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罗斯特早期宗教思想研究
2014-04-10刘欢
刘 欢
(罗定职业技术学院 外语系,广东 罗定527200)
一、弗罗斯特简介
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Lee Frost,1874~1963)是20世纪活跃在美国诗坛上的一颗璀璨明星,他曾先后4次获得普利策诗歌奖,与艾略特一同被誉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他的诗歌深受美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喜爱,其影响力早已超越美国国界,在中国也产生了巨大影响。目前,中国学者对弗罗斯特的研究主要专注于其自然诗作主题、诗歌创作技巧和诗学观念。很少有人就弗罗斯特宗教思想进行专门研究,国内为数不多的涉及弗罗斯特宗教思想的研究论文值得一提的大约有:陈小玲的《宗教伦理思想对弗罗斯特诗歌的影响》,她通过分析《雇工之死》(The Death of the Hired Man)和《指令》(Directive)两篇诗歌,指出弗罗斯特宗教思想中积极的人道主义情怀和救赎文化思想;李海明的《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研究》,他在分析弗罗斯特晚年创作的两部诗剧《理性假面具》(A Masque of Reason)和《仁慈假面具》(A Masque of Mercy)的基础上指出弗罗斯特非正统的宗教情怀。他们为国内弗罗斯特的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拓展了国内弗罗斯特的研究领域。但是总的来说我国关于弗罗斯特宗教思想的研究尚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比如弗罗斯特在其诗篇中流露出的斯维登堡新教信仰。弗罗斯特文学创作早年以诗歌起步,晚年也开始了诗剧的写作。本文以最能反映弗罗斯特早期宗教思想的代表性诗篇为研究对象,探讨弗罗斯特宗教思想的启蒙。弗罗斯特早年(1920年之前)出版的诗集《男孩的意愿》(A Boy's Will)以及《波士顿以北》(North of Boston)中能折射出其宗教思想的诗篇主要有《春日祈祷》(A Prayer in Spring)、《生存考验》(The Trial by Existence)、《黑色小屋》(The Black Cottage)等等,这为我们研究早期弗罗斯特宗教思想的内涵和特征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
二、弗罗斯特的宗教根源
(一)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宗教寄托
20世纪初,工业革命及两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使得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的失衡严重影响了人类的内心世界,人的内心充满了怀疑、迷惘、悲观和失望。在这一时期,诗人的家庭也遭遇重大变故,于是宗教成为了弗罗斯特精神的母体,诗歌成了他的精神寄托,激起了他对生活的热爱。自幼就生活在浓郁的宗教环境中的弗罗斯特在诗歌创作中坚持三种信念:自我信念,爱的信念和艺术的信念,他认为“这三种信念都和上帝的信念紧密相关,因为相信上帝是你为了获得未来而同他分享的一种关系,为了相信未来——相信灵魂的未来。”[1]933宗教激励他走出了时代的困惑。
(二)弗罗斯特母亲对其深远的宗教影响
弗罗斯特宗教思想发端于斯维登堡新教会。斯维登堡派(Swedenborgians)是基督教新教中信奉瑞典斯维登堡学说的派别,18世纪后期形成于英国,其宗教思想来源于瑞典科学家和哲学家伊曼纽·斯维登堡(Emanuel Swedenborg,1688-1772)。该教会认为人的灵魂得救既不单靠灵性生活,也不单靠道德生活,既不单凭上帝的恩宠,也不单凭个人的努力,而要两方面兼备;上帝的存在是不可描述的,但上帝的本质能从它的爱和智慧这两种基本品质中得到理解;上帝的本质是精神的太阳,它的温暖是爱,它的光明是智慧。斯维登堡“吁请我们通过丰富的生活得到拯救;通过正义,通过美德,也通过智慧得到拯救”[2]146。诗人弗罗斯特的母亲是虔诚的清教徒,清教伦理注重个人和家庭生活,严守道德戒律;为了上帝的荣耀而竭力劳作,努力完成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达到善功赎救的目的[3]61。早在1877~1878年弗罗斯特就开始接受母亲的宗教启蒙,听她读《圣经》中的故事,开始上斯维登堡新教会教堂的主日学校。1881年就读小学二年级,在母亲做礼拜的斯维登堡新教会教堂接受洗礼,母亲的清教思想对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弗罗斯特诗歌中的斯维登堡式宗教信仰
