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士懿金石学著述考略
2014-04-10吴金敦
吴金敦
(山东省图书馆,山东济南250100)
田士懿金石学著述考略
吴金敦
(山东省图书馆,山东济南250100)
清末民初金石学家田士懿殚心于金石目录之学,是山东金石学研究的重要人物。其金石学著述多种,虽传印者不多,流布不广,不过却是金石学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田士懿 金石学 著述考略
1 生平
田士懿(1870-1929),字德忱,号稚庵,山东高唐人,金石学家。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拔贡,光绪二十九年(1903)癸卯科举人,后考入京师大学堂,毕业后授中书科中书,后改任度支部七品小京官。1912年起先后任山东巨野县、宁阳县及湖南嘉禾县、湘潭县知事。1920年,日舰至湘潭,企图登岸入城。田士懿闻后愤然前往,对日舰严辞指责,终使日舰理屈悻然而去。同年,田氏辞职去任,在北京作短暂停留后返乡,闭门著述,主攻金石之学,兼习书画,直至去世。[1]
田士懿性嗜金石,每到一处,皆广搜当地金石碑刻,访求金石文献。胡璧城①胡璧城(1868-1925),字夔文,号藕冰,安徽泾县人。光绪二十三年(1897)丁酉科举人,京师大学师范馆毕业,授中书科中书。1912年安徽省临时议会成立,选举胡璧城为议长。著有《知困斋诗存》等。曾说他“游宦到处,甚至省缩衣食或典质采购,畜周、秦、汉以来墨拓甚夥。”[2]田氏亦自云“性癖金石,几成沉疴”[3],“性耆石墨,中年游宦南北,所到搜购累累充箧笥。凡金石文字目录等书,时复网罗,耽研若有夙癖者。”[4]在《金石啽呓录》自叙中也谈到自己在游宦过程中,每到一处都会搜罗周秦以来的金石拓本、著录、图像目录、逸闻轶事、碑刻铭文等。经过二十余年的苦心搜求和精心研习,田士懿积累了大量的金石学资料,具备了精深的金石学素养,为日后的著述奠定了良好基础。
去职返乡后,田士懿即专心著述,“日伏案钩稽,孳孳不倦”[5],先后编著了《金石著述名家考略》《山左汉魏六朝贞石目》《金石名著汇目》《增广金石名著汇目》《金石啽呓录》《金石篹录考》等金石学著作。其中《山左汉魏六朝贞石目》《金石名著汇目》《金石著述名家考略》在民国期间刊行,有刻本传世;《增广金石名著汇目》有田氏手稿本传世,《金石啽呓录》有抄本传世,而《金石篹录考》未见传本。除专治金石学外,田士懿还兼治他学,著有《画学丛钞》《诗古文集》《湘游诗草》等。
2 金石学著述略说
2.1 《山左汉魏六朝贞石目》——山东金石学研究代表作
山东自古为金石文献大省,境内汉魏碑刻众多,研究者代有其人。尤其是清乾嘉以后,致力于山东金石学研究的学者众多,山左一跃成为金石学研究的重镇,出现了段松苓②段松苓(1744-1800),山东益都人,清代金石学家。著有《益都金石记》《山左碑目》等。、吴式芬③吴式芬(1796-1856),字子苾,号诵孙,海丰(今山东无棣)人,清代金石学家和考古学家。著有《捃古录》《捃古录金文》《封泥考略》《金石汇目分编》《陶嘉书屋钟鼎彝器款识》《<寰宇访碑录>校本》等。、刘喜海④刘喜海(1793-1853),字燕庭,山东诸城人,清代金石学家、藏书家,著有《长安获古编》《海东金石苑》等。、陈介祺⑤、尹彭寿⑥尹彭寿(1835-?),字祝年,号慈经,山东诸城人,晚清金石学家。著有《石鼓文汇》《汉隶辨体》等。、法伟堂⑦法伟堂(1843-1907),字容叔,号小山,山东胶州人,清末金石学家,著有《山左访碑录》等。、王懿荣⑧王懿荣(1845-1900),字正儒,一字廉生,今烟台市福山区人,清末金石学家,中国第一代甲骨学家。著有《汉石存目》《南北朝存石目》等。、王献唐⑨王献唐(1896-1960),初名家驹,后改名琯,字献唐,号凤笙,山东日照人,现代历史学家、金石考古学家、文献学家,民国期间任山东省立图书馆馆长。著有《山东古国考》《中国古代货币通考》《那罗延室稽古文字》等。等齐鲁金石学
