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古专书词汇研究又一力作
——读《今文<尚书>词汇研究》

2014-04-10王祖霞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尚书形容词成语

王祖霞

(盐城师范学院 文学院,江苏 盐城224002)

钱宗武先生坚守《尚书》研究阵地三十余年,早已硕果累累,而今又推出其第九部力作《今文<尚书>词汇研究》。该书首次从词汇学的角度全面地对今文《尚书》的词汇特点及传统词汇研究方法进行研究,为上古专书词汇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为《尚书》学史和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提供可靠语料和重要理论参考,其学术含量甚是丰厚。

一、内容充实

作者采用我国传统的朴学方法和现代词汇学理论,凭借其深厚的学术功力,从多个方面对今文《尚书》的词汇进行了详细地研究:第一,充分比较《说文解字》、今文《尚书》引用书证的词义,借助丰富的例子说明今文《尚书》中的单音名词动词的词义特点;探究单音多义名词动词词义引申的内动力。第二,系统性地分析今文《尚书》的形容词,基于单音形容词语义类型认识,归纳出单音形容词的同义类聚、反义类聚;分析了各类形容词的构词方式与特点,说明汉语词汇复音化过程中的几个重要形式,揭示形容词的起源与发展,从句法机制和语义机制入手,对今文《尚书》的形容词虚化过程进行描述。第三,说明今文《尚书》中同源词的音义关系,揭示同源词的形成机制;第四,分析成语的结构类型、语义构成,从音律节奏方面诠释成语,揭示其演变规律,提出“四字格”应是成语的形态标准;第五,分析通假的特征、原则方法,提出文言通假成因于“上古用词不规范”;最后,分析词义研究的五种传统方法论:“因声求义”、“据形索义”、“正形寻义”、“依文绎义”、“语法定义”的理论及其在今文《尚书》运用中的实践。

二、亮点众多

综观《今文<尚书>词汇研究》,该书具有以下三个鲜明的特点:

其一、材料丰赡,以语言事实说话,突出今文《尚书》的词汇特色

“专书词汇研究,对该书词汇面貌有一个全面的描写,全面描写就是把所有的词汇成分都经过整理,陈列出来。”[1]语料方面,作者坚守求实而严谨的“朴学”传统,深入地挖掘今文《尚书》的词汇资料,书中呈现的是今文《尚书》词汇的纸质语料库,这个纸质语料库甚至具体到某类词汇的篇目分布,如,第四章“成语的原型结构与非原型结构”列举出自今文《尚书》60例,从具体的成语、构成,到其在《尚书》中的出处,翔实地给读者展现了今文《尚书》成语的具体分布情况,在诸多个案分析之上,总结其规律,做到言必有据,结论具有说服力。参考文献方面,作者广泛地借鉴了《尚书》的相关资料、先秦文献及其它相关研究成果,运用了《说文解字》、《经传释词》等资料。书后所附“主要参考书目”,共计398种,仅此就足见其引用文献之广。此外,作者也重视出土文献,善于运用甲骨文、金文及其研究成果。如关于“好”的本义,前人多有研究。钱先生分析了甲骨文中“好”的构形,指出“好”字构形之初义或为“母对子的喜好”,后来泛化为“一般的喜好”,再虚化为“美好”,并佐以今文《尚书》、《论语》、《孟子》等原典的用例来说明,“二重证据法”在此得到体现。

纵观全书,如此之类,比比皆是,足见作者能够详尽地占有语言材料。而对于今文《尚书》为何用“内外”,为何只有“短长”、“小大”,没有“长短”、“大小”这一问题,作者没有妄加评说,而是直言“值得再做深入研究”[2](P143)。这是作者严谨求实的学术态度使然。

