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新闻主持人评论进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2014-04-10

韶关学院学报 2014年7期
关键词:主持人

方 言

(湖南大学 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2)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1993年年鉴》中提到:“要有适度的言论,告诉他们(观众)在重大新闻中还有什么新闻,这样我们的工作才显得有意义。”[1]由此可见新闻评论的重要地位。如果从1980年的《观察与思考》算起,我国电视新闻主持人评论(以下简称为主持人评论)已经走过了33个年头。作为新闻评论的一种形式,主持人评论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一种特殊的主持形态,主持人评论也散发着其独有的魅力。

所谓主持人评论是指通过电视传播手段,主持人积极能动地对典型性新闻事件发表观点看法,传递意见性信息的一种主持形态。广义上主持人通过电视节目就新闻事件表达看法的就可称之为主持人评论。但狭义上主持人评论应该是在新闻评论类节目或者是偏新闻评论性质的节目中进行的,本文主要是对狭义的主持人评论进行分析。

一、我国电视新闻主持人评论的进展与存在的问题

我国主持人评论发展至今取得了什么进步又存在着哪些问题都有待探讨和分析,只有把这些内容弄清楚了,才能从整体上把握主持人评论的发展脉络。

(一)发展中的进步

很多年前敬一丹曾说:“言论是媒体的旗帜,电视言论曾一直滞后于电视的整体发展,在和其他媒体的比较重,电视评论也一直是弱项,主持人的言论,更是在最近几年才引起人们的注意。我想,在未来几年里,主持人言论应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2]确实,正如敬一丹所言,主持人评论作为一种新生的主持形式它从无到有,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尤其是在近几年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1.评论选题范围的扩展

过去大部分评论的选题都停留在政治或政策性新闻上,视角单一,选择面狭小,而且基本上都是中规中矩,不敢触碰敏感话题。现在则已经拓展触及到社会、民生、财经、体育、娱乐等生活各个领域,评论范围扩大,选题的多样化也吸引了更多有着不同爱好的收视群。更主要的是选题开始打破限制,不断去试水去触碰敏感议题。例如,2008年在中国发生了很多大事件,除了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外,贵州的瓮安事件也是吸引了众人目光,《新闻1+1》围绕这个选题做了两期节目,2009年3月24日白岩松接受新浪网采访时说:“瓮安事件这里存在着干群关系、群体性事件,是最敏感的核心问题。但是,我们都最快地触碰了,而且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并且进行了很尖锐的评论。”除此之外,还有关于乌鲁木齐“7.5事件”、“躲猫猫”事件、质疑王勇平高铁言论等议题。

2.出现直播形式,时效性、话语权增强

早在1996年白岩松就说过:“新闻如果没有直播就永远是假象,主持人永远不可能真正诞生。”同样的,直播对于新闻评论而言也有着重要作用。对于主持人评论来说,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还要数2008年《新闻1+1》的直播。节目启用白岩松、董倩等主持人进行直播评论确实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但事实证明这种尝试是成功的,不仅最大限度的加强了评论的时效性,做到即时评论,也较大程度地加大了信息量,这点从《新闻1+1》的栏目介绍中即可看出,“从时事政策、公共话题、突发事件等大型选题中选取当天最新、最热、最快的新闻话题,还原新闻全貌、解读事件真像,力求以精度、纯度和锐度为新闻导向,呈现最质朴的新闻。”

另外主持人评论采用直播的形式也是话语权加大的直接体现,主持人的言论都将以一种最即时的最真实的状态呈献给观众,最终的主动权握在主持人手中,真正实现了唐·休伊特提出的主持人是Anchor接力赛跑最后一棒的角色定位,这种无剪辑式的播出方式也是对主持人的一种极大信任,因为主持人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没有收回的余地,节目成败关键也在于主持人的驾驭与拿捏,所以主持人评论采用直播的方式确实大大加强了主持人的话语权,当然也是对主持人的一种极大挑战。直播也同样能给予观众最真实的体验,尽管节目中主持人的语言可能会出现口误或打磕巴的现象,但却让观众感受了一种最自然的交流状态。

