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汉语文章学视野下文章内容的社会规范

2014-04-10王邦焕

商洛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文章内容文风现代汉语

王邦焕

(商洛学院中文系,陕西商洛726000)

现代汉语文章学视野下文章内容的社会规范

王邦焕

(商洛学院中文系,陕西商洛726000)

文章是使用书面语的特定形式进行思想交流的交际工具,这种交际方式属于社会行为的一种,而任何社会行为都要受到一定的规范。在现代汉语文章学的视野下,列举历代文论并进一步论证提出了文章内容应遵守真实、充实、有益、准确、简洁的社会规范,补充现代汉语文章学理论的同时,更好地规范了现代汉语文章的写作和交际。

文章学;文章内容;社会规范

古代文章学的文献资料分为四类:一是讲写作。二是讲阅读批评。三是讲文体和文体流变。四是总论性。总的来说,古代的文章学以单篇的心得札记式较多,有体系的科学著作较少。许多资料散落在各种专集中,有待整理阐发。“五四”时期,文章学在新的形势下有了新的发展。夏丏尊、叶圣陶的《文心》与汪馥泉的《文章概论》,是继《文心雕龙》之后的文章学专著。“五四”以后,文章学的发展尚处在摸索阶段[1]。新中国成立后,文章学的发展处于起伏阶段。一部分沿着毛泽东、鲁迅的理论进行阐发与普及。另一部分则对文章学的理解各抒己见。文章学泰斗张寿康认为,文章学应该也一定会出现一个崭新的局面[2]。

程福宁《现代汉语文章学论略》[3]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得以形成的,本文的研究拟作为《现代汉语文章学发凡》的一部分。现代汉语文章相比古代汉语文章,审美和实用功能分离并偏向实用。从分离出来的实用功能角度深入研究,具有审美功能的文章由文学来统摄。为了更好的实现沟通交流的实用功能,提出了文章内容和形式的社会规范,本文重点强调内容部分的社会规范。目前,文章家和高校写作教材对文章内容的社会规范众说纷纭。由于没有统一的文章内容规范,我们就可以不受限制的写作,就可以随意的评价文章,进而在文章写作的道路上出现了不少内容有争议的文章及其评价。文章内容没有明确的写作规范,这正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本项研究通过释义、源流考订、现实意义、作者素养四个层面,论述现代汉语文章的内容要遵守真实、充实、有益、准确、简洁的社会规范。

一、真实

文章内容的真实,就是要求材料真实、感情真实以及如实反映事物本来面目。第一层面的真实是材料真实,文章的材料要尊重事实,不能虚构或脱离实际。第二个层面的真实是感情真实,文章的感情是真情实感,不是虚情假意。第三个层面的真实是如实反映,文章要严格地、客观地反映事物本来面目,不能故意夸大或缩小。

事实上,人们对文章“真实”的要求由来已久。《尚书·尧典》“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作为最早的文章学理论萌芽,认为作品是作家感情的自然流露,应该表现自我的真情。王充《论衡》[4]和刘勰《文心雕龙·情采》也提出同样的文论观点,提倡文章内容要真实。王充强调的这种真实是科学真而不是艺术真,刘勰则侧重感情真实对文章的重要性。主张“尚用”的文章家、理论家,提出了“事信言文”[5],从文章的社会功用出发,认为真实的内容才能取信于读者,使自己的文章流传更久远。可见,文章学家们都十分重视文章内容的真实问题。

联系现代文章,对“真实”的要求更具现实意义。一方面,文章的内容“真实”对于树立良好的文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果文章的内容不真实,材料是捏造或歪曲的,那么文章的观点必然是臆造和错误的。“文革”时期的帮八股文章就曾经严重破坏了党的优良文风,甚至影响到当下现代汉语文章的写作。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吹牛皮,说假话。第二,照搬照抄,落入“帮”套。第三,滥用语录,转载成风。第四,“穿靴戴帽”。新时期社会的发展,文风也需要随之焕然一新,才能反映时代的新风貌。所以,我们要坚决肃清帮八股的恶劣文风,捍卫内容“真实”的社会规范。内容“真实”才具有端正的写作态度,才能有助于形成朴实的文风,才能真正推动社会积极的发展。

