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左先贤与齐鲁典籍研讨会暨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第35届年会”综述

2014-04-10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14年5期
关键词:家谱论文文献

王 妮

(山东省图书馆,山东济南250100)

“山左先贤与齐鲁典籍研讨会暨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第35届年会”综述

王 妮

(山东省图书馆,山东济南250100)

2014年9月20日至22日,由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和山东省文化厅主办,山东省图书馆、山东省古籍保护中心承办的“山左先贤与齐鲁典籍研讨会暨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第35届年会”在山东省图书馆召开。来自大陆及港澳台两岸四地的高校、科研院所、博物馆、图书馆等65家文化机构的120余名历史文献学界的专家学者参加会议,老中青众学者济济一堂,就山左先贤和齐鲁典籍以及中国历史文献研究的诸多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和热烈讨论。

20日上午,会议开幕式在山东省图书馆报告厅隆重举行,开幕式由山东省图书馆副馆长李勇慧主持,山东省文化厅李国琳副厅长、山东省图书馆李西宁馆长致欢迎词,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朱杰人会长致开幕词。

会议期间,南京师范大学赵生群教授、山东大学杜泽逊教授、宁波大学钱茂伟教授就所从事工作的现状和进展先后做了“《史记》校点漫谈”“《十三经注疏汇校》的计划及现状”“公众家族史编纂研究”的主题发言,同时会议特别邀请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魏明伟先生和澳门大学副教授、澳门文献信息学会会长邓骏捷先生分别对《四库全书》电子版和《世界记忆名录》做了演示和介绍。

赵生群教授是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中《史记》修订项目的主要负责人,主要就现在《史记》校点所做工作做了介绍,如版本校勘方面,底本与校本的选择,《史记》修订项目仍然以顾颉刚先生等选择的清代张文虎、唐仁寿校刊的金陵书局本为底本,同时对景祐本、绍兴本、黄本、毛晋汲古阁单《索隐》本、殿本进行通校并参校耿本、彭本、柯本、凌本、《会注》本等以及多种钞本。同时指出景祐本是目前存世最好的《史记集解》单刻本,黄善夫本是存世最早的三家注合刻本,而张文虎都未能见到,以及此次用以校勘的日藏、法藏等钞本资料,亦未被前人利用;此次修订注重本校、全面开展他校。同时对前校本存在问题,撰写校勘记的情况以及改进标点,补充资料、撰写《前言》《凡例》、编撰附录等工作情况做了介绍。

杜泽逊教授就其主持的《十三经注疏汇校》项目谈了几点问题,指出《十三经注疏》重新校补的必要性及主要功用,他认为十三经注疏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复杂系统,而阮元刻本虽然直到现在仍然是权威底本,但并不完善,如漏校太多,许多古本未见以及对武英殿本的忽视等。而现在汇校项目的底本在经过十三种书俱全,经、注、释文、疏俱全,错字少,版印清晰等条件的排查之后仅剩下万历北监本、武英殿本和阮元本,又因殿本整理者对体例的改变和本次汇校对阮元本不完善的针对性,故而不得已,只有选用万历北监本作底本。同时因北监本存在不完美处,采用了在影印北监本时,把陆德明的《论语》《孝经》《尔雅》音义以及孙奭的《孟子音义》整体附在各经之后的补救方法。最后确定《汇校》的基本面貌:《十三经注疏》正文全部影印明万历北京国子监刻本(未经崇祯、康熙修版),外加乾隆殿本的句读。每卷影印的监本之后,附有排印的《汇校》。不论是非,但论异同。历时两年,现《尚书注疏汇校》已完成,但在《十三经注疏汇校》工程中所占的比例只有百分之六,可见此项工程之巨大。

