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学校卫生教育政策及其影响
——以1927—1937年中小学卫生教育政策为例

2014-04-10周瑶

商洛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卫生学校教育

周瑶

(商洛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陕西商洛726000)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学校卫生教育政策及其影响
——以1927—1937年中小学卫生教育政策为例

周瑶

(商洛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陕西商洛726000)

清末民初之际,西方的卫生教育思想传入中国,在进步知识分子的倡导和南京国民政府的支持下,学校卫生教育政策的制定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广大民众和医学界等相关组织提出的合理性意见,对政策的制定起了关键作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为政策的实施提供了法律保障。此外,中央和地方纷纷建立了学校卫生教育行政机构,成为政策实施过程中的指导机关。对于医疗卫生条件低下和疾病频发的近代中国,该政策的制定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民众预防疾病的水平。当时制定的学校卫生教育政策具有开创性和前瞻性,对后世影响深远。

南京国民政府;中小学;学校卫生教育;政策

民国时期,在各类学校中设置了校医,负责对在校学生的身体检查。南京政府成立后,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卫生教育实施方案》《城市小学学校卫生实施方案》等,有利地促进了学校卫生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卫生教育政策的制定,对提高广大民众的身体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目前学术界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侧重于近代卫生史和医学教育史方面。卫生史方面,较早的是徐苏恩《我国学校卫生的发展简史》,分两个时期将我国学校卫生的大致状况做了简单的介绍。此外,以张苏萌、张丹红两人为代表,先后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对这一领域做了系列的研究,如《中国早期校医设置概述》《20世纪前叶我国卫生(健康)教育机构发展概况》;医学教育史方面,韩宇霞《广东近代中医学校教育史研究》,该文详细介绍近代广东中医教育在创建学校、培养人才、教育理念、教材编写以及学科建设方面的成绩;历史学方面,吴郁琴《现代化进程中的民国江西农村公共卫生事业(1928—1941)》,秦韶华的《上海市华界中小学学校卫生研究(1929—1937)》等。由于学界多从医学史、教育史、医疗社会史等领域进行研究,而从历史学的角度对卫生教育政策本身进行研究的论文和著作,相对较少,还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实证研究的方法考察卫生教育政策的制定,资料选取方面以南京政府颁布的政策法规为基本依据,再以著作、报刊、杂志等为辅助,通过分析政策制定的背景、实施及其历史影响,以对此政策做深入的研究。

一、学校卫生教育政策出台的背景

近代以来伴随着西学东渐,西方先进的公共卫生学于民国初年传入中国。卫生教育作为卫生学重要的分支,同样在中国迅速得以传播。对于当局者来说,“欲求推广卫生教育,以促进公共卫生事业,则必当先从学校着手,再由学生而推及一般民众始可收事半功倍之效果”[1]。同时,由于先进知识阶层的倡导和当时中国社会现实状况的需要,南京国民政府遂制定了学校卫生教育政策。

(一)西方卫生教育思想的传播

卫生教育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产生的名称,它作为一种思潮主要由于卫生和教育联手促成。“从教育方面讲,教育的需要充分科学化,必得把其基础建筑在多种科学之上,如生物学、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卫生学,如此教育的效能才能充分发生;从卫生方面讲,近代医学的进步,已有疾病的治疗到疾病的预防,公共卫生的发展遂一日千里,而要使民众能自己起来预防疾病,必须得具有防病的知识,并从实际生活里建立起卫生的习惯。”[2]因为教育需要科学化和卫生需要大众化,卫生教育遂应运而产生,成为表现教育效能和普及生活的唯一途径。

