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外高校心理咨询服务的经验借鉴

2014-04-10朱倩渝

韶关学院学报 2014年7期
关键词:心理咨询心理健康心理

朱倩渝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中国语言文化学院,广东 广州 510420)

20世纪80年代,中国高校心理咨询起步发展。20多年来,学者们对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与探索,使我国高校心理咨询服务工作得到长足的发展。但是通过对比中国与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心理咨询服务工作的差异性,仍可发现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之处,需要继续总结和借鉴国外高校心理咨询服务的宝贵经验。

一、国外高校心理咨询服务的目标与任务

国外高校心理咨询服务的目标与任务,强调以生为本,注重人性化和个性化,针对学生个体特点,促进大学生整体性的健康。如美国崇尚个人的独立性,他们尊重每个人按照自身的方式进行生活,因此他们首要看中发展个人生活能力,希望能够按照个人的自身素质和发展规律来帮助每一个人,所以美国的心理咨询目标和任务由传统的矫正性不断向大学生活适应性和学习发展性的方向发展。美国高校心理咨询除了关注心理健康之外,还会关注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生活态度健康,以及生活环境适应等方面。美国的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和耶鲁大学等一流大学就是美国心理咨询方面的典型代表。哈佛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目标和任务主要是围绕“关爱每一位学生,尽量帮助每一位有病的学生,教育和服务大学社区的环境,以及关注学生健康相关的其他事务”。麻省理工学院心理咨询中心则是“通过组织各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心理辅导教育活动,通过调动同学们之间的互助,促进校园内所有学生的健康、舒适地生活”[1]。英国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的人性化理念主要体现在,满足大学生自身成长与发展的需要,如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特性和正当权益等。同时,服务的宗旨始终围绕学生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需要,主动构建与学生的信任关系,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性作用,积极参与到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来[2]。

而我国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更倾向于传统的矫正性心理咨询,重点关注学生的情绪障碍、行为偏差、人际交往障碍、学习困难等,帮助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消除障碍,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维持校园内稳定与和谐。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心理咨询中心还处在解决问题的阶段,甚至有部分高校还定位于力图“不发生心理危机事件”的阶段,还没有把提升整体学生心理素质放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

二、国外高校心理咨询服务的机构设置与人员构成

(一)机构设置的系统性

国外高校的心理咨询服务机构系统完善,分别由独立的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心理咨询中心和心理治疗机构等组成,能够提供一整套完整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社会帮助机制。国外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从行政上隶属于学校的学生事务管理部门,是学校服务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与学校其他行政部门联系密切,共同为学生工作和生活服务。如美国哈佛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包括医疗服务机构(如校医院等)、心理咨询机构、学习咨询处等。麻省理工学院则设医疗中心、健康交流中心、校园生活临床指导者办公室等,其共同点就是联合众多部门和机构,一起为学生提供涵盖个体成长与发展的心理健康服务[1]。英国高校的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一般会包括心理健康顾问部、咨询与安置协调部、学习顾问部等,各部门间分工明确、专业化程度高。心理咨询中心从业人员有代理咨询师、临时咨询师、全职咨询师之分,共同构成专业化的服务队伍[2]。日本高校的心理咨询则更加系统化,已经形成了一支以心理学工作者为主,医务人员和学生管理人员等配合协作的工作队伍。其工作职能是帮助和支持大学生解决学习、心理、社会和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工作层次由三级不同的心理援助构成,一级心理援助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和适应环境,起预防性的作用,服务对象是全体在校学生。二级心理援助的目的是预防和早期发现问题,服务对象主要是心理、学习和就业升学等方面的问题学生。三级心理援助的目的是关注明显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服务对象是需要特别关注和援助的心理问题学生[3]。

而我国大部分高校心理咨询中心,虽然行政上都设在学生工作部(处)下,但由于其工作的独立性,较少与其他行政部门联系,同时,因兼任学生事务工作不能专心从事心理咨询服务。此外,国内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机构设置单一,服务范围窄。

