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团活动“走课”模式的实践探索

2014-04-10劳静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14年3期
关键词:社团评价学校

劳静

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组织的基本单元,其以富有个性特色的活动模式,充分体现新课程的人本取向,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延伸和补充,在新一轮课改中正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反观学校的社团活动设置存在两组矛盾,即多元化的诉求与褪不掉的学科性的矛盾;学生的喜好与尴尬的“被选择”的矛盾。重主课、轻常识,重结果、轻过程,形式内容单一、缺失学生主体的社团学习,是毫无生命力的被动学习。还学生学习活动的自主权,让社团活动成为孩子们学习成长的乐土,学校尝试围绕社团活动“走课”模式作了实践探索。

走课就是打破原有班级界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课程。社团活动“走课”模式是指从社团运作机制上进行保障性探索,从社团的师资保障、学生选课、评价激励三方面进行实践,形成一定的运作形式和良好的活动指导。

一、挖掘师资力量,创设“走课”软环境

社团活动项目、内容的单一性,是学校社团活动指导教师资源匮乏所致。因此,要从真正意义上实现“走课”,要让学生“能走起来”,首要的是师资的保证。作为中小型规模的学校,本身教师资源就相对缺乏,而有特长技能的教师就更少了。如何放大资源,来实现社团活动的多样化,我们尝试了五种途径,让社团“走课”从师资、内容架构上得到保障。

1.自我发现

在社团建设中,我们提出了“教师人人带社团,学生人人有社团”的目标。实现这两个百分百,教师首先要进行观念的转变,采用自我发现法。引导教师进行自我优势分析:我的特长、爱好是什么?例如:有几位教师申报的特长是烧菜,还有打毛线、插花、下棋等。学校根据教师的优势分析,进行积极的正向引导,开辟组建了一系列的生活类社团:如《中式面点》《快乐西点》《手工编织》《棋海博弈》等。

2. 本土培养

基于教师已有的,开发教师未知的,挖掘培养教师的兴趣爱好,让教师在社团指导过程中实现自我成长。带着这样的思路,学校进行社团教师“本土式培养”。丰富教师课余生活,促进教师身心健康发展,推进教师“1+X”专项技能培训的“教师社团”应运而生。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书法、葫芦丝等社团受到教师们的欢迎。每周固定时间学习交流,教师们在社团培植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为指导学生开展社团活动做着积极的准备。

3. 家长加盟

家长是学校教育的不二同盟军,学校在社团建设的过程中,开辟了一条家校联手共育英才的途径。学校在学期初进行家长志愿者的招募,通过自荐、推荐,建立家长资源库。对家长志愿者进行分类,从时间配比上分成两类:定向组,能固定参与每周一次指导;机动组,不能固定参与,但1个学期可以预约2~3次。从项目内容上分成艺术类、体育类、生活类等若干类。有了家长志愿者的加盟,大大丰富了学校的社团课程。

4. 院校联动

“哥哥姐姐当团长”,是学校与周边的院校联动后,让学有特长的院校学生走进学校、走进社团,担任社团团长,引领着学生共同成长的又一模式。挖掘周边的社会资源,与学校周边的院校结对共建,实现社团资源的再放大,有效补充社团的新鲜活力。社团既成为院校学生的实践基地,又充实了学校社团活动资源,达到合作双赢。

5. 社区搭桥

社区志愿者队伍中卧虎藏龙,他们当中不乏各行各业的佼佼者,社区达人走入学校、走进社团,更好地充实、丰满学校的课程。社区达人担任社团技术指导, 给学生技法、技能、方法上的指导。学校落实组班,配备教师进行管理,学生的出勤、考核等形成一班双师制的协同管理模式。

二、优化选课过程,搭建“走课”双模式

教育的过程本应该是个选择的过程,学校和教师只有不断按照学生的选择性要求,开发出更多更丰富的课程,才可能逐步办出适合孩子的教育。社团活动也不例外,也应该给学生以更大的选择的空间,把选择权还给学生,为学生开辟尽可能多的自主选择空间,让学生在自主选择中成长成才。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在社团活动上作了“走课”式尝试。

