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代道举述论

2014-04-10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2期
关键词:道德经道教

许 美 惠

(陕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道举是唐代科举取士的一科。唐代科举分常科和制科两种。常科,顾名思义,就是国家按照规定在一定时间内正常进行的考试。制科,是皇帝根据所需临时设置的科目,主要选拔有针对性的人才。常科科目,据《新唐书·选举志》载:“其科之目,有秀才,有明经,有俊士,有进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有一史,有三史。有开元礼,有道举,有童子。”[1]1159道举乃是常科中的一科,它是以道教经典的学习而参加科举考试进入仕途的一种方式。开元二十九年(741)唐玄宗设立崇玄学,首开道举,将对道教经典的研习考试纳入国家抡才大典,作为科举考试中的一个科目,成为一条入仕途径。这是唐代实行推崇道教政策的产物,对唐代道教及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目前,对于科举制的研究有很多,但是对科举中道举一科的重视还不够。文章拟就道举相关问题进行论述,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一、道举产生的背景

唐朝统治者推行宽松包容的宗教政策。有唐一代,佛教、道教、三夷教等宗教都有长足的发展。但是,为什么只确立了以道教经典为内容的道举而非其他宗教?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笔者认为,道举之所以出现,与唐代崇尚道教的政策息息相关,择其要者,盖有四端。

首先,尊崇道教,以老子李聃为祖,进而抬高李唐皇室的门第。唐朝建立之初,虽然魏晋时期许多世家大族趋向衰败,门阀制度荡然无存,但是社会上重视门第的观念犹在。李唐先世杂有胡人血统,虽自述其为西凉李暠之正支后裔,但据陈寅恪先生考证,“李唐先世若非赵郡李氏之‘破落户’,即是赵郡李氏之‘假冒牌’”[2]194。李唐皇室为了抬高自己的政治地位,认老子李聃为始祖,“老君是朕先君。尊祖重亲,有生之本”[3]10373。而道教又是托名传于老子,“道本玄元皇帝之教”[4]467。因此,唐朝统治者大力提倡道教,并且以道教为国教,从而达到抬高自己政治地位和神化皇权的目的。高祖武德八年(625),先后颁布了《先老后释诏》和《问佛教何礼仪诏》[3]10373,确定了道教第一的地位,奠定了道教在唐代的国教地位。

其次,道教为李唐皇室的建立和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隋末唐初,群雄逐鹿,反隋力量四起,河北有窦建德,山东有翟让、李密,江淮有杜伏威,洛阳有王世充等势力,李渊集团只是众多反隋力量中的一支。为了扫除群雄,重建统一,李唐积极争取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包括宗教。道教在此时也大造舆论,当时出现的“李氏当为天子”[5]5695等道教的谶纬传说也对李唐建国起到了一定的宣传和推动作用。一些道教徒更是直接参与了李渊进兵关中的行动,如楼观道士岐晖将观中粮资尽数送给平阳公主的部队,而且改名岐平定,发道士八十余人,向关接应。此外,经过隋末战乱,唐朝建立之初民生凋敝、经济衰败,人们迫切需要消除战乱、休养生息,道家无为而治的方针正适应当时社会的普遍心理。因此,唐初统治者采用道家无为清静的思想,采取了一系列与民休息、恢复生产、安定社会的措施,迅速稳定了政权,获得了民众的支持。

再次,政治统治的需要。道教所蕴含的“南面之术”是各个朝代统治者所倡导和追求的。唐玄宗曾说:“道者玄妙之宗,德为教化之本,讲讽微旨,稽详秘文,庶无为而政成,不宰而物应。”认为治国理政“必先正其心,深思逮于遐迩,务惟齐俗,亦欲申于兆庶,必若同归清净,共守玄默”[6]590。清楚说明了唐朝统治者对道教治国之术的推崇。因而收揽更多的道学人才进入统治阶级为其服务便成为当务之急。确立以道教经典为主要内容的道举正符合统治者之意愿。

