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校养老保险改革的思考
2014-04-10陆英
陆 英
(苏州市职业大学 组织人事部,江苏 苏州 215104)
高校养老保险工作不仅关系到每位教职工的切身利益,同时也关系到学校自身的发展。不过,目前高校养老保险工作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现状不容乐观,必须加以改革,以适应新的发展形势的需要。
一、目前高校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
“养老保险”通俗地说,就是劳动者经过一生的辛苦劳动,到了丧失劳动能力后所得到的生活来源保证。从一定意义上讲,养老其实就是年轻一代来供养年老的一代,而每一代在供养上一代的同时,也就是在为自己的未来打基础。对于企业职工来说,只要一进入单位工作,就须缴纳社会保险(五险)。高等院校属于事业单位,就苏州市来说,2003年7月之前正式在编的高校工作人员,是不需要缴纳养老保险的,而2003年7月之后进入高校工作的人员就与企业职工一样需要缴纳养老保险了,缴纳的比例也和企业一样,缴纳的基数则根据个人的工资情况而定,并需每年申报。同样都是事业编制的高等院校职工,为什么有的人需要缴纳养老保险,有的人却不需要缴纳?
其实,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就已经建立起来了,最初企业和机关事业的养老保险缴纳和发放的办法是完全一样的。到了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一些变化,也就是将缴纳养老保险的人群根据其社会地位、职业等不同划分为四个层次,即:机关事业单位、城镇职工、农民工和农村社会养老。当时机关事业单位执行的是典型的现收现付的政策,退休金主要来源于税收,个人不需要缴纳任何费用;而企业城镇职工实行的是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退休金主要来源于个人及企业所缴纳的费用。这两种不同的缴纳形式导致了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待遇远远低于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养老保险待遇,而且差距越来越大。如今,高校的养老保险制度也面临改革的问题,主要原因就是经费来源存在问题,因为高校职工退休经费有一部分是来源于国家财政,而国家财政的投入在总体上是不足的,可是退休职工的收入在逐年增长,这就使各个高校的经费压力越来越很大。另外,相关政策规定,高校男职工的退休年龄为60岁,女职工的退休年龄为55岁,如今人均寿命已大大延长了,并且很多高校已实行了绩效工资,而绩效工资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大幅度提高离退休人员的工资待遇,这样就出现了离退休人员的待遇增长幅度超过了在职人员的情况,从而影响了高校在职教职工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还有一种情况,如上所述,由于2003年7月之前在高校工作的人员不需要缴纳养老保险,因此也就没有建立养老保险账户,所以当这一部分人员需要流动时,就出现了养老保险关系无法转移、无法衔接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的人才流动,使教师的权益受到了一定的损害。因此,从长远来看,高校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已势在必行。
二、高校养老制度改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首先,高等教育事业是一项伟大的事业,社会要尊重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在进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时应认真听取广大教职工的意见,要为他们的实际利益着想,以使改革后的高校教职员工养老金不出现大幅度下降的情况。其次,改革应遵循公平的原则,不能只改革事业单位而不改革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否则就会成为新的社会问题。近年来,公务员退休后的工资待遇仍在提高,而在职公务员又不需要交纳养老保险金,如果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改革,且待遇又有所减少的话,显然会产生新的不公平现象。其实,广大群众并不是一定要求公务员一起纳入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关键是公务员和企事业单位人员养老金相差太多、差距太大了。既然作为事业单位的高校进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那么公务员也应该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至少应该降低一些,使差距有所减小,以真正做到公平合理[1]。再次,实行高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资金缺口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养老金中20%由单位承担,8%由个人承担。就单位承担的部分而言,无疑将增加高校的经济负担。而高校属于国家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经费本来就比较紧张,再承担每个职工20%的养老保险金,这必将进一步加重学校的负担。最后,实行新的养老保险制度后,将把高校的教职工分为“新人”和“老人”两部分,而确保新旧养老保险制度平稳过渡,是一个必须要解决好的问题。在一些高校曾经出现过教职工要求提前退休的情况,就是因为心理恐慌和担忧造成的。因此,相关部门在进行高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时一定要审慎妥善。
三、高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对策研究
其一,应先出台相关的法律制度,使改革能在法律制度的框架内积极稳妥地进行。就目前而言,我国只有在宪法和劳动法中涉及了一些养老保险的内容,但还缺乏专门的社会保险法,也没有与养老保险相关的其他具体规定,因此现在高校养老保险处于一种无法可依的状态。
其二,高校必须加强学校内部管理。目前,高校经费来源主要是靠国家财政拨款,另外一部分是靠学校自主创收。近年来,很多高校都把资金投放在学校合并后的建设上,这使很多学校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因此,减轻高校的财政负担已成为当务之急。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1.学校后勤要进行社会化改革,积极创办校办企业,通过创收来减轻财政压力。2.定编定岗,精简机构。近年来,一些高校合并后出现了很多岗位人员多余的情况,同一岗位常常有几个人在“工作”,这样一方面造成了人员的浪费,另一方面也给学校的财政增加了负担。因此应按规定进行定岗定编,精简机构。3.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学校可以从多方面着手,节约经费,小到用水用电,大到投资建设等,大行节俭之风,大力开源节流。只要每个教职工齐心协力,从点滴做起,一定能节省下可观的资金。
其三,要做好对“老人”和“新人”的解释工作。有关人员要积极宣传相关的政策和制度,得到广大教职工的理解和支持,使高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能够平稳顺利。当然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不要希图一蹴而就,发现问题要及时总结,及时纠正和解决,并严格按照政策和规定办事。只要各方齐心协力,共同努力,高校养老保险改革一定能顺利进行。
[1] 杨立雄.养老保险案例[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3-6.
[2] 陈佳贵.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201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3] 郑功成.社会保险学—理念、制度、实践与思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4] 凌文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保障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5] 彭艳,刘援华.当前高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问题与对策[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32(1):54-56.
[6] 马淑杰.高等学校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5(8):152-154.
[7] 姜方兴.我国高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浅析[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3(1):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