⑤ 陈介祺(1813-1884),字寿卿,号簠斋,山东潍县(今山东潍坊)人,清代金石学家。著有《簠斋藏古目》《十钟山房印举》《簠斋藏古玉印谱》《封泥考略》(与吴式芬合辑)等。者,也吸引了毕沅①毕沅(1730-1797),字蘅,号秋帆,镇洋(今江苏太仓)人,清代著名学者,任山东巡抚期间主持编纂《山左金石志》,著有《传经表》《通经表》等。、阮元②阮元(1764-1894),字伯元,号芸台,又号雷塘庵主,晚号怡性老人,江苏仪征人,清代学者。提督山东学政期间,在毕沅主持下,撰成《山左金石志》24卷。著有《十三经注疏校勘记》《经籍纂诂》等。等著名学者研究山左金石,他们都对山东金石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田士懿之前,研究山左金石的专著有毕沅、阮元编撰的《山左金石志》,法伟堂编撰的《续山左金石志》《山左访碑录》,段松苓编撰的《山左碑目》,尹彭寿编撰的《山左南北朝石刻存目》等。田士懿在借鉴《山左金石志》《山左访碑录》《山左碑目》《山左南北朝石刻存目》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多年搜辑的金石碑刻,对山左汉魏六朝的石刻文献进行系统梳理、严密考证,编纂成《山左汉魏六朝贞石目》一书。该书一卷,收录自秦汉至隋的山左画像碑刻306种。另有《续目》一卷,收录《山左金石志》未辑录的碑刻198种;《再续目》一卷,收录《山左访碑录》所未及和法氏之后新出石刻385种;《补目》一卷,收录碑刻18种。四目合计收录画像碑碣907种[6]。其中,收录画像250余石,以济宁、枣庄地区为主。
和前人著述相比,《山左汉魏六朝贞石目》并《续目》《再续目》《补目》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查缺补漏。在广泛查阅前人著述的基础上,广为搜访,以保无遗漏。比如再续目中所载各石380余种,皆为法伟堂《山左访碑录》“遗录或近年新出各石”[7],乃田氏“多方搜采而辑者”[8]。二是正前人之误。对前人著述中有关字体、名称、字数、考证等方面存在的谬误或模糊之处,均予以详加考订,加以修正,甚至亲往实地考察。如泰山经石峪金刚经残字,历来所记字数不一,田士懿于是“亲陟岱岳,携楮墨督工,监拓一全本,只字靡遗”[9],终得确切字数1075;再如感孝颂碑、徂徕山佛号、佛经、大般若经等摩崖、石经峪金刚经残字、水牛山佛经摩崖、小铁山摩崖等,阮元《山左金石志》均将其字体注为八分书,但经过求证,实为正书。对此,叶昌炽先前曾有论述,故田氏在书中依叶氏所言一并改之。三是严谨细致。对于前人记述石刻名称不一,石刻所在地有变化,实物亡佚等现象,均一一详加考证,对于一些模糊的问题也详细记录,而“不敢臆载”[10]。如西汉陈德残碑在雍正四年后便已亡佚,而拓本有传,故田氏称“所得系旧拓本”[11];又如薜子岫等摩崖题字因无年月可考,就暂将其年代附于隋末。对先秦琅琊台刻石、泰山刻石及北齐铁山摩崖残字遗迹等石刻,亦详加诠释。如对琅琊台刻石的所在地、损毁原因、形态变化、现状等均有较详细的描述。
可以看出,无论从收录规模、体例特点,还是从著录详实程度等方面,《山左汉魏六朝贞石目》并《续目》《再续目》《补目》都堪称研究山东金石之学的代表作。
田士懿于民国十二年(1923),在济南将《山左汉魏六朝贞石目》并《续目》《再续目》《补目》合刻印行。现国家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山东大学图书馆等单位皆有藏本。
2.2 《金石著述名家考略》——金石学家的汇聚
《金石著述名家考略》是田士懿汇集古今金石学家,考其生平及金石学研究成果的著作,分正、续、再续、拾遗四部分,每部分各一卷。此书起自南梁,讫于民国前期③本书著录的最后一位金石学家为王国维(1877-1927)。,共著录金石学家718人。其中正编收录195人,续编收录205人,再续收录236人,拾遗收录82人。
《金石著述名家考略》借鉴了李遇孙④李遇孙(约1808年前后在世),字庆伯,号金澜,浙江嘉兴人,清代学者。著有《金石学录》《括苍金石志》《芝省斋碑录》等。《金石学录》陆心源⑤陆心源(1834-1894),字刚甫、刚父,号存斋,晚号潜园老人,浙江湖州人,清代医家,精金石之学。著有《金石学录补》《吴兴金石记》等。《金石学录补》的学术成果,加之田氏“用力既勤,搜罗尤博”,故“其考订体例,亦特精详”[12]。此书收录金石学家众多,体例详略得当,是研究梁至民国金石学家生平、著述的专著,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胡璧城在其叙中认为该书“搜摭广博,撰录精彩,如晤古人一室,令人不禁深高山景行之思。盖是书出而各金石家千古矣。”[13]