(二)凸现的问题

无可否认主持人评论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发展取得了诸多进步,尤其是在近些年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就已经发展的相当成熟了,主持人评论仍存在着很多问题,可以说它目前还处于一个较弱的状态,整体水平并不高,主要反映在以下方面:

1.主持人评论节目较少

笔者对2014年2月,全国37个上星卫视的34个电视节目做过统计。据不完全统计,各上星频道中包括含新闻评论子版块在内的新闻评论类节目以及主持人评论色彩较浓新闻节目共27个,含有主持人评论的专题或深度调查类电视述评节目7个。在这34个节目中,只有7个节目是主持人评论类型的节目,还有7个是含有主持人评论的电视述评节目,其余的20个节目都是邀请评论员、专家或嘉宾参加的谈话讨论类评论节目,其中只有1个是主持人参与评论的,其余19个均是由嘉宾承担评论责任。由此可见,整体上主持人评论节目并不多,并没有充分发展起来。

2.多数谈话讨论型评论节目中,主持人未承担评论职能

在谈话讨论类评论节目中,除了广东卫视的《财经郎眼》主持人参与到节目的评论中外,其余的基本上都不参与评论,主持人还是扮演着演播室访谈的总调度人的角色,主要负责提出中心话题并保持追问,营造讨论氛围,推进访谈层次。无可否认驾驭这样的节目,尤其是当评论的人很多并且意见不统一时,需要强大的控场能力,挑战着主持人的专业素质,但是在这样的节目中,嘉宾的言论才是重点。如果主持人自身能够参与到话题的讨论中,那么他的地位就会显著上升,否则没有观点就没有话语权。凤凰卫视的《锵锵三人行》就是个很好的例子,这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具有窦文涛特色的评论节目,同样也是邀请嘉宾对新闻事件进行评论,但窦文涛却能与两岸三地的名嘴一起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发表评论,牢握手中的话语权,也许人们记不住节目中请的嘉宾是谁,但大家会记住窦文涛。总的来看,我国内地主持人评论就目前而言处于较弱的状态,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有待加强和提升。

二、进展中问题存在的原因探究

从上述分析中也可以看出,主持人评论是滞后于整个电视新闻评论发展的,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局面主要由以下原因。

1.客观原因

白岩松曾感叹,目前中国的主持人行业急需解决的不是提高主持人的素质,而是营造提升主持人的机制。当下媒体机制没有给主持人应有的话语权。主持人评论给予主持人的传播中心地位受到威胁甚至剥夺,主持人的自主权和能动性被重重打压。节目由导演、制片人策划,记者、编辑写稿,最后轮到节目主持人就只需要念稿了,给予主持人的话语权和自主权非常少。很多情况下,不是主持人不想发表评论而是媒体没有给予权力去表达观点。

从前文的调查分析中可以看出,新闻评论类节目不少,但主持人评论的节目却不多,这里面还有媒体节目整体制作的考虑。一方面媒体需要邀请专家、学者或其他嘉宾来拓宽节目的参与度,体现电视评论的多样性,一方面专家、学者的身份更有助于增加节目的权威感,另一方面嘉宾评论员不隶属于电视台,他们所说的话媒体不需要负全责,可以减小风险指数,这就是为什么节目快结束时经常会出现“嘉宾观点不代表本台立场”之类的话,正言论性质的节目是最不易控制的,也是最容易出错的,所以制作团队为了求稳,将所有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内,就会让主持人尽量少说自己的观点,说的话大部分都是事先设计好的起承接串联作用的。

与33年前相对单纯的媒体环境相比现在的环境明显复杂很多,团队化运作模式以及制播分离等市场化的竞争手段使得电视播出时间段变得非常珍贵,很多制作团队都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节目前期的充分准备和节目后期的精美包装上,使主持人处于一个不尴不尬的位置。很多媒体都在想尽办法怎样突出电视传播的特点让电视评论有别于其他媒介的评论,做出电视的特色从而忽略了评论本身,节目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如何将电视技术融入到节目中,比如要采用时空连线、要在节目中播放大量短片等等,无可否认这些是电视评论需要注意的地方,但是过多的在意这些会使得评论本身的功能被弱化,毕竟意见性信息才是评论的关键,才是观众的需求。