西方的卫生教育于19世纪后期开始实施,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国家相继在学校开设生理卫生课,“健康”逐步被列为学校教育的目标之一。1928年,英国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布《关于健康教育的建议手册》,提出了开展学校健康教育的建议[3]。随着近代的西学东渐,西方卫生教育思想也开始传入我国,世界卫生教育权威者端纳来华,对我国卫生教育的兴起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在华传教士和国人翻译的西方各国教育制度和学校制度,其中包括介绍学校卫生工作,如1872年李提摩太翻译的《泰西学校论略》,1901年周家树的《学校管理法》等,而真正全文翻译的国外学校卫生专著是1901年汪有龄翻译日本三岛通量著的《学校卫生学》,该书对于我国新式学校的卫生工作,以及日后官方有关学校中的卫生制度的颁布,产生较大的影响。西方卫生教育思想的传入和传教士翻译学校卫生著作的出版,使得卫生教育的理念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

(二)民国初期公共医疗卫生的落后

民国初期,医疗条件落后、传染病盛行使得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停滞不前。“从民国初建到1934年,全国的医师数仅7 881人,药师380人”[4],广大农村的医疗条件较差,缺医少药现象十分严重。同时,公共卫生状况也面临着严峻的形势。比如“街道之上,泥泞不治,粪秽四布,而行路之人晏如也。居屋之中,通风无法,尘垢满阶。而室内之人晏如也。公共之场,公德不守,痰唾乱遗”[5]。此外由于不注意卫生习惯导致传染病流行,而危机到民众的人身健康,意识到强壮的体魄关系到国家的强盛,他们内心纷纷渴望实施健全的卫生教育,一致认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国犹身也,合无量数之细胞而成身。未有细胞孱弱,而身能独健者。积百兆生灵而成国,未有病夫遍地,而身能独强者”[6]。同时,学生不注意卫生,容易感染疾病和引起身体缺点,如“手指放在嘴里,或挖耳和鼻,用手指或揩抹痰洟的手帕拈摩眼部,随地涕吐”[7]等现象时常发生。鉴于公共医疗卫生条件落后和学生疾病的频发,制定学校卫生教育政策成为时代和普通民众最强的呼声。

(三)中国医学届对学校卫生教育的倡导与支持

近代以来,传教士在华纷纷成立教会医院,中国本土的医疗卫生事业得到很快的发展。民国初年,在西方医学教育模式的培养下,涌现了很多精通西医的社会人才。他们回国后纷纷成立医学社团,致力于中国近代卫生事业的普及和发展。鉴于国内最大的医学学术团体由外国传教士作主导,因此国内的医学人士为成立属于自己的学术团体而奔走呼告。

1915年2月5日,中华医学会在上海成立,这是我国影响最大的西医学术团体。首任会长颜福庆在成立大会上宣布,该学会以“巩固医家交谊,尊重医德医权,普及医学卫生,联络华洋医界”为宗旨。在“普及医学卫生”方面,该会认为“西医之不通行于内地,亦多由人民无卫生之常识,吾等既列名医界,则开导之责自无旁贷”[8]。中华医学会的成立,不仅有利于医学知识的传播,而且对我国的医疗卫生制度建设和医疗观念的转变有着重大的影响[9]。

1916年3月,中国博医会卫生部、中华医学会公共卫生部、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卫生科共同组织成立中华公共卫生教育联合会。次年中国基督教女青年会、中国护士会参与该联合会,遂改名为中华卫生教育会[10],成为最早以“卫生教育”命名的学术团体。在学校卫生普及方面,该会认为“应当致力于公共卫生教育的普及,确信学校教育是公共卫生的核心,并清晰地意识到以学校作为卫生教育的战略中心”[11]。民国初年卫生事业的发展还得益于卫生知识的宣传,由卫生团体主办的医药卫生期刊和报纸纷纷刊登有关卫生科学知识的文章,并出版卫生书籍[12]。各地开展卫生教育工作的学术论文和经验总结。据不完全统计,1912—1937年之间出版卫生教育和普及卫生知识的西医期刊237种,中医药期刊190多种[13],此外《申报》《世界日报》《新中华报》《大众报》《上海晨报》《民国日报》等也先后开辟了医学团体主编,并定期出版的医学副刊专栏,这对卫生教育政策的制定做了思想和舆论上的准备。

