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围城》语用模糊语的认知阐释

2014-04-10宋改荣曹美燕

关键词:方鸿渐围城小姐

宋改荣 曹美燕

(西安理工大学 人文与外国语学院,陕西 西安710054)

《围城》语用模糊语的认知阐释

宋改荣 曹美燕

(西安理工大学 人文与外国语学院,陕西 西安710054)

语用模糊作为说话人主观上有意使用的一种语用策略在文学作品中常常出现。作为目前认知语言学中两大影响力深远的语用推理理论,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和概念合成理论(Concept Blending Theory)在解读语用模糊现象中各有千秋,然而单一理论在解释语用模糊现象认知过程时仍不够全面,不够深入。故此文从两理论的互补结合角度来分析《围城》中的语用模糊现象,多角度形象阐释语用模糊的认知机制和心智空间的整合过程,以让读者从中感受《围城》中的语言魅力,藉此深化对其中人物的认识。

语用模糊;关联;概念合成;《围城》

1 引言

语用模糊指的是说话人在特定语境或上下文中使用不确定的、模糊的或间接的话语向听话人同时表达数种言外行为或言外之力这类现象(J.Thomas 1991,俞东明1993)[1]。这个定义是从说话人角度提出的,是说话人主观上有意使用的一种言语策略。

对于言语交际中的对话分析,学者们主要是从说话人角度进行的,而语用模糊理论中的话语分析,不仅从说话人角度进行,而且还从听话人的角度进行,并且考虑听话人对话语产生的反馈。说话人、听话人在言语交际中的角色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相互转换的,这也恰恰表明言语交际是一个动态过程。俞东明(1993)把语用模糊划分为四大类:1)多重语用模糊;2)双重或数重语用模糊;3)条件性的双重言外行为;4)语篇性语用模糊。《围城》是一部家喻户晓的小说,小说中各种幽默风趣、极其讽刺力的对话,是研究语用模糊现象的宝贵素材。小说中语用模糊语的使用,使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刻画更加细致到位、人物个性的表现更加栩栩如生。

近年来对语用模糊的研究可以分为几类:如把语用模糊纳入顺应理论框架,作为语言结构和语境之间的动态顺应来讨论;再者从言语交际的角度把语用模糊的使用看作是一种语言策略来研究;还有把语用模糊运用在应用文写作中角度来作为研究的。丁晓君(1999)从言语行为理论,及语用模糊如何在文学文本中的显现的角度,对《围城》对话中的语用模糊现象进行过研究。学者们从各个角度分析都各具特点,独树一帜,然而随着语用学的发展进入多学科的研究阶段,从关联理论与概念合成理论两理论互补结合来研究语用模糊语的并不多。国内学者主要有朗天万、蒋勇(2002);蒋勇、马玉蕾(2003)从两理论整合性角度对幽默言语进行了研究。而学者们大多从理论角度进行了研究,语料单一,而从语篇整体分析很少。本文作者试图从两理论互补结合来解读小说对话中的语用模糊语,以期让读者从更多的角度深化理解人物。

2 关联理论(RT)和概念合成理论(CBT)的互补结合

2.1 CBT对RT的补充

RT主要研究了听话人的推理过程,但未能解释出言语信号究竟如何引导和激活认知者的概念结构。RT仅停留在阐释抽象的语用推理总体原则和规律上,未能给出一套具体完整分析概念整合的理论方法,也不适应分析较长语篇。Famp;T用多个心理空间的概念的映射和复合来具体分析语用推理步骤,给RT的可形式化操作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2]再者,RT更多地注重阐释听话人的语用推理过程,探讨说话人的言语策略较之少些。CBT能弥补RT在这方面的不足。

2.2 RT对CBT的补充

如果仅从言语明示的数个显性输入空间的复合来讨论概念的跨空间复合,那么CBT仅能解释个别言语案例,对广泛的言语现象的阐释不具有普遍性。尽管Famp;T等给出了很多种例子,但是数个显性输入空间相复合的情况毕竟只是言语交际的个别现象,对于大多数的隐性输入空间信息,CBT仅具有局部的阐释力,而RT的关联原则使其阐释力具有普遍性和广阔性。要将CBT用于解释广泛的言语现象,则必须将它归入RT的系统中进行拓展,从显性空间信息和隐性空间信息的复合来综合看待语用推理过程。[3]

