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对大学生合理功利化价值观的引导

2014-04-10陈大勇

关键词:义利观功利化道德

陈大勇

(辽宁师范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辽宁大连 116029)

大学阶段是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个体对事物的认识还不稳定,容易使自己陷入矛盾之中。大学生身处这一时期,其自发形成的道德观念是不稳定的,加之其身陷入传统道德理念与功利思想的矛盾之中,便容易使部分大学生在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不能两全的境遇下,偏向满足个人利益。这是当代大学生面临着的一种道德危机。为此,高校有必要构建一个价值引导体系,把大学生道德危机化解在萌芽状态中。

一、高校应该承认大学生功利化价值观的合理性与多面性

对大学生进行合理功利主义价值观教育的前提,毫无疑问地就应该是承认功利的合理性存在。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功利主义、利己主义还有个人主义等思想已经和人们日常的现实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想要避开功利去谈人格完善、谈社会发展,显然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市场经济所固有的显著性质特征就是趋利性和竞争性。人们在市场经济自由发展的前提条件下之追求经济利益、满足自我需要是能够被社会大众所理解的。一方面,人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也极大丰富了社会的总体利益,这符合道德的终极标准;另一方面,人类追求个人利益的过程也是自身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利益具有多面性。虽然,当今各行业都充斥着利益,但利益有善恶之分、有集体和个人之分。不同的利益对人类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如果我们被它带给我们的短期愉悦所蛊惑,而不去分析其本质,则会使大众由“不敢言利”的极端迈向“一切向钱看”的另一个极端。当代大学生固然要增强自身的人力资本,顺应社会需求,勇敢地追求自己的个人利益,但也要树立合理的功利意识,切不可违背社会道德。

二、高校应该将大学生功利化价值目标由低层次引向高层次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由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在这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极具超越性的,其目的在于追求真善美,塑造完美人格。人类的终极目标并不能仅限于物质的满足,而低层次的功利目标对于维持人类生存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基于目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高校的德育工作者,一方面要立足于现实,遵循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最好能够针对每个大学生不同的成长背景和特点,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以此来切实地解决现实问题;另一方面,高校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对不同目标层次的大学生进行相应的政治观教育、道德教育以及法制教育,把新时期的大学生培养成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人。

三、高校应该充实功利观教育的有关内容

马克思主义功利观认为,道德的基础是利益。避开利益而只谈道德显然是不可取的,也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因为,那样的做法无法做到从根本上调动人们的积极性;而反过来说,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人们在获取个体利益的同时,也一定会有特定的道德准则应运而生。此时,如果避开道德只谈利益,便会在很大程度上引发见利忘义的消极风气,致使整个社会的经济都失去道德的制约,陷入一片混乱之中,这也毫无疑问地会对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复兴起到阻碍作用。所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想要引导个体形成义利统一的功利价值观,就必然要使个体在一定程度、一定范畴内合理合法地追求利益,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切实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

(一)帮助大学生树立“义利统一”的社会主义义利观

2001年,中共中央在公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就特别强调了社会主义义利观,即“坚持尊重个人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统一。要保障公民依法享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民主权利,鼓励人们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获取正当物质利益。引导每个公民自觉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积极承担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把权利和义务结合起来,树立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1]。同样,这也是我国高校现在的德育工作应该毫不动摇地遵循的指导方针。

“义”与“利”都是人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两者相互影响、同生共存、缺一不可。在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功利主义倾向日益明显的情况下,帮助他们树立“义利统一”的社会主义义利观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引导他们价值取向向良性发展的必由之路。

社会主义义利观的“利”,主要是指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和国家的整体利益,以及在此前提下合法、正当的个人利益,而不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利”,也不是利己主义的“利”;社会主义义利观的“义”,主要是指崇高的精神理想追求和高尚的道德行为,一切有利于社会和人民的事情[2]。社会主义义利观强调的是义利并重,它鼓励人们在追求合理的物质利益的同时,还要追求精神境界和道德的进步。如果只讲义、不讲利,义就会失去它存在的物质基础,就会无所依托;而如果只讲利,不讲义或少讲义,就会形成人人惟利是图、金钱至上的不良风气,社会也就无法健康发展,利也就失去了可靠的保障。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当今大学生用正当的手段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在处理问题时,提倡运用义利并重的原则,这才是能被当代大学生所接受的义利观,这样的做法在一定意义上也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弘扬主流政治文化,构建大学生合理功利化政治观

美国当代政治学家阿尔蒙德在其所著《比较政治系统》一书中提出:“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这个政治文化是在本民族的历史和现在社会、经济、政治活动的进程中形成的。人们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态度类型对未来的政治行为有着重要的强制作用。政治文化影响着各个担任政治角色者的行为、他们的政治要求内容和对法律的反应。”[3]建设和谐的政治文化的根本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校德育工作者理应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为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和政治观发展营造良好的政治环境。

高校要在发扬传统文化优势的同时,汲取西方政治文化的精髓。改革开放为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西方的人文精神传统包含了许多现代民主政治文化发展的一般要求,其中有很多内容和观点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但是,我们也要避免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一味西化的错误思想。大学生作为社会精英,要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无论是传统的中国政治文化,还是强调个人主义的西方政治文化,我们都要学会去其糟粕,留其精华。

(三)培养学生专业兴趣,构建大学生合理功利化学习观

首先,高校应引导学生对专业与就业的关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专业学习之于就业是个长期的战略性问题。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专业和就业,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它不仅能帮助大学生对所学专业形成一个整体性的认识,还能借助相关社会信息和社会环境,培养大学生的专业兴趣。高校可以结合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适当的手段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专业前景。教师、辅导员等经常接触学生群体的高校工作人员还要在日常生活中多与学生沟通,帮助学生搜集相关信息并及时传递给学生。当学生在专业学习和就业过程中遇到问题,也要尽可能地帮助学生理清思绪。此外,高校学生工作者还应重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因为依据心理学上的移情效应原理[4],学生会在日常生活中把对学校和教师的情感转移到专业学习上。

