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词典编纂》述评
2014-04-10曾晓光
曾晓光
(泉州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福建 泉州362000)
由李明和周敬华两位先生编著的《双语词典编纂》一书 (2001年2月出版)是高等院校英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系列教材之一。从教材的角度来说,它确实是一本上乘之作。本文论述它的几个鲜明的特色。
一、该书很好地做到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内容 (理论、例证)丰富、全面,层次清晰,结构合理,是一本实用的专业教材
该书先在“绪论”中提出了双语词典编纂者必备的条件,接着论证了双语词典的主要性质。用大篇幅论述编纂双语词典的全过程、必须注意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对一部双语词典的编纂,从封面到封底所须考虑的问题都一一作了阐述,提供了很好的思辨。如:宏观结构方面,阐述了如何设计封面,撰写前言和体例,选定正文词目,制定篇幅、版式、开本和附录等;微观结构方面,标注语音,译释对应词,配备例证,绘制插图,安排语法、惯用法、语用、词源等信息。这些系统信息对编纂双语词典很有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该书的编写参考了国内外辞书编纂方面的论著、论文170余本 (篇),以及国内外词典近80部。
我国双语词典编纂教学的相关的理论、素材分散,系统的教材缺乏。《双语词典编纂》解决了这个难题。该书的每一章后都设“思考题”和“深入阅读”两项。前者基于该章的主要内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理论,为学生进行研究、撰写论文提供灵感,激发、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后者为学生进行深入研究指明方向,使他们开阔眼界,更快地获取更多信息。
二、该书对词典编纂工作给予莫大的鼓舞
该书在绪论中肯定了词典编纂是“世界上最富有创造性的劳动之一”,绝不是以所谓的“剪刀加浆糊”方式就可完成的。它肯定了词典编纂的前辈们的丰功伟绩,并召唤有胆识的年青人投身到双语词典编纂事业中。
该书确认了社会对词典和词典编纂理论的需要。该书写道:“目前英语词典的年更新速度为10%。英国市场研究部估计,1990年有400万人购买词典……在盎格鲁—撒克逊民族的国家里……甚至是除《圣经》外其他书俱无的家庭,也至少有一本词典……法国总计1300万个家庭中,有l000万个家庭至少有一部词典,到80年代初法国每年用于购买词典的消费额已超过10亿法郎……我国拥有1000多种古辞书……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的20余年来……词典已经进入每一个学生的书包,摆上每一个学者的案头了。例如,上海译文出版社的《新英汉词典》印数已达1000余万册,而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华字典》累计销售量更是高达1亿余册……在对双语词典编纂理论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1993年成立了中国辞书学会和下属的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双语词典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语言学科。随着对这门学科的深入研究,必将出现越来越多的双语词典学研究成果,从而进一步用其理论体系指导双语词典的编纂工作。”
三、该书为高校开设词典课程提供了理论支持
