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汶川地震灾后青少年社会工作研究综述

2014-04-09刘斌志梁谨恋

社会工作 2014年4期
关键词:青少年社区心理

刘斌志 梁谨恋

本文通过中国期刊网(CNKI)、维普数据库对“灾后青少年”、“灾后社会工作”、“灾后青少年社会工作”等关键词条进行检索,共收集2008年至2012年间相关研究成果一百二十余篇,现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梳理归纳。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论

(一)灾后青少年的基本状况

首先,灾后青少年的心理与精神状况不容乐观。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地震灾后青少年心理状况不容乐观。许多研究都认为灾区青少年更易于受到悲伤与恐惧的刺激,造成巨大的心理创伤。有研究发现,地震一个月后青少年情绪问题的发生率为47.5%,情景再现的发生率为34.7%;地震后有情景再现的青少年出现情绪问题的发生率为73.9%,显著高于无情景再现青少年的33.4%(张理义、王艳玲等,2012)。其次,灾后青少年的认知发生了巨大转变。地震的巨大冲击也带来了青少年认知发展的巨大改变,但是这些改变大多是积极的。共青团四川省委(2010)公布的《四川省灾后青少年思想状况调查报告》显示,80.3%的受访青少年认为,经历灾难改变了他们的人生态度,使其更加理解生命意义;84%的青少年表示他们更加懂得了珍视生活,珍视身边的人和事;44.7%的青年则把对社会贡献的大小作为个人价值大小判断的主要标准。这反映出青少年具有发展的潜能与动力,并因地震而激发其人性的优势。再次,灾后青少年的生理与行为出现诸多负面反应。在生理与行为反应方面,青少年受地震的负面影响也明显高于其他群体。万建红(2010)对灾区309位居民(其中12到18岁青少年183人)进行了调查,发现青少年组的183人中,生理症状反应轻度者占轻度总人数的63.7%,中度者占中度总人数的56.3%,重度者占重度总数的50.0%;而青少年组行为反应状况亦较严重,其中轻度者占轻度总人数的61.6%,中度者占中度总人数的68.7%,重度者占重度总人数的29.3%。朱鲲鹏等(2010)的研究进一步发现灾后青少年行为和适应方面呈现如下特征:68%有下意识动作,83%坐立不安,16%举止僵硬,24%有暴饮暴食倾向,还有13%有强迫症表现。在生理反应方面,91%做噩梦,95%难以入睡,83%注意力不集中,另外37%有过度的警惕心理倾向。最后,灾后青少年的社会生活难以恢复。地震灾害也打破了青少年原有的社会生活,并使其遇到更为长久的社会适应问题。陶婧等人(2009)的研究表明,重新异地安置导致青少年生态压力高、社会支持系统受损,且难以有效恢复。另外,文化差异会使灾后青少年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具体表现为较多的学业受损,且难以通过学业辅导加以弥补。另一方面,万建红(2010)的报告还指出青少年生活水平下降人数占总生活水平下降人数的53.8%,占大幅下降人数的66.7%。可见,从社会层面来看,地震不但导致国家财物损毁、社会秩序混乱、社会关系断裂等,更由此进一步造成青少年心理创伤与行为问题,并对其灾后的生活与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二)灾后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涵义

首先,纵览相关文献,少有学者对“灾后青少年社会工作”加以明确定义。参考谭祖雪等人(2011)对“灾害社会工作”的定义,可以认为灾后青少年社会工作是指社会工作者以遭遇自然灾害或社会灾害并影响到其正常生活的青少年为服务对象,坚持“助人自助”的价值观,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提供支持和服务,帮助他们脱离危险,走出困境,恢复正常生活的专业助人活动。其次,关于灾后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主要特征,相关文献主要围绕社会工作的角色、价值观及服务特点而展开论述。众研究均提到社会工作在灾后青少年工作中扮演多元的角色,包括支持者、资源链接者、心理援助者、社区组织者、赋权者等。谭祖雪等(2011)归纳出灾后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特点有:工作主体的多元化;服务对象辐射到服务对象家庭、学校及社区;工作地域集中在重灾区;工作理念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及“助人自助”;工作过程充分体现出“和谐”。另外,贾晓明(2009)指出社会工作在灾后援助工作的专业特点包括:一是社会工作平等、接纳、尊重的专业精神及非病理取向;二是社会工作在灾后援助中扮演多重角色;三是社会工作将服务对象放在“具体情境中”去接触和援助;四是社会工作强调行动直接的介入;五是社会工作有着灵活多样的工作方法。可见,灾后青少年社会工作既有社会工作的一般特征,更有青少年服务的自身特色。再次,众多研究都认为社会工作对于灾后青少年辅导及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杨发祥等(2010)认为社会工作者在救助灾民、心理辅导、精神抚慰、社区和社会关系重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韦克难(2009)归纳前人研究发现社会工作的功能从微观来看主要是助人,从宏观来看主要是维持社会秩序和稳定社会。而柳拯则从另外的视角强调了社会工作的融合功能和发展功能。可见,社会工作在灾后青少年服务中的确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柳拯,2010)。最后,所有研究均强调社会工作在服务灾后青少年中的优势。一方面,社会工作在灾后青少年服务中具有人文关怀的优势。赵品良等(2010)研究指出,相比于心理咨询,社会工作更强调帮助灾区群众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因此也更容易被灾区群众接纳和理解;王曦影(2010)认为社会工作在服务理念(如拒绝贴标签)和方法(如关注服务对象的社会关系)上也独具优势。另一方面,社会工作在灾后青少年服务中具有强大的社会协调与整合功能。社会工作优势在于其功能及本质是协调和建构服务对象的社会关系,找出问题背后的社会原因,恢复和发展服务对象的社会功能(范斌,2010);社会工作除了满足服务对象的一般性需求外,还能够根据其特殊需求进行专门的扶助工作,并往往起到独特的效果,并且社会工作有其专业的操作思路与工作方法(魏晨,2008)。