弗罗斯特在斯维登堡教义熏陶下形成了自己的上帝观,认为上帝出于仁慈的爱,为人类创造出一个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世界,目的在于使人类的灵魂得以净化,过上快乐的生活。但是上帝之爱还需人类自己去感知,快乐生活还需人类自己去实现。在《春日祈祷》中,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风光旖旎的春景图,图中有群花簇拥的花丛、白色诱人的果林、快乐忙碌的蜜蜂群和展翅疾飞的鸟群:“Oh,give us pleasure in the flowers today;/And give us not to think so far away/As the uncertain harvest;keep us here/All simply in the springing of the year.”[4]32(哦,请赐给我们花朵里的欢乐/就今天,就现在,不要想得太多/秋收是不确定的,就让我们/保持一点春天的单纯心情吧。)弗罗斯特鼓励人们在这一年万物生长的时节要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美景,积极地寻找快乐,因为在他看来,这一切美景是上帝对人类的恩赐,是上帝给予人类的神圣的爱。他在这首诗末尾也写到:“For this is love and nothing else is love,/The which it is reserved for God above/To sanctify to what far ends he will,/But which it only needs that we fulfill.”[3]32(因为这是爱,是世间唯一的爱,/是注定要由上帝使之神圣的爱,/上帝圣化此爱是为了他的宏愿,/但此爱此愿却需要我们来实现。)没有对斯维登堡教义的深刻感悟,上述这样的诗篇是不可能产生的。
斯维登堡的天国是爱的天国,是劳动的、利他主义的天国,而且也是一个突出智慧的天国,天使们谈论艺术和伦理,享受乐趣,拒绝贫乏。在《生存考验》开头,弗罗斯特写到:“Even the bravest that are slain/Shall not dissemble their surprise/On waking to find valor reign,/Even as on earth,in paradise;/And where they sought without the sword/Wide fields of asphodel fore’er,/To find that the utmost reward/Of daring should be still to dare.”[4]44(就连死于疆场的最勇敢的人/也不会掩饰他们心中的诧异/当他们醒来发现在天国仙境,/也像在人世一样,由勇气统治;/他们赤手空拳地在天国寻找/那片常春花永远开放的平原,/结果发现对勇敢的最高奖赏/居然还是什么都不怕的勇敢。)这样的描写表现出诗人明显的斯维登堡宗教思维倾向:人死后的命运是由其在尘世间的性格特征所决定;遵守上帝之爱或者乐于助人的人可升至天堂,而自私自利或贪图尘世之乐的人会降至地狱。诗歌中战死沙场的勇敢者最终因其勇气而来到天堂,并且发现天堂是一个尊重勇士的国度。换而言之,但凡怀瑾握瑜、蕙心纨质之人最终都可升至天国,并且在这样一个国度,具有优秀品德之人都能获得认可和尊重。但是天堂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人们需要经受住人世间交织着祸与福的生存考验,而这种生存恰是人们前世的灵魂在轮回之前自己所选择的生活,尽管有些时候这种选择显得莫名其妙。至此,我们不难感受弗罗斯特诗篇创作中斯维登堡教派式的宗教思想根源。
弗罗斯特的早年和青年时期生活充满了磨难:1900年,儿子埃利奥特死于霍乱,母亲死于癌症;1907~1908年,女儿埃莉诺·贝蒂纳出生3日就夭折;1919~1920年,妹妹珍妮患上精神疾病,即便亲眼目睹第一次世界大战戕害生命、破坏家园的社会现实,弗罗斯特仍然坚守自己的信仰阵地,相信上帝仁慈且博爱。这一点从《黑色小屋》这首诗中可以看出:“I'm just as glad she made me keep hands off,/For,dear me,why abandon a belief/Merely because it ceases to be true./Cling to it long enough,and not a doubt/It will turn true again,for so it goes.”[4]69(我现在真高兴她使我没作改动,/因为,啊,为什么要抛弃一个信仰,/仅仅因为它不再显得真实?/只要持久地坚信,毫不怀疑,/它又会变真实,因为事情就是这样。)弗罗斯特一直恪守斯维登堡教义,相信“善有善报”,但弗罗斯特当时的真实处境却是生活时常充满不顺,人生时常充满苦难。在这种情况下,常人很可能因为怀疑信仰的真实而抛弃自己的信仰,而弗罗斯特却依然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对待上帝,对待自己的信仰,因为在他看来只要持久地坚持自己的信仰,就可以渡过所有难关,获得上帝的怜爱。弗罗斯特正是怀着这样的信念进行诗歌创作,终于在1912至1915年旅英期间,先后出版了《少年的意愿》和《波士顿以北》两部诗集,开启了诗歌创作的成功之门。
四、结语
总的来说,弗罗斯特早期诗歌表现了一种积极的斯维登堡式宗教信仰。怀着对上帝虔诚的信仰,诗人乐观地直面苦难,坚持诗歌创作,宣扬自己的宗教信仰,为当时彷徨迷惘的人们寻找理想的精神家园,这也是弗罗斯特诗歌的本质。
[1]理查德·普瓦里耶.弗罗斯特集:诗全集、散文和戏剧作品[M].曹明伦 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
[2]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口述[M].王永年 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8.
[3]陈小玲.宗教伦理思想对弗罗斯特诗歌的影响[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10).
[4]Robert Prost.Poems by Robert Frost:A Boy’s Will and North of Boston[M].New York:New American Library,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