1. 互动对话 了解需求

学校在社团活动项目的设置上,让家长和学生积极参与进来。采用问卷、座谈等多种方式进行互动对话,了解家长和学生的需求。通过一份份面向学生的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需求。通过座谈,实施有效对话,目的是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建构自己成长需要的项目中来。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社团项目的决策、开发和实施,促进社团活动的有效开展。

2. 双线选择 灵活自主

(1) 双轨走班

教师走班:考虑到一年级学生刚进入小学,对校园有一个熟悉的过程,因此我们在一上年级采用教师走班的方式进行社团活动。学生依然是原班级建制,走动的是活动项目。每个学生在一个学期内将接触到水果拼盘、泥艺纸艺、创意串珠、硬笔书法四个学习项目,初步进行尝试体验,为后续的选课做好准备。

学生走班:在一个学期学习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尝试在一定范围内的跨班学习。因此,一下年级我们尝试学生走班。以年级为单位,学生可以进行选择性的走班学习,打破了学生的原班级建制,让学生走动起来,基于学生的自主申报,重新组班。学生的学习伙伴有了重新组合的过程,学习的环境也在发生变化。让学生感受走出班级、结交新伙伴、体验新项目的愉悦。

(2)自主双选

“项目像超市,学啥随便选”,这就是目前学校2~6年级学生选课的状态。选课,也称课程选修,即允许学生对学校所开设的社团项目有一定的选择自由,包括选择项目和任课教师。

自主双选,即选师——根据指导教师的情况介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教师;选课——根据学校社团的开设情况,学生依据自身个性特长,特别是兴趣所向,选择自己认为有意义的社团。同学们在班主任老师的帮助下,充分了解各个社团的情况,学着观察,学着分析,合理填报选课志愿,从而创造真正属于自己个性充分发展的空间。

三、规范社团建设,形成“走课”新机制

机制是运行的保障,作为社团建设,如何通过社团管理机制的建立来实现社团可持续性发展,是学校一直在探索和努力的方向。

1.建章立制 保障规范

制度是规范的保障。实践中我们形成社团项目申报制度、社团活动制度、社团考评制度、社团经费审核制度等近十项管理制度,通过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从而规范社团的有序工作。

2. 三级管理 形成梯度

目前学校有34个社团,社团数量将近达到自然班级数的两倍,给管理带来极大的考验。本学期我们采用三级管理制度,组建学校社团指导中心,由校长室、教科室、大队部及家委会、学生代表等组成。社团指导中心整体把握、设计学校的社团工作。社团指导中心下设5个系,开展日常的管理和指导。5个系主任分别由学科教研组长担任,在工作指导过程中,更利于资源的整合和开发。三级管理模式让社团的管理更细化和专业化,促进社团发展的可持续性。管理模式如下图所示。

3. 资源中心 保驾护航

我们从学校内部、外部进行挖掘,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的资源,来充实、丰满学校的社团活动项目。在一年的实践中,学校组建了社团志愿者资源中心,近五十余位热心的家长及社区志愿者成为学校社团活动指导强有力的保障。从项目数量、定位、双导师的实践性上都有了突破。社团的建设呈现良性发展的态势。

四、还原学生主体,分享“走课”多精彩

在社团学习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经历社团形成及学习交往、体验的过程。把社团学习作为学生自我发展过程的材料和媒介,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还原学生主体,强调学习活动的自主性和对流性。提出了“三我”的目标要求,即我的社团我做主、我的社团我展示、我的社团我来评,在实践中取得有益的收获。

1. 我的社团我做主

对学生而言,社团是班级之外的心灵家园。一群有着共同喜好的孩子聚集在一起, 组成一个新的家。社团团长由学生民主选举产生;社团组织架构由学生讨论产生;社团活动内容和学生一起研究产生;社团活动的实施由学生担任主角;教师将渐渐退到学生的身后。强调以学生为“内核”的自主体验式的社团,激活了学生的内驱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体验的过程中来, 让学生不断地审视自信心和学习动机,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

2. 我的社团我展示

展示就是拿出来让人看,是交流对话的过程。社团展示中我们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倡导让孩子们发出声音,设计了常态展示和集中展示两种模式。

