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蚌埠市春节禁忌习俗初探

2014-04-10沈江茜

韶关学院学报 2014年7期
关键词:习俗心理文化

沈江茜

(安徽大学 社会与政治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禁忌是人类特有的信仰习俗和神秘、消极的精神防卫现象,作为一种随处可见的习俗和牢固的文化通则,在我国民间已经流传了数千年之久,并且一直为人们所遵循和恪守,禁忌事项五花八门,渗透在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衣、食、住、行等,凡认为不吉利的,几乎都在禁忌之列。春节是中国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孕育积淀了丰富多彩的礼俗文化,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禁忌习俗。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迅速发展和科学的日益进步,人们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水平不断趋于理性化和科学化,许多禁忌随着人们对被禁物的神秘感和迷信观念的消除,已经逐渐消亡,但是仍有不少禁忌遗留了下来,并且一直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对于禁忌习俗的研究,有利于我们认识和了解中国的民间习俗和文化,正确看待禁忌习俗的存在和转化。本文试图通过蚌埠市春节禁忌习俗,探究其传承和变化的原因,以期能够了解禁忌习俗的消亡与转化。

一、春节禁忌习俗的内容

春节禁忌习俗,源于人们对“年”的特殊认识,对“开始”的重视,人们往往认为春节预兆了全年的吉凶祸福,因而禁忌极多,包括忌食某些食物、忌说某些话、忌做某些事等,这集中体现了人们趋吉避凶、祈求福佑的心理。春节禁忌习俗主要有饮食禁忌、语言禁忌、行为禁忌和性别禁忌等四个方面。

(一)饮食禁忌

(二)语言禁忌

语言本来是与劳动生产一起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交际工具,但是在对自然现象和自然力不理解的环境里,语言往往和某些自然现象联系起来,或者同某些自然力与人类的福祸联系起来。这样,语言就被赋予了一种它本身没有的、超人的感觉和超人的力量。对于具有凶险、厄运、不祥意义的词语,人们怀有畏惧和憎恶的心理,不喜欢使用和接触。在不得不用的情况下,就利用语讳方法淡化或避开原词的“凶”义,甚至以一种“吉”义表达出来[2]。许多禁忌都是由趋吉避凶而来,以语谐音而来的忌讳最多,人们力求避开不祥含义的词语,用一种吉祥的方式表现出来。主要有:蒸馒头时忌记数,怕越数越少;忌说晦气话,以求平安吉利;忌哭泣,以免新年“没头彩”,常遇不顺之事等。

(三)行为禁忌

行为禁忌是节庆禁忌中的重要内容,甚至可以说是传统节庆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当然,由于“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地的行为禁忌也就不尽相同,但其顽强而确切地存在,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3]。蚌埠市春节行为禁忌体现在很多方面,从进入腊月二十三开始,一直到整个正月结束,这期间都有很多的禁忌让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去遵守,主要有:除夕晚上便忌外人,以便家人团聚在一起;除夕晚上忌早睡,以便“守岁”驱除邪瘟病疫;年初一忌煮新饭、下新米,以防触怒神灵;年初一忌洗澡、洗头、洗衣服,忌扫地、倒垃圾、泼水等,以防影响财运;年初五前忌见血迹、忌杀生、忌动利器、忌打碎物品,以防“招凶”、“破运”等;正月里忌祭祀,并且忌踩烧纸时留下的印记,以防惊扰亡灵;忌理发,以防对舅舅不利;忌搬家、装修,“正月不动土”等,以防惊动神灵。

(四)性别禁忌

性别,是人类生理构成的客观实在,同时,它又带有浓厚的社会生活的文化印痕。不同社会生活环境中,性别的区分有着不同的文化意义。在中国,男女分别的界线是始终被强调和看重的。民间以为女人的 “不洁”、“晦气”、“不祥”、“霉气” 是与生俱来的,重要原因是对女性生理特点的恐惧,如经血、怀孕、分娩等。男人为了使神灵和自己免受这种不可知力量的损伤,便竭力限制与女性之间的关系,限制女性活动的空间[4]。春节中这种限制就更加突出和明显,如女性忌祭祀,尤其是孕妇;除夕忌回门,出嫁的女儿不能在娘家吃年饭等。

二、春节禁忌习俗的传承和变化

作为一种约定俗成的规范,人们一代一代地遵循着该地域的禁忌习俗,并一代一代地将这些禁忌习俗传承下去,使之得以延续和发展。蚌埠市春节禁忌习俗通过口头传授及行为示范的方式得以传承,并在传承过程中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不断发生着变化,不少带有鬼神色彩的春节禁忌习俗逐渐被淡忘乃至完全遗忘,一些有悖于人情事理、影响人们正常生活的禁忌也被打破和抛弃,但其中具有合乎人们需求的禁忌习俗,也会继续发挥其作用和价值。