最后,与唐代统治者的个人宗教喜好密切相关。道教倡导的长生之术符合帝王追求长生、延长统治的心理。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其众多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相一致,使得道教在唐代颇受上层统治阶级的欢迎,历代统治者都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推动道教的发展。而道举作为科举的一种科类,能为统治者选拔更多的道教人才,它的产生便不难理解。

道举的产生是经过一个逐渐发展过程的,唐高祖、太宗都把道教排在三教之首。高宗继位后继续推崇道教,乾封元年(666)二月“幸老君庙,追号曰太上玄元皇帝,创造祠堂;其庙置令、丞各一员”[7]90,追尊老子为皇帝。“上元二年(675),加试贡士《老子》策,明经二条,进士三条。”[1]1163仪凤三年(678)再次下诏:“自今以后,《道德经》并为上经,贡举人皆须兼通。”[7]918从中可以看出,此时《道德经》已经被纳入科举考试的内容。玄宗朝崇道之风甚盛,玄宗崇道正如李邕所说“陛下尊崇圣祖,肃恭道教”[8]13。他多次下令修缮玄元皇帝庙,并数次为玄元皇帝上尊号。玄宗还亲自注释《道德经》,为士人学子提供统一的标准,书成后,“敕令士庶家藏《老子》一本,每年贡举人,量减《尚书》、《论语》一两条策,加《老子》策”[9]1631。到开元二十九年(741)①,唐玄宗“始于京师置崇玄馆,诸州置道学,生徒有差,谓之‘道举’。举送、课试与明经同”[10]356,并且玄宗“亲自策之,达者甚众”[3]9716。崇玄学的设置将道教经典的研习作为一个独立的科目纳入国家选拔人才的科举考试之中,标志着道举的正式诞生。

二、道举的形式与内容

关于道举考试的形式,《通典·选举三》云:“举送课试,与明经同。”说明道举考试和入仕程序大体与明经相似。据《新唐书·选举志》载,明经考试“先帖文,然后口试,经问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1]1161,分上上、上中、上下、中上四等及第,其官秩品级分别为从八品下、正九品上、正九品下、从九品上[1]1173。道举程式与明经相同。所谓贴文,就是考官把考生所习经文贴盖数字或数句,令考生补全,“帖经者,以所习经掩其两端,中间开唯一行,裁纸为帖,凡帖三字,随时增损,可否不一,或得四、得五、得六者为通”[10]356;口试即是考官根据所习经文提出问题,考生根据问题说出其上下文或是前人对经文的注疏;而时务策就是考官根据当前时务提出策问,考生以书面形式进行答对。

道举的考试内容主要是道教经典。开元二十九年正月三日,“令学生习《道德经》、《庄子》、《文子》、《列子》”[9]1324。天宝元年(742)二月,玄宗诏令:“玄元皇帝升入上圣。庄子号南华真人,文子号通玄真人,列子号冲虚真人,庚桑子号洞虚真人。改《庄子》为《南华真经》,《文子》为《通玄真经》,《列子》为《冲虚真经》,《庚桑子》为《洞虚真经》。”[7]926崇玄学生亦合读《洞灵真经》,合称五经。“(天宝)十三载十月十六日,道举停习《道德经》,加《周易》,宜以来载为始。”[9]1660道举关于经典的学习,前后有所变化,但是变化很小,主要还是围绕道教经典,为统治阶级选拔道学人才。

由于当时统治者推崇道教,急于选拔道学人才,因此对道举的控制相对明经较松。《唐会要》记载:“(天宝)二年三月十六日制:‘崇玄生试及帖策,各减一条。三年业成,始依常式。’(天宝)七载五月十三日,崇玄生出身,至选时,宜减于常例一选,以为留放。”可见,通过道举进入仕途不失为一个捷径,唐代有很多通过道举进入仕途的人,比如独孤及“天宝末,以道举高第补华阴尉,辟江淮都统李峘府,掌书记”[1]4990-4991,元载“少孤,既长,嗜学,工属文。天宝初,下诏举明庄、老、列、文四子学者,载策入高第,补新平尉”[1]4711等。道举作为一种制度,把道教经典的研习纳入到科举制中,有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为统治者吸收了大量人才。

