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来民工子女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的实践探索

2014-04-10朱芳陈斌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14年3期
关键词:民工生活习惯子女

朱芳+陈斌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同地域间的人口流动正在持续加剧,我国中小型城市周边的大部分农村以及城乡结合部,外来民工子女的就学人数已接近或超过本地适龄儿童。由于不同地区间存在着地域文化、风俗乡情等方面的差异,外来民工子女在吃、喝、拉、撒以及穿、住、行等方面的生活习惯与本地学生相比暴露出更多的不良倾向,使得同一个校园内产生了许多不和谐的“音符”,学校的德育工作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如笔者所在的临山镇湖堤小学,地处浙江余姚西北部,全校有超过三分之二的外来民工子女学生就学。这些民工子女由于受家庭背景、成长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品德行为和生活习惯的表现较差。而家长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经济能力来顾及孩子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质量。因此,当前农村小学对外来民工子女进行良好生活习惯养成教育已十分迫切。

目前,从儿童的生活习惯入手来研究儿童德育,已经受到教育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如中国科学院王极盛教授以及北京教育学院关鸿羽教授分别进行过关于1560例少年儿童不良行为习惯和关于儿童养成教育的研究等。就学校层面来看,中国少先队工作学会“十一五”课题组主持的《少年儿童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课题,广东省汕头市大华路第一小学开展的有关小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与研究,对培养儿童良好生活习惯的基本理论和实施策略都作了大量的实践研究。基于上述单位与个人在儿童良好生活习惯养成教育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要想推动现阶段农村小学的德育工作,必须从外来民工子女的生活习惯入手,在农村小学开展外来民工子女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的实践探索,而实践探索的着力点则落在目标培养体系的构建以及目标有效的落实上。

一、提炼习惯,构建多元的目标培养体系

目标是一切行动的指南,要在农村小学深入开展外来民工子女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首先必须明确培养目标,即要培养什么样的人?鉴于培养一个人格健全的个体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工作,其目标的指向绝非是单一的而是系统的、多层面的,这就要求在解决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上必须构建起涵盖个体知识、能力、观念、个人责任感以及精神面貌在内的多元的目标培养体系。然而,无论是单一目标的建立,还是多元目标培养体系的构建,都依赖于从儿童生活中提炼而来的良好生活习惯。这里所谓的提炼习惯是指有目的地筛选、提取外来民工子女与本地适龄儿童身上存在的主要的良好生活习惯以及其他成为21世纪合格国民必备的基本生活习惯。

1.建立目标框架,突出导向性。学校要想培养外来民工子女良好的生活习惯,必须要有指导全校开展具体工作的总体目标与方向,我们把这里的总体目标与方向称之为目标框架。建立这一目标框架,需要筛查学生日常生活中存在的良好习惯,再重点选取外来民工子女学生成长必备且又容易养成的基本生活习惯,最后进行归类整理。如笔者所在的学校,在建立总体目标前,经过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同时又注意遵循“低起点、多落点”的教育原则,使外来民工子女生活习惯的培养总目标与内容更贴近生活实际,并对各班建立具体的培养子目标起到较强的指导作用。在学期之初,学校校长室就要结合德育计划以及学生实际,提前出台外来民工子女校内生活习惯训练重点,指导各班开展工作,如下表所示。

湖堤小学校内生活习惯训练重点

2.细化目标内容,突出操作性。学校建立了目标框架,班级层面就要对目标框架内的条目内容进行再分解、再细化、再完善、再补充与再拓展,让每位学生都能操作、都会操作。如笔者所在的学校,在学校出台训练重点的基础上,鼓励师生共同参与,将每一项目标与自己的生活经验与认知相结合,制定出简便通俗的实施细则,细化出更具体的生活好习惯,这些细则的达成过程就是生活好习惯的实践过程。例如根据“红领巾胸前飘,见到同学有礼貌,见到师长问声好”的教育要求,通过师生讨论,设计出校内生活好习惯的细化表格,如下表所示。

当然,根据目标框架细化良好的生活习惯既要注意共性也要分年级和班级,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体现一定的差异性。此外,各班也可根据班级实际对目标框架内的条目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笔者所在的学校曾号召外来民工子女发起过一个“寻找身边良好生活习惯”的活动,此项活动由家长、学生、教师共同评审。五年级(1)班就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制定了校内班级公约,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了校外班级公约,将外来民工子女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从校内引向了家庭和社会,见下表所示。

