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语心理词库视域下的母语磨蚀研究评介

2014-04-10李更春

关键词:词库二语母语

李更春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外国语学院,浙江 杭州310030)

一、引言

双语心理词库是双语研究中备受青睐的研究领域。心理语言学研究主要着眼于双语词库的组织模式和词汇通达或提取的过程,而双语词库之动态变化主要是从二语习得和语言病理学等视角研究的。迄今为止,较少有人关注双语词库在较长时间跨度内所发生的变化及演变的过程。直到近来人们才从母语磨蚀 (以下称L1磨蚀)和老龄化对词汇提取的影响等视角对这些现象进行了研究。本文对母语磨蚀视角的相关研究进行评介,涵盖研究工具、理论发现和存在的问题等方面。

二、L1磨蚀概述

L1磨蚀指的是习得和使用二语的双语者其母语系统发生的变化。这种变化可能导致其母语系统中出现多种语言现象,如二语在各层次上产生的干扰,母语的简化或贫瘠化,说话者信心不足等。

总的来说,L1磨蚀可能是由以下两个因素引起的:一是二语系统的存在与发展。该因素可能会导致二语在各层次上对母语的影响越来越强。实际上,这种影响并非语言磨蚀所特有,所有双语者都会或多或少受到这种影响。在这种影响下母语系统发生的变化被称为“外部诱导”的语言变化。二是母语输入和使用的大幅度下降。该因素可能会导致“内部诱导”的语言变化。[1]10这种情况下,由于母语输入的缺乏,母语系统将会发生结构上的衰减和简化。

由于成人的母语系统具有较强的稳定性,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L1磨蚀是一种极端且少见的现象,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会发生。近些年来,有学者提出,磨蚀也许不是这样极端或分离的现象。人们很难在受蚀者和非受蚀者之间划清一道明显的界限。究其根源,二语对母语的影响是因为大脑中存在两种语言系统且相互竞争的缘故。如果二语长时间比母语使用得更加广泛,这种影响将会表现得更加突出和明显。

磨蚀可以发生于语言知识和使用的各个方面 (如语音、词汇和语法磨蚀)。然而,学者们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词汇磨蚀上。有学者提出,词库是语言系统中最脆弱或敏感的部分,词汇磨蚀最先发生且表现得最明显。不过,这种观点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首先,几乎没有历时研究描绘了磨蚀的时间进程。其次,这种观点实际上假定我们能够比较各层次上的二语影响或母语衰减的程度,但是该使用何种衡量标准来进行这种比较还是不甚明了的。

在L1磨蚀研究中,一个常见的谬误就是将任何跨语言影响均视为语言磨蚀。然而,跨语言影响和语言磨蚀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所有双语者身上都会发生的语言间相互影响的现象,而后者还包含由于缺乏语言输入而发生的语言系统的内部重组。Pavlenko将跨语言影响分为五类,即借用、重组、趋同、转变和磨蚀。[2]47-53实际上,这种分类表明,由外部因素诱导的跨语言影响,即借用、重组、趋同和转变并不能视为语言磨蚀的表现形式,也就是说,由于语言间的接触而发生的母语系统的变化并不是磨蚀的结果。

三、L1磨蚀研究评介

语言磨蚀研究具有较强的跨学科性。这种跨学科性体现于它从其它研究领域借用了诸多研究工具上。下文将结合相关研究简要回顾母语词汇磨蚀研究中所使用的研究工具,所取得的理论发现以及一些不足之处。

(一)图片命名与匹配任务

此类任务可分为两大类:一类研究词汇回忆,另一类研究词汇识别。在词汇回忆任务中,研究者要求受试尽快说出图示物体的名称;在词汇识别任务中,研究者要求受试从若干选项中选择图示物体的名称或判断随图呈现的单词是否为图示物体正确的名称,并记录受试的准确率和反应时。不过,此类研究的测量手段在精确度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例如,Soesman和Isurin使用手持计时器来测量反应时。[3-4]在Ammerlaan的研究中,图片呈现是以提示音标示的,从提示音出现到受试作出反应这段时间均被录音,随后研究者根据录音来计算受试的反应时。[5]只有Hulsen使用了专业的软件和硬件测量了受试的反应时。[6]

通过此类任务,研究者们对母语词汇磨蚀进行了定量或定性的研究。在定量研究中,多数将物体名称分为高频词和低频词,或母语和二语间的同源词或非同源词。有些研究还运用其他标准 (如单字词/复合词或形态相似性)对物体名称进行了分类。总体来看,高频词要比低频词提取得更快更准确。就同源词来说,研究结论不尽一致。例如,Ammerlaan和Hulsen发现,同源词对图片命名起到了促进作用,[5-6]而另一项研究却没有发现词形的相似性对命名的影响。更有甚者,Isurin对一名10岁的俄罗斯孤儿的个案研究表明,同源词要比非同源词更难提取。[4]不过,由于该研究只对一名受试进行了观察,且物体名称中同源词和非同源词的数量没有得到控制,所以该结论不一定具有普适性。此外,Ammerlaan和Hulsen在命名任务之后,又以相同图片作为实验材料对受试进行了匹配实验。[5-6]Ammerlaan发现,在受试没有回忆出的物体名称中,仍有三分之一的名称受试无法识别。[5]Hulsen将图片与单词同时呈现,要求受试判断该单词是否为图示物体正确的名称,结果发现,第一代移民的表现与控制组没有显著差异。[6]