另一方面,文章内容的“真实”对于培养诚信的社会风气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果我们周围充斥着虚假的文章,容易形成编造事实的恶劣社会风气,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良的社会影响。像当今新闻的娱乐化倾向,导致一些报纸为吸引读者,不惜夸大事实、甚至捏造假新闻进行报道。还有一些情感类的刊物,文章内容缺乏真情、假惺惺、无病呻吟、甚至矫揉造作、追求哗众取宠。事实上,这种极尽谄媚、讨好读者,没有真实情感的文章,不能反映作者的真知灼见、真情实感,最终会形成为一种恶劣的社会风气。

从上述的现实意义来看,要想树立良好的文风和社会风气,做到文章内容的真实,必须加强作者相关方面的素养。第一,要求作者具有客观、端正负责任的写作态度。只有作者具备这样的素养,才能保证文章材料真实,反映到读者面前的内容也是真实的。第二,要求作者具有性情之真。也就是要做一个性情中人,忠于自我,文章才能表现自己最真实的感情,才能有真思想、真精神、真情感。

二、充实

文章的内容充实,要求文章材料丰富,有一定的量和质。材料过多会影响论述集中明确,材料过少又会导致内容干瘪,要保证选材的精当。

先秦两汉时期,韩非、王充等人提倡为文“尚用”,目的就是反对内容空洞的无用之作。实际上,就是要求文章内容的充实。他们认为内容贫乏,必然导致对形式的追求,最终从形式上辩其词、饰其文以弥补内容的不足,结果产生“怀其文,忘其用,直以文害用”。所以,韩非认为“好辩说而不求其用,滥于文丽而不顾其功”的内容空洞的文章有不如无。王充也认为“苟有文无实,是则五色之禽,毛妄生也”。刘勰《文心雕龙·事类》提到“是以将赡才力,务在博见,狐腋非一皮能温,鸡蹠必数千而饱矣。是以综学在博,取事贵约”[6]。唐代杜牧认为“苟意不先立,止以文采辞句绕前捧后,是言愈多而理愈乱”,“是以意全胜者,辞愈朴而文愈高;意不胜者,辞愈华而文愈鄙。是意能遣辞,辞不能成意”[7]176。文章的思想内容要充实,而不是追求形式上的言辞,倡导质朴的文风,而不是靡丽的文风。清代魏禧也认为文必须积理,将见闻经历,酝酿蓄积。

现代文章的内容充实,才能保证文章论证充分、观点明确,继承和发扬质朴优良的文风传统。反之,文章内容不充实就会显得单薄,空洞乏味。文章的内容单薄,就好像鲁迅笔下的“杨二嫂”,给人“营养不良”的病态感觉。文章内容空洞会带来以下影响:第一,浪费作者、读者和印刷工人的时间精力,浪费纸笔。第二,影响人的思维判断。空洞的文章在交际过程中,由于没有充实的内容,总是让读者思维陷入混乱。第三,传播出去造成恶劣影响。毛泽东在声讨党八股时,指出空洞无物的八股调不但是欺负幼稚的人,在他们中间散布坏影响,造成坏习惯,而且还在我们党内造成了一种极坏的作风。第四,欺骗、迷惑人,产生华而不实、夸夸其谈、装腔作势的不良文风。

要做到文章内容充实,作者可从以下方面努力:一方面,养成多读书和积累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从书籍中掌握知识,开阔视野,积累材料。从生活中发现和感悟,丰富自己的生活经历。另一方面,明确写作目的和标准,分清内容充实和空洞的界限。写文章是给人看的,总要让人看了之后能从中得到一些有用的东西,能帮助读者解决问题。

