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诗歌中的“越商”
2014-04-10任桂全
任桂全
(绍兴市地方志办公室,浙江 绍兴312000)
唐宋诗歌中的“越商”
任桂全
(绍兴市地方志办公室,浙江 绍兴312000)
越人经商历史悠久,文献中最早以“越商”相称的是唐代韩愈的《送僧澄观》一诗。唐宋诗歌中的越商,打鼓发船,远离家乡,将越盐、越绫、越罗、越瓷等商品营销各地,又将各地的奇珍异货不远万里带回家乡。商品的千姿百态,商旅的千辛万苦,商海的千变万化,练就了越商开拓、坚定、灵活的营销理念和勇往直前的竞争意识。
越商;越州;唐宋诗歌
越商是唐宋时期的一支由越人组成并活跃在全国各地的商品营销队伍,与同时期的“胡贾”“巴贾”“晋商”“闽商”一样,是当时全国主要商帮之一,足迹遍及大江南北。
越人经商历史悠久。越国大夫计倪的商品流通理论,范蠡的经商实践,对后世越人的商品生产和流通影响很大。六朝时期的会稽城乡,商贸活动十分活跃,史称这里“民物殷阜”“邸舍相望”[1],山阴道上“征货贸粒”“商旅往来”[2],被视为“百度所资,罕不出自”[3]的富庶之地。《隋书·地理志(下)》说会稽等郡“川泽沃衍,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故商贾并辏”。[4]唐代王师乾也有同感,他在《王右军祠堂碑》中说:“瓯越奥区,地惟关辅,浙河襟带,秦岭股肱,士女殷繁,商贾联槅。”[5]从“商贾并辏”到“商贾联槅”,均言当时越州商贾之多,影响之大。
然而,这支长期活跃在商品流通领域且人数可观的商贾队伍,却没有相应的集体称呼。直到中唐时,名称终于出现了,这就是“越商”。这个在越州商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出现的具有越地经济标志意义的名称,最初写入唐诗的,是诗人韩愈的《送僧澄观》,诗中写道:
浮屠西来何施为,扰扰四海争奔驰。
构楼架阁切星汉,夸雄斗丽止者谁?
僧伽后出淮泗上,势到众佛尤恢奇。
越商胡贾脱身罪,珪璧满船宁计资。
清淮无波平如席,栏柱倾扶半天赤。
火烧水转扫地空,突兀便高三百尺。
影沉潭底龙惊遁,当昼无云跨虚碧。
借问经营本何人,道人澄观名籍籍。
……[6]
韩愈既无经商阅历,亦未到过绍兴,何以对越商感兴趣?这显然与诗题中的澄观有关。澄观(738-839)是俗姓夏侯的山阴人,是佛家公认的华严四祖,常入宫殿讲授华严法界宗旨,被礼为“教授和尚”,赐以“僧统清凉国师”,深受唐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尊重,朝臣亦乐与之往来,韩愈即为其中之一。韩诗所谓“僧伽后出淮泗上”,指的就是澄观在淮北泗州(今宿迁)建造“僧伽塔”一事。从韩诗小序得知,僧伽是唐高宗龙朔年间(661-663)的西来和尚,曾在淮北建成“普光王寺”。僧伽示寂后,澄观邀请同乡越商和北方“胡贾”捐资,以“珪璧满船”的巨资建成此塔。僧伽塔落成时,恰好韩愈也因讨伐藩镇来到淮北,再次与澄观相逢,并以诗相贺。
唐代越州城乡经济繁荣,农民种田有余粮,妇女纺织有余布,给商品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许多农民、手工业者,由于不堪赋税重负,纷纷弃农经商,加入“贾客”行列,从事水路长途商品贩运,以致出现浙东河道拥堵的现象。《太平广记》的一则记载说明了这一点:
至贞元中,(萧)洞玄自浙东抵扬州,至庱亭埭,维舟于逆旅主人,于时舳舻万艘,隘于河次,堰开争路,上下众船相轧者移时,舟人尽力挤之。[7]
从浙东到扬州的运河上“舳舻万艘”、前后鱼贯、争相拥挤的情况看,当时越州从商人员,完全可用“成千上万”来形容。在众多的越商中,不少以贩盐为主,长期在外,连户籍都没有。这种情形在张籍《贾客乐》中有反映:
金陵向西贾客多,船中生长乐风波。
欲发移船近江口,船头祭神各浇酒。
停杯共说远行期,入蜀经蛮谁离别。
金多众中为上客,夜夜算缗眠独迟。
秋江初月猩猩语,孤帆夜发潇湘渚。
水工持楫防暗滩,直过山边及前侣。
年年逐利西复东,姓名不在县籍中。
农夫税多长辛苦,弃业宁为贩宝翁。[8]