501班班级公约

二、多管齐下,实践中注重好习惯的生成

外来民工子女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需要经历认知、矫正、磨合、巩固四个阶段,在每个阶段内又需经历不间断的练习、反馈、启发、激励。这就需要学校整合校内与校外(家庭、社会)的各种教育力量为外来民工子女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构筑成长平台,创设发展环境。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外来民工子女感知好习惯。校园环境是外来民工子女良好生活习惯形成的重要环境。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让外来民工子女时时处处都能感知好习惯,是外来民工子女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前提条件。如笔者所在的学校为达成培养目标,从打造校园文化入手,使校园环境处处充满着良好生活习惯的教育色彩。校园内按年级在走廊墙壁上挂上《三字经》《弟子规》以及励志小故事的镜框,所有走廊的横梁上张贴上《论语》贴条,做到由浅入深、循循善诱,让外来民工子女学生在国学经典的“包围”中不断刺激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校园内每一个花坛、厕所、楼梯都插上或贴上了富有童趣的温馨提示牌,时刻提醒规范着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学校每周一期的红领巾广播还开辟了好习惯专栏,或播报小记者进驻班级采风纪实,或讲述班级之星的成长路程,或点评校园内的不文明事,让孩子在校园内也能感受到来自“媒体”的舆论动力和压力。

2.创新班级管理模式,引导外来民工子女矫正坏习惯。外来民工子女在充分感知良好生活习惯的基础上,就会产生模仿的冲动,但此时孩子的自我意愿与行为习惯之间往往表现为不一致,也就是在认知上到位了,在行为上还经常出错,这就需要孩子们在班级日常生活中经历高强度的纠错和矫正训练,需要班级管理者将各项日常管理工作整合到外来民工子女不良生活习惯的矫正工作之中,力求将班级常规管理做得更简约、更规范、更高效、更有序。笔者所在的学校用两周时间安排一项好习惯的训练与矫正,像晨间活动、课间活动、午间自修、放心辅导自修等时间段,都是进行好习惯渗透教育的时机。每个活动以表格形式张贴在班级的布告栏上。在实践过程中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情况折算成品德银行的好习惯金币,学生一天内习惯良好的记存储好习惯金币1元,有不良习惯被发现的,在其中支出栏中记好习惯金币扣除1元,情况特别严重的扣2元。两周一评,根据品德银行的好习惯金币的多少颁发奖章,力争人人过关。当然,在班级强化矫正的过程中,需要班主任老师付出极大的爱心与坚持。

3.推进校园主题活动,引导外来民工子女养成好习惯。当外来民工子女自身存在的不良习惯与当前接受的良好生活习惯养成教育相冲突时,就需要一个磨合内化的过程。笔者所在的学校就曾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一系列相应的活动,其中重点推出了“改掉一个坏习惯,养成一个好习惯”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先后组织开展了生活习惯与卫生知识讲座、四项竞赛常规检查、个人卫生突击检查以及整理书包与叠衣服比赛、优秀作业展、“我眼中的校园好少年”演讲赛等活动。由于多数外来民工子女虽在第二家乡生活了好多年,但从未真正走进过本地孩子的家庭,因而对良好生活环境及良好生活习惯缺乏直观的认知,于是学校组织开展了“欢迎你来我家”“今日我当家”等体验活动,定期组织外来民工子女走进本地学生的家庭体验生活,用亲身的体验来代替枯燥的说教。

4.整合家庭与社会资源,引导外来民工子女巩固好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一经习得仍需巩固强化后才能真正生成。要让孩子在校与在家、在社区(村委)表现都一样,这就需要调动家庭与社会的力量,形成一股合力。学校、家庭、社会是外来民工子女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的三大支柱,学校开展的外来民工子女生活习惯养成教育离不开家庭与社会的支持,而学校教育最终也是为家庭和社会生活服务的,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为了让学生走出学校,在家庭与社会中更好地生活、学习。然而,纵观当前外地民工家庭和他们集群而居形成的小社会,环境可谓复杂,许多民工家长生活邋遢、满嘴脏话、赌博斗殴、小偷小摸等不良习气,往往成为民工子女模仿的对象。因此笔者所在的学校利用家长学校、家长会、校讯通等途径开展了对外来民工家长的培训与教育,让他们明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等道理,引导他们自觉改良生活习惯,成为孩子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的表率。同时,还要求孩子和家长共同遵守家庭公约、村民公约,每月进行生活习惯的相互评价、相互考核、相互监督,共同提高。

笔者认为,以细小习惯为载体开展的农村外来学生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的实践探索,是一条提升农村小学德育工作十分有效的途径。它培养目标小而实,学生既看得见又摸得着。最根本的原因是学生的良好习惯源于生活,回归生活,贴近学生的认知,学生乐于实践。而且培养方法富有人情味,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情景及活动中提升了认知,深化了情感,巩固了行为,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笔者坚信,要提升广大农村小学外来民工子女的素质完全可以通过细小习惯的养成来达成。

(浙江省余姚市临山镇湖堤小学 315400)

3.推进校园主题活动,引导外来民工子女养成好习惯。当外来民工子女自身存在的不良习惯与当前接受的良好生活习惯养成教育相冲突时,就需要一个磨合内化的过程。笔者所在的学校就曾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一系列相应的活动,其中重点推出了“改掉一个坏习惯,养成一个好习惯”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先后组织开展了生活习惯与卫生知识讲座、四项竞赛常规检查、个人卫生突击检查以及整理书包与叠衣服比赛、优秀作业展、“我眼中的校园好少年”演讲赛等活动。由于多数外来民工子女虽在第二家乡生活了好多年,但从未真正走进过本地孩子的家庭,因而对良好生活环境及良好生活习惯缺乏直观的认知,于是学校组织开展了“欢迎你来我家”“今日我当家”等体验活动,定期组织外来民工子女走进本地学生的家庭体验生活,用亲身的体验来代替枯燥的说教。

