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代河南书院兴衰探析

2014-04-10李俊丽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书院河南

李俊丽

(许昌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河南 许昌461000)

明代是封建社会的成熟期,经济文化空前发展和繁荣,与其相适应,书院这一古代特殊的教育组织在经历了唐末五代的形成期、宋元两代的兴盛期之后,到明代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其不仅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前代,而且影响也更为深远,在中国书院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然而受国家文教政策的影响,明代书院经历了曲折发展的过程。史料记载,“宋元之间,书院最盛,至明而浸衰。盖国学网络人才,士之散处书院者,皆聚之于两雍,虽有书院,其风不盛。其后国学之制渐隳,科举之弊孔炽,士大夫得倡讲学之法,而书院又因之以兴。”[1]明朝初期,由于战乱和官府大力发展官学、限制书院的文教政策,从而使明初近百年的时间内书院的发展处于一个沉寂阶段。到了明朝中期,官学衰落,各地书院逐渐兴盛。但是到了明朝末期,由于禁毁书院事件的发生,书院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受明政府对书院政策这一大环境的影响,地处中原的河南书院的发展也是一波三折。

一、明朝前期河南书院的凋敝

元代对书院采取提倡、扶植和加强控制的政策,书院相继恢复并逐步官学化。元代见于史书记载的河南书院共有11所,其中雎阳书院(又名应天府书院,位于商丘市)、嵩阳书院(位于登封市)、花洲书院(位于邓州市)、龙门书院(位于洛阳市)、百泉书院(位于辉县)、伊皋书院(又名伊川书院,位于伊川县)等6大著名书院是在前代书院旧址上修复、扩建的,其余的浍滨书院(位于永城市)、颖谷书院(位于登封市)、志伊书院(位于开封市)、崇义书院(位于濮阳市)、诸葛书院(位于南阳市)等5个书院是元代新建的。

元末明初,战乱使河南的文化事业遭受到了巨大破坏,大部分书院被毁。如建于元朝至大年间的南阳诸葛书院,当时“祠十有二(间),庙学四十有六(间)”,学田四十顷,规模“端庄广直”,闻名一时,但元朝末期“兵燹之余,仅存遗址”[2]卷43《南阳府·南阳县》。永城的浍滨书院,在至正末年“兵乱被毁”[3]卷2《营建志·学校》。伊川的伊皋书院“元末寻毁”[4]卷16《学校》。此外,还有阳翟(今河南禹州)的儒林书院、光山的涑水书院、商丘的雎阳书院等也都在此时被毁坏。

明朝初年,政权稍微稳定之后,政府重视官学,大力提倡科举,大多读书士子也都向往官学的优厚待遇和美好前程,不再热心进入清苦的书院学习。在这种情况下,河南书院进入了凋敝和沉寂阶段,发展较为缓慢。据雍正《河南通志》记载,明朝初年,除了元朝延续下来的11所旧有书院外,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八朝近百的时间内,河南地区只新建书院2所,即天顺三年(公元1459)建的修武集贤书院和天顺五年(公元1461)建的祥符丽泽书院;重修书院2所,即永乐二十年(公元1424)重修嵩县伊川书院和宣德二年(公元1427)重修永宁洛西书院[5]86-102。而此时,官学却得到了很大发展,儒学遍设省内各府、州、县,形成了“唐宋以来所不及”的盛况[6]卷69《选举志》。

明朝初期,书院的讲学活动非常少,培养出的人才也不多。比较著名的有以下几位:

曹端(公元1376-1434年),字正甫,渑池人,就学于龙门书院,永乐年间举人,曾任霍州学正,著有《曹月川集》。

王祥(?-公元1457年),字伯祯,光州固始人,就学于志伊书院。

王越(公元1423-1498年),字世昌,浚县人,就学于百泉书院,景泰二年(公元1451)进士,官至兵部尚书,著有《王襄敏集》2卷,续集1卷[7]33。

二、明朝中期河南书院的发展和繁荣

明宪宗成化以后,中央官学日渐衰落,当时任礼部尚书的姚夔曾经说过:“太学乃育才之地,近者直省起送四十岁生员,及纳草纳马者动以万计,不胜其滥,且使天下以货为贤,世风日陋”[6]卷69《选举志》。另外,各地方官学也逐渐废弃,如辉县“官学渐废,公廪不续,学官奉空腹而卧,士或易衣而行”[8]卷6。夏邑县“环学皆水,而号舍倾圮,青衿无肄业之地,黉宫绝讲诵之声,日复一日,渐沦于废”[9]卷4《学校》。同时科举也日益腐朽,弊端百出。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理学家和有志之士纷纷将注意力转向书院,于是河南书院如雨后春笋,逐渐兴盛。从成化到嘉靖初年,河南创建了众多书院。