其二、深化语言理论,并构建新的理论

中国传统语言学往往重视语言资料的搜集而忽视语言理论的提炼,而作者在分析今文《尚书》词汇现象时,既深化了词汇训诂学理论,又丰富了现代语言学理论。

首先,作者善于运用传统词汇训诂理论与现代词汇语义学理论。具体实践中,或用某一语言理论去解决某一问题,或用某种语言现象去印证某一语言理论。在解决今文《尚书》中的众多词汇问题上,如第六章中系统地论述了“因声求义”、“据形索义”等传统词汇训诂理论的依据,并借助清人的大量训诂实践进一步说明了这些方法的合理性;又如,语义三角基本原理、Langacker认知域理论等对阐释今文《尚书》中词义的引申、颜色形容词的产生、同源词的形成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作用。今文《尚书》单音节形容词的语义类型具有原型性,原型理论在处理形容词具体小类问题上有很强的解释力。语言要遵循经济性和准确性的原则,书中列举了“明明-勉勉-黾勉”等,凸显联绵词词形的多样性和语义的模糊性的特点,旨在言明联绵词违背了语言交际要求的原则,因此具有历史性。可见,现代语言学理论,尤其是现代词汇语义学理论在该书中得到了最大化地应用。

其次,运用新的材料论证原有理论的合理性,这在基础研究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书中,作者常常借助今文《尚书》这一新的材料来论证词汇研究理论中诸多观点的合理性与否。如,今文《尚书》中形容词的“反义类聚”是43组,超过了动词和名词的反义类聚,这符合语言实际,也反映了词汇发展的阶段性,且与他人的研究结论一致。又如,分析今文《尚书》中的13个颜色形容词,并借鉴前人的研究来考察甲骨文、西周金文、今文《尚书》、《诗经》中颜色词的发展演变情况,印证了美国Berlin、Paul kay的颜色词的“普遍发生理论”。

此外,作者长于语言理论,精于今文《尚书》词汇资料,能运筹帷幄,探源析流,往往有所创新,其中多有真知灼见。书中,作者指出同源词在音义关系上具有“家族相似性”的特点,并用今文《尚书》中已存在的109组同源词,来说明汉语具有理据性,从而有力地否定国外一些语言学者认为汉语是理据性最缺乏的观点是不切实际的;讨论了他人很少涉及的文言虚词通假现象,提出造成文献语言“通假”现象的“用词不规范”说;提出汉语成语的主要形态标准应限于“四字格”,得出成语是“由四个字组成的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定型性惯用性固定短语”,等等,从而构建今文《尚书》的相关词汇理论,这对汉语词汇史研究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其三、注重方法,长于分析

鲁国尧先生曾提出:“拥有丰富的高诚信度的语言或方言资源,爬罗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甚至使用穷尽的方法,归纳之,分析之,既然立足于扎实的基础,得出的结论则坚而难拔。”[3]定量可使数据信度高,结论具有概括性,而定性则是以材料为出发点,对研究对象进行全面地描写,强调分析与解释。《今文<尚书>词汇研究》就是定性与定量研究的完美结合。作者首先从形容词、同源词、成语、通假词等几个方面,运用统计学方法,在今文《尚书》这一封闭系统中采用定量统计的方法来搜集整理词汇资料,然后分类展开研究,个案分析与整体把握相结合,探源析流,揭示词义引申的动力、同源词的形成机制等,得出结论性的观点。

