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强国指标体系研究综述

2014-04-10王志文

关键词:大国体育产业强国

王志文

(沈阳师范大学 国际商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体育强国已经成为我国体育事业的既定战略目标。20世纪60年代初,在我国就出现过“体育强国”这个词,当时主要是指美国和前苏联的体育强势。“体育强国”口号的提出非正式地出现在1979年2月的全国体育工作会议上,正式出现在1984年奥运会后中央下发的《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中。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以后,关于“体育大国与体育强国”的研究在学界有了更多的关注。体育大国与体育强国理念的提出,正是我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体育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反映了我国政府和人民在一定历史时期对体育发展的迫切要求。就像我国经济领域的五年发展规划一样,我们要制定出一定历史时期内体育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基本要求,以此引导体育事业的发展[1]。然而,为何在中国竞技体育取得骄人成就的同时“体育强国”一词却受到争议呢?显然在人们的意识里,“奥运金牌大国”并不等同于“体育强国”,“体育强国”目标的背后其实反映出的是国民在体育领域的弱国心态。在这种情况下,体育强国指标体系,作为体育强国战略的核心,一直是国人关注的焦点。如果能够对体育强国指标体系达成一定的共识,必然有利于健全体育事业发展的量化标准,从而极大促进体育强国建设的战略制定及其建设目标的实现。

一、体育强国范畴界定

(一)体育强国的内涵

21世纪以来,对体育的关注程度倍增,对体育强国的探讨不断升温。第一,将人们对体育强国的认识提升到超越竞技体育的范畴。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时,原国家体育局领导袁伟民在答记者什么是体育强国的标准时指出:体育强国的表现有很多方面:“国民的素质、体质、运动场所,另外还有老百姓的体育意识,以及他们参与体育的程度,个人在体育消费上的水平,还有体育产业和竞技体育的水平。”[2]在这个阐述中,我们看到体育强国强调体育文化普及到民众意识,促进民众身体素质,提升百姓身心健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且体育产业比较兴旺,竞技水平也要有一定的高度。

第二,将体育强国目标的实现过程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相连。鲍明晓在《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战略研究》一文中,从胡锦涛总书记对体育强国的基本内涵界定的三个方面给予了阐述,即“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标”;“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体育其基本表现形式就是实现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业余体育与职业体育的协调发展、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3]在这个阐述中,我们看到体育强国目标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的一部分,也是和谐社会的体现形式之一。

第三,将体育强国建设置于全球文明进程与中国追求国家兴盛的历史沿革作为最基本的逻辑线索。黄聚云在《全球语境下的体育强国理念》一文,从世界体系、现代化、全球资本、社会问题和个体化等五个角度对体育强国进行侧面剖析。他指出:体育强国提法与竞技体育大有渊源,而竞技体育又与国家荣誉、民族尊严存在天然亲和力。所以,人们很容易由于对竞技体育的偏爱,使体育强国局限于竞技体育强国。他强调:“体育还有很多超越了政治、国家范畴的属性,例如体育的精神、道德、伦理、乐趣与美感等,它们无法像运动技术和成绩那样清楚地以高低强弱衡量,但却是体育更为核心的部分。”他进一步强调指出:“体育强国事业必须要区分内涵建设与外延建设,增加资金投入、扩大场馆面积、提高体育人口比例、增强国民体质、提升运动技术水平、发展体育产业,这些都只是外延建设而已,真正的内涵建设要考虑的是:体育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融入了国民的思维、行动、生活、人生乃至生命之中。”[4]在这个阐述中,我们看到体育强国将使得体育精神融入国民日常行为和生活的细节之中。