RT和CBT都强调认知者的在线推理过程,认为言语理解是对明示信息和隐含信息的推理合成过程。[4]尽管两理论在解释语用现象上是各具优势,而RT和CBT的互补,使两论合力后更具阐释力:RT需要借助CBT的分析手段,用概念的跨空间映射(对应、匹配)、投射和整合来揭示言语者的联想和推理过程,而CBT需要引入RT的关联原则来支撑指导概念的跨空间映射和整合过程。

3 从关联理论(RT)和概念合成理论(CBT)互补结合来解析《围城》中语用模糊语

本文采用俞东明(1997)划分的语用模糊四大类型分别来解析对话中的语用模糊语。

3.1 从RT和CBT互补来解析多重语用模糊

多重语用模糊,即说话人在同一话语中对不同的听话人表达其不同的言外行为。这类语用模糊现象是发生在有两人以上参加的言语交际中。[5]

例1 “这船真像个摇篮,人给它摆得迷迷糊糊只想睡。”“那么,你就是摇篮里睡着的小宝贝了。瞧,多可爱!”苏小姐说。(钱钟书《围城》,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p4。下同此书)

在这一对话中,鲍小姐因说自己睡得像木头,又觉得形容得不妥当,解释道船摆得像个摇篮,而苏小姐与孙太太在上文中对鲍小姐的一番品头论足之后,回应对话时苏小姐采用多重语用模糊的策略,对不同的人表达了不同的言外之力。在该对话中,形成两个输入空间。输入空间一是指人们对“摇篮中熟睡的婴儿”这一偏正短语的普遍认知理解;在听完说话人苏小姐的话语之后鲍孙二人这时根据语境各自形成的认知语境可被看做是另一个输入空间。同时,受话人鲍小姐、旁听人孙太太在推理话语含义时都是以关联为前提的,两个输入空间映现,投射出不同的空间,即类属空间。类属空间是鲍小姐将自己与偏正短语摇篮中的婴儿这一可爱角色与自身进行匹配,认为宝贝指的是自己,及孙太太与苏小姐在上文一番谈论后头脑中所形成的在该语境中对这一偏正短语的特有认知理解。新显结构形成的整合空间信息是鲍小姐把话语理解为由衷的欣赏与赞美,但孙太太则把此话理解为讽刺与挖苦,同一话语使受话人鲍小姐与旁听人孙太太在解读话语时产生了不同的理解,成功地达到与鲍、孙不同的交际目的。

3.2 从RT和CBT互补来解析双重或数重语用模糊

双重或数重语用模糊,即指一话语对同一位听话人表达两个或两个以上,有时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言外之力。[6]

例2 明天他到苏家,唐小姐已先到了。他还没坐定,赵辛楣也来了,招呼后说:“方先生,昨天去得迟,今天来得早。想是上银行办公养成的好习惯,勤勉可嘉,佩服佩服!”“过奖,过奖!”(p24)

赵辛楣是苏小姐的追求者,但苏对方鸿渐深有好感,赵把方当作情敌。在前一天的见面中苏对方的态度明显好于对赵的态度,对方鸿渐更是处处维护,表现出强烈的爱慕之情。让赵辛楣甚是嫉妒,因此在第二天的见面中,赵采用了双重语用模糊语,对同一听话人方鸿渐所说的话,表达了嫉妒、讽刺、不齿、挑衅等多重含义。在该对话中,输入空间一指的是,人们在头脑中形成的对“银行职员”的认知域,它包括银行工作人员,银行,早到晚归、勤勉努力的工作态度。另一输入空间是在赵辛楣眼中方到苏家做客时“客人”的认知域,它包括客人,主人,客人到主人家做客时所表现的态度。类属空间中的元素是这两个输入空间元素的概括与抽象,两输入空间投射到第三方类属空间时,是依照认知域的最大关联原则,它们是:事件人物(银行职员、客人),事件发生地点(银行、苏小姐家),事件性质(工作、做客)和人物态度(勤勉努力、积极主动)。在“四空间”模式对双重模糊语的解读中,两个输入空间是以类属空间为基点进行跨空间映射与整合,因而输入空间一中的“银行职员”与输入空间二中的“客人方鸿渐”相对应,“银行”和“苏小姐家”相对应,“工作”和“做客”相对应,“勤勉努力”与“积极主动”相对应,在合成空间中通过“组合、完善、扩充”这三个彼此相联的心理认知过程的相互作用而产生新显结构——赵认为方到苏家做客如同上班一样早到迟走,表现得过度积极殷勤,令人生厌。表面是对方鸿渐工作态度的认可赞美,实则是对方鸿渐的嫉妒、不齿,甚至是挑衅。新显结构的产生过程,即是表达了两种言外之力。