索绪尔最早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共时”和“历时”[4](P118)这 一 组 概 念。 专 书 词 汇 研 究 的 意 义就在于以词汇的共时描写为基础进行历时分析,在展示词汇共性特点的同时,凸显专书自身的词汇特点,探讨词汇的发展规律。《今文<尚书>词汇研究》一书注重历时与共时的紧密结合,以《诗经》、西周金文作为横向参照,以甲骨文献、先秦诸子散文等为纵向比较,真实地反映今文《尚书》词汇上的特点,体现今文《尚书》的语言文献价值,又折射出词汇发展的真实历程。如,今文《尚书》的叠音词34个,形容词22个。同时代《诗经》的叠音词359个,其中形容词352个,这反映了汉语叠音词的共性特点,即叠音词多为形容词;又如,金文中“丕显”的意义及其出现的次数与今文《尚书》进行比较,结果互为印证,说明商周时期形容词“丕显”使用的频率已经很高,词义融合后表示一个更加概括的意义;又如,今文《尚书》中有偏正复合形容词“馨香”,《诗经》里没有,《吕氏春秋》中只有“不肖”、“小心”,可见,偏正式复合词中形容词在上古文献里比较匮乏。在对众多个案的具体分析之中该书清晰地反映今文《尚书》词汇方面的独特之处。如,《诗经》有AABB式,AABB是AB的重叠,而今文《尚书》中“泯泯芬芬”是叠音词“泯泯”与“芬芬”的组合。有时,为了更好地印证观点,还列举英语中的词汇为例。如同源词部分,引用与“闪光、发光”概念相关的词汇。在纵横比较中,在静态描写与动态探究相结合中,作者成功地探讨了单音多义名词动词词义引申的内动力,揭示了形容词的起源与发展、同源词的形成机制,总结成语的演变规律,提出文言通假成因,真正地体现了专书研究的价值意义。

三、承前启后,可读性强

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曾指出:“要写好一部汉语史,必须首先作专书的研究,这是基础,然后才有 可能作 断 代 的 研 究。”[5](P15)专 书 语 言 研 究 是 汉 语史研究的基础工作。而《尚书》语言复杂,可读性低,且古来学者多以“解经”为目的,忽视其在语言学上的价值。近十年来,不少学者开始从语言的角度来对今文《尚书》进行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专书研究还是很少,且有关今文《尚书》词汇的研究较弱,“研究面有待拓展,系统性研究有待加强”[6]。而今,钱先生披沙拣金,探骊得珠,终成《今文<尚书>词汇研究》一书,该书不仅把西周传世文献的词汇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更是填补了今文《尚书》词汇专书研究的空白。与以往词汇专书研究著作不同的是:该书不仅对今文《尚书》中的词汇进行共时的静态描写,还对其形成机制及其发展做动态考察,从而在研究方法、词汇理论的探讨等方面多有突破和创新。因此,该书拓宽了词汇专书研究的视野,打破了词汇专书研究一般模式,为汉语词汇史的研究工作提供了语言资料,成为语言文字学者们的重要参考文献。同时,该书论析透彻,材料丰富,且语言平实易懂,可读性强,利于学术研究中其他研究者对“周诰殷盘,佶屈聱牙”的《尚书》的把握与利用,便于读者全面地解读这本传世典籍,为《尚书》传播及弘扬华夏文化提供便利。

总之,作为第一部今文《尚书》词汇专书,《今文<尚书>词汇研究》结合甲骨文、西周金文以及先秦两汉文献语言,运用了科学的方法与语言理论,归纳出今文《尚书》词汇上的特点,揭示了词汇发展的一些规律,其研究既有翔实的语言材料,又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其结论既有深度与广度,又有较高的理论水平,是专书词汇研究中不可多得的学术著作。当然,《尚书》作为经典化的原典,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我们翘首以盼先生的《今文<尚书>词法研究》早日付梓,使后生晚学得以再知前辈风采。

[1]俞理明.专书词汇研究方法的成功探索——评郭作飞博士《张协状元词汇研究》[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0,(2):161.

[2]钱宗武.今文《尚书》词汇研究[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2.

[3]鲁国尧.穷尽式的研究法应当大加提倡——序华学诚《周秦汉晋方言研究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3,(4):79~81,96.

[4]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5]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0.

[6]杨运庚,郭芹纳.近10年今文《尚书》语言研究述评[J].求索,2012,(4):101~103,175.

猜你喜欢

尚书形容词成语
认识形容词
《尚书》中“迪”释为“由”新探
尚书·禹贡
拼成语
猜成语
《明新兴雷石庵尚书遗集》补遗
形容词
兵部尚书·枢密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