钱茂伟教授从大家谱、小家谱的角度研究家谱的前世今生。家谱是中国的特产,所谓大家谱是指宗族的家谱,小家谱指前后五代直系血亲的家谱。他认为从宏观上大家谱发展可分为先秦、魏晋南北朝、宋元以后三个阶段。先秦时期以谱牒形式存在,当时的国家形态为家族管理体制,所以家谱为国家人事档案,以后历代皇室基本上继承先秦时期的制度,秦汉以后进入职业官僚管理体制,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的家谱仍然是选择官僚的基础,所以此时的家谱仍然属于人事档案,宋元以后因家族形式出现重大变化,家谱出现了伦理化和历史化两大特点。家谱在上世纪50年代时淡化,60年代时损失很多,80年代以后又重新修谱,特别在南方,现今掀起了修订家谱的热潮,而所修订家谱主要模仿明清民国时期的家谱修订,因而存在很多问题。他总结传统大家谱的修订方法运用于今天家谱修订中存在编纂成本过高、续修太过麻烦,史料征集机制被动,编纂单位过大,谱系图缺陷大,人物信息量过少五方面问题,提出以修订小家谱的方案来解决现在的修谱问题,并设计了小家谱的体例。

魏明伟先生在现场演示了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新版3.1版的操作情况,如二次检索、人名查询、地理词条查询、粤语/国语发音、分类词条输入等,同时推介新产品四库电子字典——《四库小学集成》,该产品共收有经部小学类八十九部书籍。邓骏捷先生作了题为“澳门天主教文献与《世界记忆名录》”的专题报告。对澳门文献信息学会基本情况及所做工作做了简要介绍,主要介绍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世界记忆名录》的基本情况、收编情况、级别等以及澳门主教公署档案和圣若瑟修道院所藏古籍文献的基本情况、申报准备、文献价值及意义等。

本次年会共收到提交论文八十八篇,大会组委会根据学者向大会提交的论文内容,将讨论会分为山左先贤、齐鲁典籍、综合研究以及理论与实践4个小组进行,各小组讨论认真,现场气氛热烈,讨论会后各小组召集人对分组讨论的情况做了简要汇报,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现就各组情况概述如下:

第一小组以山左先贤研究为主题,共有18位学者参与讨论,提交论文17篇,主要围绕山东历史人物的活动展开讨论,涉及范围比较广,如刻书出版、史书编纂、行廉著述、思想生活等多个方面,论文多以个人为研究对象,也有以家族为研究对象的。具体来说,刻书出版方面如黄爱平的《清代山左学者李文藻学术研究》全面介绍了李文藻的学术尤其是在刻书方面的贡献和特点,唐桂艳的《潍县陈官俊、陈介祺父子刻书考述及其对出版业的贡献》、金晓东的《清代山东临朐冯氏家族刻书研究》讨论了陈氏、冯氏私刻图书的情况和成就,同时也介绍了山东刻书的大体情况;史书编纂如阚红柳的《王士禛与清初史学研究》讨论了王士禛与清初官修史书和私家修史的关系,朱志先的《明代山左史家于慎行两汉史批评述论》从于慎行《读史漫录》来分析明人对两汉史实的评判,杨绪敏的《马骕与先秦史的编纂与研究》立足于《绎史》探讨史书的特点及意义;行廉著述如李关勇的《历城名士周乐及著述考论》、李如冰的《孙肇兴学行考述》、韩杰的《何承天行年及著述考》主要侧重对人物行廉和著述的专门考述;思想生活方面如曹广华的《孔尚任旅晋原因及其诗文生活史价值初探》、周潇的《清末山东才女李长霞与胶州柯氏》从诗文角度分析两人的文学成就、文学特点并从诗文方面分析所反映的生活状态,孙顺霖的《试论晏婴的为臣之道》认为晏婴一生从廉洁入手实践其为臣之道并为后世树立了楷模,周生杰的《〈咸丰八年至九年日记〉作者考》考证《历代日记丛钞》所录不著撰人的《咸丰八年至九年日记》作者为王锺霖,与所录《王锺霖日记》为同一日记,仅时间不同,并据此考证其生平事迹及家庭情况,分析该日记的史料价值,尚景熙的《孔子“迁蔡三岁”考辨》重点考证孔子见叶公的地点,认为孔子见叶公于其封邑叶是正确的,潘文竹《论孔子孝亲观的辩证性》论述了孔子孝亲观具有灵活变通的特点,对中国孝文化的传承具有指导意义。云南大学韩杰教授作为召集人对上述内容做了简要汇报,并表达了小组讨论的缺憾,即论文存在一边倒的情况,17篇论文10篇写清代人物,春秋4篇,明朝2篇,南朝1篇,而唐宋元时期无学者涉及。