(1)常态展示

记录社团活动的点滴、风采和感悟;分享社团生活中朴素而温暖的所得,是原生态的,也是过程性的。学校在校园网上开辟了缤纷社团专栏,让孩子们在专栏上以文字的形式进行实时播报。一学年累计刊登文章达80余篇,很好地带动了社团文化,形成了社团日常展示交流的对话空间。

(2)集中展示

学校有一年一度的社团展示周,是进行社团交流合作、引导社团文化的大型平台。展示周期间,全校性的活动与各社团的特色活动交相辉映,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景观。比如2012年的社团展示周活动与学校传统的贸易节活动相结合,社团成果成为贸易节最炙手可热的产品,让社团师生找到满满的成就感,也为贸易节增加了新的生机和亮点。

3. 我的社团我来评

社团评价机制的建立是社团长效建设的保障。学校对社团的评价除了行政层面的评价,如教师社团指导方案的检查、社团指导巡课记录等,更侧重于学生对社团成长性的评价。突出学生作为主体参与社团评价,同时学生又成为被评价的社团主体。

(1)让孩子发出声音

让孩子来进行社团的评价。作为社团学习活动主体的学生对社团最有发言权。因此,我们创设机会、建立机制让孩子发出声音。征文、调研都是对话的形式。例如我们策划了“社团的故事……”的主题征文活动,把孩子的征文放到网上,把节选的部分拿到教师会议上与教师们分享。从孩子们的字里行间,分享着他们的故事,很细小,但很真实,有滋有味……当然教师在品味故事的同时充盈社团的力量,更好地投入社团工作中。

(2)为孩子设定规则

学生参与社团评价,同时个体也在被评价。在我们看来,对学生的评价机制的设置更像是制定游戏规则。2013学年我们在社团组班中建立了“阳光小店”,整体运作社团的评价机制。学生参与社团学习,根据表现可以获得由指导教师颁发的社团奖励币“优币”,优币可累计,达到一定的数量,可到阳光小店进行奖品的兑换。这一过程性的激励评价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参与度, 同时也受到教师的欢迎,并让学校的社团经费得到有效的前置性预算,低投入产生高效益。

社团活动“走课”形式打破了传统授课模式,让学生凭着兴趣和需求自主选课,取得了积极的成效。教师从只会拿着教材上课,到实现活动项目的建构,最终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和实现课程的发展。在社团活动中,注重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和设计,发掘了学生的潜能,张扬了学生个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深受学生欢迎!我们将继续行走在社团活动“走课”形式探究的路上,给学生创设个性而生动的舞台。(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附属小学 310012)

三、规范社团建设,形成“走课”新机制

机制是运行的保障,作为社团建设,如何通过社团管理机制的建立来实现社团可持续性发展,是学校一直在探索和努力的方向。

1.建章立制 保障规范

制度是规范的保障。实践中我们形成社团项目申报制度、社团活动制度、社团考评制度、社团经费审核制度等近十项管理制度,通过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从而规范社团的有序工作。

2. 三级管理 形成梯度

目前学校有34个社团,社团数量将近达到自然班级数的两倍,给管理带来极大的考验。本学期我们采用三级管理制度,组建学校社团指导中心,由校长室、教科室、大队部及家委会、学生代表等组成。社团指导中心整体把握、设计学校的社团工作。社团指导中心下设5个系,开展日常的管理和指导。5个系主任分别由学科教研组长担任,在工作指导过程中,更利于资源的整合和开发。三级管理模式让社团的管理更细化和专业化,促进社团发展的可持续性。管理模式如下图所示。

3. 资源中心 保驾护航

我们从学校内部、外部进行挖掘,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的资源,来充实、丰满学校的社团活动项目。在一年的实践中,学校组建了社团志愿者资源中心,近五十余位热心的家长及社区志愿者成为学校社团活动指导强有力的保障。从项目数量、定位、双导师的实践性上都有了突破。社团的建设呈现良性发展的态势。

四、还原学生主体,分享“走课”多精彩

在社团学习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经历社团形成及学习交往、体验的过程。把社团学习作为学生自我发展过程的材料和媒介,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还原学生主体,强调学习活动的自主性和对流性。提出了“三我”的目标要求,即我的社团我做主、我的社团我展示、我的社团我来评,在实践中取得有益的收获。

