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契合度研究

2014-04-10尚海燕

韶关学院学报 2014年7期
关键词:办学院校人才

尚海燕

(安徽财贸职业学院 雪岩贸易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包括三个层次,其中第三个层次便是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不仅仅完善了高等教育体系,且逐年不断受到重视,日渐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比例不断提到。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倾斜,尤其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作的不断开展,高职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随着入学率和毕业生数目的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适应当下经济发展的各种专业技术人才以及应用型、实干型的高技能人才[1]。在这种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重要程度不断上升,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尤其是高职院校所在地经济发展重要助力,成为当地经济引擎的重要人才输出基地。

因此,如何将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两者之间的契合度不断提高,使两者之间的磨合周期缩短,形成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的局面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所在。高职教育自成立之初,目的便是要服务于当地经济对于人才的需求;高职教育发展至今,社会已经有了跨越式发展,经济发展模式也在不断转变,因此要向提高两者的契合程度,首先我们需要先来了解下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之间关系的现状。

一、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之间关系的现状分析

高职教育自办学发展之初因其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办学课程设置、办学特色等都是非常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因此培养的人才在输送数量、专业结构以及人才素质方面都是与当地经济发展相契合的[2]。但是,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不断上升以及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在当前社会、经济、科技阶段下已经不能与之相适应,尤其与当地经济发展阶段的契合度严重下降,甚至出现背道而驰的情况。

当前虽然各个地方经济发展程度并不一致,但是由于整体经济环境的影响,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和方向并未改变。都是在从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经济向资金、技术、知识密集型经济转变,从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转变,从重污染轻治理的经济向可持续性环保型经济转变。而随着社会进入“信息时代”,我们正慢慢进入又一次的生产力变革阶段,知识密集型经济以及娱乐经济不断崛起,例如电视娱乐产业、游戏产业、教育产业、软件产业等等。这些都是在全国各地的地方经济中慢慢涌现的一些新兴产业,也大大地影响和改变了当地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在这种大背景下,原来作为当地经济发展人才培养基地的高职院校慢慢出现脱节现象,不再那能够与当地经济完整契合,不适应和矛盾的方面表现越来越明显,最主要的问题有如下几点:

(一)办学定位不够明确,出现闭门造车、“自导自演”的局面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离不开地方经济的支持和需求,不能够背离当地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结构。其本身办学定位就是应该服务于当地和周边经济发展状况和阶段,不能落后于当地经济,同样也不能高出当地经济水平太多。这样高职院校就能够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适宜的人才支持和专业技术支持,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各种需求。而目前我国各地的高职院校明显脱离这一办学定位,出现一种闭门造车、“自导自演”的情形[3];另外一种情形则是定位倾向于普通高等教育,倾向于培养基础性、通用型人才,与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专业型人才的目标背道而驰,这些都是定位不明所导致的不良后果。而这种倾向会产生更大的影响,不仅是对当地经济,同时也对学校产生很大的影响;毕竟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影响也是互相的,一旦学校培养的学生不能够适应经济发展,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也就不能够得到满足,人力成本上升,另外学校则就业率不断下降,最终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对高职院校和当地经济都造成不良影响。

(二)办学理念不够灵活,不能追随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应该是以学生就业为导向,那学生就业率的提高就要依赖于经济发展和市场的需求;反之,学校就业率提高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衡量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之一。高职院校要以就业为导向就必须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因此,考虑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市场与企业需求就变得尤为重要[4]。而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在这一点办学理念上有很严重的偏差,认为更应该倾向于培养基础性的、综合型甚至是复合型人才,将所谓的“职业教育”弃之不顾,导致其不能将培养的人才很好地追随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如此下去,虽然高职院校的数量不断上升,但却埋下了巨大的隐患;在不考虑市场和企业需求的前提下大量招生只能是“害人害己”,不仅在对学生培养三年后不能顺利就业,更是砸了自己的招牌,让学校发展进入死胡同。