总之,对于考察词汇提取困难来说,图片命名任务是一种有效的研究工具,此类任务中,受蚀者比控制组反应时更长,准确率更低。而词汇识别不易受磨蚀的影响。目前为止,只有Ammerlaan在图片匹配任务中发现了组别效应,但其受试移民的时间 (从6岁开始)要早于其它研究中的受试。这就表明,磨蚀只有在极端情况下才会影响词汇识别。另一方面,图片命名任务中反应时的增加并不一定说明发生了磨蚀。有研究表明,[7-8]在此类任务中,双语者的速度要慢于单语者。最近的研究[9]发现,即使以其优势语言对双语者进行测试,其图片命名时间也长于单语者。这就再次说明,语言磨蚀和跨语言影响之间的界限并不是非常清晰的。

(二)词语流畅性作业

在此类任务中,研究者要求受试在60秒的时间内产出尽可能多的属于相同语义范畴的单词 (即语义流畅性作业)或以某字母开头的单词 (即形式流畅性作业),其反应被记录下来,且所有属于给定范畴和语言的单词均被记为正确的反应。受试的得分就是在60秒的时间内作出正确反应的数量。在实际操作中,形式流畅性作业要比语义流畅性作业的难度更大一些。受试在此类作业中作出的反应存在更大的变异。[10]然而,受试的词汇能产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义范畴的选择。在语义流畅性作业中,受试在有些语义范畴上的得分要高于在其它范畴上的得分,原因是前者包含更多且更常见的成员。同样,在形式流畅性作业中,有些首字母要比其它首字母构成的单词更多。因此,首字母的不同也可能影响受试的得分。

在语言磨蚀研究中,有很多都使用了词语流畅性作业,尤其是语义流畅性作业,而在此类作业中,研究者使用最多的语义范畴是“动物”与“水果与蔬菜”。总的来说,这些研究取得了较为一致的发现:受蚀者的得分比控制组的低,且在二语中的表现好于在母语中的表现。然而,虽然这种组间差异比较明晰,易于觉察,但研究者至今还无法解释组内的差异。此外,虽然词语流畅性作业具体是用来考察词汇提取的,但也常被认为可以衡量受试的总体水平,而这种过度概括的做法是缺乏依据的,因为受试在该任务中的得分不尽然与其语言水平相关。换句话说,虽然词语流畅性作业可以觉察受蚀者和非受蚀者在词汇提取速度上的差异,但我们很难将这些差异与其它因素联系起来。最后,对双语者的研究表明,无论在语义流畅性还是在形式流畅性作业中,双语者在两种语言上的得分均低于单语者。这就表明,所有双语者都或多或少受到了二语对母语的影响,但我们尚不清楚他们的表现在何种程度上受到了这种双语效应的影响,以及在何种程度上受到了语言磨蚀的影响。

(三)语义判断任务

除了以上两种研究工具之外,还有少数研究使用了语义判断任务。此类任务涉及对相关的语义差异进行判断,且一般是对动词的语义差异进行判断,因为动词比其它词项表现出更多的语言特异性的用法。

一般认为,习语性或隐喻性的动词用法和搭配所反映的词汇使用的语义知识能够表明心理词库的内部结构。因此,这些用法的任何变化可以反映心理词库结构上的变化。Altenberg首次使用语义判断任务对两名德-英双语者进行了个案研究,结果表明,受试在有些情况下作出了有别于本族语者的判断。[11]然而,测试后的访谈表明,这种判断任务远远不能反映受试静态的语言能力。在很多情况下,当受试被告知正确的答案时,他们往往对自己的判断表现出惊讶的神情。因此,这种情况有可能表明,语言磨蚀影响的是受蚀者的语言信心,使他们对母语规范感到没有把握而已。此后,Pelc对德-英双语者的研究[12]和Laufer对俄语-希伯来语双语者的研究[13]均证实了Altenberg最初的结论,即语义判断的准确性可能受到语言磨蚀的影响。

然而,语义判断任务究竟测量的是什么?从这些测量值中能得出什么样的阐释或结论?这些问题还是颇具争议的。deBot等人认为,这些任务所反映的也许是受试的元语言技能而非语言水平,且这些元语言技能较不易受到磨蚀的影响。[14]不过,有的学者持有不同的意见。例如,Köpke和Nespoulous的研究表明,语法判断任务要比在线产出任务在监测语言磨蚀方面更加敏感。[15]

