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家思想文化的精神传承及转变要求
——简析《道家与中国文化精神》

2014-04-10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2期
关键词:道家原理精神

袁 永 飞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哲学与宗教研究所,河南 郑州 450002)

《道家与中国文化精神》[1](以下所引仅标页码或章节)是1996年立项、2001年结项的国家哲学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的集成性著作,它由崔大华先生主持与统稿,汤漳平、徐仪明、王中江、高秀昌、鲁庆中和安继民六位学者共同参与完成,并以哲学的基本理论为体和其他学科形式为用的结构编排而展开对道家思想文化的系统论证。该书所依托的历史背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概况,基本线索是先秦原始道家思想尤其是老庄思想,关注重点是老庄思想和传统文化相互渗透、影响,论证目标是要彰显道家思想文化的历史性存在和社会价值。该书认为,道家思想文化的核心精神呈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主要思想体系和文化形态,并以此进行现代学科的尝试性探索,进而阐述对现代生活的真实性感受。该书共五章,首述道家思想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并立的思想体系的相互关联,而后着重考察它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社会生活的实际影响以预示其转变要求。

一、道家思想文化

道家思想文化主要指以先秦原始道家思想为核心内容,充分展开在传统社会生活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系统性和功能性的文化体系。下面按其思想结构形成和发展的先后顺序简述,然后对其转变要求作一概括说明。

(一)文化渊源

该书无专章、专节和分段落来直接探讨道家思想文化的主要渊源,只在某些章节的句子中笼统和零星提及。如:老子思想是对古之道术即殷周以来的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1]10-11,老子继承殷周以来的德治传统与人文精神传统[1]26,道家在其发展过程中对先秦百家的思想观念有所吸收[1]113,《老子》继承了中原文化传统[1]318,《老子》具有楚文化蕴涵的浪漫主义精神和残留着神话传说的文化孑遗[1]432,老子政治理念的直接背景是西周“礼治”、“德治”[1]513等。这些都从老子其人其书,表明道家思想文化的理论渊源是中原文化、西周文化和楚文化,其中仅一处从先秦时代的思想背景讲是诸子文化,以此界定各自产生的精神渗透和思想影响而成全道家思想文化。哪一种文化存在类型更具决定性意义呢?针对原始道家的思想而言,该书倾向于老子主要受西周文化影响,稷下学派和庄子的直接熏陶则是诸子文化。

(二)精神原点

道家思想文化的精神原点与其主要渊源直接相关,可从中开发其思想的基本立足点,或是与它并立思想文化类型相区别的根本所在。关于这个基本点,该书明确指向具体的三派,即老聃派、稷下派和庄子派。三派发生次序是,老聃派最先产生而为奠基,稷下派依次发生而走向繁荣,庄子派形成较晚却最完善。老子即老聃,稍早于儒家圣人孔子,孔子多次向他请教周礼,老聃著《老子》一书。稷下派是战国中后期齐田氏政权荫庇下而形成的一个十分活跃的学术群体,汇集了先秦儒、墨、道、名、法、阴阳百家的学术思潮。庄子生活在战国中后期,略晚于孟子,一生极平淡寂寞,却留下了奇伟辉煌的《庄子》一书。

(三)思想成就

三派思想的突出成就,可从他们的主要活动和代表著作进行说明。该书据传世文献和其他考证,指出三派共有的基本内涵是:确认出“道”的宇宙本原观念,在社会、人生层面主张自然无为,在个性特征上排除心智、情欲而清静超脱。具体说,即是:老子在“道”的自然哲学基础上提出“无为”的人生哲学,在自然主义的人生哲学中设计圣人的理想人格,为人们安身立命和人生追求提供价值基点和人生智慧,为塑造中国人的思想品德和民族文化精神提供积极的思想营养。稷下派把《老子》思想中根源性、超验性的“道”解释为“精气”,将“无为”推演成“贵因”而肯定社会的“礼、法、利、分”,以“静、虚、一”确认智之实体之心的方法。庄子思想是一个观念众多、意境宽广的理论体系,他的自然哲学有万物变化动因的“自化”观念,人生哲学有情态自由的“逍遥”追求,认识结构包含相对主义和理性直觉。三派构成一个以“道”为原、“精气”为体、“自化”为用的自然哲学,以圣人无为、贵因明分、情态自由的人生哲学和玄览妙观的辩证论、虚一而静的静因说、理性相对主义的认识哲学,此三种哲学合为一体而构成道家思想文化体系的核心部分。

