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环境设计专业工作室培养模式的探讨
2014-10-26黄罗生陈德润
黄罗生,陈德润
(韶关学院 美术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我国环境设计教育从1998年国家教育委员会设立艺术设计专业环境艺术设计方向(2012年升级改名为环境设计专业)至今已有26年的历程,开设院校从最初的一些专业美术学院和少数建筑学院到现在几乎所有的地方本科院校,教学班人数从最初的十几人发展到现的三十多人。因此,最初的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学,为此,我们参考国外设计院校景观设计与室内设计和国内一些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培养模式,提出在地方本科院校建立环境设计专业工作室培养模式的构想,旨在倡导以实际工程项目设计为课题,把环境设计教育从以理论教育为主转变到以实践教育为主上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一、地方本科院校环境设计专业实行工作室培养模式的现实可行性
1.工作室培养模式的由来
成立于1919年的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作为世界上第一所现代设计教育机构,最早实行工作室培养模式。包豪斯教学时间为三年半,学生进校后要进行半年的基础课训练,然后进入车间学习各种实际技能。包豪斯试图与企业建立广泛的联系,提倡“从干中学”,即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际工作探讨形式、色彩、材料和质感,并将这些要素结合起来[1]。包豪斯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着培养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展开,强调产品与消费者、设计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加强了设计与工业的联系,它的各车间都大量接受企业设计委托。其实,包豪斯的这种培养模式就是工作室培养模式的先声,它的各种车间实质上是导师的工作室[2]。
2.地方本科院校环境设计专业建立工作室的现实可行性
首先,地方本科院校,它的首要职责是培养应用性人才,为地方经济服务,这是当今地方本科院校所倡导的教育方针,这为地方本科院校环境设计专业工作室的建立提供了一个大环境。各个地方院校所在的城市都在进行城市建设,都在进行着大量的室内装修、建筑装饰和城市景观改造工程。地方本科院校的师生都可以参与或者担任这些工程的设计,将实际工程项目与教学活动相结合,使教学手段更直接,教学效果更明显。因此,现代城市的建设,为地方本科院校建立环境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提供了教学素材。
其次,计算机辅助设计与互联网为工作室的建立提供了必要条件。当今设计创意的表达,已经不需要像20世纪90年代以前那样手工绘图,各种计算机绘图软件开发得越来越完美,越来越智能化[3]。因此,本科生已经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学习设计预想图。设计好的作品可以很方便地通过互联网发给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根据业主要求和场地条件反馈修改意见给工作室设计团体,沟通十分方便有效。
再次,根据我们教学实践发现,若某一个学生宿舍有一位学生专业成绩优秀,往往很容易提高同宿舍其他同学的学习兴趣,该宿舍整体学习氛围就比别的宿舍浓厚。究其原因,当某个学生看到别的学生在努力学习的时候,自己便不好意思成天玩耍,也会跟着学习,久而久之,学习便成了一种习惯,这可谓“近朱者赤”。同理,若某一专业班有一小团体专业成绩优异,这个班的整体学风也会相对较好。建立工作室培养模式,学生把电脑等学习资料都搬到工作室来,课余集中在工作室设计实际工程项目,专业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带动更多学生参与学习实践。
二、地方本科院校环境设计专业工作室的组建及其培养模式
(一)环境设计专业工作室的基础设施
1.固定的教学场所,建立工作室模式的教室格局
目前多数地方本科院校采用的是走读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很不方便环境设计教学。环境设计教学涉及到多种设备和材料,需要一个固定的教学场所且要有较大桌面的工作台。建立工作室模式的教室格局,学生把自己的电脑、书本资料都带来工作室,上课、研究方案、业余学习都在工作室进行,方便学生以团队协作进行作业,营造一个浓厚的工作室氛围。工作室一般安排25至35位学生,同时还有导师的工作台,导师平时应该经常出现在工作室,一来可以监督学生的学习,了解学生设计的进度;二来学生在设计中遇到问题可以及时与导师交流。另外,工作室的桌椅布局应像设计机构那样划分成若干个区域,每位同学各占一格,并安排一张大型绘图桌供整个工作室师生共同使用。图1是我们根据所在学校院系教室的大小与专业班人数,重新安排设计,形成利于工作室教学的布局。