(二)体育发达国家不等于是体育强国

学者们已经揭示体育发达国家不全是体育强国,他们之间是有区别的。国家体委科研所熊斗寅在《世界体育强国浅析》一文中指出:体育强国和体育发达国家是两个相互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概念。这一观点的逻辑是:体育发达国家只是在本国内体育设施先进,体育文化深入人心,国民身体素质强健,但是这些国家如果对世界体育的影响力有限,还够不上体育强国。例如西欧的瑞士,对体育十分重视,全国参加瑞士体育联合会的会员就达到1/3以上。城市中有很好的体育组织系统和完善的体育设备,无论是社会体育还是学校体育,都是世界第一流的,完全称得上是世界体育发达国家之一,但不是体育强国。北欧的瑞典、芬兰、挪威和冰岛,甚至英国、法国、荷兰、澳大利亚,都可以称为体育发达国家。体育强国就是像美国这样的国家,场地设备先进、科研水平高,人才辈出,体育发展比较全面,不仅在奥运会上长期保持优势地位,而且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都有很雄厚的基础,既是体育强国也是体育发达国家[5]。按照这样的观点判断,目前中国还够不上体育发达国家的体育水平。 在这个阐述中,我们可以领悟到体育发达国家未必就是体育强国,但这两者之间如何界定尚未有一致的看法,这也说明研究体育强国指标体系的必要性。

(三)体育大国和体育强国的区别

第一,学者们对体育大国和体育强国的区别做了比较明确的探讨。田雨普在《努力实现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迈进》对体育大国和体育强国概念分别予以了界定:“体育大国主要是指体育发展的数量和规模宏大,在国际上居于举足轻重地位的国家;体育强国是指该国的体育发展的综合实力超群,总体水平明显领先于其他国家。”[6]文章就体育强国的判定指标和体系进行了评价,并就如何向体育强国迈进提出了自己的策略和观点。

第二,中国基本上是体育大国,但程度比较低。周爱光在《“体育大国”与“体育强国”的内涵探析》一文中,总结概括出了大国体育的三个主要特征:超越性、制度性和失衡性。文章认为判断体育大国必备的三个条件是:体育人口、奥运会成绩和国内体育产业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研究认为我国尚处于大国体育水平阶段,离体育大国还有一定距离,而建设体育强国是我国体育未来发展的目标[7]。这表明学者认为中国因为体育产业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还比较低,只能是大国体育。毛淑娟在《浅析体育大国与体育强国的差异》一文中分析了体育强国和体育大国的区别,文章认为中国还只能称为金牌大户、竞技体育强国,而不是体育强国。她认为体育大国与体育强国之间的区别是“量”与“质”的差别,研究认为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还需较长的时间才能够实现[8]。这意味着在学者看来,中国处于体育大国较低的发展阶段,要实现质的飞跃尚不能一触而就,必须完成量的积累。

第三,从概念上进一步区别体育大国和体育强国。苏宁在《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战略思考》一文中研究结论如下:“体育大国是指其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在世界体育领域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国家。其特征是:世界大型赛事中成绩位列前三集团;体育人口基数大,但所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小,体育场地设施投入高,但人均占有率低,各地区民众参与体育锻炼的差异较大;体育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比呈现增长趋势,但仍未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体育强国是指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体育产业发展均已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具有引领世界体育发展,掌控重大国际体育事务的能力,对世界体育的发展有着重大推动力的国家。其特征是:体育强国首先应该是竞技体育强国;群众体育能够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体育产业发展状况良好,在国际体育市场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在国际体育事务中占有主导话语权;国民的体育意识较强。”[9]按照这样一种理解,中国现在基本上属于体育大国,但还不是体育强国,所以中国以实现体育强国为战略目标。

二、体育强国判定指标选择依据

(一)体育硬实力和体育软实力包括的内容

就如何判断体育强国综合实力这一问题,孙德朝指出:包括体育硬实力和体育软实力两个方面。体育硬实力主要指一个国家竞技体育的总体实力、全民健身的整体实力、体育科技的支撑力、体育服务业的社会动员力和参与力的总和。体育软实力是指政府在国内外的体育组织动员能力和国际吸引力、体育精神与民族精神的融合、体育项目的民族文化特质、价值观、意识形态等综合影响力[10]。学者王智慧更早就描述了体育软实力体现要素有体育文化、国家体育战略目标、体育制度、体育法规、体育外交等方面[11]。