(四)南京政府对学校卫生教育事业的重视

我国近代的卫生教育最早起始于传教士所办的教会学校,其学校内一般都设有校医[14]。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已对学校开展卫生教育做了初步的规定。如:高小格致课程中,有“人身生理卫生之大要”;在中学博物课中,有“生理卫生学”;在优级师范,已将生理学单列一课并在教育学课中含有“学校卫生”一门[15]。

中华民国建立后,北京政府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师范学校规程》,在其课程安排中,即设有“生理及卫生学”课,1923年6月,教育部颁布《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首次规定将“卫生科”列入小学的教学课程,并在初中体育科中设“生理卫生”,高中体育科中设“卫生法、健身法”[16],这一规定对中小学进行卫生教育奠定了基础。然而,由于社会政治局势的不稳定,有关学校卫生教育的具体事务,主要由中国青年会、中华博医会、中华医学会等组织负责,总体来说,北京政府对学校卫生教育是一种“无人顾及”[17]的状态,直至20年代中期仍然没有制定出适合学校卫生教育发展的政策。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于1927年4月在内政部下设立卫生司,专管全国卫生行政事宜。鉴于卫生行政之重要,次年于行政院下设卫生部,为全国最高卫生行政机关。不过此机构并非全国学校卫生教育的统一指导机关。为加快推进全国学校卫生教育政策的推行,1929年2月教育部与卫生部共同成立“学校卫生委员会”,这是我国最早设置的国家级的卫生教育行政机构。1934年教育部成立“中小学卫生教育设计委员会”,负责研讨和设计中小学卫生教育事宜。至此,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主管全国的卫生教育行政机构。从北京政府时期学校卫生教育的提出,到南京国民政府在中央设立卫生教育指导机关,足见中央政府对该事业予以足够的重视,这在客观上为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学校卫生教育政策的出台

北京政府时期,“我国卫生法律的不完备,影响组织的纷更,这是无可掩饰的事实,”学校卫生教育缺乏政策法律的支持,导致整个卫生教育只流于形式。南京国民政府为了应对这一弊端,改进的方法在于“创一完善的医学卫生法,将一切卫生机关的组织,用人标准及经费的比例,明白确定。”[18]因此,制定相关的法律规章成为政策出台的关键环节。

1929年5月,教育部转发了卫生部制定的《学校卫生实施方案》,该方案是学校卫生教育总的政策的体现,明令各省施行,这是我国学校卫生史上的第一部法规。该方案共分为九部分,具体规定为“一、学校卫生服务人员;二、经费;三、健康检查;四、疾病畸形之矫治;五、预防接种;六、预防传染病;七、一般学校卫生;八、卫生教育;九、体育训练”。对于卫生教育主张按照不同的年龄阶段来进行,规定了初级学校、初级中学、高级中学等不同的教育方法和内容。在施教过程中,规定“如健康检查、预防接种、学校卫生餐食等,皆当举办,使学生受实地训练之益,学校卫生服务人员可常举行卫生谈话,或用图表,或用幻灯电影,以提高学生之兴趣为主,此外应备卫生唱歌,卫生故事小册,及卫生发达图表,以助儿童观念之发达。”[19]188这种全新的卫生教授法,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的卫生教育。

同年7月22日—8月17日,教育部、卫生部在上海联合举办暑期卫生教育讲习会,由各省市选派教育行政人员及中小学教职人员参加学习,研究卫生教育,讨论并确定全国卫生教育实施方案[20]。此后“经四星期之研讨,深觉卫生教育为我国教育上之急需,应极力设法提倡推行。同时并鉴于我国经济之困难,及专门人才之缺乏,欲求实施卫生教育,又不得不顾及实际状况,因此订定以下方案。”随后教育部转发了卫生部制定的《卫生教育实施方案》,要求各地学校实施,指出“学校无论行政人员或教育职员必须了解卫生教育的目的,开展校舍、校具、图书馆等卫生研究;必须要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和传染病之预防;主张在教学中加入性教育教材;此外有关组织、经费、人才之养成”[21]等做了详细的规定。这两个方案的颁布,为各省、市卫生行政机构的建立和学校卫生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为了应对卫生教育的不足,更多的法律法规才得以产生。