(二)心理咨询服务团队的专业性

国外高校的心理咨询机构规范,人员配备充足,同时有严格的职业认证与管理制度。心理咨询工作人员进入高校心理咨询行业前,必须拥有规定的学历,一定时限的专业培训,同时接受过专业督导。入职前的专业实习,能够保证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美国高校心理咨询机构专业人员数量配备充分,数量少则6~7人,多则30人左右[4]。他们从业前必须进入美国学校心理学协会(NASP)和美国心理学会(APA)认可的心理学专业学习并获相关专业的博士学位,同时必须通过所在州的心理咨询员职业考核资格认证,才可以获得APA认可资格,从事心理咨询工作。从临床实践中可以看出,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员工包括心理咨询师、精神病医生、咨询员、支持员工、精神科护士从业者、注册临床社会工作者和实习生。从工作性质可分为专业员工和支持员工。心理咨询由专业员工完成,他们大部分拥有教育学、咨询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精神病学和社会工作者领域的博士学位。支持员工是指前台接待和后台服务工作人员,他们必须接受规定的心理咨询专业基本训练[5]。英国高校心理咨询专业人员被称为“特许教育心理学家”。他们的认证与管理全部由英国心理学会完成。该协会规定所有从业人员最低资格必须满足研究生以上学历,拥有教师资格证认证,同时获得两年以上的儿童青少年教育经历。研究生毕业后,必须经过至少两年的教育心理学训练。高校心理咨询人员通过咨询规范教育,才可以为高校开展专业化的心理咨询服务[6]。加拿大则执行严格的督导制度,定期对高校的心理咨询人员提供现场督导,组织他们定期进行专业研讨,并为他们提供长期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指导[7]。澳大利亚的心理学协会,则对新上岗和在岗的心理咨询师进行定期考核、评估和督导,确保高校心理咨询师的专业性[8]。

而我国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起步较慢,工作队伍专业性还欠缺,虽有部分心理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加入队伍,但是兼职居多和工作繁杂。国家缺乏对高校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相应的认证系统、职业化的管理系统和严格的督导制度,同时也缺乏相应的机构组织高校心理咨询从业人员实习及培训,导致国内高校心理咨询机构专业性和临床经验不足,难以满足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咨询需求。

三、国外高校心理咨询服务的方法内容与形式

(一)国外高校心理咨询的主要方法

国外高校心理咨询主要运用心理学四大学派的思想:精神分析学派、行为学派,人文主义(人本)学派、认知行为学派。Kartz(1983)提出,55%的心理咨询师会运用整合方法,16%的心理咨询师会运用精神分析或心理动力;10%的心理咨询师会运用行为主义;7%的心理咨询师会运用人本主义;12%的心理咨询师会运用其他。Hollanders(1999)提出95%的心理咨询师会运用折衷的混合技术。国外高校心理咨询中心较多的使用传统的行为主义强化矫治技术、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技术等[9]。国外心理咨询中心由于咨询团队的专业性,且拥有完整的心理咨询系统,能够对受访者进行长期的咨询服务,所以心理咨询师能够较多运用精神分析法分析来访者深层次的冲突和精神结构,促进结构重组和人格成长。

而在我国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较多使用认知行为疗法,它们的目标多集中在浅层的心理问题引导,较少对学生进行心理动力学的分析和人格的成长。所以,我国高校心理咨询大部分属于短期问题解决式的心理咨询。另外,由于我国咨询团队专业背景欠缺,咨询的免费性,心理咨询工作人员还要担任教学、培训、排查等工作,所教学生也可能来咨询,所以难以展开精神分析法等更加全面的咨询方法。

(二)国外传统心理咨询服务的主要内容

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心理咨询的范围广,正向多样性和综合性方向发展。国外传统的心理咨询注重个别心理咨询,各高校每年接待的个别咨询人数众多,几乎涉及大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国外传统的个别咨询,能够一对一服务,对于心理有问题学生的个人问题和危机干预有较大的帮助。