(三)灾后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理论视角

首先,相关研究在继承传统的心理援助与辅导的基础上,更注重采取积极心理学的视角。相比传统心理学,积极心理学主张在灾后青少年心理重建中既要看到疾病,更要看到青少年的潜能,通过心理干预使其树立信心和希望,调动其自身的潜在力量。该理论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人的积极品质和挖掘人的潜力上,使心理重建转向积极方面(刘斌志、沈黎,2012)。其次,社会学对灾后青少年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社会支持理论与社会资本理论。一方面,大部分研究认为社会支持不但缓解了灾后青少年心理压力,更对维持一般的良好情绪体验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有助于提高个体的社会和生活适应能力。因此,在重建过程中,应该结合非正式和正式社会支持系统为灾后青少年提供支持性服务(赵罗英,2011)。另一方面,社会资本是能够为拥有者带来利益的关系性存在。该理论认为灾难的侵袭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的同时,也会对当地灾民造成隐性伤害,如恐惧感增加、生活信心不足、支持网络破坏等。因此灾难对各种关系的冲击,即造成的社会资本流失,会较大层面影响到灾民正常生活的恢复(史铁尔、王松,2012)。再次,社会工作从优势视角出发,强调人不是被动的,而是可以依靠自身的潜能和优势解决问题的。因此,灾后重建过程中,社会工作在评估青少年的问题和需求时,要充分挖掘与服务对象有关的资源,借助外力启发灾后青少年自身能力来获得心理康复与重建(刘斌志、郑瑜,2010)。最后,社会工作从逆抗力视角出发,更加注重灾后青少年心理干预网络的建立,更加强调受挫青少年的个性差异,倡导树立分类管理指导的思想,从而有效地进行灾后青少年服务(朱鲲鹏、舒曙光等,2010)。

(四)灾后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方法技巧

从社会工作介入方法来看:首先,对于那些需要深入辅导的青少年,可以通过个案工作评估其需求与潜在资源,制定服务计划,并开展一对一的辅导服务,促使其能够有效解决问题(沈黎,2009)。刘斌志等认为利用个案工作可以给予灾后青少年实质性的物质援助,包括捐助钱物、医疗救助等。其中,提供给家庭适当的经济和情感支持,让父母更多地关心青少年并给予其成长的空间,能够有效地增强青少年的自信和独立感,促进复原力的发挥(刘斌志,2011)。其次,小组工作是灾后青少年关系重建的重要手段。可运用小组的同质性,让组员在小组中彼此倾诉、互相安慰、互相支持,形成小组支持动力,激发组员们的潜能,帮助组员解决他们的困扰,满足其归属与爱的需求(彭善民,2009)。朱晨海与曾群(2009)认为社会工作可以用音乐治疗、家庭服务、教育成长、技能传授、团体游戏等形式开展小组工作,帮助青少年走出地震阴影,发展和适应新的社会角色,积极健康的成长。还有学者将历奇辅导(由一系列游戏组成的一个过程)运用于小组工作中,引导组员一起克服困难,实现共同成长。最后,灾后青少年的社会工作服务必须以社区为基础来开展活动,具体包括以下步骤:一是营造和睦氛围,建立社区支持;二是评估现实问题或需求;三是协助居民及社区工作者学习理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四是通过社区设施重建、社区社会关系重建、资源支撑、医疗康复、评估及跟踪等实现问题的逐步解决(费梅苹,2008)。杨发祥等(2010)以实例为证提出可以通过青少年兴趣班、青少年社区活动、亲子沟通关系等活动推动社区工作。