(二)从定性角度的判断标准

从一国体育的特征上判断。熊晓正认为体育强国必须具备的四个基本特征:在国际体育大赛中成绩名列前茅;在国际大赛和国际体坛主要事务中具有组织能力和承担能力;在国际体育市场中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在国际体坛拥有主导性话语权[12]。这四个特征特别突出了体育的本质特征,强调了体育强国在体育方面的强势所在。

从体育强国的内涵上判断。肖焕禹、邵雪梅在《体育强国内涵的阐释》一文中回顾了不同历史时期对“体育强国”的不同理解,着重阐明了体育强国的7个标志:1.国民体质强;2.竞技体育项目发展均衡,国际大赛金牌领先,后备人才可持续;3.大众体育普及,体育人口达到经济发达国家中上水平;4.体育科技水平高;5.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完善;6.体育文化繁荣;7.体育产业发达[13]。在这里强调了国民体质,增加了体育文化和体育产业的衡量标准,代表着人们认识上的提升,更加具有现代观念,突出了文化和产业要素在体育强国中的不容或缺的地位,彰显了中国人想通过体育强国实现国家强盛的美好梦想!

(三)从定量指标角度的衡量

从一国体育的程度上判断。常建平认为体育强国的重要标志包含五个方面:国民对体育的认知程度;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人数达到的规模;竞技体育中核心项目达到的竞技水平;人均占有体育场馆的数量与质量;以竞技项目职业化为重点的体育产业的发展水平[14]。这五个标志性程度也是判定一个国家是否为体育强国的尺度。

从一国体育的规模上判断。周爱光认为现阶段我国要成为世界体育强国至少应当满足三个必要条件:1.群众体育:年满20岁的成年人中体育人口占45%以上;2.竞技体育:奥运会的奖牌数和成绩名次进入前8名;3.体育产业:国内体育产业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以上[15]。此外,他认为学校体育、体育俱乐部、人均体育场地、体育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指标对体强国的判定也具有重要依据,但具体指标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将学者对体育强国的评价指标进行一定的归类,可以发现这些指标特别集中体现在: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和体育文化几个方面,此外,场地设施和学校体育也是专家们比较重视的评价指标。

三、体育强国指标体系的创建

由于体育强国指标体系是衡量体育强国目标实现与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查阅的文献资料来看,自20世纪80年代起,学者就已经开始了对体育强国概念及其衡量体系的研究,通过定性与定量的方法,力图梳理出体育强国指标体系的全部内容。我们在设计体育强国的评价指标体系之前,必须明确的是以什么样的标志去接受和认可一个体育强国呢?一个狭隘的只有体育工作者才关注体育的国家和民族是无论如何够不上体育强国之称的。专家认为体育强国的重要标志至少达到体育认知普及全国、全民健身蓬勃发展、竞技体育均衡发展、体育事业兴旺发达、体育文化独具魅力[16]。

(一)体育强国指标体系的框架初建

最早比较明确探讨体育强国指标体系的国内文章是熊斗寅在1985年发表的《世界体育强国浅析》一文。为了实现2000年的体育强国目标,拟定了把我国建设成为体育强国的六个主要标准:1.全国占人口总量的1/3以上即近3亿人参加体育活动;2.青年一代的身体形态、机能、素质有明显提高;3.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名列前茅;4.具有世界水平的体育科研成果并有所突破;5.建成一批现代化的场地设施,增加群众体育活动场所;6.拥有一支又红又专而且结构合理的体育人才队伍[17]。尽管早期研究没有对这些指标体系进行指标量化,也没有对实现体育强国的阶段进行划分和细致的研究分析,但是这个体系还是概括了体育三大组成部分即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体育教育的任务,同时也将科技、人才和场地设备等保障条件列入指标体系,为后续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体育强国指标体系的创建