图1 环境设计专业工作室布置图
2.环境设计工作室的教学设备与耗材
环境设计专业工作室的建立旨在将实际工程项目引入课堂,加强学生解决问题及动手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建立工作室需要院系根据自身的条件和能力购置一些必要的教学设备,这些设备有:
用于表达设计创意预想图的工具,比如马克笔、电子计算机、激光彩色打印机等;
用于教学活动的教具,比如投影仪、投影台、音响设备、黑(白)版等;
用于让学生认识各类建筑、装饰材料、结构件的材料陈列室;
用于学生培养动手能力,进行材料与施工工艺、材料二次创意设计、模型制作等训练的耗材及工具、设备,比如有各种板材、各种材料的切割机等。
(二)工作室教学以实际工程作为设计教学内容,学生可获得相应的物质报酬
既可由工作室导师在社会上承接设计工程项目,也可由学生在社会上承接一些小型设计项目,然后学生分组讨论研究。导师扮演设计总监的角色,对设计任务提出要求,对设计方案给予评价与修改指导,带领学生对设计方案的实施进行跟踪,并将工程项目所获得的报酬分发给参与该设计的学生。以实际工程作为教学实践内容,学生获得相应的物质报酬,在肯定学生劳动成果的同时,提高学生参与设计课题的积极性,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更符合社会行业的需要,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性人才。同时,也可以使教学成果通过这种渠道服务于社会,促进产、学、研结合。
(三)建立与工作室培养模式相适应的人才培养计划
1.重新调整基础绘画课、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技能课的课时安排比例
图2 环境设计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计划课时
图2是我们所在院校环境设计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计划的专业课程安排,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基础造型绘画课程和专业平台课程 (即专业基础课)约为两年的时间,而专业技能课只占一年半的时间,过于强调基础造型绘画。为了适应工作室的培养模式,我们提出压缩绘画性质的基础课,腾出更多学时开设专业技能课。因为现代的设计创意表现不再依赖手绘预想图,只要掌握必要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技能,就能轻松地表达设计创意。因此,整个大学四年基础绘画课与专业技能课的课程安排应为:一年级上学期学习造型基础绘画课,包括素描、色彩、马克笔快速表现技法;一年级下学期至二年级上学期一年时间学习专业基础课程,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计算机辅助设计、设计史论、工程制图、室内设计原理、人机工程学;二年级下学期及三、四年级根据师生双向选择的原则进入导师工作室,进行专业技能的学习。
2.优化课程结构,打破高年级阶段性集中课程设置的限制
从图2所示的环境设计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计划可以看出,环境设计专业四年课程的安排都是阶段性集中设置的,即将基础绘画课程和专业课程按照不同的比重,以学分的多少安排不同的学时,课程与课程之间无交叉,集中设置在某几个星期完成,集中上完一门课之后再集中上另外一门课。为了适应工作室培养模式,我们认为一年级上学期采取阶段性集中设置基础绘画课,一年级下学期和二年级上学期采取阶段性集中设置专业技能课,二年级下学期及三、四年级不再集中在某个时间段内安排某门专业技能课,由工作室导师按照办公空间设计、居住空间设计、商业空间设计、景观设计、专题设计(即毕业设计)五类设计平均划分,每类设计学习半年。导师针对现时所教授的设计类型联系相应的实际工程项目,所教授的专业知识与实际工程项目联系起来,并以学生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的方式进行专业技能学习。其他诸如版式设计、材料与施工工艺、家居与陈设设计、展示设计、庭院设计、景观小品设计、传统民居改造、小型建筑设计、广场设计、中国民族艺术设计、图形创意等专业基础课程以专题讲座的形式结合实际项目工程穿插在五类设计之中。这种课程结构的调整有利于工作室教学活动的灵活开展,导师可以根据实际工程项目进展灵活安排所教授的专业知识。
(四)实行工作室导师负责制