第二小组以齐鲁典籍为主题,共宣读论文16篇,与会学者进行了广泛交流,讨论过程中既有不同学术观点的切磋和交流,又有学术信息方面的交流,使学者了解到目前正在进行和出版的项目的一些最新情况。讨论内容主要涉及三方面,第一方面是山东文献流传的情况,如杜云虹的《山东省立图书馆抄本考略》,窦秀艳、尤元春的《明清时期青岛文献综论》,纪丽真的《明清至民国时期山东盐书文献考略》,李雪梅的《古代山东石刻法律文献撮要》等,第二个方面主要讨论山东历史上的“经典”包括《春秋》《左传》《国语》《论语》《孟子》《孔子家语》以及郑玄的著作等,如吴柱、董恩林的《〈春秋〉略说》,唐玲的《从〈左传〉中的朝聘文化看礼的多重性》,郭万青的《〈国语·鲁语〉勘校考异》、唐明贵的《<论语>中的孝廉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杨新勋的《<论语>首章析论》,刘曼春的《孟子七篇研究》,周恩帅的《〈孔子家语〉“真伪”研究综述》,耿天勤的《辑郑玄遗著的丛书》等,第三个方面为山东人的著作或著作中内容涉及到山东的,如甘良勇的《论孔广森的〈大戴礼记补注〉——兼评阮元“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优于孔广森〈大戴礼记补注〉”》,孟凡港的《阮元〈山左金石志〉考述》,文廷海的《以九旨为纲领:柯劭忞〈春秋谷梁传注〉的注释特色》,谢辉的《梵蒂冈图书馆藏〈东鲁许先生文集〉初探》,同时与会学者还对学术研究提出建议,如研究古代资料时要开阔眼界特别要注意近代期刊上发表的内容,对研究对象的赞美要有节制,不能举一废百。上海师范大学张剑光教授代表小组学者做了简要介绍,认为该组讨论对山东文献的编辑整理和深入研究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第三小组以综合研究为主题,共提交28篇论文,有19位学者进行了小组发言。上饶师范学院的徐公喜教授作为代表总结了该组讨论的结果,认为从论文和发言上看本组讨论主要有四个特点:第一,文献体裁视角种类比较杂,是综合性的,既有传统的经史文献,十三经、四库学的研究,也有一些水利、法律、家庭教育、佛教等,如赵振的《〈课子随笔〉的编纂、整理与传播》通过家训总集《课子随笔》的流源进行阐述,吴漫的《陈知俭与〈千仓渠水利奏立科条〉》通过对现存最早的农田水利保障法碑刻《千仓渠水利奏立科条》的研究阐明了中国水利保障法的一些原则,蒲霞的《施闰章与〈青原志略〉》对佛教志书《青原志略》的流源进行阐述等;第二,文献研究跨度较大,从屈原《九章》一直到近代的文献,几乎重要的时段都有研究的文章,反映该组综合讨论比较散、比较杂;第三,不同语言文字文献文本的研究,主要是对少数文本文献的重视,如李雄飞、孙丽丽的《传世孤本九耐堂刻本〈异域录〉》,魏郭辉的《清水江文书俗字符号成因与研究价值考析》对满文、苗族侗族相关历史档案进行了阐发,这些研究非常珍贵,这种对档案的研究不仅对历史学界而且对其他学界也有很好的参考价值;第四,众多学者不只注重宏观探索,也注重微观探索,以点带面,如丁小明的《真实居士的真实言——冯梦祯〈快雪堂日记〉读后》从日常生活的文献微观看待解读了冯梦祯的日记,对晚清社会进行描述。小组主要就三个方面内容进行了比较集中的讨论:首先是传统文献研究方面,如王薇的《明人年谱的文献学价值》关注明人年谱的史料价值,提出中国年谱学形成于明代这一独特见解;李慧玲、朱杰人的《孔颖达〈五经正义〉中的“定本”辨析——以〈毛诗正义〉为例》以《毛诗正义》为个案对《五经正义》中的“定本”内涵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定本”不特指颜师古本,这对我们理解《五经正义》的注释有很积极重要的意义;其次是宋明理学方面,主要有四篇文章涉及,如严佐之的《南宋胡沂轶事钩沉》,吴海兰的《黄宗羲与蕺山学的塑造》,陈良中的《薛季宣〈书古文训〉研究》,徐公喜的《〈资治通鉴纲目〉与道统》从考据学的不同研究方法和解释方法上做了一些阐述;第三方面内容主要集中讨论各个历史时段文献的价值,有六篇论文涉及,比如郝润华、莫琼的《从顾注征引文献看〈昌黎先生诗集注〉的特色与价值》认为顾嗣立《昌黎先生诗集注》是现存最早的韩诗单行注本,并且有引《文选》注韩诗和引李杜诗注韩诗这两个有倾向性选择的注释特色。同时徐公喜教授指出了因为本组论文内容选择比较散、杂,存在各说各的多、探讨交流比较少、观点很难互相交融的缺陷。