4.整合家庭与社会资源,引导外来民工子女巩固好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一经习得仍需巩固强化后才能真正生成。要让孩子在校与在家、在社区(村委)表现都一样,这就需要调动家庭与社会的力量,形成一股合力。学校、家庭、社会是外来民工子女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的三大支柱,学校开展的外来民工子女生活习惯养成教育离不开家庭与社会的支持,而学校教育最终也是为家庭和社会生活服务的,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为了让学生走出学校,在家庭与社会中更好地生活、学习。然而,纵观当前外地民工家庭和他们集群而居形成的小社会,环境可谓复杂,许多民工家长生活邋遢、满嘴脏话、赌博斗殴、小偷小摸等不良习气,往往成为民工子女模仿的对象。因此笔者所在的学校利用家长学校、家长会、校讯通等途径开展了对外来民工家长的培训与教育,让他们明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等道理,引导他们自觉改良生活习惯,成为孩子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的表率。同时,还要求孩子和家长共同遵守家庭公约、村民公约,每月进行生活习惯的相互评价、相互考核、相互监督,共同提高。

笔者认为,以细小习惯为载体开展的农村外来学生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的实践探索,是一条提升农村小学德育工作十分有效的途径。它培养目标小而实,学生既看得见又摸得着。最根本的原因是学生的良好习惯源于生活,回归生活,贴近学生的认知,学生乐于实践。而且培养方法富有人情味,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情景及活动中提升了认知,深化了情感,巩固了行为,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笔者坚信,要提升广大农村小学外来民工子女的素质完全可以通过细小习惯的养成来达成。

(浙江省余姚市临山镇湖堤小学 315400)

3.推进校园主题活动,引导外来民工子女养成好习惯。当外来民工子女自身存在的不良习惯与当前接受的良好生活习惯养成教育相冲突时,就需要一个磨合内化的过程。笔者所在的学校就曾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一系列相应的活动,其中重点推出了“改掉一个坏习惯,养成一个好习惯”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先后组织开展了生活习惯与卫生知识讲座、四项竞赛常规检查、个人卫生突击检查以及整理书包与叠衣服比赛、优秀作业展、“我眼中的校园好少年”演讲赛等活动。由于多数外来民工子女虽在第二家乡生活了好多年,但从未真正走进过本地孩子的家庭,因而对良好生活环境及良好生活习惯缺乏直观的认知,于是学校组织开展了“欢迎你来我家”“今日我当家”等体验活动,定期组织外来民工子女走进本地学生的家庭体验生活,用亲身的体验来代替枯燥的说教。

4.整合家庭与社会资源,引导外来民工子女巩固好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一经习得仍需巩固强化后才能真正生成。要让孩子在校与在家、在社区(村委)表现都一样,这就需要调动家庭与社会的力量,形成一股合力。学校、家庭、社会是外来民工子女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的三大支柱,学校开展的外来民工子女生活习惯养成教育离不开家庭与社会的支持,而学校教育最终也是为家庭和社会生活服务的,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为了让学生走出学校,在家庭与社会中更好地生活、学习。然而,纵观当前外地民工家庭和他们集群而居形成的小社会,环境可谓复杂,许多民工家长生活邋遢、满嘴脏话、赌博斗殴、小偷小摸等不良习气,往往成为民工子女模仿的对象。因此笔者所在的学校利用家长学校、家长会、校讯通等途径开展了对外来民工家长的培训与教育,让他们明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等道理,引导他们自觉改良生活习惯,成为孩子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的表率。同时,还要求孩子和家长共同遵守家庭公约、村民公约,每月进行生活习惯的相互评价、相互考核、相互监督,共同提高。

笔者认为,以细小习惯为载体开展的农村外来学生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的实践探索,是一条提升农村小学德育工作十分有效的途径。它培养目标小而实,学生既看得见又摸得着。最根本的原因是学生的良好习惯源于生活,回归生活,贴近学生的认知,学生乐于实践。而且培养方法富有人情味,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情景及活动中提升了认知,深化了情感,巩固了行为,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笔者坚信,要提升广大农村小学外来民工子女的素质完全可以通过细小习惯的养成来达成。

(浙江省余姚市临山镇湖堤小学 315400)

猜你喜欢

民工生活习惯子女
当心!这些生活习惯 正在摧毁你的听力
Tomb-sweeping Day
寒冷冬夜 地下通道睡滿待業農民工
正在上大学的成年子女是否属于离婚案件中“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
一日三餐
提升血液与血管力的10个生活习惯!
民工买保险
教育子女陋习
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