1934年4月,卫生署召开第一次全国卫生行政技术会议,会议制定了《城市小学学校卫生实施方案》,共分为14个部分,分别为:健康检查、缺点矫治、缺点复查、定期身长体重测量、环境卫生、预防接种、传染病抑止、学校健康教育、卫生活动、家庭访视、学校卫生行政、学校卫生人员、学校卫生记录、学校卫生设备等,对学校卫生教育做了较全面、系统的规定。1936年7月,卫生署又在南京召开全国学校卫生技术会议,并制定了关于卫生设施的相关文件[22]。这些法律法规的相继出台,使得学校卫生教育政策的制定有了法律依据。

三、学校卫生教育政策的实施

关于我国办理学校卫生教育而言,在实践中还处于初创阶段。清末民初仿欧西办法,学校聘请开业医师兼任校医,为已病学生治疗疾病。“民国十四年北平市第一卫生区事务所,开始实验学校卫生,经三年之实验研究,各项组织及工作系统日臻完善”[23]。南京政府成立后,鉴于国内卫生医疗条件低下和民众身体疾病频发的现状,制定了有利于提高身体健康的卫生教育政策,规定在中央和地方设立卫生教育委员会,使其成为政策实施的指导机关。截止1937年,各省市举办学校卫生者达二十二单位,学校总人数约二十万人[24]。

(一)学校卫生教育行政机构的建立

在地方上,1929年由北平市教育局同卫生局成立“北平市学校卫生委员会”,以推进学校卫生教育工作。1932年,南京市政府社会局教育处、秘书处卫生科、卫生事务所等协调成立“南京市健康教育委员会”,主要开展学校卫生技术人员的训练。此后,纷纷建立起省、市、县三级健康教育委员会,负责推行地方上的学校卫生政策。省级健康教育委员会应由省政府教育厅会同卫生处组织之,其主要职权如下:(1)审核全省和各处学校卫生经费预算及计划;(2)承中央命令促进各校之学校卫生事宜;(3)督查各校学校卫生之实施;(4)设计改善学校之环境卫生;(5)举办学校卫生讲习班;(6)联络各校学校卫生实施工作;(7)评判全省各级学校卫生实施功效;(8)研究学校卫生问题[25]。为加强卫生教育的实施,1947年颁布《各省市、各县市卫生教育委员会组织规程及工作大纲》,要求各地市、县也逐步建立起市(县)卫生教育委员会。从1929年到1947年底,全国由17个省、5个市成立了卫生(或健康)教育委员会。

在学校内部,1929年卫生部颁发《学校卫生实施方案》,规定各校成立卫生委员会,“由对于卫生训练教学最有关系之教员组织之,如:训育主任、教务主任、校医、护士、级任教员,及卫生、体育、公民等科教员,共同计划、沟通关于学校卫生各项活动之进行”。对于行政上应付的责任,规定“应由各地方教育行政机关负责督促指导之,惟因人才、经济之缺乏,得斟酌地方情形,由教育及卫生机关合作办理,其卫生行政机关尚未成立,或尚未暇顾及学校卫生之处,则教育行政机关应单独负责执行之。”由此方案可见,组织学校卫生教育委员会,实践上已经成为学校卫生教育政策的实际推行者。

(二)学校卫生教育政策的实施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学内容作了相关的规定,将分为小学、初中、高中三阶段分别予以卫生教学。对于小学卫生教育,“应以养成儿童实行卫生习惯为主要目的,因儿童在十岁前最富于仿效性,一生习惯多在此时期内养成之。故欲儿童养成良好习惯,应由小学校入手。此外并可于课程内,加入简明之生理及预防疾病学识”。随着年龄的增长,课程的内容也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对于初中学校之卫生教育,“中学课程应注重生理及卫生原理”,具体课程包括:“消化系、饮食料、循环系、呼吸系、排泄系、生殖系、肌肉系、骨骼系、神经系、及五官、心理学、哲嗣学、病原论、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各种传染病及其预防(如伤寒、霍乱、痢疾、痨病、天花、白喉、猩红热、麻疹、鼠疫、疟疾、钩虫等),饮食卫生、食物卫生、苍蝇蚊虫、个人卫生、学校卫生、工厂卫生、公共卫生等”。到了高中学校的卫生教育,“可不设专科,因其与公民学、生物学、家政学、体育训练等均有密切关系,即可于上述各科中参与讨论。”[26]156可见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识的提高,学校卫生教育的内涵也在不断提高和丰富,这种分阶段的卫生教育,有利于学生科学的掌握卫生知识。