3.3 从RT和CBT互补来解析条件性的双重言外行为

条件性的双重言外行为与言语行为实现的恰当条件的建立有关,如果有条件X,就会出现Y;如果没有条件X,就会出现Z。如果条件X是真实的,那么言外行为Y就成立,如果条件X不存在,那么Z就应是言外行为。[7]

例3 忽然鸿渐摸着头问:“辛楣,我今天戴帽子来没有?”辛楣愣了愣,恍有所悟:“好像你戴了来的,我记不清了——是的,你戴了帽子来的,我——我没有戴。(p204)

赵、方受邀到汪先生家做客,出于热心,汪太太给二人做媒,介绍了同事范小姐和刘小姐。饭后四人同行,在途中范遗忘了手袋,范对赵深有好感,故此借机让赵陪她去拿回手袋,而赵很尴尬。这时,方为了替赵解围,二人巧妙地使用了条件性双重言外行为,条件X是指自己确实戴帽子,但帽子落在汪先生家,结论Y产生的言外行为是方势必会回去取帽子,顺便将范的手袋取回,成功地避免了赵范二人独处的尴尬处境。如果条件X没有成立,即方没有戴帽子,但赵提示说自己戴帽子了,为了打消心中的疑惑,就会出现结论Z所产生相应的言外行为:方回去取帽子,自然没有拿到帽子,而顺利地取回范的手袋,这一行为只能说明方赵二人记性差。在该例中,输入空间一是一个典型的二值逻辑命题,原命题若X则Y,否命题为若非X,则非Y,即Z。输入空间二是在当时的语境对话中,赵、方的言语真值,及方的行为活动。两输入空间投射到第三方类属空间时,依然遵循认知域的最大关联原则。它们是,条件X戴帽子为真,结论Y是产生的动作行为,回去取。条件X戴帽子非真,结论Y非真,得出结论Z,方赵二人记性不好。在合成空间中通过三个彼此相联的心理认知过程的相互作用而产生新显结构——不管条件X成立与否,产生的行为结果都是方回去取帽子的行为,从而巧妙地帮赵解了围。

3.4 从RT和CBT互补来解析语篇性语用模糊

语篇性语用模糊,这种语用模糊是在语篇层次上,而不是话语层次上,听话人很难辨明话语中究竟表达的是何种以及几种言外行为/言外之力。[8]说话人的真实意图不能让听话人一下子就明白,随着话语的进展才能逐渐明朗。

例4 李梅亭脸色白了一白,看风便转道:“你最喜欢说笑话。别扯淡,讲正经话,你什么时候请我们吃喜酒啦?”鸿渐道:“到时候不会漏掉你。”孙小姐迟疑地说:“那么咱们告诉李先生,——”李梅亭大声叫,陆子潇尖声叫:“告诉什么?订婚了?是不是?”孙小姐把鸿渐勾得更紧,不回答。那两人直嚷:“恭喜,恭喜!孙小姐、恭喜!是不是今天求婚的?请客!”强逼握手,还讲了许多打趣的话。(p218)