学生一年级及二年级上学期完成基础绘画课和专业基础课之后,按照双向选择的原则进入工作室学习。办公空间设计、居住空间设计、商业空间设计、景观设计、专题设计(即毕业设计)五类设计的教学由导师负责完成,每一项设计课题由导师负责主持,通过实际工程项目的参与,引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思路和方法进行设计创意。这种导师负责制可以使导师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进度有个比较清楚的了解,也有利于导师与学生之间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当然,不可能每个导师各方面都很优秀,难免有些领域不擅长。导师在诸如版式设计、材料与施工工艺、家居与陈设设计、展示设计、图形创意等领域不太擅长时,可以请其他专业的老师甚至此领域的工程师、行家来工作室做专题讲座,这样不仅可以丰富教育资源,而且还可以让学生领略到除导师之外的教师风采。
实现工作室导师负责制,将会涉及到学生与该专业导师的划分。比如我们所在院系每个年级有60位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从事环境设计的教师有5位,平均划分到每位导师工作室的有12位同一年级的学生。具体操作先由学生自由选择5位导师中的某一位,若导师名下同一年级学生超过12位,导师先从中选出12位自己想要带的学生,剩下的学生进行第二次选导师,直到每位导师在该年级都有12位学生。这种做法对师生双方都有好处,一方面这样可以迫使工作室导师认真负责,努力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吸引该年级更优秀、基础更扎实的学生加入到自己的工作室。另外一方面,也可以鞭策学生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学生,选上自己心目中认真负责的导师。
各个导师所带的工作室团队每一学期进行一次教学成果展览,一方面使工作室与工作室之间得到相互交流学习,另一方面多个工作室教学成果放在一起展览,导师为了赢得口碑,获得职业成就感,平时在教学工作中就会自觉投入更多的精力,促进了地方院校环境设计教育事业的发展。
(五)各年级同学共处一室,模糊年级概念
学生进入导师工作室后,导师按照办公空间设计、居住空间设计、商业空间设计、景观设计、专题设计(即毕业设计)五类设计进行教学,每类设计安排半年的学习时间,除毕业设计固定在四年级下学期之外,其他四类设计分两年时间轮流安排。这样,除专题设计(即毕业设计)之外,其他四类设计安排的频率是两年一次,即使三个年级的学生同在一个工作室,所安排的专类设计学习两年内也不会重复。并且,让二年级学生进入工作室后跟随三、四年级同学一起研究实际工程项目,具有三方面的优点:第一,加强了各年级同学间的互相学习、交流;第二,有利于工作室的优良氛围届届相传;第三,各个年级在相互交流的同时也受到同学的监督,有利于形成互相学习、互相监督的工作室学习氛围。
(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
面对一项实际工程的设计,采用团队分工协作的作业方式。例如,一个30名学生的教学班,可以分为6个设计团队,每个团队5人。整个设计项目由每个团队的5名学生共同协作完成,每位学生都有自己需要独立思考的问题和独立完成的内容,从与甲方沟通,到设计项目的实地勘察、构思、创意的表达、图纸的绘制乃至设计方案的实施跟踪都要体现分工协作。这样,一个工程项目实际上至少可以产生6套方案,然后就像工程招标一样让各个设计团队的学生派代表在全班阐述该团队的设计方案,导师充当设计总监或评委的角色,对每一个设计团队设计方案的优劣进行点评,并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设计思考。这种团队分工协作的作业方式,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增强学生工作适应的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可以很快地融入工作团体。
三、结语
建立地方本科院校环境设计工作室培养模式,通过实际工程项目作为教学内容,把环境设计教育转变到以实践教育为主的教学模式上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意识,增强学生工作适应能力,使学生毕业后快速融入社会设计团体,实现设计教育的最终目的。对于地方本科院校而言,建立环境设计专业工作室的培养模式,可以提高学校设计教育的教学质量,形成特色教学,使学校在将来教育资源剩余的大浪中有更稳固的立足之地。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25.
[2]李亮之.包豪斯:现代设计的摇篮 [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8:48.
[3]魏广龙.全国高等院校艺术设计基础教育创新教材:跨界与创新[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