(四)发展概况

道家思想文化的发展经历了先秦原始道家和秦汉黄老道家两个阶段,汉代后不再以独立的理论形态存在和发展,具体地化入道教并渗透到传统儒学与佛学发展演变中体现其生命力和社会功能。形成于战国末,由《史记·太史公自序》界定的秦汉黄老道家,保持了原始道家三项基本的理论内涵,即道、无为、养性,托黄帝名,吸取和融摄儒、墨、名、法、阴阳各家观念成分,比原始道家更明确、实用地对“道”进行宇宙论描述和增补天人相通相感观点,从“因天之则”形成兼容百家的政治观念、刑德并用的治国理论和爱民保民的社会政策,并在生命整体中分出形气神三要素,将性、欲视为精神结构主要成分而突出养生、养性和治身、治国的理念。

二、文化渗透原理与精神传承方式

道家思想文化形成后,它并未以原生态思想不断地接受历史社会的检验而继续发展,却出现了多种观念的存在样式,并产生了新的思想形态进行其传播和传承。它的思想传承有一个原理性的东西支撑吗?这个文化原理是什么?又表现为哪些被把握和证实的精神方式呢?一般说来,任何文化精神的传承不仅有其基本原理的支持,还有其具体方式的呈现,这才能确保其思想元素的正常转化和创造性发挥。

(一)文化渗透原理

道家思想文化的传承原理是什么呢?引言说,道家思想文化的众多观念,广泛地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层面和古代社会生活,这所形成的基本原理可称为文化渗透原理,它意指某种思想类型的文化元素和精神因子随历史变迁而对其他思想文化形态发生渗透作用。这种文化原理可解释不同思想文化类型间相容并用的社会功能,有利于促进各自优势的共同发展和满足某一时代的总体要求。正文也提到,根据历史和逻辑统一的方法而明确其继承的关系[1]11,利用文献资料的观念对比法而判别其影响程度(这是常用方法),以科学与哲学未分化而使科学与巫术并存、哲学与宗教杂处以表达其混合状态[1]432的自然传承,由道家政治理念与实际生活的密切关系而揭示其理论与实践的互动[1]511,等等。这些都从整体方法和具体研究来说明其传承的可能性,但未直接证实其传承过程和结果怎样呈现出来。若把这宏观方法和微观研究提升到原理性的认识高度,直指思想文化总体构思的基本框架和运动机能,则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科学与哲学相混用的存在、理论与实践互动的方式以及文本观念的对比研究,都是文化渗透原理表现其精神传承的方法,内蕴各种思想文化的综合调整而集中转化成具体思想形态的理论动力。当然,除文化渗透原理外,文化转换原理、文化创造原理和文化革命原理的机制也有一定作用。如果说文化渗透原理表达了思想文化类型的并立存在与共同发展,那么,文化转换原理则说明其兼容共生与互补发展,文化创造原理表明其精神提升与独立发展,文化革命原理证明其精神危机和生命重塑。这种文化渗透原理是人文思想的量变反应,不变其思想的基本性质与结构而扩增其思想的文化规模与功能,坚持自身的主要特色以满足实际的社会功能。文化转换原理、文化创造原理与文化革命原理应当属于人文思想的质变反应,它们已改变其思想的基本性质与结构,并更新其思想的表现形式和功能需求,仅有部分包含其原思想的意义元素,对其思想的核心概念和观点作了置换反应、合成反应与分解反应,起到的文化作用是补充创新、共同创新和全面创新。如在该书中,道家思想文化与经学中的儒学、中国佛学是按照文化渗透原理建立各自的学术地位而推动中国传统思想前进的,与道教则是根据文化转换原理所补充不同的社会功能而彰显其样态的,与玄学、理学则是属于文化创造原理以表现其综合思想成就而进入更高的精神把握,与西学应归功于文化革命原理而反映其时代的特殊要求。但在中国传统文化领域起主要作用的是文化渗透原理,虽然有文化转换原理和文化创造原理起了化合反应,但绝不可能是文化革命原理与原始传统文化思想作出彻底了断。这样,它才能保持原有思想文化传承的连续性与完整性,展示其独特生命的表现形式和精神内涵。