(三)办学水平不够高

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脱节的另一个表现则是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提高缓慢,而地方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甚至某些地方出现了跨越式发展的局面。而高职教育则因为诸多限制,办学水平以及其他素质提升缓慢。一所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因素是其所招揽的师资力量。对于高等职业教育院校而言,更是需要有一支技术过硬、思维活跃、经验丰富、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但是目前而言,除却经济发展比较好的省份地方而言,大多数的地方高职院校师资力量都很薄弱,一方面是由于现有的师资力量多是由原本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转化而来,其本身在素质和结构上不能满足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另一方面更多的教师希望有更好的发展平台而不断地向普通高等教育学校转换,使得原本薄弱的师资力量更加捉肘见襟。

二、高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优势及效果

虽然在上文中我们详细阐述了高职院校及其提供的高等职业教育在当下与当地经济发展出现脱节现象,有的甚至是产生了恶性循环。但是,就高职教育而言,其所具有的一些优势能够很快地弥合这些缺陷,尽快地跟进当地经济发展阶段,在短时间内重新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对人才的需求。下面我们就对高职教育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优势体现进行详细说明。

(一)办学模式灵活

就高职教育而言,其原本的办学宗旨和理念就是服务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而提供紧缺的人才,各种技术性人才。这从其诞生而言就决定其办学模式的灵活性。前面虽然我们提到目前高职院校所设立的专业与市场需求脱节,但是从办学模式灵活这一个方面来说,只要及时纠正,深入考察市场和企业需求,并把准时代脉搏,合理调整专业编排和课程设置就能够重新进入快速发展通道。当然,这并不是以为这学校办学设置随市场变动速度越快越好,新增专业越新颖独特越好,凡事都是要讲求一个积累沉淀的过程,当事物发展至稳定状态后,便可以随之设立一种模式。而高等职业院校所提供的教育服务就是要从事物发展规律出发,寻求其稳定期,找寻符合市场稳定需求的“服务”,让学校办学模式在这种稳定时期内越灵活越好。

(二)区位优势明显,对当地经济、人文社会熟悉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其另一个重要的优势就是其自诞生而来的区位优势。由于高职院校是伴随当地经济发展需求而来,因此,在发展过程中自然是倾向于本地生源和资源[5]。这也是事物发展规律所决定的。在缓慢的发展中,自然与当地经济的契合度最高,对当地的文化、语言、风俗习惯都是非常了解,因此自然就形成了一种与生俱来的优势。这种优势看似并不奇特,因为各地都有各地的区位优势,但是对于当地的经济和企业而言则非常重要。例如一个外地人对于本地语言不通,那势必不能很好地开展工作,又或者对于本地气候、饮食不能适应,那其生活必定非常痛苦,又怎么能够很好地为企业开展工作,为当地经济做出贡献?

(三)专业特色显著,就业竞争力强劲

高职院校设立之初都是依托于当地产业和经济支柱所设立。例如煤资源丰富的地区会有较多的所谓能源职业技术学院;矿产较多的地区更倾向于设立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同样专业设置就会出现开采、锻造、勘探等特色专业;如果当地气候资源丰富,那必然是农业技术职业学院就应运而生。正是因为这样,高职教育才能与当地经济息息相关,不仅服务于当地企业更是依托于当地经济,最终当高职院校发展到一定程度,成为全国著名的院校后才慢慢脱离依托于当地经济的发展,但是同样会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在这种背景下,专业设置因地制宜,颇具特色便是意味着专业较为对口当地经济和企业的需求,因此在就业择业过程中更具竞争力。

三、地方经济发展与高职教育发展的契合度提升措施分析

高职教育发展应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高职教育发展内生于地方经济建设的需求。在上文中我们不仅阐述了高职教育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优势所在,同时也在开始对当前我国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之间的现状做了详细描述,因此,接下来如何改善和提升地方经济发展与高职教育之间的契合度就成了关键所在。对于提升两者之间契合度的措施,必然有其固有的要求,一方面这一系列措施要能够对高职教育真正有所帮助,为其发展转变,适应经济和社会的需求有看得见的效果;另一方面则是对于地方经济而言是可行的,符合实际的措施,能够真正地帮助高职院校发展的同时进而服务于当地企业和经济发展需求。那么本文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几点措施相对比较符合上述两方面的要求:

(一)要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投资力度

对于高职教育的投资,并非是仅仅从传统意义上而言的投钱。而是应该从人财物以及政策多方面入手,不仅仅是当地经济和企业有所贡献,同时要从政府角度出发,对高职教育给予一定的政策性支持和实惠。当然,第一是需要资金投入,确保高职院校有足够的办学经费用于日常支出;第二,要对优秀的本地师资力量进行稳定培养,同时对于外地的优秀师资进行引进,吸引其在本地安居教学,为高职院校贡献力量;第三,当地企业要为高职院校培养过程中提供应有的物力,例如实训基地建设、各个岗位临岗实习机会、各种暑期工以及企业名义的奖助学金等等;第四,也是随后一点就是前面我们所说的政府要提供相应的政策倾斜,例如为高职院校的发展过程中敞开绿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进一步下放专业审批权限,鼓励兴办紧缺专业、新专业,建立新专业发展基金,围绕新专业、紧缺专业建立师资培训基地,在其相关建设审批中给予绿色通道,在其招生过程中给予官方宣传位置等等系列实惠性措施。

(二)加大校企合作办学力度,促进校企双方联系,实现互助共赢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遵从职业教育规律、凝炼发展特色、提升办学水平、增强育人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的必由之路,也是全世界高职教育发展的共同取向。校企合作的开展方式有多种多样,各种层次和多元化模式可供选择,这就需要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不断加强联系,增加互动机会,无论是对企业在校宣传期品牌和企业文化,还是对校方介绍优秀毕业生到企业参观学习,提高毕业生就业率而言都有非常大的好处。一方面是要从顶层做好规划,将校企合作上升到学校发展战略高度,从其自身实际出发依托地方企业,找到适合自身的校企合作模式;另一方面,在实施过程中要全面考虑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共同点,方便设置相应的课程和对接相关的专业,也让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生源参与到企业的生产管理中来。

(三)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动力,提高办学水平,凸现办学特色

在以往高职教育发展中,往往忽视市场需求的导向。要提升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的契合程度就要改正这一错误倾向。重视人才培养的市场需求导向其本质就是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最终的和最紧密的就是“人才”,而不是就业率或者是其他别的事物。因而,如何培养企业和社会需要的人才是高职教育的重中之重,而如何使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在企业中得到全面发展和充分锻炼,为企业和地方经济做出贡献则是企业的责任。所以,在提高两者之间契合度的措施上,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办学水平也不可或缺。这其中就涉及到一些更为细致的举措,例如提高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鼓励学生的创业积极性,增强学生各种就业择业技能等等,通过一些地方特色和优势打造特色专业和优秀人才,不断对老专业进行重新挖掘,同时建立新的特色专业,建立学校自己的特色专业品牌,增强毕业生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时满足企业和地方经济的特殊需求。

四、结语

本文阐述了教育与经济之间的重要关系,而选取的对象也是教育中的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之间的契合度研究。一方面高职教育与当地经济契合度高,则形成一种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过程;另一方面,如果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出现背离,则必然地导致两者契合度下降,呈现一种恶性循环过程。因此,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要采取合适的措施,如加大投入投入,鼓励校企合作等等。本文对这一系列相关问题做简要探讨,以期望对接下来研究此问题的学者提供有益借鉴。

[1]李银.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与文化创新的思考[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32-35.

[2]陈先运.高等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关系[J].中国高教研究,2005(3):44-47.

[3]张奎等.宁夏教育投入与地方经济发展探析[J].宁夏社会科学,2004(6):12-15.

[4]李沛武,刘桂兰.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及其与地方经济建设的关系[J].中国高教研究,2004(11):39-42.

[5]于新淮.新时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几个问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58-61.

猜你喜欢

办学院校人才
人才云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