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业划转院校中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

2014-04-10

关键词:通识院校人才

王 勇

(大连工业大学 服装学院,辽宁 大连 116034)

广义地说,教育可以被分成两个部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通识教育”指学生整个教育中的一部分,该部分旨在培养学生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和公民。而“专业教育”这个术语,指的是旨在培养学生将来从事某种职业所需的能力的教育。此二者同为人的生活的两个方面,是不能完全分离的[1]40。二战后,世界高等教育界最重要的争论之一就是“通”与“专”的关系问题。在许多国家,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因此其课程和教学在高等教育发展的早期都比较专门化。随着战后科技发展的日益综合化、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日益复杂化以及职业变换可能性的增加,过于专门化的人才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和个体的需求。一般来说,西方发达国家因其经济起飞较早,科技发展比较迅捷,高等教育普及率比较高,因此对通识教育的需要和认识相对早于发展中国家。改革的总趋势是:从过分专门化的教育转向比较“通”的教育,在进行扎实的、集中的专业教育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基础比较宽厚、领域比较宽阔的通识教育,力求在“专”与“通”之间求得一种平衡[2]72。2000年前后,国内一些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率先引入通识教育,例如,北京大学“元培计划”进行了通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改革,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通识教育日益引起国内高等教育界的关注。

一、行业划转院校人才培养开展通识教育的意义

(一)行业划转院校人才培养现状

行业划转院校由于高校隶属关系的转变必然带来高校办学定位的转变。划转前,高校隶属于行业部委,高校直接为行业和部委服务。中央部委从为行业服务的角度,根据行业发展计划,制定人才需求计划;行业划转院校按照计划为行业培养人才。划转地方政府管理后,高校隶属于地方政府,以为区域经济服务谋得地方政府的支持,以对区域经济发展所作贡献谋得高校的持续发展[3]。因此,行业划转院校要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高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新的行业和职业不断出现,跨领域整合对人才的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都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意义上培养的过于专门化的应用型人才已难以适应新经济模式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行业划转院校在实现规模扩招的同时,也面临着从传统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重大转型,面对众多学习兴趣和潜质不同、个体差异较大的学生,再继续实施统一规格批量化、专门化教育显然已不合时宜。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培养知识、素质、能力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多元化、个性化高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成为新时期对行业划转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考量。

(二)行业划转院校人才培养开展通识教育的意义

1.完善知识结构,夯实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工业化时代背景下诞生了现代大学,同古典高等教育相比,现代大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日益强调人才培养的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以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1945年,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的出版掀起二战后美国大学对通识教育的重视,旨在培养人格完整负责任的社会公民,并得到高等教育界的广泛认同。这也是为什么美国有众多的文理学院并获得社会认可的重要原因。我国本科教学体制受前苏联影响较深,尤其是行业划转院校,专业划分过细,虽然在一定历史时期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进入21世纪,在全球一体化时代变革背景下,明显表现出不适应性,大批量人才培养规格的单一和僵化,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因此,开展通识教育,完善知识结构,夯实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以不变应万变,对于培养过“专”人才的重要补充和平衡。

2.融会贯通,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知识经济时代,对于任何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本科四年时间不可能教会学生毕业后所需的全部知识、技术和技能,因此更重要的是如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自主学习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能够终身学习的现实要求。通识教育,“通”既有普通的、通用的含义,同时也有融会贯通的内涵。在通识教育基础上,学生通过对各学科门类的初步了解,不仅有助于开阔视野、扩充知识面,而且有助于积累跨学科学习经验和掌握学习方法,对于之后学习过程中知识的迁移和灵活运用、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3.以学生为本,挖掘学习兴趣,激发创新潜质

通识教育涵盖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三大领域,通常以选修课形式开展,同专业课程设置相比,给予学生较宽泛的选课自由和学习空间,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对于践行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以及培养多元化、个性化人才具有现实意义。

二、行业划转院校开展通识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通识教育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基于社会分工,大学对学科和专业进行划分,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必然经历的阶段,专业教育有其存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并推动了社会向前发展。行业划转院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如果不经过一定的专业实践训练,则很难找到适合的工作。而伴随着扩大招生,行业划转院校也承受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因此各种以市场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改革方案成为讨论的热点,似乎是对症下药,甚至一些行业划转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趋势与高职教育的定位渐趋模糊。实际上,这种根据症状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功利性方法,只能解决燃眉之急,却是治标不治本。当下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背景下,已经很难保证学会一种专业知识和技能便可受用终生。在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和新的大众化阶段,大学不能保证学生获得“特权”知识,因为这样的知识已不复存在;同样,大学也不能保证把学生培养成适应不同专业分工的“专家”,因为认识论方面的不确定性和劳动力市场的重新整合,已经打破了传统的劳动分工格局[4]。因此,行业划转院校不能只考虑为在校学生提供过于狭窄的专门化教育,还要考虑到为学生将来的工作学习打下一个宽厚的基础,厚积薄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更有益于学生个体的可持续发展。

