一些简单的歌唱剧甚至没有自行创作的乐曲,而是直接使用当时流行的曲调。1776年,约瑟夫二世将维也纳的法国剧院改名为德语国家剧院,鼓励德语歌唱剧的发展,并对法语剧目进行抑制,这也是流传至今的歌唱剧以德语唱词为主的主要原因。正因如此,很多优秀的德语歌唱剧便在这一时期如雨后春笋般地应运而生了,莫扎特的《后宫诱逃》就是其中之一。德语歌唱剧在希勒的影响下于18世纪达到顶峰,往往带有喜剧特征,这也是市民剧目的必备传统。

德语歌唱剧是市民阶层追求音乐与戏剧享受的产物,与意大利歌剧的气势磅礴相反。它流露更多的是清新、淳朴、民间化的气息;它建立于民谣基础之上,剧情多属于田园、抒情的喜剧题材。约瑟夫二世拥有精明的政治头脑,擅长利用一切手段推动德奥文化,他清醒地意识到歌唱剧对德奥人的重要性,并下令建立国家歌唱剧剧院。这座歌剧院于1778年1月16日开幕,在这座剧院中,皇帝亲自见证了莫扎特歌唱剧《后宫诱逃》的公演。自《后宫诱逃》开始,歌唱剧真正变成了德奥人的喜歌剧,愉快风趣、富于幻想,散发着奇幻的色彩。尽管在这部歌唱剧中,戏剧构思和诗意渲染有所不足,但其细腻的描画式音乐依旧散发着蓬勃的青春朝气,尽显莫扎特作为戏剧大师的本色。十年之后,莫扎特又创作了生前的最后一部歌剧《魔笛》,堪称歌剧发展史上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佳作。在这两部歌唱剧中,莫扎特并没有为这种小型音乐剧注入新鲜的血液,但这丝毫不能掩盖作品本身的艺术光辉。莫扎特用无懈可击的融合能力将不同风味的音乐元素汇聚一堂,在悠扬美妙的歌唱中展露高超的创作技巧,在诙谐幽默中折射对社会伦理的思索,赋予这种小型音乐体裁别样的艺术魅力。

二、莫扎特早期的歌唱剧创作

莫扎特一生共创作了四部歌唱剧,分别为:《巴斯蒂安与巴斯蒂安那》《剧院经理》《后宫诱逃》《魔笛》。他早期的歌剧作品以意大利风格为主,这一时期,洛可可风格余温未减,又恰逢格鲁克对歌剧大肆改革,个人曲风尚未成型的莫扎特亦受到了相应的影响。与此同时,随着世俗音乐队伍的日益庞大,歌唱剧这一小型的音乐体裁逐渐在德奥站稳脚跟,受到市民阶层的追捧,莫扎特在这种风潮的影响下,凭借超凡的学习能力,开始对这种相对新颖的艺术形式进行创作。莫扎特的歌唱剧作品十分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强调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并在创作上尽力满足当时人们对声乐作品中歌唱技术的崇尚,令歌唱家们能够充分展示他们的精湛歌唱技巧。

歌唱剧《巴斯蒂安与巴斯蒂安那》又名《可爱的牧羊女》,是少年莫扎特在1768年12岁的时候所作的具有牧歌式淳朴风格的独幕歌剧。它与同一时期传入维也纳的法国轻歌剧有很多相似之处,充满了孩童式的天真烂漫与可爱。1768年初,莫扎特应奥地利皇帝约瑟夫二世之邀,创作了喜歌剧《装痴作傻》,可惜在上演过程中屡遭阻扰,未能在维也纳上演。为了安慰沮丧的小莫扎特,梅思马委托他谱写了这部歌唱剧,并在1768年于梅思马维也纳的家中首演,次年在莫扎特的故乡萨尔兹堡重演。这部歌唱剧脚本来源于杰威尔夫妇共同写成的剧本《巴斯蒂安与巴斯蒂安那的恋爱》,再由维斯肯自由地翻译成德文。后来,莫扎特的邻居夏哈特那又改写了一部分的剧本内容,并创作了宣叙调的台词。当时仅有12岁的莫扎特还没能完全展现出自己独立的歌剧风格,但是依然成功地创造出一部构造细致的歌唱剧,在戏剧冲突中制造出鲜明的对比与表现效果。