(二)精神传承方式

在文化渗透原理的主导作用下,道家思想文化传承的精神表现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主要思想体系即儒学、中国佛学和道教,另一种是传统的主要文化形态即文学艺术、自然科学和社会生活。

1.儒学

道家思想文化与传统儒学有着迥然不同的理论主题和观念起源,它重在自然现象的生命观察和生存技术的理论升华,疏于文化制度的典章分析和伦理道德的社会探索,对传统儒学提出尖锐批评而走向对立,但原始儒家孔孟荀开始就对其进行吸收而受到影响。孔子问礼于老子,其思想得到一定的启发与修正,孟荀与稷下派的学术交流碰撞使其心性修养观念发生明显变异,后儒作品《易传》、《礼记》更是在自然哲学与人生哲学上吸取了道家思想文化的精神元素。汉代今文经学家董仲舒的“法天”内涵、“天人感应”论证、“刑德尊卑”新释和韩婴的“圣人之心”、“治国”、“治心术”观念,以及今古文经学大师郑玄的宇宙生成模式建构、事物性状差异解释和援引文献等,都明显刻着道家思想文化的印痕。魏晋玄学直接引进道家思想文化,应对汉代经学未能解决的理论问题与精神危机,从“心性、社会、超越”这三个理论层面,探讨性情、名教、天命与自然的思想关系,从一定程度上融创二者基本精神而推动理论的共同发展。宋明理学则是显存在被消化了的道家观念因素而在玄学基础上发展出的新理论,是儒学的成熟发展阶段,并对道家思想文化作了深刻批判和扬弃,从而建立了以理为核心的自然哲学和以心、性为路径的人生哲学,创造性继承与超越了道家思想文化的基本精神。

2.中国佛学

印度佛教思想与中国固有的传统思想在理论观念上存在巨大差异,必然会发生冲突而需要进行适应性的吸收与转化,变成中国特色的佛教学说而汇入到传统思想的文化洪流中。在这个过程中,道家思想文化对其传播与深化起到了认同、启迪与促进的作用。汉魏初传的理解阶段,佛教大小乘经典译传的观念渠道是道家思想文化提供的名词、概念与思想。两晋蔓延的消化阶段,对般若空观有不同理解的心无、即色、本无三家受到过庄子本体论、相对主义和精神修养方法的影响,僧肇吸纳了庄子的名实说与齐物论而使其涅槃观念体现出庄子人生哲学的精神追求和境界,竺道生“涅槃佛性”说也带有庄子人性论、认识论和精神修养方法的烙印。隋唐鼎盛的创新阶段,天台与华严的判教、天台“性具实相”和华严“法界缘起”等新的佛学本体论,及禅宗“识心见性”独特的修持理论,都不同程度感受或接受了庄子思想的历史观念、总体观念和自然观念。

3.道教

道教不必像传统儒学与中国佛学那样,需经周密的考察分析才能看出与道家思想文化的精神联系,它是古代巫术、方术依托道家的人物与著作在汉代形成的、以追求长生不死做神仙为主要目标的、人为的世俗宗教。它把道家思想文化中的自然愿望、精神想象与纯粹观念性质的东西,完全转变成人生追求的社会目标和生活实践,以特殊事实和超越有限性去确认非理性的信念和信仰。它的宗教神所禀赋的“天地之精”,是道家思想文化中“气”的自然本质,从神、气(精)、形(身)等构成人的生命基本的生理、心理要素来养护、延续作为感性的个人存在,使“神”(心智)被实体化和“形”(生理器官)被人格化,并由精神修养转向形体(气、精)修炼。它是多源发生、多元并存、多维发展的,与道家思想文化分合经历了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如生死观从老庄自然而必然、客观而乐观、经验而理智、逍遥而自由的理论态度,推向重生、贵生以至长生不死和羽化成仙,养生观推进唐宋时期道教内丹家的炼养理论形成,通过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与“逆而成丹”进入体道合真的仙人境界。