美国心理咨询中心的接待量大、咨询工作范围广。如:美国马里兰大学心理咨询中心2008-2009年4个分支部门共接待学生6 097人,占学生总数(37 000 人)的 16.5%[10]。美国托马斯·克兰(Thomas Okland)将美国高校心理咨询的服务领域概括为个别评估、直接干预、间接干预、研究评估、监督与管理、预防等六大类[9]。美国心理咨询中心业务范围广,主要职能包括:学业发展、自我潜能开发、自我情绪调节、人际交往技巧、求职技能、婚恋关系发展、新生适应训练、心理测试与评估、心理危机干预等[11]。对于问题严重的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会采取转介到校医院或者校外医疗机构的方法来处理。美国整个社会形成一个互相支持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系统。澳大利亚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工作内容层次分明,形成一个三级服务范围,更好地为大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一是为在学校环境适应、个人生涯发展和人际关系等方面遇到困难的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或治疗;二是围绕学生学习和发展方面的问题,提供学习压力方面的咨询,协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和自身发展;三是密切联系学校的其他管理部门,联手扩大服务范围,共同更好地应对学生突发心理危机,促进学生个人的健康发展[8]。英国大学的心理咨询活动主要包括心理健康宣传、学习学业指导、心理健康咨询和医疗卫生保健等四大方面[12]。加拿大高校的心理咨询几乎囊括了大学生学业、基本生活和工作等相关领域[7]。

虽然我国高校心理咨询也大体包括以上内容,但心理咨询水平还不高,能力也不够强。内容层次不够分明,注重障碍性心理咨询,忽略发展性心理咨询。忙于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未能顾及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学生工作部门分工明确,但共同开展心理教育与咨询显得不够合力。

(三)国外高校心理咨询服务的主要形式

1.团体辅导活动

随着心理咨询的不断发展,国外高校心理咨询的途径日趋多样化,在传统一对一个体辅导的基础上,逐渐盛行团体辅导。团体辅导的范围广,动力强,效果较好,因此逐渐成为国外高校心理咨询的重要补充。美国高校的团体辅导形式多样,主题能够密切联系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能够较好被大学生接纳。如美国马里兰大学心理咨询中心,2008-2009年间通过咨询服务部和学习协调服务部组织了17个组别的团体咨询和治疗(如:关注自我身体和自身发展小组、姐妹朋友圈小组、压力管理小组以及自我放松小组等)。同时,学习协调服务部以工作坊的形式,吸引了197名学生参与15个不同类型的工作坊(如何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有条理;如何减轻考试的焦虑情绪;时间管理等)[10]。英国高校针对服务对象的不同,也通过团体咨询和主题工作坊的形式来丰富服务的形式。剑桥大学曾推出形式多样的主题工作坊,如时间管理、如何学会放松等[12]。

2.心理辅导课程

国外的心理咨询机构还常开设专业课程,促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关注自我的心理发展,更科学的认识人类心理发展的特点。如以必修课或者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健康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人生成长、人类性行为、人的衰老和死亡等课程[11]。同时,心理咨询中心也会调动专业老师的资源,共同开发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课程,如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人格健全等。

3.网络辅导新招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心理咨询也成为国外高校心理咨询的重要形式之一。由于网络心理咨询的便利性、及时性和匿名性等特点,能给学生带来较高的安全感,所以,网络辅导得到盛行。学生可以在网上随时预约网络心理咨询,通过Email和聊天室等方式,解决学习、生活、恋爱,以及职业发展等问题。如美国马里兰大学的心理咨询中曾统计,2008-2009学年通过网络心理咨询共接待74 079人次,与一对一个别咨询接待人次(6 432人次)相比,具有数量上的优势[13]。