成化二年(公元1466),伊阳县(今河南汝阳县)在县城内创建汝坟书院[10]565。成化四年(公元1468),襄城县人故户部尚书李敏在县西南紫云山麓创建了紫云书院,“其制如儒学而小,精丽过之”[11]卷4《学校》。成化五年(公元1469),郏县人刘济创建青云书院[12]卷30《汝州·郏县》。成化六年(公元1470),知府戴昕在陈州府城创建思鲁书院,后改为弦歌书院[10]567。成化八年(公元1472),南阳知府段坚修复了诸葛书院,同时又以僧寺改建了豫山书院。成化十年(公元1474),又创建了志学书院[13]。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知县朱铨于宝丰创建了程子书院[14]846。成化十七年(公元1481)河南提学佥事吴伯通檄修伊川洛西书院,新建洛阳伊洛书院[15]卷5《学校》。此后,吴伯通还在其他各地也檄修或修复了不少书院,如辉县百泉书院、汝阳汝南书院和通许育英书院等。

以上书院的创办人,如陈州知府戴昕、南阳知府段坚、河南提学佥事吴伯通等人都是当时河南名望较高的学者。尤其是襄城紫云书院的创办者李敏,既是朝廷的重要官员,又是当时全国有较高知名度的学者。青年时期,他曾先后游学洛阳龙门书院、登封嵩阳书院。景泰五年(公元1454),他以优异成绩考中进士,历任监察御史、浙江按察使、山西布政使、四川布政使、大同巡抚等职。在任职期间,他体会到官学读书教育作用甚微,立志创建象龙门、嵩阳那样的书院。成化元年(公元1465),他因亲忧回到家乡襄城,随即在县内风景优美的紫云山建起一所书院。明宪宗亲自给书院颁赐匾额为“紫云书院”。李敏在紫云书院讲学两年,当时襄城、中原,乃至全国一些地方的学子慕其名而来求学的者众多。李敏为紫云书院教育的振兴,为明朝中叶河南书院教育的重新兴作出了很大贡献[7]33-34。

正德、嘉靖年间,在王守仁和湛若水的倡导下,全国的书院教育掀起了新的高潮。河南书院更是有了长足发展。

省城开封在这一时期新建了“玉泉”、“东城”、“西亭”、“南埔”、“宏文”5所书院;洛阳新建和恢复了“伊洛”、“望嵩”、“瀍东”、“偃师二程”、“新安川上”5所书院[10]567。正德元年(公元1506),河南兵备阎钦在信阳城西北隅子贡祠建“申阳书院”(后改称瑚琏书院);同年在南阳府城东关建“养正书院”;正德十年(公元1515),参政杨子器在宝丰县城西隅建“程子书院”(后改称明道书院);嘉靖四年(公元1525),提学肖鸣凤在睢县骆驼岗院建“锦襄书院”,同年,邑人王诰在西平县城东南隅建“东隅书院”;嘉靖六年(公元1527),汝州城二程祠建“童蒙书院”;嘉靖七年(公元1528),禹州知州刘魁在州城南建“儒林书院”,第二年,在州城东颖水之南建“颖滨书院”,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他又分别在州城西北钧阳里、州城西顺店建“白沙书院”和“东峰书院”;后来,禹州人户部侍郎任洛在州城西南建“西溪书院”;嘉靖七年(公元1528),巡按谭缵在陈州弦歌台偏后建“知德书院”;嘉靖十年(公元1531),参政刘漳在邓州城大西关建“临端书院”,十三年(公元1534),刘漳又在叶县城内东北隅建“问津书院”,同年,汝南县城拱北门外建“笃志书院”(后改称天中书院)。此后不久,鸿胪序班焦辂在裕州(今河南方城)创建“堵阳书院”[7]35。一时间河南书院呈现出十分繁盛的局面。

三、明朝后期河南书院的禁毁

正当河南书院蓬勃兴盛之时,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御史游居敬上疏斥责南京吏部尚书湛若水“倡其邪学,广收无赖,私创书院,乞戒谕以正人心”[16]卷50《学校考》。明世宗下令“罢各处私创书院”[17]卷57《世宗纪》。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吏部尚书许瓒又“请毁书院,从之”[16]卷50《学校考》。此即明代历史上的第一次禁毁书院。在这次禁毁书院的活动中,河南70%以上的书院被禁毁。但这次禁毁书院在河南维持的时间不长。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封丘知县文大才在县城东关中岳庙新建“祟正书院”,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夏邑知县郑桐在县城慈圣寺西新建“崇正书院”。两所“祟正书院”的兴建标志着第一次禁毁书院在河南的结束。此后,正阳县创建了“贤良书院”、汝南县创建了“正学书院”、永城县建了“大丘书院”、内黄县建了“黄池书院”、西平县建了“朝阳书院”、邓州建了“大成书院”、许昌建了“汝南书院”、郏县建了“临汝书院”和“青云书院”、扶沟建了“大程书院”、林县建了“黄华书院”、汤阴县建了“主静书院”[18]130。以上14所书院都是由当地官员主办,可见,经过第一次禁毁书院后,私人创办书院的元气大伤。