4.文学艺术

基于道家思想文化而建立本体论意义的哲学体系,它在美学、文学和艺术创作等学术领域发挥了显著的作用。中国古典美学的大厦建构和主要框架由道家设计和完成,其自然美的道论、“达万物之理”的大美观和精气说,提倡真善美的妙合之境和塑造自由的人格美,又提供了辩证的审美思维方式、玄览的审美观照和“至美至乐”的审美情怀。汉《淮南子》、《论衡》与道教的阐释、融合、转化、发挥,到魏晋文学自觉产生的众多美学概念、范畴和命题如“气”、“妙”、“风骨”、“得意忘象”等,经过隋唐至清代的兴盛、成熟、复兴与终结四个时期展现出的“意境说”、“观物说”、“童心说”、“至情说”等,都具有道家思想文化的特色。古代文学从创作实践、形式、内容、风格等方面,也彰显了道家思想文化全面而深刻的影响,其散文化诗《老子》与诗化散文《庄子》以丰富内涵、深奥哲理、精炼语言、浪漫情怀、宽广心胸和理想境界,为后来文学理论、创作、表达、欣赏、作品、人物等提供了坚实基础、大量题材和广阔空间。古代艺术方面,道家思想文化的自由心灵和艺术之道,为中国书法的旋律感、意境化、简约形式、会道之情、自然意义和绘画的书法化、静态化、物我化、简淡化、天然化,以及园林的自然祛魅、视觉旋律、诗情画意,注入了厚重内涵、飘逸情思和简洁色调。

5.古代自然科学

道家思想文化最根本的科学精神和价值是自然天道说否定了宗教神学天命观,开辟了一条真正认识自然界奥秘的真实之路。它注重综合与强调事物的结构、功能处于平衡均势与和谐统一,以静观的直觉思维来交融物我,为现代科学思维的新道家赞同、吸取、改造和提升,集中体现在整体观(即世界统一性与互补性)和直觉思维(即如何激发创造力与想象力)上。它与古代数学的关系是运用辩证逻辑思维方法去认识事物的数量关系,与古代天文学的关系是体现在对天体演化和宇宙起源、结构等方面的认识,与古代化学的关联是通过道教炼丹术的一系列演化而引发近代化学革命而形成现代化学科学,与古代医学的关系是利用精、气、神的辩证论而奠定了其坚实的理论基础,对古代养生学的影响是采取“恬淡节情”和“导引按摩”而达到“顺应自然”和“行气健身”的作用。它那整体自然观的运思方式和气、阴阳等基本观念,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理论形态如数学、天文学、医学等的社会走向和发展水平。

6.古代社会生活

不管怎样,道家思想文化对中国古代主要思想体系、文学艺术与自然科学的精神影响,最终都要体证在古代社会中作为生活智慧、人生追求和社会意识等,实际感染中国古代政治群体、知识分子群体和民众群体的具体作为。在政治生活上,原创期老子、庄列、黄老道家建立以形上“道德”为基础、“自然无为”为核心的“自治主义”的政治哲学,这蕴涵了“无君派”与“克服政治”的因素,但其融合复兴为汉代盛世之治和后来开明政治的社会楷模;其演义期由此展开,从魏晋“清谈”“务虚”,到“三教并存”而重视佛、道的盛唐气象和“三教并用”而偏重儒学的宋元明清,注释《老子》的势头不减却与王权政治的关联锐减;直到晚清开始的转变期与西方政治哲学交融,进行了政治思想文化形态的理论定位、把握和转化,“自治主义”表现了完整“治道”的两面即“圣王无为”与“百姓自然”,但它未创建限制君权与保护个人权利的制度体系与法治秩序而总是寄望君主自觉。在精神生活中,它以现代西方知识分子的社会角色,界说中国传统社会的“士”,要求他们担当知识与学问的角色而具有政治关怀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良知,并从道家思想文化的观念和人物中获得浪漫情调、逍遥自适、隐逸超脱、冷眼旁观与尖锐批判等智慧,使他们在仕与隐之间保持一定的政治张力,在秩序与自由间把握适当的人生进度。在世俗生活里,明清之际广泛流传的《增广贤文》表明,道家思想文化对民间生存理念的影响形态是有限论、享乐论和知足论,其处世态度为退守、忍耐和随便,所含惰性因子的安命论思想把人的焦虑感变成当下幸福快乐心情,不断地改善自身以至完善而不能被永远抛弃和另外重建。

前三种精神传承方式由中国文化传统儒释道三教的思想格局所理解和把握,后三种以现代生活的学科特点和社会主体而认识和阐述。这六种方式,从历史文化的纵向发展和现实生活的横向比较,完成了对其思想内涵的考察和精神旨趣的分析。