诗中所谓“金陵向西”当指溯长江而上的商船,虽然这些商船来自东南各地,包括闽越商贾、吴越商贾,但在“船头祭神”却是一种越中风俗,这里显然是指越商的货船。而且从“姓名”句看,按唐朝律令,商人在县中是有户籍的,惟有盐商,在盐业实行专卖时不归县管辖,因此,“姓名不在县籍中”,当指盐商。这也符合越地实际,因为这里盛产海盐,运销海盐可能是越商的重要业务,人数亦或不在少数。当然,以盐商身份而经营其他如越绫、越罗、越瓷等商品的越商,应该也是很普遍的。
与张籍的《贾客乐》不同,元稹的《估客乐》是一首乐府诗,对包括越商在内的商人经商活动作了多方面的描述。他在当时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越州,先后任职八年,对越商的生活、经商、发迹、暴富以及窥测商机、勾结官府、偷税漏税等都有深入了解,虽然诗中涉及各地商帮,但他以越中商人生活为依据的作品中,很大程度上描述的是越商的经营思想和营销风格:
估客无住着,有利身则行。出门求火伴,
入户辞父兄。父兄相教示,求利莫求名。
求名有所避,求利无不营。火伴相勒缚,
卖假莫卖诚。交关但交假,本生得失轻。
自兹相将去,誓死意不更。亦解市头语,
便无邻里情。鍮石打臂钏,糯米吹项璎。
归来村中卖,敲作金石声。村中田舍娘,
贵贱不敢争。所费百钱本,已得十倍赢。
颜色转光净,饮食亦甘馨。子本频蕃息,
货贩日兼并。…… 大儿贩材木,
巧识梁栋形。小儿贩盐卤,不入州县征。
一身偃市利,突若截海鲸。钩距不敢下,
下则牙齿横。生为估客乐,判尔乐一生。
尔又生两子,钱刀何岁平。[9]
《估客乐》所描述的经商活动,折射出中唐时期越州等地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商人社会地位的变化情况。但对于商人,元稹所持的是批判态度,除了揭示其消极面外,对商人促进商品经济繁荣的积极作用却置于不顾,反映了元稹经济思想的局限性。
而晚唐诗人吴融的《商人》,则从另外一种视角,对越商寄予无限的关切与同情:
百尺竿头五两斜,此生何处不为家?
北抛衡岳南过雁,朝发襄阳暮看花。
蹭蹬也应无陆地,团圆应觉有天涯。
随风逐浪年年别,却笑如期八月槎。[10]
《商人》描写了越商走南闯北,随风逐浪,四处飘泊,难与家人团聚的流浪生活。诗人吴融的这种关切与同情,不仅因为他与越商同为越州山阴人,更因为他生活在民间,越商的艰苦奋斗和创业精神,是他的亲身感受,在情感上与元稹当然会有所不同。
对于越商敢作敢为的创业精神和竞争意识,唐宋诗歌中也有不同程度的反映。特别是北宋员外郎周紫芝,他在《观潮示元龙》诗中,把越商比作弄潮儿,高度赞扬了越商与巴贾的勇气和闯劲:
越山莽苍天山高,海门屹立通江涛。
江头久客归未得,来趁吴儿看晚潮。
潮头初来一线白,雪浪翻空忽千尺。
地中鸣角何处来,水上六花人不识。
惊涛倒射须臾空,千艘已落空濛中。
锦帆半臂浪花里,越商巴贾争长雄。
江湖险绝长如此,风静潮平亦何事。
人间万法有乘除,却遣风波在平地。[11]
诗中同时反映了越商以千艘商船,乘风破浪,参与市场竞争的壮观场面。而这种壮观场面,同样在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为越州知州的张伯玉笔下出现,他在《蓬莱阁闲望写怀》诗中写道:
画船雕鹢迅,绛袖绮霞翻。有意毕行乐,
无忧可莳萱。乡惟知俎豆,士亦贲丘樊。
巨舶联艘至,交衢百货蕃。敲冰成巧手,
织素竟交鸳。丽圃红柑亚,通畦紫芋蹲。
茶先春入焙,笋带雪粘盆。异萼随时坼,
清香触处喷。吴趋渐种蠡,楚些陋湘沅。
往事图难尽,前修孰可援……[12]
诗人在这里看到的是交通繁忙、巨舶联艘、百货汇聚、市场兴旺的繁荣景象。百货中有著名的敲冰纸、越罗及水果、蔬菜、茶叶、笋、花卉、海货等等。这些商品,有营销本地的,也有不少运销外地的,如陕西长安、河南开封、湖南湘潭、湖北襄阳等地,都是越商经常往返的地方。宋人王明清《玉照新志》卷三,对越商在汴京(开封)九市市面上的营销场面,有如下生动描述:
越商海贾,朝盈夕充。乃有犀象贝玉之珍,刀布泉货之通,冠带衣履之巧,鱼盐果蔬之丰,贸迁化居,射利无穷。[13]
越商源源不断地将越货运销全国各地,又将各地的珍奇异货贩运回家乡,而且“射利无穷”。但他们长年在外,四处飘泊,身在异乡,孤苦伶仃,在茫茫人海中不免感到孤独。这种身在异乡为异客的悲凉心情,在宋人乐雷发的《下摄市》诗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下摄市”是湖南湘潭的一个乡下小镇,在举目无亲的尘埃市井中,越商将淮盐浙楮(纸)运销到这里。乐雷发写道:
吟到湘潭一叶黄,贾胡踪迹正悲凉。
抱琴估酒异乡客,打鼓发船何郡郎?