(一)禁忌习俗的传承原因

1.恐惧、愚昧和迷信心理的驱使

春节禁忌习俗能被传承,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还没有完全摆脱恐惧、愚昧和迷信。第一,使人产生恐惧心理的客观环境从古至今一直存在。“无论有多少知识和科学能帮助人满足他的需要,它们总是有限度的。人世中有一片广大的领域,非科学所能用武之地。它不能消除疾病和腐朽,它不能抵抗死亡,它不能有效地增加人和环境的和谐,它更不能确立人和人之间的良好关系……不论已经昌明的或尚属原始的科学,它并不能完全支配机遇,消灭意外,及预测自然事变中偶然的遭遇。”[5]到现在为止,自然灾害、意外事故、人为事件等,这些天灾人祸,人们还难以避免,不知何时就会降临到自己或周围人的身上。这些禁忌习俗观念中想像的灾祸在实际中有可能真正惩罚人们,因此人们的恐惧心理就难以消除,禁忌习俗的传承就有了客观条件。第二,人们没有完全摆脱愚昧、迷信的思想。春节禁忌习俗中具有浓厚的迷信色彩,人们因敬畏超自然的神鬼力量而遵循着这些禁忌,人们想通过禁忌习俗来约束自己的行为,避免遭到神鬼的惩罚和报复。迷信的神鬼思想只要依然存在,禁忌习俗也就会随之存在。春节禁忌习俗中有不少是基于人们对神鬼的敬畏和崇拜,如“除夕晚上忌早睡”是因为忌惮年兽,“忌洗衣”是因为忌惮水神,“忌扫地”是因为忌惮财神,“忌踩烧纸的印记”是因为忌惮亡灵……这些禁忌反映了人们主观上残留的对于超自然力的迷信思想,但是随着生产能力、科学技术水平的普遍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分析水平的普遍提高,人们的愚昧、迷信思想就没有立足之地了,恐惧也就会逐渐消失,禁忌习俗的传承就缺少了基础。

2.从众心理的支配和影响

人们复杂的社会心理中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是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一般说来,群体成员的行为,通常具有跟从群体的倾向。当他发现自己的行为和意见与群体不一致,或与群体中大多数人有分歧时,会感受到一种压力,这促使他趋向于与群体保持一致。

制约“校企合作”的关键原因是政府对国家的职业教育政策监管、协调、利益倾斜、合作考评等落实不到位,加上高职自身合作能力不强,其产品研发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较弱,缺乏对合作企业的吸引力。企业仅仅是需求一定数量的学生,而这种需求与学校、与学生的对接存在诸种不协调因素。如:毕业生是否符合企业岗位条件;虽符合条件但学生是否有应聘意愿等。有些高职仍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缺乏针对性、实践性和职业特色,没有形成与企业岗位职业能力相对应的独立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在校所学知识和技能与现代企业要求有一定差距,从而导致高职生不能满足企业对其人文、技能等职业素养的要求。

千百年来,禁忌习俗能够传承下来,从众效应功不可没。岁数大的人,从小对禁忌习俗耳濡目染,多年遵循,已成习惯。也有人对禁忌民俗虽不知何意,但见旁人都这样,也就宁可相信或盲目效仿,而决不去明确地反对禁忌。科学知识水平高的人和年轻人,自己并不相信禁忌,但迫于老人、亲友和社会众人的习惯势力,为了图个大家心情愉快,心理平衡,也往往迁就老人和亲友,随大流,跟着走。不少虔诚信奉禁忌的人都不知道他所信守的禁忌是什么意思,更不知禁忌所表达的确切含义,只是觉得有趣儿,觉得它是祖宗代代流传下来的,别人都这样,所以,就“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并且很负责任地将它传给下一代[6]。春节禁忌习俗中有很多体现着从众心理的支配和影响,如一个22岁的男大学生正月里想要去理发,但是他的奶奶极力表示反对,为了图家里人心情愉快,他也就放弃了理发的想法,在不知不觉中遵循了“正月不理发”的禁忌习俗。这样的事例在我们的身边屡见不鲜,从众心理的推波助澜让春节禁忌习俗至今得以流传。

3.依赖心理的需要

在许多灾难祸害面前,人们只有诚惶诚恐的份儿,因而人们就规制出很多的禁忌,试图影响这些非人为的力量可以制止的事情,以求生活平安健康、吉祥幸福。在不断的传承和遵循中,人们对于传统禁忌习俗产生了普遍认知,并在心理上产生了依赖,使之成为了生活中、思想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遵从春节禁忌习俗的时候,总是将消极避祸的心理与趋吉求福的心理相联系,因而它承载了人们对于新年美好生活的祈求和期盼,给人们以安慰和向往,从而使人们在心理上得到平衡和满足。在这种需求之上,春节禁忌习俗延续发展着。“年夜饭忌吃鱼”,使得家里年年有余;“忌吃荤饺子”,使得家里一年肃静;“忌扫地”,使得财神爷光顾;“忌吃药”,使得身体健健康康……这些禁忌行为虽然在现实中对人们毫无用处,但是在精神上却可以给人巨大的力量,有时精神的力量又可以转换成身体的力量,真正实现人们的期望,从而促进禁忌习俗的传承。