学校卫生教育,不仅在于灌输学生不可缺少的卫生知识,尤应养成学生不可缺少的卫生习惯,培养对于身心健康上应具的正常态度和理想,及造成在团体生活中注重卫生的习尚。因此,“卫生教育只限于课室内直接教育是不中用的,一定要跳出这界限,谋与其他各学科的联络和一般训导相吻合,并令学生参加学校卫生服役。”[27]在活动过程中,其卫生行为与态度自动的养成,其效力较卫生教学均大,由此可见卫生教育活动是学校卫生教育中最重要的工作,应当全力提倡卫生活动的开展。依据《城市小学学校卫生实施方案》中的规定,其活动大致分为十三项:

(1)卫生演讲,由教师规定适当题目,并供给参考资料,此项演讲,限于高、中年级。(2)卫生故事,由级任教师编拟故事,并教授学生讲述方法,此项故事之陈述,限于低年级学生。(3)卫生比赛会,高、中年级施行之,其命题及材料均由教师规定供给之,A.清洁比赛;B.卫生图画比赛;C.卫生演讲比赛;D.卫生文艺比赛;E.其他卫生作品比赛。(4)卫生辩论会,高、中年级施行之。(5)卫生刊物,如卫生消息、医药常识解答。(6)卫生文艺、通讯等。(7)卫生宣传,A.标语、传单之拟定及制造;B.游行演讲;C.张贴标语;D.分散传单。(8)急救,A.搬运;B.给药;C.转诊;D.记录统计;E.报告教师。(9)协助护士及教员实施卫生。(10)卫生展览会。(11)卫生表演会,A.唱歌、游戏、表演;B.话剧。(12)恳亲会。(13)其他卫生活动。

(三)学校卫生教育政策实施的保障措施

(1)学校卫生教育人员的培养。1929年教育部与卫生部合办学校卫生暑期讲习班,参加之学员共计四十余人,此为实施学校师资训练之开始[28]。1931年,国立中央大学教育学院设卫生教育科,由卫生署与中央大学共同举办,培养卫生教育师资和卫生行政人员,1934年成立江苏省立医政学院,成为培养学校卫生人员的高等学府。鉴于卫生训练人员的供不应求,中央成立成立卫生实验处,特设各种学校及训练班,以补救此项缺陷。

(2)学校卫生教育经费的来源。1929年卫生部颁布的《学校卫生实施方案》对经费一项做了详细的规定,其来源于两方面:“由地方卫生行政经费项下,指定若干为学校卫生经费。建议教育当局,筹拨经费,改良学校卫生设备。”另一方面“与教育当局协商,令学生每学期缴纳卫生费五角至一元,以补充办理学校卫生之用”[19]185。

(3)学校卫生教育教材的编印。1936年教育部颁发《城市小学学校卫生设施暂行标准》,对于教学材料做了明确的规定,基本如以下几种:卫生习惯挂图、生理卫生模型、健康与经济挂图、家庭学校各处布置设计图、个人整洁比较表、团体整洁比较表、生理解剖图、行路安全图、传染病挂图、蚊蝇模型、食物营养品的比较表、伤寒白喉霍乱传染病模型等。

