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心理成因与对策分析

2014-04-10张丽园魏锦京

关键词:宗教信仰信仰心理

张丽园,魏锦京

(辽宁中医药大学 社会科学部,辽宁 沈阳 110032)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多元化的快速到来,使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也日趋加快,信仰西方宗教信众也呈现出上升趋势。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宗教政策不断放宽,各种宗教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西方宗教的信众呈快速上升的趋势。我国国民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外来文化愈来愈强烈的冲击,研究表明,我国13亿人口中,有1亿多宗教信徒,大部分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入教,这其中有3000多万青年信徒[1]。在被视为象牙塔的大学校园,宗教组织和宗教思想也通过多种渠道蜂拥而入。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国家未来发展的栋梁,当代大学生对待宗教的态度不仅关系到他们的个人成长,关系到他们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关系到新一代大学生能否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守共产主义理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更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取得成功。因此,全面深入研究在校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青年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现阶段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特点

在校大学生对宗教信仰的态度不尽相同,大多数学生处于不了解、不关心、不参与、不介入、不信仰的状态;部分学生出于好奇新鲜想着了解一下;还有部分学生由于各种关系各种渠道参与到宗教活动中,甚至成为名副其实的宗教信徒。根据对国内学者近几年研究成果的综合分析,现阶段我国大学生信仰宗教的特点可概括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信仰宗教和对宗教感兴趣的大学生人数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现有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我国社会的逐步开放,认为自己有信仰宗教的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多,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对宗教知识和宗教活动产生了浓厚兴趣,并且愿意尝试着去信仰宗教。虽然绝大部分研究结果表明这些信仰宗教和对宗教感兴趣的大学生占大学生总人数的比例没有超过20%,有些地区的比例甚至只占学生总人数的3%-4%,但是这部分学生群体在逐年壮大却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一些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对待宗教也表现出愿意接近和了解的态度,这不能不引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与思考。

第二,信仰宗教的大学生性别差异不明显,专业差别较大。国内有一项研究结果表明,男性和女性大学生信教的人数比例基本持平,性别差异不明显。另外,在对不同专业大学生宗教信仰比例方面的调查显示,文科学生中信仰宗教的学生比例明显低于理科学生,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主要是文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到宗教历史和宗教知识比理科学生要多,认识程度更深,理科学生出于专业所限则对宗教抱有更多的神秘感。

第三,对宗教信仰没有深刻的认识,坚持宗教信仰的信念不坚定。目前我国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中,有一部分学生只对宗教信仰的社会功能感兴趣,认为宗教信仰能给予人心理寄托,进行心理慰藉,或者仅对宗教的发展历史感兴趣,更有甚者把参加宗教活动和宗教仪式当成游览或消遣的一种形式。这部分学生对宗教的本质认识不深刻,在对宗教的选择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对坚持宗教信仰的信念不够坚定,当对其他宗教产生兴趣或者对宗教信仰有新的感悟时,往往会放弃当前的宗教派别而转投其他宗教派别,甚至在遇到人生重大变故时丧失信仰。

第四,家庭的经济收入成为影响大学生是否信仰宗教的重要因素。已有的调查研究显示,信教大学生中,家庭收入较高的学生和家庭收入较低的学生占信教总人数的比例明显高于家庭经济收入处于中等水平的学生。通过调查分析,家庭经济收入较低的学生因承受着较大的经济压力,经济困难给大学生带来的困惑越来越多,心理压力增大,很多学生便通过信仰宗教来寻求心理上的慰藉;家庭经济收入较高的学生往往因为经济上的富足满足了物质上的需求,便将注意力转移到精神层面的需求上,但是当经济上的富足无法消除内心对人生的困惑时,这部分学生也会选择信仰宗教来求得内心的平和。

二、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心理成因

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是由内在和外在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在这些因素中,心理因素备受国内外研究者的重视。总体来看,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心理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求知欲、好奇心和盲从心理,使部分大学生愿意接触宗教。大学生处在求知欲望强烈的阶段,特别是一些宗教的历史和教义充满神秘感,容易使大学生对宗教产生好奇心理并渴望了解相关知识,还有的学生禁不住拉拢诱惑盲目地跟随他人信仰宗教,甚至把信仰宗教当作一种时尚而参与其中。