相较于前人著述,该书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引证广泛。田氏充分参考了前人著述,征引的参考书目多达270余种,包括传记、方志、类书、笔记、书目、年谱、诗文集等,可谓广征博引。二是记录详细。对于所记录的金石学家,凡有可考,对于其籍贯、生平履历、著作等皆详为记述。如记述宋代王厚之时,对其字、号、籍贯、何年中进士、入仕履历变迁、何时致仕、性格喜好(性淡泊,喜金石)及著作情况,皆详加记录。三是内容精专。是书只著录有金石学专著的各家,而对于以法贴评论、鉴赏、收藏、金石义例等见长的人物,则不予收录。
田士懿于民国十七年(1928)将此书交由济南饕石墨厂刻板,但未及付印田氏既殁。其外孙山东平原人刘锡珏致信给山东省立图书馆馆长王献唐,请求代为刊行,称“舍存书板尚称完善,即于阴八月底间运奉钧馆,敬求付印,将来问世之日,亦晚外祖含笑之时也。”①刘锡珏致王献唐信函,尾署“八月十八日”,当为1934年所书,原札存山东省图书馆。王献唐先生“不忍听其湮沉,勉由馆中筹赀,为印五十部”[14]。1935年印毕,书板交还刘锡珏,并赠送刘氏印本数部。在印刷此书时,王献唐对书中金石学家的次序及一些讹误未进行修改,认为“能读是书者,即能自校者也”[15],故据原书板刷印。现在看来,也算是一个小小的遗憾了。此书国家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山东大学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等单位有藏本。
2.3 《金石名著汇目》与《增广金石名著汇目》——金石学著述的总汇
《金石著述名家考略》是金石学家的总汇,而《金石名著汇目》则是田士懿对古今金石学著述的汇编。是书以时代为序,上起梁宋,下讫明清,除专门论述法帖的著作不收以外,其余金石书籍均予收录,分《汇目》《续目》《补遗》《失录》四部分,每部分各一卷,共辑录金石学论著662种,每种金石著述下注明著者姓名和简单版本情况[16]。
由于《金石名著汇目》遗漏较多,田士懿在编成《金石名著汇目》后,即着手编纂《增广金石名著汇目》。该书共收录金石学著述1300余种,比原《金石名著汇目》多出一倍以上,可谓著录广博,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原书的遗漏。《增广金石名著汇目》所附“最近金石名著汇目”中载有马衡②马衡(1881-1955),字叔平,别署无咎、凡将斋。浙江鄞县人,金石考古学家、书法篆刻家,著有《中国金石学概要》《凡将斋金石丛稿》等。所撰《石鼓为秦刻石考》一卷,该文发表于1923年《国学季刊》第一期;另录有容庚③容庚(1894-1983),字希白,斋名颂斋,广东东莞人,著名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著有《金文编》《商周彝器通考》等。所著《金文编》14卷并《附录》2卷、《通检》1卷,该书刊行于1925年。1925年之后的金石学著作并无收录,如陆和九④陆和九(1883-1958),名开钧,别署墨盫,湖北沔阳人,金石学家,著有《汉武氏石氏画像题字补考》《中国金石学正续编》等。所著《汉武氏石氏画像题字补考》2卷并《附录》2卷,该书于1926年刊刻。由此可以推断,《金石名著汇目》应编成于1923年前,而《增广金石汇目》应成书于1925年至1927年间。[17]
民国十四年(1925),《金石名著汇目》并《续目》《补遗》《失录》由北平邃雅斋刊行,现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河南大学图书馆等单位有藏本。《增广金石名著汇目》一书编成后未及付梓,田氏即殁。1936年7月,田氏外孙平原刘锡珏到山东省立图书馆以该书稿本相赠,现藏山东省图书馆。
2.4 其它金石著述略说
田氏曾宦游南北二十余年,每到一处都致力搜访当地周以来的碑版拓本,共得三四百通。搜辑之外,田氏又博览金石著述四五百种。其间,每见有价值的文字、图像、目录以及“遗文妙迹、轶事琐闻或名人谊行、时贤口说并摹拓等事”[18],皆及时抄录下来,放在书箧之中。后经五年,整理出若干条目,田氏本来打算烧掉,但又于心不忍,便将其汇成一编,取名《金石啽呓录》。因此,从内容上讲,该书是田士懿为编著金石著述而日常积累的笔记类金石学资料。此书田氏自序末尾所记时间为“乙丑”,故此书当完成于1925年。1936年7月,平原刘锡珏将此书抄写一部,与《增广金石名著条目》稿本一并赠予山东省立图书馆。王献唐拟将二书编入《山左先哲遗书》,交付瑞安陈绳夫予以刊印,终因故未能成事。