三、有益

文章内容的有益,就是要求内容有益于社会,有良好的社会效果,而不是导致社会道德败坏和思维水平低劣。

王充重视文章的“为世用”,很推崇像恒谭那样写作对当时有益的文章。王充批阅了古代优秀的著作,认为凡是杰出的著述都是有所为而写,是一定社会时代要求的产物。这些著作对当时的社会风气,都起到了纠正时弊,移风易俗的作用。刘勰《文心雕龙·通变》认为文须会通适变,参古望今。唐代柳冕《与徐给事论文书》提出文章本于教化。白居易“自登朝以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7]181,认为应该写作有益的文章。清代尚镕提出“盖文章者天下之公物,非可以一二小夫之私意为欣厌,遂可据为定评也”[7]181,认为文章不能以少数人的喜好来评价,应该以有益社会来定评。这些文章内容对社会有益的阐述,是值得我们继承的进步文章理论。

一方面,文章内容有益才能发挥交际的积极作用。对树立良好的文风、提高社会道德和思维水平都有重大意义。另一方面,文章内容不能有益于社会,就会给人们带来消极甚至是恶劣的现实影响。文章内容的有益要求作者必须端正写作态度,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凡是优良的文风,都要求作者具有严肃、认真、负责的写作态度。要求作者写文章前端正态度,写作时一丝不苟的认真推敲,写成后反复修改,不成熟绝对不能轻易发表。只要作者的写作态度端正了,自身的道德品质高尚,自然能写出有益于社会的文章。

四、准确

文章内容准确,包括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准确。要求文章表达思想准确,并且选择正确符合语法规范的词句,而不是逻辑混乱,用词不当。马克思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8]。“思想是不能脱离语言而存在的”[9]。因此,任何思想只有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才能成为现实的思想,才能在人与人之间交流。文章要实现准确地交际,思想内容就要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语言形式就要准确地表现思想内容。

孔子《论语·卫灵公》提到“辞达而己矣”。意思是言语能够达意就行了。陆机《文赋》提出“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认为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语言表达必须要准确。刘勰《文心雕龙·论说》提到“故其意贵圆通,辞忌枝碎。必使心与理合,弥缝莫见其隙;辞共心密,敌人不知所乘;斯其要也”。现代著名作家秦牧,对准确也作了生动的比喻。“优美的语言艺术家,总像卓越的射手似的,要使他的语言的箭精确地射中意义的靶心”。由此可见,对于文章内容的准确,汉民族从古至今都有自己的约定。

一方面,文章内容的准确,能够疏通思想和语言的障碍,实现畅通交际的现实意义。只有准确的语言,才能正确地表达思想。语言的运用不准确,不能正确地表达思想,就会带来理解上的歧义,产生负面的效应。另一方面,文章内容不准确,就不能畅通交际,发挥认识并改造客观事物的现实意义。读者在阅读过程才能发挥正确认识和改造事物的作用,才能达到准确无误的交流。

作者需要注意提高以下方面的素养:首先,要细致的观察。一知半解,道听途说,是无法准确的反映到文章中。其次,要认真思考。包括选择不同句式、区别词的感情色彩及近义词用法上的细微差别。准确用词就是要朴实地、力求词语贴切地表达思想内容。再次,要端正写作态度。本着为读者负责的服务意识,才会三反四复、不厌其烦地斟酌语句,才能在语言上表现出准确。最后,要有丰富的语言储备。文章的准确,正是作者在实践的反复锤炼中,比较出符合事实、符合作者思想的最准确的词语。在这方面,鲁迅、茅盾、赵树理、老舍、巴金、叶圣陶等语言大师,对语言的运用都是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地步。

五、简洁

文章内容的简洁,要求材料精要,语言简练,而不是材料过多,词语冗赘。材料精要,就是要用典型的例子说明本质性的内容,使人一目了然、清楚明白。语言简练,是一个信息密度大小的问题,就是要用尽可能少的文字,表达尽可能多的内容。