这部歌唱剧讲述了一个发生在17世纪西科嘉岛巴斯邱亚村的故事:巴斯蒂安那因为爱人巴斯蒂安离开了她,又听说巴斯蒂安在城里结识了新女友而感到十分的难过。当地的魔法师科拉斯先生知道了这件事,决定帮助她重拾生活的希望。事实上,科拉斯是有意要撮合这一对情人。他鼓励巴斯蒂安到城里去增长见闻,目的是要那位年青人知道故乡的可贵,他要这对情侣体验嫉妒的滋味,再让他们享受爱情的温馨。于是科拉斯就建议巴斯蒂安那先去结交别的男友,再用冷漠的态度对待巴斯蒂安。巴斯蒂安从城里回来,高兴地告诉科拉斯,他现在最心爱的人就是巴丝蒂安那。但是科拉斯先生却告诉他说,巴斯蒂安那早已移情别恋,再也不爱他了!着急的巴斯蒂安只好请科拉斯先生替他想办法使巴斯蒂安那回心转意。科拉斯先生翻开他的魔法天书,替这位情急的年轻人占卜,然后告诉他说:“你还可以看到她!”巴斯蒂安深情地唱出一首怀念巴斯蒂安那的歌曲,巴斯蒂安那听到歌声赶来,见到巴斯蒂安使她欣喜异常,表面上却故作冷淡,两人经过一场争吵和辩解,最后终于和好如初。这时候魔法师科拉斯出现,为自己计划成功大感欣慰,还获得了“月下老人”的赞美。

这部歌唱剧的序曲和贝多芬《英雄交响曲》的第一乐章第一主题极为相似,在G大调四三拍的快板下奏出优美欢快的剧情基调,勾勒出一派宁静的田园风光,预示着故事的美满结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如此精妙的配器和高超的作曲技巧竟出自于一个12岁孩童之手。首先出现的场景是村庄的尽头,巴斯蒂安那因爱人的移情别恋而黯然神伤,用咏叹调《我的爱人把我抛弃》宣泄悲伤的情绪;为了淡忘负心人,她又唱出另一首咏叹调《我现在就去牧场》。这两首咏叹调在悠扬的大调的旋律中透露出淡淡的忧伤,其间加入的无伴奏对白带有明显的德奥歌唱剧特征。魔法师科拉斯看出了巴斯蒂安那的苦恼,为了安慰她唱出一首咏叹调《可爱的姑娘想问的事》,短小活泼,初步展露了魔法师诙谐热情的性格特征。巴斯蒂安那将她的遭遇告知了科拉斯,请求他用魔法帮助自己解围,还表示说,自己没有钱财作为答谢,只有一对金耳环。科拉斯说不需要这些东西,只要她给自己一个吻就好。巴斯蒂安那告诉他,自己的吻只能留给巴斯蒂安,并演唱咏叹调《我的巴斯蒂安曾经恶作剧般》回忆自己与爱人的过往点滴,还认真地表示,如果不能嫁给他宁愿一死。看到此情此景,科拉斯建议巴斯蒂安那,对待爱情必须运用智慧的战术。这时两人开始了二重唱,科拉斯建议她对巴斯蒂安采取冷漠的态度,当发觉巴斯蒂安逐渐接近她时,要赶快躲起来。这首咏叹的小提琴伴奏也随之变得紧凑急切,以示语气的坚定。巴斯蒂安见到科拉斯,吟唱咏叹调《我有义务向你致谢》,由于科拉斯的引导,他对其他女人的爱恋早已烟消云散,更为肯定自己对巴斯蒂安那的爱。但是,科拉斯却告诉她巴斯蒂安那已经找到了新的归宿,一切都太迟了。这些都是他魔法作用的结果。巴斯蒂安听闻后,央求科拉斯帮他找回巴斯蒂安那的爱。科拉斯见他很可怜,于是又翻出魔法天书,答应了巴斯蒂安的请求,随后唱出代表咒语的咏叹调《迪姬,达姬》,这段小咏叹调以民间音乐为材料,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魔法师告诉巴斯蒂安,只要留在这里等待就会有希望,独自留下的巴斯蒂安唱出一段表达希望的咏叹调《我愿再看看爱人那美丽的脸颊》。半晌之后,巴斯蒂安那出现了,她听从科拉斯的指点表现得冷淡异常,这使得巴斯蒂安很失落,唱出《以前她对我很忠实》,怀念从前温顺可人的爱人。这段旋律带有强烈的抒情性,但并没有激烈的重音,这也是莫扎特早期音乐愉快和谐的特征体现。接下来两人开始争吵,语调变得急促不安,两人共同进入到咏叹二重唱中,巴斯蒂安要再次回到城里,巴斯蒂安那则不以为然。两人的争吵冷却过后,巴斯蒂安终于软化道:“没有你,我无法活下去”,巴斯蒂安那也回应道:“我永远属于你”,两人重归于好。这时科拉斯出现了,开始了三重唱,他感慨暴风雨已经成为过去,现在是明朗的好天气,并祝福这对恋人永远幸福。曲终的三重唱洋溢着田园的气氛,管弦乐队的声音逐渐趋于明朗洪亮,将整个温馨浪漫的圆满结局推向高潮。

