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香山《长恨歌》的文学影响

2014-04-10南瑛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阑干长恨歌香山

南瑛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文史学院,甘肃 成县 742500)

论香山《长恨歌》的文学影响

南瑛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文史学院,甘肃 成县 742500)

白居易《长恨歌》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巨大而长远:一是给戏曲、小说、诗歌的创作,在故事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塑造、艺术表现技巧等方面提供了借鉴和发挥的空间;二是一些诗句被化用,尤其是“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之句,启发文人创造出“梨花”与“杨妃”互喻的表达范式,成为吟咏梨花诗词中的常用典故。“梨花一枝春带雨”也被词人用来抒发离情别绪,有“梨花雨”、“梨花枝上雨”、“梨花春雨”、“梨花泪”等形态。

白居易;《长恨歌》;文学影响

元和元年,即公元806年,香山将历史上李隆基与杨玉环的故事,爬罗剔抉,刮垢磨光,去芜存精,运用诗歌的形式,艺术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是为《长恨歌》。这首诗的创作,不仅让作者名闻天下,也使李、杨的故事更加广为流传,从而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笔者拟从以下两方面作具体阐述。

受《长恨歌》的影响,在不同时代产生了一系列新的戏曲作品。其中著名的有元代白仁甫的杂剧《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清代洪昇的戏曲《长生殿》。

《梧桐雨》和《长生殿》剧名即分别来自白诗“秋雨梧桐叶落时”和“七月七日长生殿”。其内容基本都以白氏《长恨歌》为蓝本。《梧桐雨》在生死之别后围绕“梧桐雨”敷衍故事,将生前诸如“七夕私语”等美好记忆皆付诸于梦境,今昔对比,突显凄凉境况。受原作影响,兰谷对李杨爱情亦持肯定态度。《长生殿》则主写“钗合情缘”,以《定情》发端,《密誓》、《埋玉》后生死永诀,开始漫漫思念,感天动地,终得团圆,以爱情为主自不待言。此作当是同类题材戏曲中的翘楚。

《长恨歌》还对后世小说的创作有一定影响。最突出的例子是清代曹霑的《红楼梦》。《红楼梦》“大旨谈情”的内容、人间天上的结构模式和写情的艺术技巧等方面都间接或直接地受到《长恨歌》的影响。[1]它的影响甚至达到域外,日本古典小说《源氏物语》,在思想内容、人物塑造诸方面,就深得《长恨歌》的滋养。例如,《源氏物语》描写桐壶帝及其继承人源氏沉迷酒色、最终被流放、致使平安朝走向衰落等情节,就是对香山《长恨歌》第一部分内容的汲取和发挥。在人物塑造上,紫式部借鉴了《长恨歌》对汉皇失去杨家女后无限悲伤情感的描写技巧,将桐壶帝失去更衣,源氏失去紫姬后痛苦难眠的情景刻画得细致入微、真切感人。[2]甚至在描写源氏对死去紫姬的思念时就直接引用了《长恨歌》第二部分第一层的原句:

天气很热的时候,源氏在凉爽之处设一座位,独坐凝思。……看见无数流萤到处乱飞,便想起古诗中“夕殿萤飞思悄然”之句,低声吟诵。此时他所吟的,无非是悼亡之诗。①

时至当代,白氏《长恨歌》的芬芳仍浸润启迪着小说家、诗人的创作。王安忆就以《长恨歌》为名,创作了长篇小说,并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这部作品中不仅“梧桐”、“美人”意象沿袭了香山诗歌的感伤意境,其主人公王琦瑶的人生轨迹和形象,几乎可以视为是对白居易某些诗句的阐释和发挥,与诗中杨玉环的成长经历有诸多相似之处。[3]无独有偶,被评为中国当代十大诗人之一的台湾诗人洛夫,1972年也创作了一首同题现代诗歌《长恨歌》。洛诗虽然“把浓郁的古典意味和强劲的现代风糅合一体”,用现代理念重新诠释了李、杨故事,并赋予李、杨故事新的时代内涵,“显示了诗人偏重现代并且将传统和现代互为交融的追求”,但其整个故事的始末仍以香山七古《长恨歌》为蓝本,其受到白诗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4]。