2.主观原因

在很多节目中主持人除了传播事实性信息之外,还是发表了言论的,但述多于评,个人评论少,所以前文调查数据中未将其纳入主持人评论的范围。出现述多于评或者以述代评这种状况,可能与当下的政治环境有一定的关系,但最主要的还是因为主持人的主观原因,即主持人达不到评论的高度,所以只能以述代评,寻求形似。就评论本身而言,主持人还存在无法评论到位、评论力度不够等问题,这也是阻碍主持人评论快速发展的一大症结所在,这与主持人本身的知识结构、思维逻辑有很大联系。为什么经常会有观众看了主持人评论之后仍感觉缺了点什么?其实关键就在于主持人评论不到位。一名优秀的评论型主持人应该是要能说出观众想说而说不出的话,但现实的情况是很多主持人没有自己的特色,评论还停留在背稿的阶段,对事件的看法仅处于认识层面无法进入告知层面,发表言论时经常是人云亦云,隔靴搔痒、不痛不痒,很多评论只停留在表面,根本没有深入问题的核心与本质,甚至有的人是为了评论而去评论,有时似乎还有为博认同情绪化宣泄之嫌。这样的主持人本身对新闻就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自然也很难有独特的观点和认识,评论的水平也就摆在那了。所以主持人自身没有能力去评论,是主持人评论发展不充分最主要的原因。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造成主持人评论在发展中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受外部因素的制约也受内部因素的影响,因此寻找解决对策需要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着手。

(一)客观层面:营造良好的政策和媒体环境,给予发展空间

从大的环境来说,包括主持人评论在内的整个新闻评论的发展都受到政策环境的影响。凤凰卫视的著名新闻评论主持人曹景行认为,电视新闻评论永远只能多走半步。“如果多走一步、两步甚至几步,就可能成为‘烈士’,节目都没有了,还有什么?”我国媒体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自然就更需要讲究政治原则。如果把主持人评论比作一株有价值的植物,那么政策环境就像是这株植物赖以生存的土壤。我国主持人评论一直在摸索中前进,在进行创新和尝试时无疑是要考虑到所面临的政治和政策风险的。但不能因为有风险就不前进,正如白岩松所言:“在百姓拥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环境下,不冒任何风险是媒体最大的风险。”[3]59因此,主持人评论的发展需要一个开放的舆论环境。就目前的形势看,我国主持人评论所需的政治空间在逐渐扩大,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是主持人评论得以存在和持续发展的最基本的保证。

此外,主持人评论要想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还需要一个良好的媒体环境,要营造提升主持人的机制,放权于主持人,让主持人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只有这样主持人才有评论的空间和发挥的余地,主持人评论才能有生存和发展的机会。白岩松在谈《新闻1+1》时说到:“作为一档天天直播的评论节目,让我总有如临深渊如路薄冰的压力感,不过,即便有风险有压力,我还是会时常想:它能做多久?她会有助于这个社会变得更好吗?”[3]26即便是白岩松他也对自己主持的这档新闻评论节目存在着未知,因为它受到政策及媒体环境等因素的制约。

(二)主观层面:提升主持人评论实力,构建核心竞争力

除了客观的环境外,要想使主持人评论有更多突破性的发展,主持人自身要提升个人评论实力,构建核心竞争力,与外部表达技巧相比,主持人的内部支撑条件是主持人评论水平上台阶的关键所在,而最重要的内部支撑条件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主持人评论要想真正发挥其功效去吸引观众、影响舆论,主持人就必须要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主持人对新闻事件要有一个自我的认知,他在节目中阐述的观点应该是经过其独立思考分析得出的印有其自身烙印的观点,而不是人云亦云、拾人牙慧,东拼西凑、照搬别人的看法。不属于自己的观点主持人就没有办法完全去掌控它,也不能全面理解这些观点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逻辑,所以自然就无法点评到位,无法吸引观众,无法影响舆论。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是主持人大众传播中成为“意见领袖”的基础。