以上研究均表明,心理词库受到语言磨蚀的影响。而语言知识其它层面 (如语法系统、语音系统)的磨蚀研究却发现,这些语言系统中只发生了极小的变化。这就表明,词库也许真的要比语言的其它领域更易发生变化。但是,这种易变性在何种程度上为磨蚀所特有还是一个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四、余论

关于双语者和单语者在词汇提取方面的差异,学界目前存在两种理论阐释。第一种观点认为,双语者母语词汇提取的困难是由于两种语言词汇表征的相互竞争而产生的跨语言影响所致。第二种观点认为,由于双语者使用两种语言的频率均低于单语者,其心理词库中语义和语音表征之间的连接强度就弱于单语者,进而造成词汇提取的困难。从心理语言学角度来看,语言磨蚀也是基于两种认知过程加以解释的,即二语对母语的影响和母语使用的缺乏。激活阈限假说认为,母语的停止使用将抬高母语系统的激活阈限,进而引起二语的干扰,并弱化语义和语音表征之间的连接强度。

有必要指出的是,语言磨蚀研究中发现的差异有很多都在双语者研究中得到了体现。例如,两类研究均发现,受蚀者和双语者都产生了更多的“话在唇边”的现象,两者的词语流畅性均较差,在图片命名中反应时间均较长等。有鉴于此,我们推断,受蚀者和双语者均受到了相同心理机制的影响,如对两种语言的同时加工、二语对母语的影响和语言磨蚀等。因此,语言磨蚀可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开始的时间可能比原先设想的要早得多。甚至有可能学习者在学习二语的一开始便发生了L1磨蚀。当然,这仅是本文的理论推断,尚有待更多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加以佐证。

[1]Seliger,H.& Vago,R.The study of first language attrition:An overview [C]//In Seliger,H.& Vago,R.(eds.),First Language Attrition .Cambridge:CUP,1991:3 -15.

[2]Pavlenko,A.L2 influence and L1 attrition in adult bilingualism [C]//In Schmid,M.et al.(eds.),First Language Attrition: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on Methodological Issues.Amsterdam:John Benjamins,2004:47 -59.

[3]Soesman,A.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native language attrition in Dutch adult immigrants in Israel[C]//In Klatter- Folmer,J.& Kroon,S.(eds.).Dutch Overseas:Studies in Maintenance and Loss of Dutch as an Immigrant Language.Tilburg:Tilburg U-niversity Press,1997:181 -194.

[4]Isurin,L.Deserted island:or,a child’s first language forgetting[J].Bilingualism:Language and Cognition,2000,3(2):151 -66.

[5]Ammerlaan,T.“You get a bit wobbly...”– Exploring Bilingual Lexical Retrieval Processes in the Context of First Language Attrition[D].Nijmegen:Katholieke Universiteit Nijmegen,1996.

[6]Hulsen,M.Language Loss and Language Processing[D].Nijmegen:Katholieke Universiteit Nijmegen,2000.

[7]Mägiste,E.The competing language systems of the multilingual:A developmental study of decoding and encoding processes[J].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1979,18:79 -89.

[8]Mack,M.Psycholinguistic Consequences of Early Bilingualism[D].Providence,R.I.:Brown University,1983.

[9]Gollan,T.,Montoya,R.,Fennema - Notestine,C.et al.Bilingualism affects picture naming but not picture classification [J].Memory & Cognition,2005,33(7):1220 -1234.

[10]Roberts,P.& Le Dorze,G.Bilingual aphasia:Semantic organization,strategy use,and productivity in semantic verbal fluency[J].Brain and Language,1998,65:287 -312.

[11]Altenberg,E.Assessing first language vulnerability to attrition[C]//In Seliger,H.& Vago,R.(eds.),First Language Attrition.Cambridge:CUP,1991:189 -206.

[12]Pelc,L.L1 Lexical,Morphological and Morphosyntactic Attrition in Greek - English Bilinguals[D].New York: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2001.

[13]Laufer,B.The influence of L2 on L1 collocational knowledge and on L1 lexical diversity in free written expression [C]//In Cook,V.(ed.),Effects of the Second Language on the First.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2003:19 -31.

[14]de Bot,K.,Gommans,P.& Rossing,C.L1 loss in an L2 environment[C]//In Seliger,H.and Vago,R.(eds.),First Language Attrition .Cambridge:CUP,1991:87 -98.

[15]Köpke,B.& Nespoulous,J- L.First language attrition in production skills and metalinguistic abilities in German - English and German - French bilinguals [C]//In Ammerlaan,T.et al.(eds.),Sociolinguistic and Psycholinguistic Perspectives on Maintenance and Loss of Minority Languages.Münster:Waxmann,2001:221 -234.

猜你喜欢

词库二语母语
母语
一“吃”多用
输入法词库乾坤大挪移
母语
“透视”第二语言习得心理过程*——关于二语加工的一次学术访谈
当代二语习得研究中介语对比分析方法理论与实践
词库音系学的几个理论问题刍议
《教学二语习得简介》述评
二语习得中母语正迁移的作用分析
母语写作的宿命——《圣天门口》未完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