三、道举实施情况

道举开创于唐开元二十九年,在实施过程中,无论是其内容还是其形式都有所调整。玄宗朝后,开科反复,直到五代后唐时才最终敕令废除。

玄宗一朝道举最为兴盛,作为常科每年举行。晚唐人高彦休在《唐阙史》卷下“太清宫玉石像”条中说:“明皇朝,崇尚玄元圣主之教,故以道举入仕者岁岁有之。”[11]50“天宝元年四月三日敕:‘自今以后,天下应举,除崇玄学生外,自余所试《道德经》,宜并停。仍令所司更别择一小经代之。’其年,加《尔雅》,以代《道德经》。”[9]1627为了突出道举的地位,取消了除崇玄生之外策试《道德经》的规定。天宝十三载,道举停《道德经》而加《周易》,在经典、理论上提高了道举入仕的层次。

道举取士,除了崇玄生考试之外,也听任自举。玄宗《天宝七载册尊号赦》载:“道教之设,风俗之源,必在弘阐,以敦风俗。须列四经之科,冠九流之首,虽及门求进,颇有其人,而观奥穷微,罕闻达者,岂专精难就,为劝奖未弘。天下诸色人中,有通明《道德经》及《南华》等四经,任于所在自举,各委长官考试申送。其崇玄生出身,自今已后,每至选宜减于常例一选,以为留放。”[12]53

安史之乱爆发后,“学校益废,生徒流散”[1]1165,科举取士不能正常进行,崇玄学和道举也受到很大的影响。当时国家动荡,兵戈未息,唐王朝面临着平定安史、恢复典制的任务,需要贤良方正、经国济世之臣。肃宗宝应二年(763),礼部侍郎杨绾上奏曰:“并近有道举,亦非理国之体,望请与眀经、进士并停。”[7]3432六月二十日道举敕停。七月二十六日礼部奏请:“道举就停,其崇玄生望付中书门下商量处分。”[9]1661道举停办。但时隔不久即代宗大历三年(768)七月,“增置崇玄生员,满一百”[9]1661。崇玄生员得到充实,道举也得到恢复,并参与官吏铨选②。唐德宗“建中二年(781)二月,中书门下奏:‘准制,崇玄馆学生试日,减策一道者。其崇玄馆附学官见任者,既同行事,理合霑恩。惟策一道不可,更减大义两条。’从之”[9]1661。可见,道举不仅得到恢复,而且崇玄生还一如既往以其优越地位享受特殊待遇。宣宗大中十年(856),中书门下认为,道举、明算、童子等九科,“近年取人颇滥,曾无实艺可采,徒添入仕之门。须议条疏,俾精事业”,奏请“其前件九科,臣等商量,望起大中十年,权停三年”[7]634。宣宗从之。宣宗以后,唐王朝日暮途穷,农民起义、藩镇战争不断,政治形势恶化,道举自然也走向没落。

四、道举的作用和影响

道举将唐代尊崇道教的行为加以制度化、官方化,归根结底是唐朝统治者需要道教、需要道学人才为其统治服务。道举自玄宗朝产生,一直到唐末的一百多年里究竟有什么作用?对唐代政府、道教以及其他宗教又有什么影响?下面试对这一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第一,道举最大限度地提高了道教的地位。唐代是一个兼容并包的社会,对宗教采取宽容态度,景教、三夷教等外来宗教也得到了传播和发展,尤其是佛教在这一时期已经受到不只是群众还有统治阶级的广泛欢迎。而道教作为本土的宗教,在理论建制、普及程度等方面都不如佛教。唐代以道教为国教,且高祖、太宗建国之初即定道教处于佛教之上,抬高了道教的政治地位。一方面,统治者崇尚道教,支持道教的斋醮活动、修建道观等措施,也扩大了道教的社会影响;另一方面,崇玄学以《道德经》、《庄子》、《列子》、《文子》、《庚桑子》等道家经典为主要内容,道举的设立推动了对道教经典的整理、注疏和传播,也推动了社会上学习道教经典的热潮;此外,道教在与儒释的多次论衡中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自己,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这对道教的发展无疑有重大作用。