第四组以理论与实践为主题,从名单上看有29位学者参加,提交24篇论文,22位学者在小组做了学术报告,湖北大学郭康松教授作为代表做总结发言。认为该组参加讨论的学者老中青都有,以青年学者为主,论文涉及论题也较为广泛,在传统的文献研究方面,有关于目前古籍整理的相关问题,如《史记》《汉书》涉及版本校刊问题的研究,如苏芃的《校史琐记》、王永吉的《点校本〈史记〉修订工作所用的北宋景祐监本》、敖堃的《中华书局标点本“二十四史”〈汉书〉点校者小考》;也有在整理古籍中涉及的如何处理异体字方面研究,如王建新的《也谈古籍整理中异体字问题及其处理》;也有关于文献学理论方面的关于“辨伪”“目录”概念在重新梳理学术史基础上提出的新看法,如王化平的《论“伪书”的定义》,孙振田、李红岩的《何为“目录”?——古典“目录”名义新探》等;也有汉字下行书写方式原因的推测,如郭康松的《汉字书写下行原因蠡测》;也有对现在已经出版的文献中间在校勘、标点方面存在问题的一种校正,如吕友仁、王丽芸的《整理本〈仪礼注疏〉校点失误举例——以〈士冠礼〉篇为例》,王锷的《阮刻本〈礼记注疏校勘记〉质疑——以〈礼运篇〉为例》、焦绪霞的《〈群书治要·后汉书治要二〉疑义辩订》等;也有关于对传统典籍研究史的研究,如李德锋的《有关历史文献研究范围及其评价问题的思考——从朱熹〈资治通鉴纲目〉的再评价谈起》,刘重来的《试论中国文献辨伪学的时代走向——从〈坎曼尔诗签〉辨伪说起》,张居三的《〈国语〉研究的历史及现状》等;也有对前人研究成果的一种补充、补正,如王照年的《六条〈麟台故事〉内容的校证》、赵阳阳的《〈颜鲁公集〉四库提要疏证》、陈才的《清华简〈耆夜〉拾遗》、孙富磊的《杜佑生平二事考补》、吴航的《〈增订晚明史籍考〉续补兼考——明末清初私史辑考之二》等;除此之外,本组论文有四篇文章涉及到汉文典籍在域外传播的情况的研究,如陈树千的《“四书”西行与早期汉语的对外传播》、程水龙的《论理学入门经典在朝鲜李朝的接受与传播》、张万民的《〈诗经〉在理雅各之前的英国的流传》、李春光的《略论王古鲁日本访书》,这是今年本小组讨论中很大的一个特色,对国家目前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有一定启示。郭康松教授特别强调本组讨论的另一特点即报告人报告完论文之后主持人会加以评点,评点之后对该话题感兴趣的学者都展开讨论,特别是刘重来、李春光、吕友仁等老专家老学者对年轻学者论文不仅肯定论文的优点,还对论文的进一步深化修改不吝赐教,对年青学者的成长和会议论文质量的晋升有很大的帮助。并对大会组委会提出两条建议,指出本次讨论会仅能拿到所在小组的论文,而对其他小组的论文感兴趣却无法看到,建议以后会议论文的编排上不要按姓氏笔画,最好按文章类别划分,将内容相近的编在一起以便于讨论。