孙方二人在学校遇到李梅亭和陆子潇,李陆二人出于疑心与嫉妒,追问一系列的问题,来猜测孙方二人的关系。孙在此处采用了语篇性语用模糊语,回答道,“那么咱们告诉李先生,——”。这半句话,表面上是面临李的追问紧张得欲言又止,可实际上这半句话传达的信息很模糊,既可指承认了二人的关系,也可指否认二人的关系。依照李、陆二人听来,这半句话暗示他们之间的关系,因此,李、陆二人立刻判断他们已经订婚了。在这一对话中,输入空间一是人面对一系列尴尬的追问时,为了避免矛盾、冲突,对问题作出回答的话语集合。输入空间二指的是在面对李的追问之下,孙的话语反应如何。在对话中,听话人遵循了关联的交际原则假设孙的话语与其行为本身具备最佳的关联性。使其第三类属空间作为两个输入空间的基点。它们是话语情境(一系列追问之下)、交际目的(避免冲突或尴尬)、采用策略(使用模棱两可的模糊语)。经过三个空间信息的加工合成,得出的新显结构为:孙并没有把话说满,话中暗含多种含义,可随着方的在场反应来理解。方当时也并没有否认,故李、陆随着话语的不断进展,推断出两人的关系——恋人关系。然而,孙和方当时还不是恋人,但她利用周围人的猜忌与敌意,只用这含义模糊的半句话就实现了一个宣告的言外行为,最终使方鸿渐身陷与之订婚的责任与义务之中。

4 小结

通过从RT和CBT角度对上文中不同类别的语用模糊语的分析,可以得出两理论的整合互补在阐释语用模糊方面更具有说服力。然而,一方面,概念合成理论依然需用关联理论的最佳关联原则来判定哪些显性信息应该使用,哪些在语境中隐形信息又该如何发掘,显性隐性信息的加工处理至关重要。另一方面,作为人类交际的基本规律——寻求最佳关联尚需概念合成理论来把其所阐释的语用推理原理标准精确化和统一化。

[1]Sperber,D.Wilson,D.Relevance:CommunicationandCognition[M].Oxford:Blackwell,1986/1995.

[2]Thomas,J.A.MeaninginInteraction:AnIntroductiontoPragmatics[M].London:Longman,1995.

[3]Fauconnier,Gilles Mark Turner.TheWayWeThink[M].NewYork:Basic Books,2002.

[4]俞东明.语法歧义和语用模糊对比研究[J].外国语,1997(6):98-99.

[5]俞东明.语用模糊、会话策略与戏剧人物刻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5):379-384.

[6]林波.语用模糊的动态初探[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0,13(4):28-31.

[7]蒋勇,马玉蕾.SB与RT的整合性研究[J].外语学刊,2003(1):31-36.

[8]张慧芳.《红楼梦》对话之语用模糊的动态认知解析[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37-40.

[9]丁晓君.《围城》对话的语用模糊现象[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5):139-142.

[10]岑群霞.中国语用模糊研究20年述评[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8(4):65-69.

[11]张辉,杨波.心理空间与概念整合:理论发展及其应用[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1):7-14.

A Cognitive Interpretation of Pragmatic Ambivalence inFortressBesieged

Song Gairong Cao Meiyan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Foreign Languages, X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Xi’an, Shaanxi 710054)

Pragmatic ambivalence, a pragmatic strategy intentionally adopted by the speakers, commonly appears in literary works. Relevance Theory (RT) and 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 (CBT), the two influential pragmatic inference theories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have their own merits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pragmatic ambivalence; however, one single theory is not comprehensive and deep enough to be taken in the cognitive interpretation of pragmatic ambivalence. Therefor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agmatic ambivalence by complementing the two theories to obtain all-round and vivid interpretations of pragmatic ambivalence cognitive mechanism and mental space integration process in order to make readers enjoy the charm of the language inFortressBesieged, thereby deepen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haracters.

pragmatic ambivalence; relevance; conceptual blending;FortressBesieged

2014-10-08

宋改荣(1962-),女,陕西西安人,西安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曹美燕(1988-),女,山西忻州人,西安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H030

A

1008-293X(2014)06-0081-04

(责任编辑张玲玲)

猜你喜欢

方鸿渐围城小姐
蛇舌草小姐要改名
《围城》围住的从来都是心
巨婴,方鸿渐的真实面目
缺牙小姐
年少莫学方鸿渐
“等一下”小姐
“围城”内外
浅谈《围城》中方鸿渐的围城人生
浅谈《围城》中方鸿渐的围城人生
“围城”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