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学报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2014-04-10马睿
马 睿
(广东警官学院 《政法学刊》编辑部,广东 广州 510232)
高校学报是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作为反映学校教学科研成果的一面镜子,在全面反映学校教学、科研水平等方面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高校学报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也逐渐显现出来。在新闻出版事业改革形势下,高校学报将如何生存和发展、向何处发展等问题已成为业内人士关注的热点和焦点。
一、高校学报现存的主要问题
高校学报自1906年东吴大学(今苏州大学)创办我国第一本大学学报《学桴》(又名东吴月报)起,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了。这一百多年来,作为中国学术期刊中一支重要的力量,对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学术传播等方面的贡献是功不可没的。有人曾形象地将其比喻为“高等教育大厦顶端闪光的宝珠”。由此足以看出,高校学报在学术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良好的学术环境为高校学报提供了充足的学术养分和学术资源。据统计,在中国大陆9 000多种期刊中,社科学术期刊约占四分之一强,达到了2 800余种。其中,高校社科学报又占据了一半[1]。但数量上的优势不仅没有给高校学报带来声誉的提升,相反,招来了学术界不断升级的批评,从“千刊一面、低水平重复”的诟病到“学术垃圾的制造厂”的痛贬。其中有些批评虽有过激之处,但确实从某一方面反映出高校学报现存的问题,我们只有敢于正视这些问题,才能为高校学报的发展指明方向。
(一)闭门办刊的局限性,限制了学报的发展
1988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把高校学报定义为“高学校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的窗口,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园地”。由此得出,高校学报是学术刊物,而其服务主要对象是本校的教学和科研人员。这种“私有”的性质和功能就造成了我国高校学报“各自为战”、“闭门办刊”的相对封闭的办刊格局。稿件来源也主要是以本校作者为主,因此导致高校学报成为本校教师发表学术成果的“自留地”。这既不利于学术信息和学术观点的交流及传播,也限制了高校学报的进一步发展。
(二)传播范围较窄,制约了学报的影响力
在计划经济时代产生的高校学报,有关经费的下拨、人员的调配以及办公场地和设备等各方面资源都全由其主办院校统一调配,使得学报没有自负盈亏的压力和危机感。编辑部成员不必考虑发行量,也不必考虑创收。这种“全包型”的事业管理体制一直延续到现在。以发行量为例,全国除少数知名重点院校外,多数学报的平均印数为2 000以内,编辑部自留200-300册,其余大部分都用于刊物之间交换,其他订户则寥寥无几,学报如此的发行现状,其传播影响力可想而知。
(三)缺乏专业定位,导致优秀论文流失
以高校名称冠名的高校学报自诞生后,已逐渐发展成为展示本校教学科研成果、服务本校教学科研的学术阵地。高等学校的综合性办学方向,要求本校学报在内容编排上大多走“综合路线”,栏目设置涵盖了政治、哲学、法律、经济、文学、艺术等学校设立的多个学科领域。然而,这种“胡子眉毛一把抓”综合性办刊模式,既体现不出刊物的优势和特色,也不能吸引高质量的稿源。再加上,教学科研人员有职称评定、科研考核、申报课题等各方面考评要求,受制于评价体系的影响,往往本校教师将自己最为优秀的科研成果投向外刊,导致了大量高校优秀学术论文流失,最终大多是一些质量平平甚至是质量较差的稿件用于高校学报这一平台的交流,影响了高校学报的学术水平。
(四)经费投入不足,限制了学报发展
高校学报的发展与学院的支持力度密切相关。就目前所知,普通本科院校学报办刊经费大多维持在10-20万元左右。该经费仅能保证学报印刷费的正常支付。在经费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学报编辑部无力进行相应的专题策划和向专家约稿等多项工作,所用稿件大都以自投稿为主,优质稿件数量较少。再者,由于经费的限制,编辑部所有编辑人员也没有条件参加新闻出版管理部门组织的各种培训学习活动,也不能参加院校之间举办的经验交流会,只能将自己封闭在自己的学校里,固步自封,难以取得进步。
(五)电子媒体的冲击,增大了学报的生存压力
网络的普及和应用,给我国传统纸媒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高校学报创立之初,资料的借阅、检索完全依赖于人工完成,作为科研成果发布地的高校学报,充分发挥了学术刊物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网络和电子阅读器的普及,以万方、中国知网、维普为龙头的数据库极大地方便了读者,直接导致学报发行量减少,读者订阅量下降,学报的生存环境进一步萎缩,生存压力逐渐增大。
从以上分析中明确得出,脱胎于计划经济时代的高校学报与目前的学术环境产生了颇为严重的不相适应的情况。因此,我们必须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扭转这一不利的局面,以此推动我国高校学报健康、有序地发展。
二、高校学报可持续发展策略
高校学报在成长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体制改革又使其站在了新的历史关口。机遇总是与挑战并存,当下我们加强交流与合作,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在创建良好的办刊环境的同时练好“内功”,在改革中谋求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办刊理念创新——走开放式办刊之路