《长恨歌》的一些诗句常被后世文人化用。如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之“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句,就是化用了“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句;《红楼梦》第十七至十八回,惜春《文章造化》(匾额):“山水横拖千里外,楼台高起五云中”,化用的是“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红楼梦》第七十八回,宝玉《芙蓉女儿诔》:“委金钿于草莽,拾翠于尘埃”,化用“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隐约表达对晴雯爱莫能助、凄惨而亡的感伤。有的词家甚至直接隐括《长恨歌》诗意,作为作品内容。如宋代无名氏《伊州曲》:

金鸡障下胡雏戏。乐极祸来,渔阳兵起。鸾舆幸蜀,玉环缢死。马嵬坡下尘滓。夜对行宫皓月,恨最恨、春风桃李。洪都方士。念君萦系。妃子。蓬莱殿里。寻觅太真,宫中睡起。遥谢君意。泪流琼脸,梨花带雨,仿佛霓裳初试。寄钿合、共金钗,私言徒尔。在天愿为、比翼齐飞。居地应为、连理双枝。天长与地久。唯此恨无已。②

而其中,“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句,将泪水涟涟的仙界杨玉环比作春天里一枝带雨的梨花,形象地刻画出其楚楚动人的形象,梨花之洁白与仙妃之哀戚基调和谐,人如花,花如人,人与花交相辉映,有一种独特的冷艳美。这一比喻,将杨妃与梨花相联系,成为此后诗词中吟咏梨花的常见典故,从宋到清,不断沿用,成为源远流长、流传千古的佳句。正如宋晁补之《和王拱辰观梨花》所言:“海棠十韵诧芬芳,惭愧梨花冷似霜。赖有乐天春雨句,寂寥从此亦馨香。”而具体化用的方法又略有区别。有的两句同时化用,如清程康庄《渔父·梨花》:

寂寞梨花带雨香。轻风不动意难偿。云易老,事多妨。片片惊飞忆故乡。③

其首句合用“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诗意,以“寂寞”绘色,以“带雨”绘形,寓情于景,传递出徘徊于缟素娟静、清绝雪香的梨花前时令词人心潮澎湃的万千情思。元刘秉忠有《临江仙·梨花》,其下片:

素质不宜添彩色,定知造物非悭。杏花才思又凋残。玉容春寂寞,休向雨中看。

末两句反其意而用之,写梨花天生丽质,“盼倩生于淑姿”,无需修饰。有的词人只化用前句,如史达祖《玉楼春·赋梨花》上片(阙):

玉容寂寞谁为主。寒食心情愁几许。前身清澹似梅妆,遥夜依微留月住。

开篇化用“玉容寂寞泪阑干”句,状写梨花非同寻常的美丽,寄寓词人自我怜惜的情怀。元代柯久思《题钱舜举画梨花》也是:

玉容寂寞澹春寒,犹记香山旧时句。

同例还有明陈霆《水龙吟·梨花和周美成韵》上片:

醉颜消尽东风,一枝迥出纷华地。暖香吹雪,澹妆欺粉,群芳羞避。静院无人,闲庭转午,重门深闭。倚阑干无语,玉容寂寞,为滴尽、伤春泪。

明代叶小鸾《雨中花·梨花》:

脉脉柔情慵未足,叹寂寞玉容难赋。今夜黄昏,明朝庭院,空锁重门暮。

有的则化用后句。如宋王洙《梨花》:

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④

尾联写雨后梨花,逆用原典,以挥泪杨妃比喻雨后梨花,绘其娇艳动人。又如宋王十朋《点绛唇·雪香梨》:

左掖看花,多少词人赋。花无语。一枝春雨。惟有香山句。

词人化用“梨花一枝春带雨”,用“一枝春雨”来描绘梨花,使人自然由雨中梨花联想到雪肤花貌的绝代佳人杨贵妃,更增添了梨花美的内涵。同类还有如宋朱淑真《梨花》:

朝来带雨一枝春,薄薄香罗蹙蕊匀。明代易震吉《忆秦娥·饮梨花下》:

清明节。梨花一树将开彻。将开彻。洗妆人至,酒杯清绝。今宵不碍银蟾黑。黑中显出层层白。层层白。一枝带雨,千红失色。

清王汝璧《扁舟寻旧约》(同人赋梨花,索予同用门字韵,走笔应之):

弱不胜愁,娇宜含笑。薄阴偏耐黄昏。……一枝微带雨,问□处、朝云暮云。

有的则取“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句意,结合《长恨歌》中其它诗句之意一并化用。如宋赵福元《梨花》:

玉作精神雪作肤,雨中娇韵越清癯。若人会得嫣然态,写作杨妃出浴图。

此处就还使用了“温泉水滑洗凝脂”的句意,将雨中梨花比作嫣然而笑的出浴杨妃,绘写了雨中梨花的娇媚韵味。又如宋王寀《蝶恋花·梨花》:

幽艳偏宜春雨细。红粉阑干,有个人相似。钿合金钗谁与寄,丹青传得凄凉意。

此作下片,化用《长恨歌》“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及“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句意,以梨花写女子,描绘其泪水纵横的情状,传达出心中漫无际涯的凄凉哀怨愁思。

同类词例还有宋杨泽民《玉烛新·梨花》:

风流出浴杨妃,向海上何人,更询安否。百花任斗。应粉艳、未减杏粗梅瘦。肤丰肉秀。可与群芳推首。方待、酣饮花前,轻歌缓奏。

清董元恺《瑶花·甪里梨花》:

看枝头、蝶影凄迷,仿佛欲飞还宿。 东风轻暖轻寒,恰罢舞霓裳、玉容新沐。

清冯江《桂枝香·梨花》:

数枝临水。化一片春云,白铺波底。醉眼朦胧遥认,华如秾李。朝来带雨疑新浴,似华清、玉环扶起。

也有的诗人不一定是化用香山诗句,却会在写梨花时不由自主地将其与杨贵妃相联系。如金代段继昌《梨花》:

一林轻素媚春光,透骨浓薰百和香。消得太真吹玉笛,小庭人散月如霜。

诗中的“太真”即杨玉环,作者以为,与妩媚可爱清香怡人的梨花最相宜的氛围,当是贵妃余音绕梁的玉笛声,娇花美人,皓月笛音,何等醉人的情境!又如明张新《梨花》:

粉翅还嫌蝶太轻,雪衣偏喜燕多情。宁王玉笛知何处,寂寞黄昏伴月明。

诗中“宁王”,即唐宗室李宪,原名成器。通晓音律,尤善吹笛。这里,以其暗写杨玉环。《杨太真外传》言:“九载二月,上旧置五王帐,长枕大被,与兄弟共处其间。妃子无何窃宁王紫玉笛吹。故诗人张祐诗云:‘梨花静院无人见,闲把宁王玉笛吹。’”⑤,由此,“宁王玉笛”就容易让人联想到杨妃。诗人从黄昏到夜晚,流连于梨花之下,不忍离去,遥想此际若得“宁王玉笛”陪伴,这美的精灵该不会寂寞了吧!

在以李杨故事为主的作品中,往往还以梨花比喻杨妃。如《长生殿》《弹词》一出的《七转》:

破不剌马嵬驿舍,冷清清佛堂倒斜。一代红颜为君绝,千秋遗恨滴罗巾血。半棵树是薄命碑碣,一抔土是断肠墓穴。再无人过荒凉野,莽天涯谁吊梨花谢!可怜那抱幽怨的孤魂,只伴着呜咽咽的望帝悲声啼夜月。⑥