1. 我的社团我做主

对学生而言,社团是班级之外的心灵家园。一群有着共同喜好的孩子聚集在一起, 组成一个新的家。社团团长由学生民主选举产生;社团组织架构由学生讨论产生;社团活动内容和学生一起研究产生;社团活动的实施由学生担任主角;教师将渐渐退到学生的身后。强调以学生为“内核”的自主体验式的社团,激活了学生的内驱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体验的过程中来, 让学生不断地审视自信心和学习动机,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

2. 我的社团我展示

展示就是拿出来让人看,是交流对话的过程。社团展示中我们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倡导让孩子们发出声音,设计了常态展示和集中展示两种模式。

(1)常态展示

记录社团活动的点滴、风采和感悟;分享社团生活中朴素而温暖的所得,是原生态的,也是过程性的。学校在校园网上开辟了缤纷社团专栏,让孩子们在专栏上以文字的形式进行实时播报。一学年累计刊登文章达80余篇,很好地带动了社团文化,形成了社团日常展示交流的对话空间。

(2)集中展示

学校有一年一度的社团展示周,是进行社团交流合作、引导社团文化的大型平台。展示周期间,全校性的活动与各社团的特色活动交相辉映,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景观。比如2012年的社团展示周活动与学校传统的贸易节活动相结合,社团成果成为贸易节最炙手可热的产品,让社团师生找到满满的成就感,也为贸易节增加了新的生机和亮点。

3. 我的社团我来评

社团评价机制的建立是社团长效建设的保障。学校对社团的评价除了行政层面的评价,如教师社团指导方案的检查、社团指导巡课记录等,更侧重于学生对社团成长性的评价。突出学生作为主体参与社团评价,同时学生又成为被评价的社团主体。

(1)让孩子发出声音

让孩子来进行社团的评价。作为社团学习活动主体的学生对社团最有发言权。因此,我们创设机会、建立机制让孩子发出声音。征文、调研都是对话的形式。例如我们策划了“社团的故事……”的主题征文活动,把孩子的征文放到网上,把节选的部分拿到教师会议上与教师们分享。从孩子们的字里行间,分享着他们的故事,很细小,但很真实,有滋有味……当然教师在品味故事的同时充盈社团的力量,更好地投入社团工作中。

(2)为孩子设定规则

学生参与社团评价,同时个体也在被评价。在我们看来,对学生的评价机制的设置更像是制定游戏规则。2013学年我们在社团组班中建立了“阳光小店”,整体运作社团的评价机制。学生参与社团学习,根据表现可以获得由指导教师颁发的社团奖励币“优币”,优币可累计,达到一定的数量,可到阳光小店进行奖品的兑换。这一过程性的激励评价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参与度, 同时也受到教师的欢迎,并让学校的社团经费得到有效的前置性预算,低投入产生高效益。

社团活动“走课”形式打破了传统授课模式,让学生凭着兴趣和需求自主选课,取得了积极的成效。教师从只会拿着教材上课,到实现活动项目的建构,最终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和实现课程的发展。在社团活动中,注重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和设计,发掘了学生的潜能,张扬了学生个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深受学生欢迎!我们将继续行走在社团活动“走课”形式探究的路上,给学生创设个性而生动的舞台。(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附属小学 310012)

三、规范社团建设,形成“走课”新机制

机制是运行的保障,作为社团建设,如何通过社团管理机制的建立来实现社团可持续性发展,是学校一直在探索和努力的方向。

1.建章立制 保障规范

制度是规范的保障。实践中我们形成社团项目申报制度、社团活动制度、社团考评制度、社团经费审核制度等近十项管理制度,通过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从而规范社团的有序工作。

2. 三级管理 形成梯度

目前学校有34个社团,社团数量将近达到自然班级数的两倍,给管理带来极大的考验。本学期我们采用三级管理制度,组建学校社团指导中心,由校长室、教科室、大队部及家委会、学生代表等组成。社团指导中心整体把握、设计学校的社团工作。社团指导中心下设5个系,开展日常的管理和指导。5个系主任分别由学科教研组长担任,在工作指导过程中,更利于资源的整合和开发。三级管理模式让社团的管理更细化和专业化,促进社团发展的可持续性。管理模式如下图所示。