其次,高校应帮助学生淡化专业的界限。专业课重要,但不代表学生可以只学习专业课,而将其他公共课、选修课弃如敝履,这样做既不利于学生本人的发展,更不利于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钱学森曾说:高等学校的学习,是打基础的时期,应该强调学好基础课程。教育者应该以终身教育的观点来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长远的发展观念,淡化专业的界限。

最后,教育者应该引导学生理智地开展学习竞争。竞争有助于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满斗志和激情。大学生先后经历了中高考的层层选拔,可谓是社会的精英群体。大学校园是精英群体的集散地,给予大学生们很多挥洒激情、开展学习竞争的机会。学习竞争可以使大学生不断进取,更加的出类拔萃。但是,校园中的学习竞争也引发了一些问题,如有的学生一看四周高手如云,便自动放弃,丧失学习的信心。还有一些人原本进取心很强,也乐意参与学习竞争,但当他们付出努力仍无法满足自己的愿望时,便容易失去继续奋斗的动力。更有一些人不择手段,比如利用考试作弊等取得学习竞争的胜利。教育者应积极引导大学生确立良好的竞争心态,培养学生以良好的心态参与学习竞争,在大学里营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杜绝投机取巧、不劳而获的思想和行为。而对于信心不足的学生则重在增强其学习信心,培养其自尊、自爱、自强、自制的思想,以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氛围。

(四)开展就业观教育,构建大学生合理功利化就业观

高校课程结构、课程设置是高校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是体现教学目标和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面对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的种种问题,高校要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教学的同时,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式等方面实现深层次转变,主动构建大学生就业观教育课程体系,以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促使大学生就业观转变。

为了帮助毕业生更好地认识自我、认识职业、转变观念、提升求职能力,清华大学形成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生职业发展”“创业指导”三大课程组与从本科生到研究生全过程、广覆盖的课程体系。目前课程合计61学分,每学年82门,覆盖在校本科生、研究生逾5 000人次;同时推出“职业生涯教练计划”,邀请各行各业的知名人士担任教练,带领清华学生在团队训练、单位实习、实践参观以及案例大赛等活动中更好地规划个人职业生涯。自2006年春季以来,已经连续举办7届“职业生涯教练计划”,前后共有300多位资深职场人士受邀担任教练,指导了4 000余名学生探索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这个例子表明,只要高校正确开展大学生就业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大学毕业生就能在社会中找到适合自身的工作岗位。

(五)开展高校文明交往观教育,构建大学生合理功利化交往观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人际关系的基础,也是大学生文明交往的观念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文明交往观的教育,帮助大学生认清功利主义人际交往的实质——可以逞一时之志,却难以施展远大的抱负。古人云:以势交友,势倾则绝,以利交友,利穷则散。通过文明交往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艺术,学会文明的交往。对大学生进行文明交往观教育,应掌握如下几个原则。

1.掌握诚信交往的原则。“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这是对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也理应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自律准则。文明交往最根本的原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诚信。诚信,就是人与人之间诚实守信,平等友爱,和睦相处。诚信是构建和谐大学的道德土壤。

2.培养人际交往中的奉献精神。利他奉献是良好和谐人际交往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也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利害冲突、情感磨擦的准绳。作家王蒙先生的“人际准则”:在人际关系中不要考虑捞取什么和不从个人利益的角度讨论和思考问题,对此笔者非常赞同。大学生要自觉地把真挚、深厚的感情、无私奉献的精神融化到人际交往中去。

3.历练博大的胸襟。人际关系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建立起来的,而每一个“他人”又都是不确定的:出身环境、思想境界、学识见地各不相同。所以要在与各色人等的交往中,历练自己博大的胸襟:在困难面前,同舟共济;在荣誉面前,彼此谦让;出现问题,敢于承担。正确评价自己,客观要求他人,善待他人的短处、弱处,虚怀若谷,宽容大度,不要鼠目寸光、急功近利,更不能损人利己、自私自利。

(六)加强高校婚恋观教育,构建大学生合理功利化婚恋观

对于大学生群体尤其是女大学生群体来说,婚恋观是其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的价值观不仅能够推动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还能对其个人恋爱和婚姻产生积极的导引作用。随着教育的不断深入以及大学生自我认知能力的提高,大学生的婚恋意识开始觉醒。在恋爱中,男女双方都乐意将自己最优秀、最阳光、最积极向上的那一面展示给对方。他们在恋爱中学会爱、学会承担责任,在情感得到满足的同时,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德行,可以说恋爱促进了双方的成长。

恋爱不是一味求得对方的关爱,而是对对方无私的给予和付出。当恋人一方认识到自己的努力和奉献得到对方的接纳和肯定时,便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自我价值。恋爱观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对恋爱和婚姻形成正确的认识和取向,教会学生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来辩证地看待事物的发展,还能促使学生建立并坚守正确的婚恋标准和道德标准。因此,将婚恋观纳入高校人才培养计划是极为必要的。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耍[Z].2001.

[2]杨茹.试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功利化倾向[J].煤炭高等教育,2001(3):30-31.

[3]G.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79.

[4]张力行.公关心理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23-27.

【责任编辑 赵 伟】

猜你喜欢

义利观功利化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解决大学生入党动机功利化的创新机制研究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孔子义利观内涵探析——以《论语》为中心
追求一流大学建设不能功利化
当代中国大学教育功利化及其主体性失落
义利观教育:党员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环节
对“无功利化阅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