三、当代转变要求

该书的主要思想体系部分叙述了儒学沿承到宋明的精神状况,至于宋明之后到现代新儒家与当代新儒学是什么精神延续、有没有转变并且在转变中有什么具体要求,以及对中国佛学在隋唐后的精神影响是怎样,和唐宋后道教的精神传承将如何进行,这些理论问题都没有作详细展开而有待后续研讨。而且它在其主要文化形态部分,虽按照中国传统历史程序呈现其精神内涵,追求不限时段而形成相对稳定的主观态度与客观价值,但是不是文化艺术与古代自然科学体现了现代学科的建设要求,古代社会生活表现出文化生命的交融原则呢?类似的相关问题都没有得到进一步的说明。或许这些问题超出该书统筹写作的研究范围,但不管怎样,这些问题研究将蕴含道家思想文化的当代转变,并以独特的精神传承方式彰显其核心要求。

第一个要求是,保护传统文化的基本思想特色,维持其主要思想体系的精神传承。不管是儒学、中国佛学、道教,不论它们对立、吸收、并行、兼容、转化,都不能只是作词语、概念、范畴、句子与命题的语言逻辑连接,需要真正关注其问题深化、内涵丰富、意义贯通、精神完整和文化一体。

第二个要求是,努力创建符合现代学科发展的成熟思想体系,力争使国人拥有一个更加健全的精神世界。传统思想文化中那些模糊、简单、粗糙的科学观念,和那些经验的、实用的、保守的技术操作,不能直接培育面向世界和未来的、先进的、严密的、可靠的学科体系,产生具有竞争实力和较大创造力的中国当代科学如数学、医学、生物学等。何况,当今任何一门具体学科建设与理论发展如哲学、文学、艺术等,都深感现代西方学科体制的无形压力和它特殊规则的深刻作用。这意味着可以而且应接受传统文化的精神熏陶和生命加固,不能也不应固守传统文化的精神世界而放弃时代的文化营养与社会的人生转变。

第三个要求是,让传统思想文化充分呈现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始终坚持自身信赖的精神指导。一切思想文化存在与发展需具体落实到社会生活中,无论它处于社会政治、精神与世俗哪一实际层面,是担当引领者、执行者和享用者哪一种社会角色,其最大依托是民众群体,有力传承是知识分子群体,主导效用是政治群体,三者共同完成它的现实人生与精神皈依。社会生活是文化精神的真实土壤和展示空间,传统思想文化可在这里获得自由的生命创造和永恒的精神缔结。

由此,把当代中国人变成时髦西方人或原始自然人的文化革命原理,有悖民族精神塑造和传统文化振兴;把当代中国人变成传统中国人的文化渗透原理,也不完全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要求与学科建设的愿望。因此,道家思想文化的当代转变,需要充分考虑和认真对待传统思想文化、当今学科建设及社会生活等核心要求。

总之,该书规模宏大、运思深远、观点纷呈、论证严密、资料繁富、视角独特,其在第四章、第五章中对基本理论作了细致和精湛的拓展、深化与突破,是一份值得反复鉴赏和深入研究的学术报告与理论荟萃。当然,它以哲学思想为体和其他学科形式为用的主要研究取向本身是有问题的,尽管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社会关于“中体西用”、“中西各有体用”和“西体中用”仍争论不休,西方传统曾以哲学为根系和其他学科为枝用、宗教以灵魂为本体和以肉体为实用、物质主义者以物质为实体和以精神为功用,但或许以生命为体、文化为用将更能澄清人的思想格局而回归简洁、宽广的理论状态。另有一些不足之处,如书中引用资料过多、过杂而略显重复,有些说法较突兀,如古代炼丹术与近现代化学革命、化学科学的关系等问题,有些观点彼此冲突抵触,如传统思想文化中以儒为主、道为辅和儒道并行及儒道互补等看法。但瑕不掩瑜,它从中国古代社会传统中一种颇具代表性的思想文化类型即道家思想文化入手,翔实考察和整体阐明了其精神传承、历史转变与社会依托的理论形态及实践价值。

[1]崔大华,等.道家与中国文化精神[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道家原理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了解咳嗽祛痰原理,有效维护健康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平均场正倒向随机控制系统的最大值原理
拿出精神
漫画道家思想
化学反应原理全解读
漫画道家思想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