四、学校卫生教育政策的历史影响

从学校卫生教育思想的传播到南京国民政府关于学校卫生政策的出台,再到全国建立了系统的、完整的学校卫生教育行政机构,这一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无论是对学校卫生教育,还是对抗战时期的学校卫生教育,都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学生不仅获得基本的卫生常识,更重要的在于实践活动中养成讲究卫生的习惯。“小学校的卫生教育,应以养成儿童实行卫生习惯为主要目的”[26]121,学校的卫生教育,应当与卫生活动一样占重要的比重,卫生习惯不良,即使有卫生知识,对实际生活也无益。乡村小学儿童缺乏卫生习惯,比城市儿童尤甚,因不洁引起的疾病,如眼病、皮肤病、传染病等,亦比城市儿童偏多[29]。此外,应当注重从幼稚园开始培养,虽然此时儿童无任何卫生常识,但不能对此轻视之,否则妨碍了习惯的养成。一年级以后的学生,这个时期是全部卫生习惯培养的基础,关系到未来生活的发展[30]。因此,中学生所接受的卫生教育,无论是政府官方所坚持推行的政策而言,还是从自身发展来说,均具有积极的影响。

(二)有利于提高家庭的卫生教育水平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常将学校和私塾作为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常将儿童一切责任委诸学校当局,殊有未当,盖儿童之生活时间,除学业受课之有限时间外,其主要衣食住等,概于家中行之,是故家庭环境之好坏,其影响于儿童身心者,尤有甚于学校。”[31]因此,家庭中的卫生教育,不仅促使父母养成讲卫生的习惯,更重要的是整个学校卫生教育政策得以积极的推行,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卫生教育,学校虽灌输以卫生知识,养成卫生习惯,家庭方面如不能了解,势必使儿童因家庭父兄之态度,与环境之阻碍,而失其对于卫生之信心,与实行的机会。”[32]因此在卫生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加强与家庭之间的联络,正所谓“先由学校方面,实施卫生教育,儿童将所得的知识经过自己切实地实践,将来再回去改造他的家庭,劝导他的父兄”[33]。每个家庭在卫生方面,同样要保持整洁,日光空气要充足,不仅可以避免疾病的传染,还可以保持良好的卫生环境,这对于家庭教育来说,至为关键。

(三)有利于提高民众预防疾病的水平

多数民众对于卫生知识的了解程度太浅,对于生活习惯,尤其是卫生方面,甚少注意。缺乏预防疾病之知识与信仰,多半均在不卫生环境中,度其危险之生活而不自觉。预防疾病的意识应在学校中逐步养成,“中小学学生正在发育时代,其身心之强弱与学力之体格有密切关系。若学校之卫生状况不良,影响于学生之健康至大;且学生之有无畸形疾病及脑力是否健全,尤应矫治,以免养成残废孱弱之国民。”[34]学生是普通民众的一部分,将来也成为民众的主体,学生的卫生教育有所提高,必将影响到广大民众。从而使全社会形成讲卫生、爱卫生的好习惯。“使民众养成正确的健康观念,群趋于合理而富有朝气的生活,以健康的目标来指示适当的生活”[35]。民众预防疾病的认识提高了,不仅可以减低人口的死亡率,也有助于民众身体素质的提高。正所谓“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国民健康是国家强盛的基本动力”[36]。

学校卫生教育使得学生从学校开始,经过家庭的熏陶,最后在社会实践中得到培养和巩固,这对学校卫生教育政策的推行和良好效果的取得起了推动作用,同时社会的发展也离不开学校卫生教育的推动。总之,学生、家庭、社会三方面形成了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它们相互影响和推动,成为学校卫生教育政策实施的重要推动力,纵观历史的发展,该政策的实施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1]我国之学校卫生[J].医学周刊集,1931(4):2.

[2]近代民众卫生教育思潮[J].民众教育通讯,1935(9):7.

[3]余小鸣.国际健康教育发展概述[J].中国学校卫生,1999(3):186.

[4]孙语圣.民国时期的疫灾与防治述论[J].民国档案,2005(2):63.

[5]论公共卫生之必要及其范围[J].东方杂志,1915(3):12.