这部莫扎特童年时期完成的歌唱剧,无论从声乐编曲,戏剧构思还是管弦乐配器方面都堪称佳作,咏叹调大都短小精悍,凸显了歌唱剧注重咏叹调歌唱性的这一特性。在优美的旋律中描画出主人公或明朗或哀伤的情绪状态,显而易见的民间音乐语汇更为戏剧表现增色不少。莫扎特歌剧音乐的创作特点在这部作品中得以充分的发挥:极富旋律性和表现力,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活力和情绪,音乐形象鲜明独特、语汇淳朴,创作手法细腻、色彩丰富。我们不难在这部小型歌剧中捕捉到之后与《后宫诱逃》和《魔笛》一脉相承的手法,这也为莫扎特后来创作的德奥经典歌唱剧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探索。

三、莫扎特的歌剧创作特征

莫扎特的音乐作品明朗活泼,音乐语言平易近人,擅长运用音乐表现来增强戏剧效果;发挥音乐线条的歌唱性,因而旋律十分优美;受到进步思潮的影响,莫扎特将自己对自由的崇尚融入到创作中,体现出一定的思想内涵与哲学深度;他运用高超的作曲配器技巧,使得主调与复调风格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歌剧是莫扎特最重要的领域,西方歌剧与器乐发展至18世纪中叶停滞不前之时,莫扎特吸取这些作品的成熟经验与原则,提炼综合到自己的作品中,其中包括意大利喜歌剧、德奥歌唱剧、意大利正歌剧、经格鲁克改革后的歌剧、法国抒情歌剧以及其他器乐创作等。他从11岁开始创作歌剧,一生创作的22部歌剧几乎涵盖了所有歌剧体裁的形式与成就,其中包括《伊多美纽》《狄托的仁慈》等4部意大利正歌剧;《开罗的鹅》《受骗的丈夫》《费加罗的婚礼》《女人心》《唐璜》等7部意大利喜歌剧;《后宫诱逃》《魔笛》等4部德奥歌唱剧,以及音乐剧、幕间剧等形式的作品。他的歌剧创作以富于个性的咏叹调和饱含戏剧性的重唱为基础,尤其是对重唱的运用具有更大的创造意义。莫扎特在格鲁克之后为歌剧注入了全新的活力,但是与格鲁克不同,他强调诗词要配合歌唱,音乐的主导地位高于戏剧,人物的性格刻画与内心情感的表述是通过令人信服的音乐实现的,音乐在歌剧中占据支配的地位。

莫扎特早期的歌唱剧清新明快,带有愉快幽默的风格,他将流行的民间音调融入到咏叹调的创作中,拉近了歌剧体裁与市民阶层的距离,扩大了音乐戏剧的影响力,丰富了德奥艺术的创作内涵。尤其是他歌唱剧中创作了大量歌唱难度颇大、旋律动听的咏叹调,推动了声乐艺术的发展。从客观的角度看,一方面,莫扎特的早期歌唱剧尚处于摸索实验阶段,带有对名家的模仿痕迹,戏剧中的部分情节与人物的发展也略显仓促;另一方面,莫扎特温暖四溢的音乐创作赋予了歌唱剧丰富的生命力与表现力,他对于民间音乐的多方吸取以及不同体裁的运用都为他的作品注入勃勃的生机,为后来的他以及他以后的众多作曲家的歌剧创作提供了宝贵的源泉与启发。

[1]刘新丛,刘正夫.欧洲声乐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195-216.

[2]约翰·罗瑟里.莫扎特传[M].王朝元,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保罗·贝克.音乐的故事[M].马立,张雪燕,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68-97.

[4]刘庆苏.音乐戏剧艺术——歌剧[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0:101-184.

[5]蔡良玉.西方音乐文化[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156-195.

[6]居其宏.歌剧美学论纲[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 詹 丽】

猜你喜欢

咏叹调莫扎特歌剧
莫扎特
你不是莫扎特
走进歌剧厅
王宝钏
——寒窑咏叹调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北京的沉浸式歌剧
轻浅不是莫扎特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歌剧在路上
人生咏叹调
关于咏叹调《冰凉的小手》的诠释与演绎研究
老李的咏叹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