就其指标体系而言,邱雪在《体育强国指标体系的创建》中指出:体育强国的指标创建大致经历了参照论、排名论、动态论三个过程。邱雪认为:参照论的出现是在20世纪80年代,当时有两种说法,“一是,把前苏联、前民主德国、美国这些体育相当发达,尤其是竞技体育实力强,在国际体坛名列前茅的国家称为体育强国;二是,把瑞士、瑞典等群众体育参与性广泛但竞技体育水平却并不很高的国家称为体育发达国家。”无独有偶:新浪体育2008年01月18日在“《2007世界体育强国排行榜》火热出炉中国居第二”的报道中评论:世界体育强国排行榜本身是真实、准确、权威的典型代表。报道称“世界体育强国排行榜”是由法国汉威士公司制作、发布的全球独家以综合体育成绩为指标的国家排行榜。该研究涵盖全球114个国家,52种体育大项,151种体育运动,是全世界迄今为止最全面的体育运动成绩的统计排行榜。”[18]我们可以想象,这个国际方法评级体育强国主要是就竞技体育成绩而论的。对体育强国的体现并非全面科学。

邱雪认为:排名论是因为受冷战思维的影响,体育的政治功能得到了极度强化,因此,排名论成为了衡量一个国家整体实力的最直观的理论依据。在这种情况下,世界体育强国可以理解为世界重大的综合性运动竞赛中名列前茅的国家。

邱雪主张:动态论才是适应今天评价体育强国的正确观念。“因为体育强国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综合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体育强国的内涵也是有所差异的。它会随着世界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变迁,而它所包含的指标体系具有较大的差异。”中国在各个历史时期,对体育强国及其评价体系的建立都应该以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总体发展水平为背景,以体现出我国体育事业客观发展水平为宗旨。因此,“在现阶段,指标体系应以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为先导,要体现出现阶段体育事业发展各个领域的总体发展水平,包括体育科技、体育教育、体育文化、体育场地等方面。”[19]

(三)体育强国指标体系

邱雪在《体育强国指标体系的创建》中揭示: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课题组就强国评价指标首先进行了综合指标和单项指标分类,最终建立了一套比较全面的符合以上评级准则的体育强国指标体系。这个体系包括四个方面22个指标。

四个方面包括:总体指标、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

总体指标:1.世界大赛(奥运会、世界杯、世界锦标赛)成绩;2.承办世界综合运动会的能力;3.鲜明的本国体育文化特色;4.承办各种国际重大赛事的数量。

竞技体育:1.夏季奥运会项目的综合水平;2.运动员获奥运会、世界冠军数量;3.奥运会大项的总体技术水平;4.冬季奥运会项目的综合水平;5.运动员创奥运会、世界纪录数量;6.足、篮、排三大球的竞技水平;7.游泳和田径项目的竞技水平;8.竞技体育的整体科研能力。

群众体育:1.每10万人拥有体育场馆数量;2.体育人口占总人数的百分比;3.年人均体育消费资金与年人均收入的比例;4.群众体育工作法规和发展规划;5.每千人拥有公共体育场地的面积;6.体育人口的数量;7.居民对体育的需求程度。

体育产业:1.体育产业生产总值占GDP的比重;2.个人体育消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3.体育健身休闲俱乐部的数量[20]。

这四个方面的22个指标设置逻辑比较严谨,指标数据可获得性强,因此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对分析对象加以量化衡量,能更深刻地分析事物发展的程度,这套指标体系能够比较客观地反应现实,从而揭示其内在规律和本质。

同期刊登的刘一民、赵溢洋、刘翔《关于体育强国战略若干问题的思考》中,虽然没单独列出总体指标的各项,但明确列出了体育软实力,考虑了学校体育。作者称这套体系为基本框架[21]。

体育强国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综合的概念,随着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变迁,它所包含的指标体系具有较大的差异。在各个历史时期,体育强国及其评价体系都应该以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总体发展水平为背景,以体现出我国体育事业客观发展水平为宗旨。邱雪所设计的指标体系是迄今为止我国对体育强国内涵诠释比较完整、准确、科学的指标体系,而且,这套体系所涉及的指标相对而言更加具有通用性,容易获得数据,也更加具有柔性,便于根据实际研究重点进行变换和给定系数。这套指标体系对于我国体育强国目标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具有比较明确的指导意义,也是体育科学研究重要的理论工具。