浙江大学教授、中国历史文献学会副会长仓修良先生做了学术总结报告,谈了此次年会的几点感想:1参会会员比预期估计多,尤其新会员年轻会员比较多,参会积极性比较高,说明了学会的欣欣向荣;2提交论文比较多,讨论也比较热烈,发言踊跃。3到会比较整齐,尤其是在新开学的时间段里。老会员如刘曼春、吕友仁、刘重来等几乎年年参加,对学会感情比较深,说明学会的向心力比较强。不足之处是今年的主题在齐鲁文化方面上,围绕主题的论文不是很集中,希望今后尽量围绕着主题来写文章,并回忆学会历史上有两次硬性规定必须围绕主题写文章,其中一次是2003年在浙江绍兴召开的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第24届学术年会“章学诚国际学术讨论会”,规定论文必须以章学诚为主题,故当时提交论文都是有关章学诚的,并且关于章学诚的妇女观出现两种不同的观点,现场讨论激烈,会议结集出版的《章学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亦得到多方肯定,学术价值极高。仓先生还宣布了其一直负责的学会科研工作《二十五史专书辞典丛书》的最后一部《宋史辞典》现已完成,因部头比较大,可能到后年才可出版,即此这一大型丛书终于顺利完成。

福建武夷学院图书馆的徐俐华馆长对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第36届年会的筹办情况做了简要介绍,2015年年会将在福建武夷山的武夷学院召开,以“朱子学与朱子学文献研究”为主题。

朱杰人会长致闭幕词。首先对选择下次年会的举行地点武夷学院做了说明,认为目前学界对朱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哲学,而对史学、文献学、教育学、政治学领域的研究明显不够,希望通过学会的召开使得朱子学的研究领域得以拓宽;其次对本次年会做一总结,本次年会有124名学者报名参加,实际到会人数114名,提交论文88篇。开幕式后的主题发言得到与会学者的肯定,表示不仅能看到研究所取得的成绩,而且学到了研究方法、了解了研究动态。新增加的《四库全书》电子版方法和《世界记忆名录》的介绍,开拓了视野,亦受到与会学者的欢迎。《二十五史专书辞典丛书》历经三十多年终于完成,对此朱会长表示在正式出版时会与山东教育出版社联合在北京召开新书发布会以示庆祝。最后为继续保持学会的科研传统,朱会长提出了编撰中国历史文献年鉴和编修年谱的设想。大会通过了新的《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章程》,产生了新的理事和常务理事。

猜你喜欢

家谱论文文献
家即是国,钩沉史海乐为舟——“家谱文化的传扬者”朱炳国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2013年5—12月最佳论文
从《家谱》看吉林回族的源流与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