4.实际益处的体现

有一些禁忌即经验禁忌与科学道理相符,顺应事理,迎合了人们现实生活某一方面的需要,因而具有实用价值。孕妇忌参加祭祀活动,实际上是被神秘化了的保胎措施,通常扫墓上坟都要去郊区或者偏远的山上,孕妇行动起来非常不便,山高路远容易使孕妇感到身体不适,对胎儿不利,加之磕头跪拜等,更不是孕妇适宜的行为。大年三十晚上忌他人在家,使得一年才得以团聚的一大家人可以欢欢乐乐的畅谈、高高兴兴的吃饭,用禁忌的方式给自家人留出空闲的时间享受天伦之乐。春节期间忌说“破”“杀”“没”“死”之类不吉利的字眼,要多说吉祥话,目的就是为了使人们的语言适合春节吉庆祥和的气氛,达到喜庆的目的。

(二)禁忌习俗的变化原因

蚌埠市春节禁忌习俗从古至今发生了不少变化,这些禁忌习俗对人们的强制性和约束性正在逐渐减弱,自愿性和选择性则在增强,其带有的迷信色彩也在逐渐减少,不断成为春节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并且禁忌习俗对人们心理的影响也大不像从前,很多人对禁忌习俗持无所谓的态度,遵循的人群数量也在减少,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地理因素

蚌埠位于淮河中下游,淮河自西向东流过境内,拥有千里淮河第一大港口,是重要的水上交通枢纽;位于华北平原南端京沪铁路和淮南铁路的交汇点,同时也是安徽最大的高铁枢纽,京沪高速铁路一等客站所在地,京福高速铁路也经过蚌埠,是著名“火车拉来的城市”,其经济腹地十分宽广,被称作两淮重镇、沪宁咽喉。蚌埠是一个北方移民聚居的城市,位于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线上,处在南北方文化交融和冲突最激烈的中心地带,在北方的中原文化和江淮文化交融中,蚌埠文化既具有北方特色,又具有南方特点,因而其春节禁忌习俗也带有这样的特点。蚌埠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必然是信息的高速传递和交融,高密度的人流往来引入了多样的文化和思想,城市的开放度高,人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也就强,加上文化本就具有包容性,频繁的外来文化的流入,使得当地民俗产生变化和发展,这也必然会影响春节禁忌习俗的传衍和变化,使得蚌埠市的春节禁忌习俗不像周边其他交通相对闭塞的地区,蚌埠市春节禁忌习俗的内容和带有的迷信色彩较其他地方来说相对较少,对于触犯禁忌之后受到的“惩罚”或者不良影响也相对较少,人们对于禁忌习俗的遵从也较为宽松。

2.城市因素

春节源于我国悠久的农耕文化,农村人依赖大自然,关注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比如今年的天气怎么样、收成怎么样等等,春节作为一年时序变化的开始,万象更新,人们自然更加关注自然的变化,心中也产生了许多对新一年的期待和祝福,产生了对神鬼的祈祷和祈求,加之农村没有城市那样开放,几千年来的思想和传统根深蒂固,无法彻底移除,各种习俗也保留得较为完整,因而人们会更加注重和遵从春节中的禁忌习俗。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二、第三产业成为了城市发展的主导,人们的生存对天气的依赖性减少,对老天爷以及各种神鬼的信奉也自然而然地在减少,人们更相信自身的主导力量,因而城市中的禁忌习俗在逐渐淡化和减少。

3.社会经济因素

社会日益进步,经济快速发展,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各方面都有了显著提高,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能力、认识水平也相对较高,这些都直接影响到春节禁忌习俗的变化。人们更加相信科学的力量,很多带有迷信色彩的禁忌习俗逐渐被人们破除,随着老年人一同走进坟墓。当地政府也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普及文化知识,做解放人们思想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解禁了一些禁忌习俗。另一方面,现在的春节假期比从前大大减少,人们年前都在上班,年后也只有几天的休息时间,人们忙着庆祝春节,很多禁忌便也无暇顾及,久而久之就变淡了。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春节禁忌习俗在不断地变化着、发展着,但即使在当今这样一个科学昌明的社会,春节禁忌习俗仍有着广大的市场,仍在百姓中流传,我们应该理性地看待春节禁忌习俗的存在,认真研究,分析其所具有的社会价值,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对春节禁忌习俗采取循序渐进的、合乎情理的改革和利用,同时加大科学文化知识的宣传力度,让人们逐步摒弃带有迷信色彩的春节禁忌习俗,尽早从旧的思想观念及风俗习惯中摆脱出来,促进春节禁忌习俗的消亡和转化,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

[1]陈来生.无形的锁链——神秘的中国禁忌文化[M].上海:三联书店,1993:95.

[2]王丽坤.民俗文化中的禁忌语初探[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3):79-81.

[3]赵东玉.中华传统节庆禁忌论[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2(2):52-54.

[4]范海霞.祥林嫂之死——《祝福》中的民间禁忌[J].当代小说(下半月),2009(5):20-21.

[5]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M].费孝通,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48.

[6]万建中.中国民间禁忌风俗[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14.

猜你喜欢

习俗心理文化
看见具体的自己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年味里的“虎文化”
心理感受
谁远谁近?
习俗
处暑
清明
大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