四、体育强国指标体系的进一步细化

齐立斌对“体育强国”评价指标进行了横向和纵向指标分类,从而得出“体育强国”横向评价3个一级指标,分别为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三个评价指标;在纵向分类评价指标的研究中确立6个一级评价指标、12个二级指标和24个三级指标,一级指标的权重排序为:体育资源、体育科技、体育传媒、体育产业、体育法规和体育管理等指标,这些指标都是“体育强国”核心指标关联程度比较大的指标,也是“体育强国”战略得以实现的支撑要素和保障系统[22]。

更有新人郑州大学郑宝通,在他硕士论文《我国建设体育强国基本理论的分析研究》一文中,通过专家问卷建立了更为详尽实用的体育强国判定指标体系。

在深入细致的研究中,这些详细的指标体系给未来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参照体系,在对体育强国进行评估和分方面揭示和解释问题时,这些体系可能发挥的价值和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五、结语

目前,学术界关于体育强国指标体系的问题,仍在探讨之中。但是,比起20世纪80年代,如今已是比较清晰的了,就指标体系设计涉及到的方面和因素已经比较明确,就战略研究而言,邱雪所设计的以总体指标、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等四个一级指标为代表的指标体系比较实用;齐立斌的纵横体系比较适合体育领域的分项研究,即研究体育本身和体育相关方面的时候,这套体系是很有参考价值的;郑宝通所综合的9个一级指标和21个二级指标和48个三级指标也是很详细的评估考量体系,为划分体育发展阶段,揭示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工具。进一步的研究将有可能转入对指标体系的局部调整和如何应用。对实现体育强国战略制定、目标设立和所处阶段的判断及其相应措施的研究,都将彰显体育强国指标体系的应用价值。当然,这是一个动态的体系,学者们对它的关注和探索将不断赋予其时代特征。

[1]王平.从辩证发展的视角探析体育大国与体育强国之争[J].搏击,2012(2):34-36.

[2]袁伟民.我们还不是体育强国[EB/OL].[2004-08-30].http://www.sport.org.cn.

[3]鲍明晓.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战略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9(26):1-6.

[4]黄聚云.全球语境下的体育强国理念[J].体育科研,2009(4):12-14.

[5]熊斗寅.世界体育强国浅析[J].四川体育科学,1985(4):1-4.

[6]田雨普.努力实现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迈进[J].体育科学,2009(3):3-8.

[7]周爱光.“体育大国”与“体育强国”的内涵探析[J].体育学刊,2009(11):1-4.

[8]毛淑娟.浅析体育大国与体育强国的差异[J].科技创新导报,2009(26):226-227.

[9]苏宁.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战略思考[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0.

[10]孙德朝.体育强国视域下体育综合实力要素构成及其量化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2(4):31-36.

[11]王智慧.体育强国战略背景下体育文化实力的维度解析与提升路径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1(4):28-34.

[12]熊晓正.对体育强国的几点认识[J].体育文化导刊,2009(8):12.[13]肖焕禹,邵雪梅.体育强国内涵的阐释[J].体育科研,2009(4):2-5.

[14]中国体育:体育强国的辨析与建设—中国科协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观点摘编[J].体育文化导刊,2009(8):1-13.

[15]胡玉梅.漫谈体育大国与体育强国[J].中国科技信息,2009(10):307-308.

[16]胡玲.关于中国如何由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的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11(20):141.

[17]熊斗寅.世界体育强国浅析[J].四川体育科学,1985(4):1-4.

[18]《2007世界体育强国排行榜》火热出炉中国居第二[EB/OL].[2008-01-18].http://sports.sina.com.cn.

[19]邱雪.体育强国指标体系的创建[J].中国体育科技,2010(1):10-14.

[20]刘一民,赵溢洋,刘翔.关于体育强国战略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体育科技,2010(1):32-36.

[21]齐立斌.“体育强国”战略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0(1):73-76.

[22]郑宝通.我国建设体育强国基本理论的分析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1.

猜你喜欢

大国体育产业强国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吐槽大国
多想记住你的脸
强国有我
秦晋争霸
从器官捐献大国到移植大国还有多远
取经美国体育产业发展
2017年全球体育产业人物风向标
关于《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