据1986年版《高唐县志稿》记载,田氏另有《金石篹录考》1卷,但未见有刊刻本或稿本。
田士懿大半生致力于对古代金石碑刻、金石学家、金石学著述的整理,且成果颇丰。《山左汉魏六朝贞石目》堪称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山东地区金石碑刻的重要参考资料,对于山东金石学研究的贡献不容小觑,而王献唐先生对于《金石著述名家考略》尤为推崇。田士懿学术未竞而去世,虽《山左汉魏六朝贞石目》《金石名著汇目》在其生前已刊刻发行,《金石著述名家考略》也在其去世后由王献唐先生印行,但由于条件所限,未能广布流传。而《增广金石名著汇目》《金石啽呓录》《金石篹录考》更是未能付刻刊行,足称憾事。
〔1〕 山东省高唐县人民政府方志办公室.高唐县志稿[M].1986
〔2〕〔13〕 胡璧城.金石著述名家考略·叙[M].济南饕石墨厂,1935年版本
〔3〕 田士懿.金石著述名家考略·自叙[M].济南饕石墨厂,1935年版本
〔4〕 田士懿.山左汉魏六朝贞石目·自叙[M].济南饕石墨厂,1923年版本
〔5〕〔12〕〔14〕〔15〕 王献唐.金石著述名家考略·叙[M].济南饕石墨厂,1935年版本
〔6〕〔7〕〔8〕〔9〕〔11〕 田士懿.山左汉魏六朝贞石目并续目、再续目、补目[M].济南饕石墨厂,1923年版本
〔10〕 田士懿.山左汉魏六朝贞石目·凡例[M].济南饕石墨厂,1923年版本
〔16〕 田士懿.金石名著汇目[M].北京:邃雅斋,1925
〔17〕 田士懿.增广金石名著汇目手稿[M].约1927
〔18〕 安可荇,王书林.王献唐师友书札[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9
The Textual Research of Tianshiy? i’s Epigraphy Works
Wu Jindun
During the period of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 of China,Tian Shiyidevoted hiswholemind to the study of Chiness epigraphy,and he emerged as an important figure in epigraphy study of Shandong.He hadmany epigraphy works,which had been inherited rarely the transfer printing is notmuch and been not spread widely.but they were an important reference in the study of epigraphy.
Tian shiyi;Chinese epigraphy;Writings textual research
G256:K870.5
A
吴金敦(1975~),男,硕士,山东省图书馆馆员。
猜你喜欢
杂志排行
山东图书馆学刊的其它文章
- 国内关于大数据推动图书馆变革的研究综述
- 德国文化相关法律体系概述**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加快化共文化立法,提高文化建设法制化水平研究”(批准号:12&ZD032)研究成果之一。
- 良友早期画报、画册探究
-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对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影响**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图书馆事业政策特征及未来发展研究”(10YJA870005)研究成果之一。
- “山左先贤与齐鲁典籍研讨会暨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第35届年会”综述
- 《俄罗斯联邦文化基本法》框架与内容述略**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加快化共文化立法,提高文化建设法制化水平研究”(批准号:12&ZD032)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