万历七年(公元1579),宰相张居正以常州知府施观民科敛民财私创书院为借口,请毁书院,于是“诏毁天下书院……尽改各省书院为公廨,凡先后毁应天等府书院六十四处。”[17]卷67《神宗纪》从而导致了明朝历史上第二次禁毁书院的发生。这次禁毁活动使河南的书院受到严重破坏,造成河南境内十多年都没有新建书院,一直到了万历十九年(公元159I),推官王如坚在怀庆府城(今河南沁阳)兴建“怀仁书院”和“昌黎书院”,侍郎蔡毅中在光山县城北关兴建“宏道书院”,这才结束了河南书院沉寂的局面。此后,河南又掀起了兴办书院的热潮。如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南汝守道刘漳在新野县城北隅建“白水书院”。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睢陈道徐即登在陈州府城(今河南淮阳)建“崇正书院”。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河南巡抚方大美在省城开封建“游梁书院”;同年,唐河县城在仙音楼右侧建“敷文书院”。万历三十一年(公元1603),滑县知县王延谏在县城建“欧阳书院”。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归德知府郑三绶在府城(今河南商丘)东建“文正书院”(又名“范文正公讲院”)。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鄢陵知县张舜典在县城建“宏仁书院”。此外,巩县建“城中书院”、登封建“存古书院”、太康建“莲城书院”、济源建“启运书院”、河内(今河南沁阳)建“王公书院”、武陟建“讲学书院”、延津建“莲塘书院”、孟县建“同室书院”和“造士书院”、浚县建“性道书院”和“阳明书院”。以上21所书院仍由巡抚、道台、知府、县令等各级地方官创办,这说明此时河南书院教育已完全官学化[7]36-37。

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宦官魏忠贤专权,政治日益腐败,顾宪成、高攀龙等人在东林书院讲学之余,“讽议朝政,裁量人物。朝士慕其风者,多遥相应和。由是东林名大著,而忌者亦多。”[6]卷231《顾宪成传》魏忠贤嫉恨东林党人,于是矫旨“毁天下东林讲学书院”[6]卷22《熹宗纪》。河南书院也因此遭到破坏,不仅省内一所书院未设,而且大量书院被毁。到了崇祯年间,河南省新建书院也只有3所,即,“天中书院”,郑州知州鲁士任于崇祯元年(公元1628)在新郑县兴建;“人龙书院”,荥泽知县庞杰于崇祯二年(公元1629)在县城东门兴建;“兴言书院”,睢陈道张鹏羽于崇祯九年(公元1636)在陈州兴建[7]37。

[1]柳诒徵.江苏书院志初稿[M].影印1931年《江苏国学图书馆年刊》第四期本.

[2]田文镜.河南通志[M].四库全书本.

[3]秦时雍.永城县志[M].隆庆二年刻本.

[4]康基渊.嵩县志[M].乾隆三十二年刻本.

[5]王洪瑞,吴宏岐.明代河南书院的地域分布[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12).

[6]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7]刘卫东,高尚刚.河南书院教育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8]张天真.(嘉靖)辉县志[M].明嘉靖六年刻本.

[9]夏邑县志[M].1963年上海古籍书店据宁波天一阁藏明嘉靖刻本景印.

[10]王日新,蒋笃运.河南教育通史[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

[11]许州志[M].1961年上海古籍书店据宁波天一阁藏明嘉靖刻本景印.

[12]李 贤.大明一统志[M].四库全书本.

[13]张文山.南阳地区书院简介[J].南都学坛,1990(2):103-106.

[14]季啸风.中国书院词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

[15]龚嵩林修,王 坚纂.(乾隆)洛阳县志[M].乾隆十年刊本.

[16]王 圻.续文献通考[M].续修四库全书本.

[17]夏 燮.明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2009.

[18]赵国权.中原文化大典·教育典·书院[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书院河南
朵云书院黄岩店
江南书院
法治护航 让“游河南”更惬意
《江阴介居书院成立祝词》
出彩河南
河南:严守食品安全“第一道防线”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白鹿洞书院记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
放歌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