东汉王充认为“论文犹语,务解分可听,不务深迂难懂”。《论衡·自纪篇》“口则务在明言,笔则务在露文”,说话的目的在于使人能听得懂,写文章的道理也是要让人能看得懂。所谓“句有可删,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可见刘勰的文论观里,同样要求文章简洁。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提出“然则文约而事丰,此述作之尤美者也”[10],认为论文就应该言近旨远,辞浅意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使夫读者,望表而知里,扪毛而辨骨,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10]。北宋的欧阳修提出“用意特深而语简,盖为师鲁文简而意深”,认为论文应语简意深。明清时期顾炎武也提出“辞主乎达,不论其繁与简也”[11],实际上仍然是要求文章内容的简洁。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字信息与日俱增。人们每天都要处理大量的文字信息,迫切地需要文章内容简洁。除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既端正了写作态度,也发扬了简明的文风传统。为了让文章看起来一目了然、读起来简洁明快,作者写文章就要明确主旨、内容简明扼要、言简意赅,培养简明的优良文风。文化史专家蔡尚思曾表示过要写小书,大学问家愿意写小书、薄书,正是在提倡文章内容的简洁。晋代陆机《文赋》提出“辞达而理举,故无取乎冗长”,就是写文章把道理说清楚就可以了,不在于长短。鲁迅的《一件小事》只有八百余字,契诃夫的《小公务员之死》不足两千字,马克思的《资本论》厚厚三大卷,但马克思却是当代最简洁有力的作家之一。所以,只要内容充实与之相适应的长短,对于文章的简洁都是必要的。

文章内容简洁对作者也有相应的要求。第一,要求作者提高思想认识方面的素养。思想不精辟,无从写出简洁有力的文字。第二,要求作者提高表达方面的素养。表达方式同样影响着文章的简洁与否。第三,要求作者培养勤于修改,精益求精的写作态度。第四,要求作者尊重读者的理解能力和欣赏空间。

六、结语

社会规范,是人们社会行为的规矩,社会活动的准则。它是人类为了社会共同生活的需要,在社会互动中衍生出来,相习成风,约定俗成,或者由人们共同制定并明确施行。文章作为一种书面语文字形态,是人们社会交际的实现工具。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人们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提出了自己的文章写作准则。我们在批判地继承古代文论的基础上,提出文章内容“真实、充实、有益、准确、简洁”的社会规范同样适用于现代文的交际。这样的准则,不仅是古今文论家们约定俗成的主观愿望,也是文章在社会交际中的客观需要。我们遵守这些社会规范,既能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又能更好地树立现代汉语文章的新风尚。既补充了现代汉语文章学的理论体系,也规范了写作实践和评价标准,最终提高了现代汉语文章的交际效率。

[1]周楚汉.文章学研究三十年述评[J].长沙大学学报, 2009,23(6):61-64.

[2]张寿康.文章学概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14.

[3]程福宁,王斌礼.现代汉语文章学论略[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10(9):92-96.

[4]王充.论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54.

[5]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2005:96.

[6]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6:151.

[7]谭令仰.古代文论萃编[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3卷[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525.

[9]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1册[M].上海:人民出版社,1960: 144.

[10]刘知几.史通·叙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76.

[11]顾炎武.日知录·文章繁简[M].长沙:岳麓书社,2011:43.

(责任编辑:李继高)

Social Norm s of the Article Content from the M odern Chinese Article

WANG Bang-huan
(Chinese Department of Shangluo University,Shangluo,Shaanxi 726000)

The article is the particular form of written communication tool for exchanging ideas.This method of communication is a kind of social behavior,and any social behavior should be subject to certain social norms.Social norms of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nclude:truth,fullness,usefulness,concision,and preciseness,proposing the conventional social norms of the article content according to the progress from the ancient literary theory to modern article.

articles;article content;social norms

H102

:A

:1674-0033(2014)01-0064-04

10.13440/j.slxy.1674-0033.2014.01.014

2013-11-28

王邦焕,女,陕西柞水人,硕士,助教

猜你喜欢

文章内容文风现代汉语
Harry Potter
现代汉语位移终点标记“往”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70 Days in a Lifeboat
THE THREE MOST INTELLIGENT MACHINES FOR YOUR HOME
现代汉语反饰修辞格新探
普枞公路的文风和文脉
现代汉语中词汇性的性范畴
对电视新闻节目“改文风”的几点思考
改文风:要从创新“说话”方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