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旅游专业工学结合课程观的探索
——以咸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4-10-09曹俊华易元红
曹俊华,易元红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咸宁437100)
2011年3月颁布的《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培育包括湖北省“两圈一带”中的武汉城市圈旅游区在内的一批旅游功能区。面对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对旅游从业人员无论数量还是质量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作为旅游人才输出机构的高职旅游院校既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地方高职院校,其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紧跟旅游行业发展态势,结合咸宁地区特色,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1]94为:培养具有与旅游服务产业未来工作岗位相适应的职业素质和一定的职业发展能力,具有较强的旅游服务技能和一定的管理能力,“精导游、懂管理、善营销”,能够胜任导游、营销业务、旅行社计调及景区服务管理等岗位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并在“课证融通、工学渗透”[2]91-94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下,不断探索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及实施方法,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其旅游管理专业成功申报为国家重点建设专业。
一、工学结合课程观内涵解读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课程体系的构建在人才培养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2006年,国家相继下发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和《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等文件[3]46-47,提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强调了工学结合课程的重要性。
工学结合课程体系作为工学结合模式的最具体呈现形式,打破传统学科的束缚,通过将课堂教学与企业真实工作学习结合成一体,以具体业务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为逻辑起点,以“以岗位需求为依据,以工作结构为框架,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起点,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为构建原则,真正地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综合职业能力。
二、高职旅游专业工学结合课程构建思路
构建高职旅游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以旅游行业具体工作任务为依据,整合旅游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确保学习内容与真实工作任务的一致性,建立知识、能力与工作任务间的紧密联系,实现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
(一)以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系统设计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高职旅游专业的课程应直接反映社会及其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构建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旅游行业工作流程为依据,以就业和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为标准,进行课程的开发与设置,培养企业“用得上、留得住、受欢迎”的旅游人才。
由于咸宁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专业开设有旅行社方向、导游方向及温泉休闲旅游方向,学生就业岗位比较宽泛,涉及旅行社、景区、酒店等旅游行业。为更好地突出课程设置的职业性,学院对多家旅行社、景区、酒店进行实地考察,深入分析旅游专业就业岗位需求,归纳各个职业岗位所需的职业技能和素质要求。在此基础上,将旅游专业课程整合为通用能力学习领域、核心能力学习领域课程模块,使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渗透于专业教学内容中,同时通过对毕业生用人单位的信息调查反馈,调整部分课程并根据行业发展的需求开设拓展性领域课程模块。从而使整个课程体系设置始终处于一种相对固定但不断适应、发展并引领行业前进的良性动态状态。如图1所示。
(二)以就业为导向,校企(行业)合作开发与实施工学结合课程
在工学结合课程的推进与实施上,学院旅游专业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面向行业企业,确立校企(行业)合作的多元主体,共同开发课程;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打破按照学科知识体系系统组织教学内容的思路,以旅行社、景区、酒店等旅游企业的实际工作过程中的真实工作任务为课程的核心,把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与知识、技能的学习联系起来,把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结合起来,使工学结合贯穿于专业核心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各个环节。
针对学院旅游专业学生主要从事旅行社及景区导游、旅行社计调、旅行社外联人员和温泉接待服务等岗位工作,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上,基于岗位群的工作过程为主线进行教学内容的组织,尤其注重开发全新的“理实一体化”的核心领域模块的课程。以《导游业务》课程为例,该课程结合行业发展实际,以导游工作岗位技能设置学习情境、以导游真实工作项目承载学习内容、以岗位工作流程设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精选的真实工作项目中分组自主操作实践,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理念。
图1 旅游专业课程体系
在“课证融通、工学渗透”的人才培养模式指导下,把导游资格考试的标准和内容纳入课程体系。将《导游业务》、《模拟导游》、《旅游政策法规》、《导游基础知识》、《旅游职业道德》5门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导游证考试大纲紧密结合,并增设《咸宁旅游文化》,在提高学生考证通过率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三、高职旅游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构建的实现途径
(一)以完善的实践教学基地为依托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专业有设施条件比较齐全的校内外旅游实训基地。校内建有旅游综合实训楼,内设有模拟导游实训室、微格导游实训室、形体实训室、温泉博览馆、商务中心等实训室,并开设有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内旅行社,主要满足旅游专业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训练的要求,如导游讲解、旅行社计调操作、温泉接待等实训任务。同时学院旅游专业现有二十多个省内外旅游合作企业,为实行工学渗透的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保障。
(二)以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作保障
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顺利实施需要专兼结合、水平精湛的师资队伍作保障。学院旅游专业现有专职教师14名,兼职教师6名。在师资队伍的培养上,首先通过挂职锻炼,选派青年教师下企业进行为期半年至1年的锻炼,进一步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其次通过内部培养,以“传、帮、带”的方式培养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最后聘请旅游行业经验丰富且资深的人员,承担学生实践课程的培养和指导工作,使校内外教学优势互补。
四、结语
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高职旅游院校对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越来越具有重要意义。为更好地满足旅游业的需求,咸宁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专业结合市场需求、基于岗位群工作流程尝试性构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在今后的发展中,还需要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更好地满足旅游业对人才的需求。
[1]王素琴,易元红.湖北省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4).
[2]胡晓锋,易元红.“弹性顶岗·双证融通”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之探讨[J].科技创业,2012(3).
[3]欧阳丽.高职院校工学结合课程的构建思路与实现路径[J].教育探索,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