《双语词典编纂》在第八章中用一定篇幅论证高校英语专业开设“英语词典及其应用”课的必要性,书中指出,“词典教育的落后造成学生词典知识的贫乏并进—步影响了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用一句生动的话来说叫捧着金饭碗饿肚子。”(258页);书中讲述了词典课的内容,以及练习的内容、形式和设计等。这些对高校开设词典课很有指导意义。
四、该书在教学法上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辩证思维和批判思维,让学生从书中丰富的论述中得出真知灼见
(一)该书巧妙地造成信息空缺,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收集、补充信息。
1.(109页)说:
英英单语词典是为英语是母语的人编的。它们无法反映说英语的民族与说汉语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别,也不可能完全满足中国读者的需要。另外,作为取证来源的词典也大有讲究。有些英英词典本身之间就共用例子。虽然有些英英词典的例证是独有的,但多本英汉词典利用同一本或同一批英英词典的结果必然造成这些英汉词典千书一面,重复雷同,有时甚至造成版权纠纷。
文中没有给出例子。而例子正是学生想知道的,他们肯定会迫不及待地去收集例子,进行思辨。
2.(57-60页)第三章的第一节详细介绍了划分音节的好处、划分音节的方式,但没有介绍音节划分有几个系统。
用过“牛津”系列词典和“朗文”系列词典的学生都会模糊感到音节划分的方法可能有不同。书中的例词now·a·days和re·tar·da·tion的音节划分是按“朗文”系统的做法。按“牛津”系统应划分为now·adays和re·tarda·tion。他们会认真去考证,很容易就发现其他的例子 (如:op·era和op·e·ra等)。中国人在划分英语音节时容易错,常常按照英美词典的示例划分。如果双语词典编写者不了解不同原文词典在划分音节方面存在差别的情况,具体编写词典时,可能会对不同的词目采用不同的原文词典音节划分形式,从而产生混乱。学生带着很强的目的性去探究,就能避免这种情况。
3.(113-114页)
有些东西非常普通,但恰恰因为近在眼前而使大家忽视了它们的存在,竟弄不清该如何称呼。几部双语词典给ball of the thumb的对应词居然各说各的:
拇指球(《新英汉》,《英汉大》)
拇指腕掌(《简明英汉》)
大拇指的顶端(《远东》)
拇指底部的肉球(《英华》)
几种对应词的优劣高下姑且不论。有的读者说看了这么多的对应词 (也就是查了5本词典)还不知道ball of the thumb究竟指哪里。可惜这5本词典都未能用插图对此加以说明。请看LDELC的插图
学生不禁会想,既然普通,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不同的蹩脚的对应词,它的对应词到底是什么?他们会想方设法从日常词汇中,确定一个统一的对应词,不然的话,就到科技词汇中去找。以插图为线索,他们就容易从解剖学的教科书中得到答案。ball of the thumb就是thenar(鱼际肌)的别称[3]。从中可以增强文科学生的科学精神。
4.1995 年《牛津高级英语词典》已出第5版,《朗文当代英语词典》也在同一年出了第3版。这两本词典在收词、配例、结构标示、惯用注释、插图示义、词频信息、符号代码、版面设计等多方面都有很大改进,具有许多特色。2001年出版的《双语词典编纂》不提及这两个新版本,意在召唤学生用已有的词典理论和实践,对它们进行点评。
(二)在所提供的信息中隐藏错误,让学生去发现错误、更正错误,取得进步。
1.语言文字错
(1)(7页)说:
以双语词典对应词和例证的准确性问题为例,比如英语和汉语里都有大量的近义词,如何在双语词典中搞清楚这些近义词意义的细微差别 (nuance)呢?请看实例:
judgment n.审判;裁判;判决(《英汉大》)
sentence n.判决,宣判;科刑(《英汉大》)
上文中的“科刑”原文是“课刑”。这对学生的灵感和直觉是很好的考验。
2.观点错
(1)(16页)说:
因为人人都会出差错,有时是不小心弄错,有时是为了达到某个特定的目的,如恢谐、讽刺、挖苦、对比等目的而在特定的语境中使用了一些非同寻常的说法。有时甚至是为了做广告而故意歪曲语言,如为了推销热水器故意把“随心所欲”写成“随心所浴”等。
汉语由字产生词。能凑合,有意义就行。古人能产生“随心所欲”。现代人在特定的语境下产生“随心所浴”是一个创造。“随心所浴”不必是从“随心所欲”歪曲而成。正确的说法是:从“随心所欲”联想产生。
(2)(22页)说:
在《英汉大》第400页British条下找不着British Council(英国文化委员会)……它在第255页BC之下。对于有缩略语的词组,《英汉大》的做法是:有的在缩略语处给英文全称和汉语对应词,如在缩略语BIA下给了4条英文全称以及各自的汉语对应词;有的在英文全称单独立条处给汉语对应词,如birth control在312页给对应词“节育;避孕”,但查312页的人不知道birth control在〈美俚〉里可以缩略成BC,查255页的人不知道birth control的汉语对应词。是否有两全其美的办法?如果不想把词典搞得不胜其“繁”的话,最好在两处都写明全称、缩略语和汉语对应词。这样做可以以牺牲少许篇幅为代价给读者换来方便。
其实不必如此。只要在英文全称处注上该词的缩略形式就可以了,读者只要多翻几页词典就行了,否则要浪费很多篇幅。持上述观点的人,不是懒虫就是“老者不以筋骨为能”。勤翻字典的人,才不在乎多翻一回。
(3)(89页)说:
英国的Newcastle产煤,英语成语carry coals to Newcastle有“徒劳无益”、“多此一举”的意思,有的英语成语词典凭空添上了“锦上添花”、“画蛇添足”,甚至“倒贩槟榔到广东”,使词义无端上扬、抑降或者给英语成语粉刷上中国情调,都是不妥当的。
此言貌似权威,其实很不符合实际。“锦上添花” “画蛇添足”,固然错。但“倒贩槟榔到广东”一词跟carry coals to Newcastle比喻义相似,形象上有类比性,《综合英语成语词典》中用数学上的全等符号 (≌)固然不妥,但如果用相似符号 (∽)却是可以的。英汉成语中完全对等的成语极少。“徒劳无益”“多此一举”也只是比喻义上对等,形象上并不对等。如果照原书上述的看法,那么,英汉成语词典中的许多对应的汉语成语都要删除。其实这样做有助于理解。
五、该书暗示了阻碍词典编纂的种种障碍,从正反两方面反复点明了词典编纂工作进一步发展的条件
(一)技术障碍
1.(17页)说:
对词典编者来说最重要的东西莫过于资料积累,而资料积累的最佳形式莫过于语料库了。《英汉大》之所以能取得成功……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于它拥有自己的30万张卡片。国外新近出版的优秀词典绝大部分都得益于庞大的计算机语料库。
对于大多数辞书工作者来说,拥有自己的私人语料库 (personal corpus)至少在目前还是不现实的……对于普通的辞书编者来说,解决资料来源的办法无非是多买词典和勤记笔记了。张道真的《现代英语用法同典》集中了许多本词典的精华,萧凤岐的《现代英语惯用法实例词典》实际上是他读书30年的笔记。
表面上是在表扬张、萧二人的长期辛勤努力,实际上更是表明词典编纂的技术障碍:耗时长、耗劳力、效率低。
2.(19页)说道:
即便是百科全书这样的工具书也不能把人类的所有知识都收纳无遗。古人云“书到用时方恨少”,这说明没有一本书能把我们需要的一切信息全部包罗进去。词典也一样,没有一本词典能包罗万象。
3.(100页)说:
这些信息对读者来说都是至关紧要的。这也是为什么教英语写作的老师对没有例证的火柴盒式词典恨之入骨的道理。
4.(118-119页)对插图提出四点要求:
①线条分明,大小合适;②画出特点,容易辨认;③归类正确,安排合理;④写明参见,便利检索。
大家肯定会想到,由于纸质词典受篇幅和印刷技术的限制,要完全解决上述问题极为困难。解决办法是用电子词典。
(二)文化障碍
1.(37页)提到编《英汉辞海》的失败。文中引用了武原的质疑:
对中国人来说也一样,拥有一本收词达20万条的词典已足敷应用;而常需翻检此范围之外的英语词的读者,一般也就有能力直接查阅原版英语词典了。如此,翻译出版类似《韦氏国际》这样的大型普通语言词典,究竟有何必要呢?