[6]论公共卫生之必要及其范围[J].东方杂志,1915(3):11.

[7]小学卫生问题[J].市政月刊,1929(4):44.

[8]中华医学会宣言书[J].中华医学杂志,1915(1):51.

[9]秦国攀.中华医学会研究(1915—1937)[D].保定:河北大学,2010.

[10]史如松,张大庆.中国卫生“启蒙运动”——卫生教育会的贡献[J].医学与哲学,2010(5):73.

[11]Council Promotes Educational Hygiene In Mission Schools[N].Health,1924-01-30.

[12]任学丽.简论近代中国民众卫生教育[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9.

[13]邓铁涛,程之范.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513.

[14]张苏萌,张丹红.中国早期校医设置概述[J].中国学校卫生,1998(4):241.

[15]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416,699.

[16]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第五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90.

[17]上官悟尘.学校卫生[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4:3.

[18]确定卫生法律为改进中国卫生行政的先决条件[J].卫生月刊,1934(1):19.

[19]国民政府教育部.学校卫生实施方案[M]//蔡鸿源.民国法规集成:59册.合肥:黄山书社,1999.

[20]教育部函达依照学校卫生会议决议筹办暑期卫生教育讲习会各节请查核见复文[J].卫生公报,1929(7):50.

[21]卫生教育实施方案[J].河北省教育公报,1929(11):58.

[22]卫生署举行全国学校卫生技术会议[J].公共卫生月刊,1936(11):65.

[23]我国之学校卫生[J].医学周刊集,1931(4):4.

[24]我国学校卫生教育过去办理情形及今后推进方法[J].训练月刊,1940(5):62.

[25]全国经济委员会卫生实验处.城市小学学校卫生实施方案[Z].南京:内政部卫生署,1934:107.

[26]李廷安.学校卫生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0.

[27]卫生教育的理论和实际[J].大上海教育,1933(5):108.

[28]令本部会同教育部举办暑期卫生教育讲习会并送简章请核备案由[J].卫生公报,1929(8):9.

[29]地方小学对于卫生教育应有的注意[J].小学教师,1935(3):110.

[30]养成儿童卫生习惯的理论和实施[J].基础教育,1936 (3):132.

[31]福州市推行家庭卫生教育家庭访视概况[J].闽政月刊,1938(7):134.

[32]我之学校卫生实施计划[J].教育周刊,1934(200):224.

[33]何减少实施民众卫生教育的困难[J].民众教育通讯,1935(9):31.

[34]各省民政厅各特别市卫生局令发学校卫生实施方案仰遵照切实推行文[[J].卫生公报,1929(4):17.

[35]薛德煜,胡定安,邵象伊.中国卫生教育社第一届年会特刊[M].南京:正中书局,1936:38.

[36]学校卫生教育与国民健康之关系[J].国民教育指导月刊(重庆),1944(3):4.

(责任编辑:张国春)

School Policies of Health Education and Its Im pacts in the Period of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A Case Study on Policies of Health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Between 1927 and 1937

ZHOU Yao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Department,Shangluo University,Shangluo,Shaanxi 726000)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the thought of health education was introduced into China.Advocated by progressive intellectuals and supported by Nanjing Republic Government,policy-making of school's health education is the necessity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which is crucially promoted by the reasonable suggestions from the public and the related medical organizations. After the Nanjing Government promulgated a series of laws and regulations,which provides a legal guarante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olicy.In addition,the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have established administrative bodies of school's health education,it become the guidance organs in the process of policy'implementation.It contributes to cultivate students'good health habits and improve the level of prevent disease under the poor health condition and frequent disease of Modern China.The policies of school's health education at that time is groundbreaking and forward-looking and profound for later ages.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school health eeducation; policy

G627.8

:A

:1674-0033(2014)01-0073-07

10.13440/j.slxy.1674-0033.2014.01.016

2013-12-22

周瑶,男,陕西镇安人,硕士,助教

猜你喜欢

卫生学校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卫生与健康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校推介
卫生歌
奇妙学校
办好卫生 让人民满意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