楚女越商相杂沓,淮盐浙楮自低昂。
尘埃市井无人识,濯足江头望八荒。[14]
虽然商旅生活很枯燥,又单调,但越商的艰苦奋斗和发愤创业的精神,却在宋元的诗歌当中一直受到赞赏和颂扬。宋末,诗人元好问南逃途中,在襄阳城中遇上少年越商,便“相邀一醉楚楼中”,还写了《襄阳七绝句》,其中三首是:
江雨初晴江涨发,凉风吹水波浪开。
日暮津头闻打鼓,越商巴贾卸船来。
街头鱼米近颇贵,缩项长腰最可珍。
江东蓴鲈亦何好,能令张翰称达人。
襄阳城府自古雄,千甍万瓦当晴空。
短衣少年何处客,相邀一醉楚楼中。[15]
对商品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越商,不仅受到街头鱼米昂贵的襄阳人的礼遇,甚至还受到官方的肯定。江南西道提刑按察使胡祗遹的《题泛海图》诗中,就流露出一种对越商的敬佩之情:
越商巴贾锦帆开,异货奇珍万里来。
不羡黄梁梦中客,长途羸马满风埃。[16]
当然,唐宋诗人咏越商诗篇远不止这些,问题是诗人对越商为什么有这般浓厚兴趣,并作为咏越题材之一。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这些到过越州或者没有到过越州的诗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都与越商有过直接接触。韩愈没有到过越州,但他在与越僧澄观的交往中得知,越商曾以满船资财捐建僧伽塔。而许多到过越州的诗人,都是乘坐商船而来,可以说,他们最初接触的便是越州商人。如初唐诗人萧翼受唐太宗寻访王羲之《兰亭集序》之命,“改冠微服至洛阳,随商人船至越州”[17]。大量越州商船往返全国各地,既为唐宋诗人入越提供了交通方便,也为增进诗人与越商的交流提供了机会。
[1]蔡兴宗传[M]//宋书:卷五十七.
[2]顾宪之传[M]//南齐书:卷四十六.
[3][明]南齐竟陵王集[M].
[4]地理志(下)[M]//隋书:卷三十一.
[5][唐]王师乾.王右军祠堂碑[M]//会稽掇英总集:卷十七.
[6][唐]韩愈.送僧澄观[M]//全唐诗:卷三百四十三.
[7][宋]李昉.太平广记·神仙第一·萧洞玄[M].
[8][唐]张籍.贾客乐[M]//全唐诗:卷三百八十二.
[9][唐]元稹.估客乐[M]//元稹集校注:卷二十三.
[10][唐]吴融.商人[M]//全唐诗:卷六百八十四.
[11][宋]周紫芝.观潮示元龙[M]//太仓稊米集:卷二十四.
[12][宋]张伯玉.蓬莱阁闲望写怀[M]//会稽掇英总集:卷一.
[13][宋]王明清.玉照新志:卷三[M].
[14][宋]乐雷发.下摄市[M]//雪矶丛稿:卷三.
[15][金]元好问.襄阳七绝句[M]//中州集:卷七.
[16][元]胡祗遹.题泛海图[M]//紫山大全集:卷七.
[17][唐]何延之.兰亭始末记[M]//全唐文:卷三百一.
2014-09-25
任桂全(1945-),男,浙江绍兴人,绍兴市地方志办公室研究员。
G127
A
1008-293X(2014)06-0025-04
(责任编辑张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