武原的言论无疑是说因为社会不需要像《英汉辞海》那样的词典,所以没有编好。社会的需要受到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条件的制约。美国发达,美国人需要《韦氏国际》;中国落后,中国人不需要《英汉辞海》。我想如果现在来编这本词典,估计情况就会有极大改善,可能是天壤之别了。
2.(46页)说:
禁忌语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反华的或与我国政策相违背的,如Chicon(中共),yellow peril(黄祸),nigger(黑鬼)等。对这一类词汇,我们编的词典可以拒收,也可以加上说明我们立场的批注。另一类是所谓的四字母词 (four-letter word)即下流词语,国内外有些词典对这些词是一律拒收的,如WBD,WNWD,《新英汉》里找不到cunt,wank等词,《新英汉》对cock,come,fuck等词也采取了回避其猥亵含义的义项。
书中说:“其实这些词在英美人的口头和书面语言中是客观存在,光靠回避解决不了问题,相反有时还会害得读者用错受人笑话。”词典是用来解惑的,这种做法使读者不能解惑。其实如果词典的容量足够大,我想再禁忌的词语都有可能顺便放进去。容量最大的,当然是电子词典。
(三)书中举了不少词典中莫名其妙的错误,那些错误也暗示了词典电子化的必要性。
1.(22页)说:
《英华》在缩略语方面似乎更无章法,有的地方缩略语=全称,让读者到全称处查对应词;有的地方缩略语=全称+对应词,如778页和826页都有“landing ship登陆舰”,785页和826页都有“1awrencium【化】铹”,有时同一件东西出现了不同的对应词:
[L]colIyrium【药】洗眼剂;栓剂(《英华》)
collyrium【医】洗眼剂;眼药 (水)(《英华》)
2.(177页)说:
先来看看成语词典的情况。……例如在同一页上的下列两条似没有必要同时存在:
speak out(或up)1)大胆说出,毫无保留地说出 (意见等)(附2例)
2)大声说,清楚而响亮地说 (附2例)(《综成》)
speak up(或out)1)大声说,响亮而清楚地说 (附2例)
2)大胆说出,毫无保留地说出 (意见等)(附2例)(《综成》)
3.(179-180页)说:
再来看看普通语文词典中的情形。《英汉大》的“体例说明 (五)习语”中的规定与上述办法差不多……可惜在具体执行时往往忘掉了自己的规定,如:
go wrong是动形结构,照理应收在wrong处,实际上收在go处,在4060页wrong处做了参见条。
have it good应入good条,实际入have条,在good处连参见条都没有做。
wish sb joy of条中有名词,照理应收在名词joy处,实际上收在动词wish处。
要查找worth one’s weight in go1d条更是一波三折。按规定此条应入第一个名词weight,但在下卷3977页weight处找不到此条,打发读者去查worth,在4052页worth处仍不露该成语的庐山真面目,抱着最后一线希望坚持到底的读者才能在上卷1368页gold处查到这条成语的意思。
请看《英汉大》对下列成语条目的处理:
be taken aback 1.吃一惊;被弄糊涂 (附2例)2.【海】(帆船)遇顶风而停止前进 (附1例)3.【海】(帆)前部吃着逆风 (第3页)
take aback[常用被动语态]使吃惊;使困惑,使为难 (附2例)(第3544页)
take amiss(尤指出于误解)因……而见怪;对……非常在乎 (附2例)(第100页)
take amiss因曲解……而生气 (附2例)(第3544页)
如果解决了成语定位问题,把上述4条折合成2条,为防止读者检索不到,可为其中一条做参见。这样是不是既能替编者节省一些时间,从立条原则来讲又比较合理呢?
如果用电子计算机来编写词典,通过电子检索,这些问题就不会出现。人会疲倦,电子计算机不会。
(四)书中第六章 (188-212页)论述了语料库和双语词典编纂。充分说明了语料库在双语词典编纂中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建设语料库的条件,再次强调了在词典编纂中运用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必要性。
语料库在收词、确定义项、收集例证、收集语用信息方面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语料库的建设的困难在于: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要解决大量的技术、法律问题;既精通语言又懂计算机的人才难求;语料的获取和输入涉及文本的版权等等。书中指出,目前要做的两件事是:1.实现国内语料库资源的共享;2.与国外同行合作,利用他们现有的语料库。同时展望:“随着电脑网络的普及,实现全球信息资源共享的日子已为期不远……届时我们可以利用国际互联网随意检索所需文本,从而大大提高编纂双语词典的效率和质量。但愿我们的希望不会成为乌托邦式的梦想。”
六、对本书的一点建议
有这样一种说法,越著名的大学,编的书越薄。我想该书还可以编得再薄些。可以把书中的一些具体例子另编成册。书中只保留必要的最少量例子。当学生对一些论断很不服气时,再让他们看例子。也可以让他们自己去收集例子,这样可能更有启发性。
总之,本书集趣味性、知识性、理论性、实践性、启发性、探究性和前瞻性于一体,是不可多得的一本研究生用的好教材。
[1]李明,周敬华.双语词典编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骆世平.评《双语词典编纂》[J].辞书研究,2002(5).
[3]丁志聪.透视《双语词典编纂》[J].中国图书评论,2003(5).
[4]陆谷孙.英汉大词典:上、下卷[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