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效科学课堂呼唤长时探究

2014-04-10周伟军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课外教师应科学

周伟军

小学科学教师一直致力于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美国兰本达教授把学生当作“学习者”,给足够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她在给中国学生上《蜗牛》一课时,用了两个15分钟让学生进行观察活动,使学生在交流研讨时有了许多发现和思考。著名特级教师章鼎儿曾在一次评课活动时对师生活动时间进行了统计,其意见大概为:师生时间比为1:1时,教师为及格;时间比为1:2时,教师为好教师;时间比为1:3时,则为优秀教师;如果把时间全部交给学生,教师只是几句话点到为止,则为特级教师。两位科学教育界的专家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同样一种信息,一种理念——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长时间的探究。依笔者之见,“长时间探究”就是指为学生创造合适的学习环境,包括材料及为学生提出挑战性的目标,把学生当作“学习者”,给予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探究研讨。回顾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体会,长时间探究应注意“四度”的控制,真正实现小学科学教育的最终目标——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延伸“长度”,让学生的探究更持久

增加探究的“长度”指的是在学生探究时间上的开放,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探究,教师不能急于求成,不能畏首畏尾,更不能代替包办,让学生的探究时间更长。

1、保证小组内的长时间探究

在小学阶段,组织学生较长时间探究活动要求不宜太高,必须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一般应掌握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的过程进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涉及科学探究的某一个或几个环节,也可以是全过程。

在组织形式上,需要给学生留出时间让他们从不同组合方式(同桌、小组、全班等)去开展探究活动。重要的是应该给每一个学生参与较长时间探究的机会,要注意引导每一个学生都对探究有所贡献,让每一个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有所收获。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在旁指导,切不可采取“放羊式”探究。

2、延长探究之后的研讨时间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充分说明合作学习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合作能提高人的能力,能形成集体的智慧,但应以每个学生的独立思考为前提,才能有针对性地讨论,有目的性地探讨,才能达到自主学习的要求。这就要求在完成实验获得一些数据后,不要急于组织或要求学生进行讨论,应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等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要求学生参与讨论。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好习惯,才能达到合作学习的最佳效果。

3、提供学生充分交流的平台

交流就是将自己探究的结果以口头、书面表达或派代表陈述等多种形式告诉别人,当学生在动手探究中有了发现之后,无论他们探究的结果与设想是否一致,我们都尽可能地为学生间的交流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集体前汇报自己的动手探究过程,鼓励有不同看法的学生可大胆地提出质疑,把自己的观点提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讨论。

二、拓展“广度”,让学生的探究更全面

长时间探究还应有探究空间上的拓展,包括科学知识更多的渗透、学生参与面的扩大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更加广泛。

1、更加关注学生的参与面

合作探究似乎已经成为科学探究课的“名片”,然而我们经常会发现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1、少数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不高,懒于动手动脑,在一旁冷眼观看;2、少数学生实验中很霸道,只管自己玩,不与小组同学一起实验,缺乏与同学的互相合作。试想这样的合作探究还有意义吗?还能出效果吗?要想让学生进行长时间的探究,教师应关注小组内的全面合作。如何关注学生参与面,笔者认为首先应明确小组内的分工,要求学生人人参与探究,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为;其次,教师应经常“蹲下身来”,参与到小组的探究中。

2.小组之间的共享更广泛

以小组为单位的共享学习中,多采用竞赛方式,对于发挥学生能力和潜力有促进作用。个人竞赛多数会挫伤一方的积极性,组间竞争把个人竞争变为小组间的竞争,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格局。在这种格局中,小组成员有着为共同目标而努力。消除了对于竞争失败带来的恐惧感,激发了主动参与学习。乐于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3、课堂的探究向课外延伸

学生的长时间探究不能只限于课堂上的40分钟,教师应把握课外这个更大的天地,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与机会投入到课外的科学实践活动。首先,教师应结合教材安排学生参与课外的科学实践活动。在小学科学教材中就安排了比较多的需要长时间课外探究的内容,比如种子发芽实验、生态瓶的设计与观察、饲养蚕宝宝等;其次,在课堂上还不能解决的实验或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课外的深入研究。