第二,信仰宗教能够满足大学生的归属需求和获得爱的需求。有研究表明,部分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虽然在经济上能够得到家庭的支持并获得满足,但却普遍缺少心灵上的依靠和群体归属感,不会与人相处,不懂得社会关系,缺少朋友,缺少交流沟通的渠道。他们渴望获得到群体的关爱并受到尊重,而宗教活动恰恰能够提供这样的机会和场所,便于大学生与信教者联络感情、倾诉隐私、获得关爱。

第三,大学生通过信仰宗教来释放压力或寻求自我安慰。当代大学生面临着来自学习、就业、爱情、经济和人际交往等多方面的压力,使部分学生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缺失,精神空虚,害怕并逃避竞争,缺少自我心理调适疏导,强烈渴求一种精神上的慰藉和宗教文化皈依[2]。但是在这些大学生当中有很多人对宗教教义理解不深,并不认为宗教信仰是人类追求生命意义、真理和美德的途径,而仅仅把它当作心理的安慰剂,往往是在发生问题或产生需求时才投入宗教的怀抱。一些学生认为信教之后,可以参与宗教活动,出入宗教场所,摆脱日常生活的空虚无聊,释放内心压力,在精神上有所寄托。

第四,部分信教学生受到家庭和民族文化的影响,在心理上被动继承了宗教信仰。部分大学生从小就受到家庭和民族文化的影响,在非自觉状态下耳濡目染了宗教教义和宗教活动,他们的宗教信仰的确立基本上属于非自觉意识之下的被动继承,带有显著的家族性和民族性。

三、教育引导对策与建议

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和发展的宝贵人才,如何加强教育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高等院校责无旁贷的义务和职责,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断思考、不断创新、不断努力的根本目标。根据我国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特点及主要心理成因,结合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对青年大学生加强教育和引导。

第一,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科学精神的态度认识和理解宗教的本质。高校作为传播科学知识研究的高地,文化继承和创新的集散地,要不断强化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宗教观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统领,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培养青年学生从科学的角度看待宗教现象,了解宗教的起源和发展变化,帮助大学生认清宗教的本质。

第二,加强大学生社团文化建设,从多方面加强对大学生的关怀,营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氛围。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和宣传,创建仁爱和谐积极健康的文化环境,倡导教师和学生管理者深入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要重视家庭经济生活困难的学生群体,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怀和爱护,使学生能够充分信任自己所在的集体能够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并成为自己心灵的依靠。组织开展多种形式和内容的学生社团文化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使学生的业余生活变得既充实又丰富多彩。

第三,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重视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及时解决大学生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小视,要不断加强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增强大学生自我心理调适和社会适应能力,构建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将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活动常规化,不流于形式,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制度规范化、教育形式多样化、辅导网络立体化、干预手段系统化。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完美的人格。

第四,加强重视对大学生宗教信仰现象的研究工作。利用高校科研工作的优势和条件,加强对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研究,并与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高校大学生宗教与信仰方面问题进行交流比较,寻找大学生信仰宗教的深层原因、特点和发展规律,为开展思想教育和培养大学生全面成才会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3]。

大学生的宗教信仰教育问题是一项敏感、复杂而又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既涉及到公民权利、个人自由和民族感情,又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因此,我国高校应基于国家法律,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尊重学生信仰宗教的权利,深入研究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制定行之有效的教育引导对策。

[1]熊英,周行,赵磊.青年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及应对策略[J].青年探索,2011(3):72-76.

[2]苏斌原,冼德庆.大学生宗教信仰的新趋向及心理成因探析[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19-120.

[3]隋莎莎.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困惑与引领路径研究[D].长沙:长沙理工大学,2011.

【责任编辑 曹 萌】

猜你喜欢

宗教信仰信仰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心理感受
论信仰
铁的信仰
宗教信仰自由不是宗教信仰神圣
西佛东渐宗教信仰对六朝人面纹瓦当的影响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