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会贯通的齐鲁历史文化名人研究新葩
——评李兆禄著《任昉研究》
2014-04-10马银华山东管理学院人文学院山东济南250357
马银华(山东管理学院 人文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7)
融会贯通的齐鲁历史文化名人研究新葩
——评李兆禄著《任昉研究》
马银华
(山东管理学院 人文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7)
李兆禄先生所著《任昉研究》为学界研究齐鲁历史文化名人任昉的一部力作。该书爬梳剔抉,独辟蹊径,对任昉的生平、思想、人格、影响等综合各家之长,不乏真知灼见,特别是一反“沈优任劣”的成见,“扬任抑沈”,对完善中国文学史有独到贡献。
《任昉研究》;“扬任抑沈”;齐鲁文化
源远流长的齐鲁文化一直是学者研究的对象,齐鲁历史文化名人是其重点之一。近年来,祖籍山东的任昉也逐渐引起学界关注,出现了一些水平较高的研究论著,李兆禄著《任昉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即为其中颇有价值的力作。
任昉(460—508),字彦昇,祖籍乐安博昌(今属山东博兴),侨居扬州。传任昉未生时,其母曾白天睡觉休息,梦见彩旗盖,四角各悬挂一个铃铛,彩旗盖自天而坠,有一个铃铛落入怀中,心中悸动,不久怀孕,生下任昉。任昉自幼“聪明神悟”,四岁能诵诗,八岁能文,叔父任晷夸他是“吾家千里驹”。南朝宋时,举兖州秀才,拜太常博士。入齐为王俭所重,任丹阳尹刘秉的主簿、竟陵王萧子良记室参军,官至中书侍郎、司徒右长史。梁朝时历任义兴、新安太守,为官清廉,仁爱恤民。离开义兴时,“舟中惟有绢七匹,米五石而已”。天监七年(508)卒于官舍,家中仅有桃花米二十石。梁武帝萧衍闻听噩耗,“悲不自胜”,“即日举哀,哭之甚恸”。任昉从小孝母敬父,伺候得病的父母,睡觉从不脱衣服,说话时眼泪一起流下来,汤药、饮食一定要先亲自品尝。任昉因父亲去世守丧辞官,痛哭到眼中流血,如此三年,以致形销骨立,拄着拐杖才能起来。任昉奉养叔父、叔母和自己的亲生父母一样,侍奉哥嫂非常恭敬小心。所得俸禄,救济亲朋,四处馈赠。生性通达洒脱,不讲究着装打扮,喜怒从不在脸上表现出来,车马服饰也不鲜明出众。任昉擅长表、奏、书、启等文体,文格壮丽,“起草即成,不加点窜”,《南史》称其“雅善属文,尤长载笔,才思无穷”,与一代辞宗沈约并称“沈诗任笔”,文名显赫当世。任昉诗歌创作为当时“三体”中博物用事一派,较永明体遒劲质键,影响甚重:锺嵘《诗品》擢居中品,清初陈祚明评其诗已开杜甫之先(《采菽堂诗选》卷二十五)。
其一,这是一部全面深入系统的任昉研究专著。该书包括任昉研究现状、任昉的家世与生平、思想、著述考论、诗文、后人接受等内容,涵盖任昉的方方面面,涉及史学、文学、文献学、学术史以及哲学等领域。在一些具体问题的论述方面,也能做到综博融汇。如全面论述任昉对萧统的影响,从任昉的地位、名望及二人共同品行,任昉与萧衍父子关系,“兰台聚”成员,任昉文学思想与《文选》编纂思想相合之处等四个方面展开论述。从强调追求思想内容与艺术性的统一、重视学问在文学创中的作用、突出外物对创作的感发作用、崇尚清新的审美风格、成熟的文体观等五个方面揭示任昉的文学思想。可贵的是,该书探讨问题,不是泛泛而论,而是以文献为基础,深入其里,抉发事情真相。如揭示任昉“终建武中位不过列校”的深层原因不在为齐明帝萧鸾代作让表,而是基于以下三点:其一,齐明帝考虑到任昉的交游活动及受“爱憎所白”影响,认为任昉是萧子良党羽,改变“欲大相擢引”的初衷,不再重用;其二,任昉徒有文才,吏才了了,不合乎明帝整肃朝纲的用人标准;其三,任氏为次等士族,明帝大可不必拉拢、依靠任昉维护统治。该书由任昉为官从政、事亲守丧,认为他尊奉儒家思想;由任昉清谈交游、任性率意,认为他崇尚道家风神;由任昉生活节俭、慈悲好施,认为他践履佛法,并进而得出任昉行事体现儒、道、佛三教思想融合的历史现实这一结论,可谓有理有据。历来认为,骈文徒有形式而无实际内容,该书结合相关文献记载,揭发了任昉文的史料价值,如论述任昉所作齐梁禅代诏令,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反映了齐梁禅代过程、萧衍为巩固政权采取的措施政令以及做出的努力;又由其表、奏、笺、启等展现当时政治生活与社会上层的交游情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矫正了人们对骈文的片面认识。该书有关上述问题的论述,皆能探骊得珠。