3. 资源中心 保驾护航

我们从学校内部、外部进行挖掘,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的资源,来充实、丰满学校的社团活动项目。在一年的实践中,学校组建了社团志愿者资源中心,近五十余位热心的家长及社区志愿者成为学校社团活动指导强有力的保障。从项目数量、定位、双导师的实践性上都有了突破。社团的建设呈现良性发展的态势。

四、还原学生主体,分享“走课”多精彩

在社团学习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经历社团形成及学习交往、体验的过程。把社团学习作为学生自我发展过程的材料和媒介,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还原学生主体,强调学习活动的自主性和对流性。提出了“三我”的目标要求,即我的社团我做主、我的社团我展示、我的社团我来评,在实践中取得有益的收获。

1. 我的社团我做主

对学生而言,社团是班级之外的心灵家园。一群有着共同喜好的孩子聚集在一起, 组成一个新的家。社团团长由学生民主选举产生;社团组织架构由学生讨论产生;社团活动内容和学生一起研究产生;社团活动的实施由学生担任主角;教师将渐渐退到学生的身后。强调以学生为“内核”的自主体验式的社团,激活了学生的内驱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体验的过程中来, 让学生不断地审视自信心和学习动机,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

2. 我的社团我展示

展示就是拿出来让人看,是交流对话的过程。社团展示中我们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倡导让孩子们发出声音,设计了常态展示和集中展示两种模式。

(1)常态展示

记录社团活动的点滴、风采和感悟;分享社团生活中朴素而温暖的所得,是原生态的,也是过程性的。学校在校园网上开辟了缤纷社团专栏,让孩子们在专栏上以文字的形式进行实时播报。一学年累计刊登文章达80余篇,很好地带动了社团文化,形成了社团日常展示交流的对话空间。

(2)集中展示

学校有一年一度的社团展示周,是进行社团交流合作、引导社团文化的大型平台。展示周期间,全校性的活动与各社团的特色活动交相辉映,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景观。比如2012年的社团展示周活动与学校传统的贸易节活动相结合,社团成果成为贸易节最炙手可热的产品,让社团师生找到满满的成就感,也为贸易节增加了新的生机和亮点。

3. 我的社团我来评

社团评价机制的建立是社团长效建设的保障。学校对社团的评价除了行政层面的评价,如教师社团指导方案的检查、社团指导巡课记录等,更侧重于学生对社团成长性的评价。突出学生作为主体参与社团评价,同时学生又成为被评价的社团主体。

(1)让孩子发出声音

让孩子来进行社团的评价。作为社团学习活动主体的学生对社团最有发言权。因此,我们创设机会、建立机制让孩子发出声音。征文、调研都是对话的形式。例如我们策划了“社团的故事……”的主题征文活动,把孩子的征文放到网上,把节选的部分拿到教师会议上与教师们分享。从孩子们的字里行间,分享着他们的故事,很细小,但很真实,有滋有味……当然教师在品味故事的同时充盈社团的力量,更好地投入社团工作中。

(2)为孩子设定规则

学生参与社团评价,同时个体也在被评价。在我们看来,对学生的评价机制的设置更像是制定游戏规则。2013学年我们在社团组班中建立了“阳光小店”,整体运作社团的评价机制。学生参与社团学习,根据表现可以获得由指导教师颁发的社团奖励币“优币”,优币可累计,达到一定的数量,可到阳光小店进行奖品的兑换。这一过程性的激励评价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参与度, 同时也受到教师的欢迎,并让学校的社团经费得到有效的前置性预算,低投入产生高效益。

社团活动“走课”形式打破了传统授课模式,让学生凭着兴趣和需求自主选课,取得了积极的成效。教师从只会拿着教材上课,到实现活动项目的建构,最终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和实现课程的发展。在社团活动中,注重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和设计,发掘了学生的潜能,张扬了学生个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深受学生欢迎!我们将继续行走在社团活动“走课”形式探究的路上,给学生创设个性而生动的舞台。(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附属小学 310012)

猜你喜欢

社团评价学校
缤纷社团,绽放精彩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学校推介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社团少年
文学社团简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