第二,扩大了唐朝统治基础,进一步巩固了封建统治。道举选拔了大量优秀道学人才进入仕途,为一些“中小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进入仕途增加了一条门径”[13]114。除上面提到的独孤及、元载外,还有李公受,“生而聪迈,十六以黄老学一举登第,十八典校宏文”[3]5293;李栖桐,钱起有《送李栖桐道举擢第还乡省侍》诗载:“几年深道要,一举过贤关。”[14]2639清代学者王鸣盛认为,“道举,仅玄宗一朝行之,旋废”[15],这是不准确的。道举相对于进士等科,中第较为容易,并受唐代帝王的推崇,成为一般士人进入仕途的一条途径,学有专长的士人由此途入仕,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第三,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人的宗教观念和思想。统治阶级大力提倡道教,道举以道家经典为主要内容,士庶自然研习,举子们必定是人手一册。不管是上元元年(674)武则天上言的“诏令王公以下皆习《老子》”[5]6374,还是开元二十一年(733)玄宗“敕令士庶家藏《老子》一本”,都随着崇玄学的设立和道举的开科,极大地激起了社会上学习道家典籍的高潮,促进了道教经典和思想的传播,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道教的信仰群体。

第四,对后世影响深远。道举在唐玄宗时期最盛行,安史之乱后,由于政局不稳,道举虽有恢复,但时断时续,其对社会的影响已大不如前。但是查阅后世史料可以发现,在宋代,崇道风气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北宋崇道风气最盛的时期——徽宗时期,徽宗听从林灵素之建议,仿照唐玄宗重置道学。政和八年(1118)下诏在各州县设置道学,所学内容以《黄帝内经》、《道德经》为大经,《庄子》、《列子》为小经,并兼习儒书《周易》、《孟子》等。州县学道之士,初入学为道徒,试中升贡,同称贡士,到京入辟壅,试中上舍,并依贡士法[16]865。并于诸州添置道学博士。可见唐代崇道风气及道举设立影响之深远。

总之,道举作为唐代崇道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直接为巩固皇权、维护李唐王朝服务的。道举的设立和实施对唐代道教的发展及后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中国古代科举发展史上,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值得深入研究。

注释:

①关于道举的开科时间,史学界有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是在开元二十九年(741),也有人认为是在天宝元年(742)。笔者认为道举作为科举考试的一个独立的科目来选拔人才,是在开元二十九年制举。据《唐会要》载,天宝元年正月,中书门下奏:“今冬崇玄学人望其准开元二十九年正月制考试。”玄宗从之。可见,开元二十九年崇玄学就已经设立,玄宗首开道举制举。综合《新唐书·选举志》、《资治通鉴》、《唐会要》、《册府元龟》等史料分析,道举正式开科应在开元二十九年。

②《唐会要》卷75《冬集》载,大历十三年敕:“自今已后,礼人及道举、明法等有试书判稍优并荫高及身是勋官三卫者,准往例注冬集,余并授散。”

[1]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3]董诰,等.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

[4]李林甫,等.唐六典[M].陈仲夫,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2.

[5]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6]王钦若.册府元龟[M].北京:中华书局,1960.

[7]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8]李邕.李北海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9]王溥.唐会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10]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8.

[11]高彦休.唐阙史[M]∥鲍廷博.知不足斋丛书.北京:兴中书局,1964.

[12]宋敏求.唐大诏令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8.

[13]王永平.论唐代道举[J].人文杂志,2000(2).

[14]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15]王鸣盛.十七史商榷[M].上海:上海书店,2005.

[16]佚名.宋大诏令集[M].司义祖,整理.北京:中华书局,1962.

猜你喜欢

道德经道教
What Does ChatGPT Say:The DAO from Algorithmic Intelligence to Linguistic Intelligence
康瑞功作品选
《道德经》的“中和”思想探究
西夏道教补议
杜诗中的道教法术与杜甫的宗教观
试论《水浒传》的道教思想
《道德经》中的领导智慧
《道德经》“鸡犬之声相闻”与《桃花源记》“鸡犬相闻”
近现代温州道教的组织性
道教“师道”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