2010年11月25日《新闻1+1》播出了超女王贝整容致死事件,此节目一播,引起了很大的舆论反响。白岩松在节目中的评论就是其经过独立思考而得出的独到见解。

针对武汉市江岸区卫生局负责人表示王贝只是个普通患者,认为人们是因为王贝超女的身份才会引发这么大的关注的言论,白岩松评论到:

也许我们要加引号的感谢这是一个超女,然后媒体会快速放大成为一个全国关注的事件,才会引发我们对美容整形这个行业的高度关注,如果她仅仅是一个普通的患者,会不会在利润很高的这个行当里头,给了她很高的赔偿就不了了之了,那么会不会带来将来的危险?另外这位副局长也一定要很清楚,不是普通患者,人命关天,任何出现了死亡案例的患者都是要高于一切的,绝不普通,我觉得大家都应该严肃一点,这不是娱乐。

在节目的最后他发表评论说:

这的确是人家的自由,是人家的权利我们无权指责,但是另外我们换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如果说埋怨她不如埋怨我们,是不是在我们的眼光中,在我们的期待中,在我们对人的评价当中,已经慢慢的由内在的完全变成外在了……现在人们都浮躁了,直接看到表面上,创作力已经很弱了,有几首好歌呢?现在偶像派当道,于是人们用外在的东西立即去搏个脸熟,或者给你个眼球惊喜,所以即使王贝是个悲剧,悲剧的原因也在我们,也在我们每一个人,我们制造了这个需求。

很多人在看到“王贝整容死”这条新闻时,可能关注的都是她超女的身份,甚至把它当做一个娱乐事件来看待。但白岩松却把它看做了一个社会问题进行分析。他在节目中发表很多独到的见解,他通过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这些观点都是建立在其独立思考能力之上的。

2.具备缜密的思维和敏锐的洞察力

缜密的思维、敏锐的洞察力是主持人妙语连珠、智慧点评的基础。只有具有缜密思维的主持人说出来的话才能具有严密的逻辑,一环扣一环,抽丝剥茧,层层推进。只有具有敏锐洞察力的主持人才善于捕捉信息,并懂得抓住关键信息进行点评,才有能力去看到事情的本质,把问题说懂说透,而不是将评论停留在事情的表面。

曾经在北京电视台《元元说话》栏目中播出了一期节目,说的是北京郊区某村居民的信件全由队长的妈妈接收,但每次取信都需另交6角钱,明明不合理但因为老太太是“队长他妈”,所以没人管得了。采访中,队长他妈、队长爱人还振振有词,蛮横无理,主持人元元对此发表评论。

这位老太太今年80多了,耳不聋,眼不花,身体特硬朗,我想,如果她不是队长他妈,她可能就是一个特慈祥的老奶奶,能教街坊的小媳妇做针线,能给孩子们讲故事……可当队长他妈,怎么就这样了?要依仗家里人的努力把便宜占尽,真有些一朝权在手的感觉。今天说的是队长他妈,其实生活中不像话的干部又何止一个 “队长”?不像话的家属又何止 “他妈”,还有他闺女,他儿子,他七大姑,八大姨……

这段话充分显示出了主持人元元严密的逻辑思维及敏锐的洞察力,先夸老太太虽然年纪大了但身体好,再用假设推理来做铺垫,描绘了一个慈祥老太太的形象,前后形成强烈对比,隐晦地对老太太的做法提出批评,并且没有以案说案,就此打住,而是继续举一反三,犀利的指出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假公济私、用特权谋私利的不良作风,点出该事件所折射出的社会现象。独立思考的能力、缜密的思维以及敏锐的洞察力是主持人个人空间构建的核心要素,在个人空间的构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1980年我国电视荧幕上第一次出现了主持人评论,在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主持人评论的政治、社会、媒体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值得肯定的是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电视新闻主持人评论已经成型,并朝着积极的方向继续前进。

[1]黄匡宇.电视新闻言论节目传播忙点研究[J].声屏世界,1996,11(2):11-12.

[2]敬一丹.99个问号——敬一丹漫谈主持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39.

[3]白岩松.幸福了吗[M].武汉:湖北长江集团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主持人
主持人的话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小小主持人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