其二,这是一部避熟就生的任昉研究专著。近年来学界对任昉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探讨,与别人争胜,在这些方面很难再有更深入的探索,因此,该书采取了避熟就生的研究策略。这样做难度很大,可喜的是该书取得了一定成就。如关于任昉思想学界研究者尚少,该书专设“任昉的思想”一章,分别讨论儒、道、释三教思想对任昉的影响、任昉的文学思想等问题。当时文士领袖多为皇室王公贵族、甲族名秀,任昉并非这种身份,入梁后却成为“兰台聚”领袖,个中原因,学界少有探讨,该书具体而微、深入分析了任昉成为诗人领袖的条件:个人品行端正,名列清流,足以垂范士林;才学出众,足以服人;喜欢与人交结,善于品藻人物;家中藏书丰富,吸引士子前来;身居要位,受梁武帝信任,可以使受评者、围聚在自己周围的士人受益。《任昉诗研究》、《任昉文研究》两章结合当时的文学思想评析任昉诗文,并对任昉文作还原性解读,挖掘其史料价值;抓住任昉文学接受的两个典型现象以展现任昉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任昉擅长载笔,沈约善于为诗,时人以“沈诗任笔”褒之,皆以任诗逊于沈诗,这种论调延续了一千多年。该书指出,到了清初,“沈优任劣”论悄然而变,以王夫之、陈祚明、王士禛为代表的诗论家一反千古定论,尽翻窠臼,高倡任诗优于沈诗,出现“扬任抑沈”现象,并进一步指出这种现象的背后,是随着山移地转般的时代巨变而产生的诗学思潮的时运代迁。该书又论述了民国文史专家刘师培对任昉文的推崇。这些论述皆能独出机杼,发前人所未发。
其三,这是一部以任昉为中心而又不仅局限于任昉的南朝历史、文学研究专著。该书以任昉的生平、作品为线索,把相关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贯穿在一起,涉及的历史人物有帝王将相、庶人隐士,论述到的历史事件有萧鸾登基、齐梁禅代、梁朝与北魏的军事斗争等,诸如当时奢靡之风、富豪征敛、见利忘义等社会风俗亦有论及。如孝行是当时士人必修节目之一,该书在论述以孝闻名的任昉孝行时,还写了柳世隆、刘悛、萧叡明、昭明太子等孝子的孝行,让读者从任昉一隅窥见当时的社会风气。论述任昉的赠答诗,顺带论及与任昉相互酬答者的诗,还由此考证出一些史事。如论述《答刘孝绰诗》时,论及刘孝绰的《归沐呈任中丞昉诗》,由二诗推测,孝绰当时确实因受人陷害而去官。可以说,该书以任昉活动、著述为点,结合其他文献记载,以点带面,展现当时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
其四,这是一部“诗史互证法”运用得较好的专著。该书之所以能展现当时的历史画面,是由作者采取陈寅恪先生提出的“诗史互证法”决定的。该书将任昉诗文与史书记载相结合,梳理论述了与任昉及其诗文相关的本事。如《策梁公九锡文》铺叙萧衍十四大功勋,一般认为此类文章多谀辞不实,本书结合《南齐书》《梁书》《南史》《魏书》《资治通鉴》《建康实录》等史书记载,一一揭明每件功绩所指。据相关史书记述,逐一点明《为范尚书让吏部封侯表》中所涉范云本事。《奏弹曹景宗》是一篇历来饱受赞誉的奏弹之文。正是这篇佳作,几乎遮蔽了真相,使后人对相关事件只明其表,而不知其里,从而对曹景宗产生畏敌不前、临阵脱逃,致使边关失守的误解,对梁武帝萧衍形成袒护功臣、曲意私情的认识。该书根据《梁书》《魏书》《资治通鉴》等文献记载,从当时作战双方的军事部署、战术安排,南北朝军事斗争的长期性、反复性,两朝对军事人才的倚重和偏护等角度,剖析情势,指出那次战役的失败有其必然性,不可避免,曹景宗对此不应负全责,从而指摘《奏弹曹景宗》失实之处。“诗史互证法”的运用,使得本书从任昉一隅,透析出南齐及梁初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及社会状况等历史场景。
李兆禄所著《任昉研究》得到齐鲁文化研究专家、山东师范大学王志民先生的高度评价,他认为这是一部“目前任昉研究的集成之作”,“能对南朝文学乃至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实事求是地看,王先生对此著作的评价,可谓中肯之论。
(责任编辑:张希宇)
I206.2
A
2095—7416(2014)06—0130—02
2014-12-26
马银华(1965-),女,山东莘县人,文学博士,山东管理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