(二)通识教育结构比例失衡

高等教育市场化是当今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行业划转院校在扩招井喷现象之后,随着生源日益减少,必然从卖方市场逐渐向买方市场转变,面临激烈的生存竞争,学校课程设置和教学水平是否具有吸引力都将成为影响招生和就业的重要因素。在美国和法国,大学的选修课一般占学生总学分的40%-60%不等[2]76。行业划转院校不仅必修课程所占比重过大,导致学生选课时间很少,选课空间也很小,学习积极性较低,而且通识教育的开展也常常面临和专业教育竞争博弈的关系。行业划转院校开展通识教育的普遍现状是,公共必修课过多,公共选修课过少,公共必修课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语言工具类课程诸如大学外语、大学语文、计算机,以及体育、军事训练增强体质的课程。以笔者所在学校大连工业大学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服装设计方向的培养方案为例,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前,公共必修课是43学分,占总学分23.9%,公共选修课是6学分,占总学分3.3%;2012年,学校引入了通识教育理念并进行了改革探索,减少公共必修课程调整为39.5学分,占总学分22.8%,开展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增加公共选修课程调整为10学分,占总学分5.8%。此举同国际上知名高校成熟的通识教育体系相比虽然只是试探性地迈出了一小步,但是对行业划转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意识而言却是重要的一步,并有待进一步深入地改革,真正地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精神。

(三)通识教育内容有待系统建设

不论是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还是行业划转院校,关于通识教育的改革实践都经历了重重困难。关于传统公选课或通选课的做法,教师和学生常常理解为专业课之外的课程选修学习,因此普遍存在杂乱无章的现象,课程建设缺少统一规划,课程门类庞杂,课程地位不受重视。通识教育内容既不是让学生选修一门又一门专业之外的课程,也不是单纯学习一些普通常识,而是应涵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三大知识领域的通识学习,以避免过度专门化带来的知识狭窄和视野局限。

三、关于行业划转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思考及建议

(一)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有机融合的整体

在某种意义上,大学在提供通识教育时处于两种相互对立的压力之中。一方面要迎合学生们的更为实际的目标;另一方面,又要反映雇主的要求。大学所提供的通识教育要使学生们具备广泛的技能,这些技能对于成为良好的公民和过上有意义的生活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在一个需求不断变化的世界里,本科生教育的一个目标必定是要使学生们要做好终身学习的准备。有句老话说,大学教育的目的不是为学生的第一份工作做准备,而是要为他们的最后一份工作做准备[5]65。在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下,知识经济日益取代产品经济成为主流经济发展趋势,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行业划转院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单纯的专门化教育已经不能为一个职业提供足够的知识。知识的时代将需要受过广博教育的问题解决者,这些人能够轻易地跨越专业的界限。显然这将需要更为重视通识教育,将其作为进一步进行专业学习的准备[5]88。因此,行业划转院校在开展通识教育时首先应在教育理念上达成共识,即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既不是竞争博弈的关系,也不应是相互割裂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有机融合,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这是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又有所专长能够适应新经济模式和自我可持续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前提条件。

(二)系统构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通识教育模块

在数字化时代,随着信息的快速变化和知识的不断更新,个人越来越没有能力掌握社会所需要的全部知识和技能来应对新的挑战。因此,学会跨越学科和文化差异的交流艺术,探索运用哪些合作工具和选择适当的途径才能更好地为不同的目的服务,培养学生具备辨别和筛选信息以及获得应用这些新技术的能力比单纯学习技术本身更为重要。

传统上把知识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三大门类,它们都是通识教育的重要构成。自然科学旨在认识自然界,通过对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球科学的了解,把握自然现象和现象发生背后的本质规律,以便使人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为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社会科学旨在认识并阐述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通过对政治、经济、文化总体上的了解,使人的实践活动顺应社会发展规律;人文学科可以说是今天许多其它学科发展的母体,主要包括通常意义上的文学、历史、哲学和艺术,旨在促使人们理解人类与其自身的关系,理解人类的内在期望与理想,为学习者带来心灵上的丰富和满足。以上三部分既各自独立,自成体系,但彼此之间又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为通识教育的宗旨服务,即培养的人才应该具备“有效的思考能力,交流思想的能力,作出恰当判断的能力,辨别价值的能力”[1]40。因此,行业划转院校在引入通识教育理念及完善通识教育内容时,应通盘考虑系统构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通识教育模块化课程群,学生结合兴趣爱好必须在每个模块中选修一定数量的课程修满学分,以完善学生的知识面和全局观,为培养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人才夯实基础。

(三)依托学校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创建跨学科专业教育选修模块

通常,行业划转院校的专业课程主要分为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学科基础课指的是与本专业有关的大学科的基础课,也被称之为专业基础课或专业平台课,为后面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过于专门化的教育通常体现在专业必修课部分,专业必修课学时比重过大,学生缺少选课自由,学生在专业课上学到的知识有时过于狭窄,不利于知识的迁移和灵活运用。这种课程被比喻为深井型的课程,与金字塔形的课程形成对照[2]76。进入21世纪,社会和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趋势势必使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技术集成成为高校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的风向标。对于行业划转院校而言,虽然常常存在师资不足的困难,但几乎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相对的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优势互补,以强带弱,资源共享,减少专业必修课程,创建跨学科专业教育选修模块化课程群,挖掘学校专业教育特色,既是探索由“专”转向“通”的可行途径,是通识教育理念向专业教育的延伸,也是提高专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同时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尊重学生学习兴趣和个体差异,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的要求以及社会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专业教育教会学生具体做什么和如何去做,通识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这种认识和理解赋予专业教育更丰富的内涵和意义,使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共同构成高等教育完整的教育内容。

[1]哈佛委员会.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陈向明.大学通识教育模式的探索——以北京大学元培计划为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葛继平,林莉,李正和.行业划转院校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23.

[4]安东尼·史密斯,弗兰克·韦伯斯特.后现代大学来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72.

[5]詹姆斯·杜德斯达.21世纪的大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 赵 伟】

猜你喜欢

通识院校人才
人才云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