过去传统狭隘的办刊观念过分强调了本校作者的重要性,强调内稿量的绝对化和优先权,最终走向封闭的关门办刊模式。这种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办刊体制,恰恰成为阻碍学报发展的障碍。因此,要提高学报的学术质量,应尽快转变这种办刊观念,在保持原有学术水平的基础上,突破封闭的“围墙”,实行开放办刊,广吸社会学术精华。首先,高校学报编辑要转变办刊理念,主动、积极、有意识、有目的地去广吸外稿。通过吸引与学报办刊宗旨相符的优秀外稿,给学报注入新的血液,拓宽作者视野,形成一种竞争感、危机感,促使校内作者将优质稿件投给学报,造成一种良性循环,从而提高学报的学术水平,扩大学报的影响。其次,在读者定位上,要努力突破高校学报只是为本校师生服务的“自家书屋”这一“瓶颈”,要打破旧的观念,放眼世界,把高校学报看作是为高等教育服务,为一切对有需要的读者服务的“公共图书馆”。只有开放性的学报,才能占据学术的高地,进而提升所在大学的学术影响力和美誉度。
(二)办刊内容创新——向特色方向发展
在新形势下,对高校学报而言,依靠特色办栏来发挥局部强势,进而提高刊物自身学术质量和影响力,是高校学报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高校学报应充分利用本校地域特点和学科优势,与时俱进地创造出极富智慧含量的有学术影响力的特色栏目,通过特色取胜。学报的特色专栏不只是体现了学报的特色,而是反映了学校的优势,地方的优势,使学报的发展充满活力,增大为解决高校学报内容的“全”而“杂”与当前读者需求的“专”而“精”之间的矛盾。为此,高校学报的特色栏目建设可以从两方面入手:第一,立足本地,挖掘和弘扬所在地丰富的历史文化,从而办出学报的学术特色。如,安阳师范学院学报《殷都学刊》紧紧抓住殷商故地、甲骨文发源地这一优势,独树一帜地开辟了“殷商文化研究”,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的殷墟研究专家和甲骨文研究学者为学报撰稿,刊发了大量研究甲骨学、殷商史、商代考古等学术文章,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相关稿件纷至沓来,使该刊成为甲骨文和殷商文化的研究中心[2]。第二,利用本校在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专家学者的影响,发挥他们在某个专业领域内的名人效应;如《天水师范学院学报》“陇右文化”栏目,编辑部以学校的陇右文化研究中心为依托,以赵逵夫、杨东晨、吴宏岐及校内专家雍际春、刘雁翔等人为主,形成了一支省内外结合的高水准的作者队伍[2]。校学报只有加强特色化建设,才能全面整合分散在各个高校的资源,进而改变学报“千刊一面”、“低水平重复”的现状。
(三)办刊模式创新——走联合发展之路
现实中,我国高校大量的综合版学报是典型的分散办刊和重复办刊,与国际上先进的办刊理念相差太远。高校学报可以凭借自己的地理优势、学科优势,以省为单位,将省内原有的综合性学报进行重组,联合创办专业性学报,以改变目前高校学报大而全的单一性办刊理念。如目前各区域内有大量的高校学报,可将这些学报转型为《××省高校经济学报》、《××省高校文学学报》,使其不论在内容上还是设计上都具有独特的风格。此类学报的设立由某个学科专业力量相对较强的高校负责某一专业学报的编辑工作,可跨校成立联合编委会,共同制定该专业学报的发展蓝图和编辑方针。按专业分刊编辑出版会涉及到跨地区、跨学校等方面的实际问题,但在网络时代,即时通讯已经可以使天涯变为彼邻,稿件的处理和传送已经没有地域上和时间上的障碍了。
(四)出版模式创新——实现学报数字化出版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数字化出版以不可阻挡之势成为出版业的潮流。作为出版行业重要力量之一的高校学报,更应走在时代的前列,利用网络出版提供的平台发展数字版,创新和拓展高校学报的发展空间,扩大学报影响力。但是,目前多数学报基本上都是采用纸质期刊定稿、出版后再通过学术期刊网、万方数字化期刊群等权威数据库对刊载论文进行网上传播。这一方面说明学报的应变速度不够快速,另一方面也说明在网络出版方面学报还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
高校学报要实现数字化出版工作,首先必须加大对学报资金的投入力度,建立网上编辑平台,利用编辑出版管理系统软件,实现编辑、作者、审稿专家和读者的互动与交流。其次,要依托学校的网站建立网页,在主页面上建立学报的在线阅读服务网点。也可以“中国知网”为平台,向作者和用户提供服务。再次,在网页上建立一个高效的信息处理反馈系统和互动平台,对各种信息做到快速处理,为需求者提供在线服务。学报的数字化管理系统有了这些功能,就可以为学报赢得更多的读者和作者,提高学报文献资源的使用效率和出版效率,这对提高学报的影响因子,扩大学报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也是极为有利的。
三、结语
总之,高校学报是高校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肩负着促进科研、传承文化的重任。但在目前的学术环境下,高校学报作为计划经济体制保护下的产物,已不能适应学术期刊的发展要求。正因为如此,消除弊端,提高内涵,就成为促进我国高校学报发展的重要任务。未来,高校学报必将充分发挥出高校的学术资源优势,逐渐与世界接轨。
[1]姜朋.高校社科学报向何处去?[N].光明日报,2011-03-21(1).
[2]马睿,王梅.高校学报与区域文化的契合[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3(4):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