4.学生心理互助计划

国外心理咨询不仅仅局限于室内心理咨询,还不断扩展到学生间的心理互助活动。如美国的中间联系人(Med Links)计划和英国的朋辈心理辅导计划。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ed Links计划由健康促进中心发起和组织,从不同的生活群体,宿舍和学生社团中,寻找学生代表来做中间联系者。要求中间联系者每年参加一定学时的训练课程和研讨活动,提高他们处理问题的能力。中间联系者还可以通过Ask A Med Link网站,为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中间联系者计划,则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促进和联合作用[1]。美国哈佛大学也有学生心理互助辅导组织,如“13 号室”、“反应”、“回响热线”、“共同热线”等[13]。英国的朋辈辅导计划是一种学生心理互助形式,也是学校心理辅导的重要补充。如牛津大学以集中讲授、一对一实践、通过体验和导师的不定时培训指导等方式来培训心理朋辈辅导员[12]。

5.开展特色活动

国外高校会根据学生的需要,举办形式各样的心理特色活动。如美国的心理咨询机构,围绕大学生经常遇到的心理问题,以研讨会的形式展开讨论,通过适时的指导,可以把原来通过课堂或者个别咨询授予的心理学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技巧,同时引导参与学生更好地体验自己心理的细微变化,通过自我观察、自我记录、自我反思与自我反馈,让学生正视心理问题,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如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斯坦福饮酒教育研讨会”,让学生们了解饮酒的危害以及如何应对酗酒等健康问题。此外,国外著名高校都设有健康图书馆或者资料阅读中心。通过健康图书馆,免费给学生提供书籍、多媒体资源和网络资源,拓宽心理咨询和服务的途径,提高服务质量,也能够更好地吸收新知识,更好地解决心理健康困难。如美国哈佛大学的健康图书馆,向全校学生开放[1]。另外,国外大学还会结合大学生的实际问题,举办特色的心理健康活动。如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心理咨询中心,设立新生“适应项目”,项目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通过讲座、见面会、午餐会以及集体外出等形式,让更多的新生能够加强交流,在活动中适应大学生活[7]。

虽然我国高校大致也运用以上形式来开展心理咨询工作,但表面文章较多,效果受到影响。有些形式缺乏针对性和专业性,不受学生真心的欢迎。此外,搞一时轰轰烈烈的活动多,持之以恒的常规工作少,存在明显的形式主义和形而上学。

四、结语

国外高校心理咨询服务起源早,系统完善,在目标与任务、机构设置与人员构成、内容与形式方面都有较多可取的经验。我国高校心理咨询服务要立足学校的实际情况,合理的借鉴国外心理咨询服务的经验,引导我国高校心理咨询服务向科学化、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我国高校可以尝试拓宽心理咨询的目标和服务范围,提高工作队伍的专业性,丰富心理咨询的形式,完善系统的服务体系,形成一个心理咨询机构、心理治疗机构和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三者结合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帮扶体系。

[1]李明忠.美国一流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色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6(1):34-36.

[2]仇道滨.英国高校心理咨询职业化发展及其启示[J].山东社会科学,2009(9):158-160.

[3]黄辛隐.日本的学校心理咨询模式[J].心理科学,2006(6):1466-1469.

[4]马建青.国外大学生心理咨询的特点及对我们的启示[J].上海高教研究,1994(4):113-116.

[5]李焰.从中美高校比较中看中国心理健康教育[G]//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论文集.北京:[出版者不详],2009:18-24.

[6]梅国英.欧美国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我们的启示[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3):18-20.

[7]刘强.加拿大高校心理咨询工作概况及其启示[J].教育探索,2008(3):57-58.

[8]房超.刘凤娥.澳大利亚高校心理咨询工作专业化建设的启示[J].北京教育:德育,2010(1):49-50.

[9]朱永祥.国外学校心理学发展的现状与趋势[J].比较教育研究,1993(3):12-17.

[10]马晓红.美国高校心理健康辅导工作的管理探析[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1):122-123.

[11]雷巧华.国内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比较研究[J].纺织教育,2010(2):66-78.

[12]朱继光.英国高校心理咨询服务概况与启示[J].中国青年研究,2009(10):107-109.

[13]杨芷英.国外高校心理辅导的发展及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0):8-12.

猜你喜欢

心理咨询心理健康心理
看见具体的自己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感受
法科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研究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高校心理咨询课程教学改革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