三、挖掘“深度”,让学生的探究更深入

挖掘“深度”即指教师挖掘探究实验中的潜在因素,使学生的探究更加深入,学生了解的知识更加全面,如有结构的材料,教材的隐性联系,生活中的运用等。

1、准备有结构的材料

准备的材料应揭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一系列现象,体现科学性,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当然,材料还应具有可探究性,呈螺旋上升的难度,这样能使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为学生能进行长时间的探究提供可能性。在2010年浙江省小学科学年会上,丁建国老师在教《滑动与滚动》一课时准备的“滑轮工具箱”就是很好的例证。丁老师先去掉了工具箱的两个轮子,让学生体验滑动的费力,然后装上自制的轮子(没有滚珠),让学生再次体验轮子滚动的省力, (下转第37页)(上接第7页)最后换成滚珠轴承(工具箱原配的),学生的第三次体验证明了滚珠轴承的最省力。老师准备的材料,都为学生的长时间探究更加深入,不仅很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而且还让学生了解了更加全面,更高深的知识。

2.挖掘教材的隐性联系

每节课的三维目标决定了课堂教学所达到的效果。而教师在制订这些目标时,新课程标准对于课程内容标准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在科学探究的具体内容标准中对与“观察、实验、制作”的标准中有这样的叙述:“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报告,绘制简单图表。” 而这种探究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两节课就能完成的,首先第一次出现在三年级下册《溶解》单元《怎样加快溶解》一课,让学生明白:在每项对比实验中,什么是变化的(不同的),什么是不变的。在五上《生物与环境》和《光》两个单元将这种方法再次提升,使学生明白可以通过控制一个条件,不改变其他条件的情况下进行对比实验;而五下《沉和浮》单元,首次提出了“变量”和“不变量”,再次经历对单个变量进行控制的活动。

3.加强生活实践的运用

科学来源于生活,同样也应该服务于生活。学生长时间探究中应渗透生活经验的引导,使学生真正成为社会的人。如《食物中的营养》一课的教学,当学生已经知道了食物中的六种营养之后,笔者将学生生活中的饮食习惯(图片)以及长辈的教导引入课堂,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探讨食物营养对于人体的作用。如分析长辈嘱咐中的科学道理:“饭吃饱了才有力气”“多吃鸡蛋和牛奶,身体才会健康”……学生经过小组讨论之后,不仅知道了生活中的正确饮食习惯,而且也懂得了长辈对他们的关心也是有道理的。

四、提升“效度”,让学生的探究更出彩

效度即有效性,它是指测量工具或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需测量的事物的程度。引申到小学课堂教学,笔者认为效度就是指是指教学目标达成的程度,教师的教学预案或学生的探究能够顺利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所以,要想让学生真正有长时间探究的机会,教师应做到:

1、集中探究主题,突出重点

整合教学环节,合并、缩减过多的教学环节,力争把一节课的教学环节缩减到三到四个环节。小学科学教材中的课题,并不是都适应较长时间探究,有些课题目标很简洁,特别是哪些总结性课题。不适合长时间探究,如《维护生态平衡》《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等,应选择那些目标指向明确,探究活动集中的课来进行,如《运动和摩擦力》、《空气占据空间吗》等。小学科学课堂实验活动很多,教师要认真选择适合学生较长时间探究的活动,以便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引导点到为止,有的放矢

教师引导者角色的转变已经无可厚非,但如何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活动,却仍是一个重要的话题。笔者认为教师的有效引导应包括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及科学思维能力的训练,体现在长学生时间探究中出现停滞或小组合作探究中出现矛盾不能抉择时,教师适当地点拨,足有“四两拨千斤”之功效。

3、反馈与评价应及时、有效

学生的科学学习效果如何,教师应从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情况,课外实践活动的参与情况等方面进行了解并考核、评价,及时有效的反馈与评价能激起学生进行长时间探究的兴趣,产生一定的内驱力。在课堂上,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表现自己能力的机会,让学生的长时间探究获得的科学知识与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现,教师从学生的表现中捕捉精彩;作业的完成情况也是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笔者认为,学生的作业应包括课前的准备情况、小组探究后的实验记录情况,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等;课外实践活动是课堂长时间探究的延伸,没有了教室的禁锢,纪律的约束,学生能更加自由,富有创造力,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参与的过程,不管结果如何,都应及时的表扬、鼓励。

【作者单位:龙游县桥下小学 浙江】

猜你喜欢

课外教师应科学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科学拔牙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
教师应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
教师应首先在道德上成为教师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