这里以“梨花”喻杨妃,以“梨花谢”言杨妃之死。

香山“梨花一枝春带雨”句,还被后世词人常用来描摹女子伤心落泪的情状,多写离情别绪。也有不同的用法,有的化用整句,如柳永《倾杯乐》:“算人生、悲莫悲於轻别,最苦正欢娱,便分鸳侣。泪流琼脸,梨花一枝春带雨”,谢逸《江城子》:“拟倩东风,吹梦到长安。恰似梨花春带雨,愁满眼,泪阑干”,黄庭坚《调笑令》:“无语。恨如许。方士归时肠断处。梨花一枝春带雨”;有的简用“梨花雨”,如欧阳修《渔家傲》:“三月芳菲看欲暮。胭脂泪洒梨花雨”,晁端礼《清平乐》:“朦胧月午。点滴梨花雨。青翼欺人多谩语”,赵令畤《蝶恋花》:“忍泪凝情,强作霓裳序。弹到离愁凄咽处。弦肠俱断梨花雨”,周紫芝《感皇恩》:“今朝何事,目送征鸿轻举。可堪吹不断,梨花雨”,向子諲《生查子》:“春山和恨长,秋水无言度。脉脉复盈盈,几点梨花雨”,张良臣《采桑子》:“别後黄昏。燕子楼高月一痕。年年依旧梨花雨,粉泪空存”;有的化为“梨花枝上雨”,如苏轼《木兰花令》:“知君仙骨无寒暑。千载相逢犹旦暮。故将别语恼佳人,要看梨花枝上雨”,周紫芝《临江仙》:“水远山长何处去,欲行人似孤云。十分瘦损沈休文。忍将秋水镜,容易与君分。试问梨花枝上雨,为谁弹满清尊”;有的化为“梨花春雨”,如秦观《阮郎归》:“红妆饮罢少踟蹰。有人偷向隅。挥玉箸,洒真珠。梨花春雨馀”;还有的化为“梨花泪”,如王安中《蝶恋花》:“剪腊成梅天著意。黄色浓浓,对萼匀装缀。百和薰肌香旖旎。……嗅蕊拈枝无限思。玉真未洒梨花泪”。

综上所述,香山《长恨歌》无论故事内容还是艺术技巧,也无论作品整体还是其中的只言片语,仿佛源头活水,给后世文人以较大的启发,给后世文学以深远影响,充分显示了文学经典的无穷魅力。

注释:

①(日本)紫式部著,丰子恺译:《源氏物语》(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882-883.

②本文所引宋词,皆出自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中华书局1999.后面不再一说明。

③本文所引宋诗及元、明、清诗词,除特别注明外,均出自邓国光,曲奉先编著:《中国花卉诗词全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

④赵慧文:《中国历代咏花卉诗词选》,学苑出版社2005,63.

⑤[宋]乐史撰《杨太真外传》,转引自[五代]王仁裕等撰,丁

如明辑校:《开元天宝遗事十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133-134.

⑥(清)洪昇著,徐朔方校注:《长生殿》,人民文学出版社19 83,(10).2.174.

[1]饶道庆.论白居易诗对《红楼梦》的影响[J].明清小说研究,2004,(4):70—77.

[2]叶渭渠,唐月梅.中国文学与《源氏物语》──以白氏及其《长恨歌》的影响为中心[J].中国比较文学,1997,(3): 53—63.

[3]曾艳.白居易与王安忆《长恨歌》[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82-84.

[4]戴达.古蝶在现代风中翩舞—品读洛夫的《长恨歌》兼与白居易同题诗比较赏析[J].名作欣赏,1990,(2):25.

“The Singing of Eternal Regret”and Its Literary Influence

NAN Ying
(School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History Longnan Teachers’College,Chengxian Gansu 742500)

The influence of BAI Juyi's poem“The Singing of Eternal Regret”on the later literature is huge and long: It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raditional operas, novels,and poetry in the aspect of plot, the characterization, and artistic skill. A number of verses were widely used, especially“Her jade-white face crisscrossed with tears in lonely world Like a spray of pear blossoms in spring rain”,some expression pattern become an allusion in common use for express parting.

BAI Juyi;“The Singing of Eternal Regret”; Literary Influence

I207.22

A

1672-2094(2014)04-0074-03

责任编辑:周哲良

2014-07-01

南 瑛(1967-),女,甘肃礼县人,甘肃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文史学院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猜你喜欢

阑干长恨歌香山
北京香山
天净沙·春
游香山
《长恨歌》中王琦瑶的物化爱情——用马克思“交换—消费”系统解读
长恨歌
——笔画设计
清平乐·阿美歌舞
香山峰会的新期待
思远
松影阑干
兰峪水,长恨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