从社会工作介入技巧层面来看:首先,刘秉宇(2009)的研究强调阅读治疗的运用。他认为公共图书馆应通过以下途径参与到青少年的心理重建中:一是加强心理健康知识宣传的力度;二是积极开展导读活动;三是举办各种人文活动;四是开辟网站心理健康专栏;五是加强与学校的联合,实现分工协作。其次,有学者认为通过艺术治疗可以协助青少年揭露平日忌讳谈论“死亡、悲伤、失落”的议题并来发现服务对象失落的事实。再次,体育干预也成为灾后心理重建的一种途径。体育干预有利于培育青少年积极的情绪,树立健康的价值观,因此提倡以体验式学习协助青少年进行积极心理治疗(金永荣、乔克满,2010)。蔺志华(2012)进一步开发出有针对性的体育项目训练,并适当结合西方心理学的“脱敏疗法”对青少年进行心理援助。最后,还有学者探讨了叙事治疗、生命教育、心理情景剧等干预手法在灾后青少年服务中的运用。

(五)灾后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主要模式

首先,学校社会工作模式成为灾后青少年心理重建的首要选择。朱希峰(2008)的研究提出“家庭—学校—社区”模型,通过家长、学校、社区三者的互动,协助学校解决学生问题,促进学生成长。除重视整体介入外,也有学者以局部为本。比如范茸(2009)总结出学校心理干预模式:学校通过心理课程或专题讲座宣传心理知识;团体咨询与个别咨询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贯穿教育活动;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危机干预渠道。姜联合,周福林(2011)提出灾区青少年科技教育的模式:心理健康——心理促进——科技教育和科学过程体验——科学感受、思维的启发——引导灾区青少年科学成长。其次,结合灾区实情的社区社会工作也成为心理重建的主要模式。廖鸿冰(2009a)基于四川理县社会重建的实践,提出社区工作一是培育社区居民组织,二是精心组织社区活动。王才章、黄君则提倡通过地区发展模式促进社区经济开发、社区社会发展以及社区文化发展(廖鸿冰,2009b)。而朱希峰(2008)认为,上海服务队将社区信息沟通平台项目、居民自我管理弄堂会项目、社区骨干能力提升学习会和居委会主任培训项目、特殊群体服务项目、个案及家庭辅导服务项目相结合,是社区工作中的成功模式。同样是来自上海的行动研究者张昱(2009)则着眼于灾民文化,指出灾民文化模式的首要工作是确定社会工作的介入点,并以灾民文化为基点,着重强调关系的建立与组织的联结。社区工作研究专家徐永祥(2009)十分重视社区工作的信息链接、传递和回馈作用,他根据互动对象的不同将社区服务分为了三个模式:政社分工与合作模式,即要处理好与政府的合作关系;社区信息链接模式,即通过社区小报、文体活动等形式带动社区居民之间的互动;需求评估与回应模式,即将社会工作与服务对象之间的信息沟通连接好。最后,也有研究通过综合性社会工作服务模式促进个人行为与社会环境双向改变。王瑞芳(2011)根据台湾9.21灾后重建经验,提出社会工作要用以下三种形式来持续性提供服务:一是在重建地区普遍建立小区家庭支持中心,该中心受政府监管,但采用委托民营的方式运行;二是对灾后出现的各种问题,委托不同民间团体发展专门的项目来解决相应问题,如成立“伤残青少年社区照顾计划”;三是通过“跨区域方案”适应服务对象的迁移而开展追踪访视。

(六)灾后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服务内容

一是心理层面的服务。学者们一致认为心灵重建是灾后重建的重要内容。郑裕鸿等学者(2011)对青少年感恩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关系进行的研究认为,引入感恩干预是灾后心理干预的重点。而罗艳珠、赖小平(2009)更强调灾区青少年心理干预的层次性,不但指出社会工作直接给予青少年的关心、帮助、陪伴、辅导就是对他们的强大心理支持;并且认为社会工作可以调动资源来直接帮助青少年,成为他们的心理依靠;社会工作还可以组织他们开展小组活动来淡化悲伤情绪与缓解焦虑情绪。华雯文与张晓帆(2010)则从全新视角出发,认为各级各类图书馆应发挥其心理治愈功能,通过开展灾害教育,举办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开展导读活动,举办人文活动,开展网上心理健康辅导等活动促进灾后青少年心理重建。二是生活层面的服务。沈黎(2009)认为灾后生活重建的内容应该包括组织体系重建、法令体系重建、重建经费筹措与资源配置、重建规划与执行四部分,而这些工作在一定程度上都需要社会工作者的参与。而顾东辉(2009)的研究告诉我们,募集和发放衣物、食物、日用品、小型家电等社会资源,一定程度也上能缓解居民的生活资料短缺,改善青少年的生活状况。三是关系层面的服务。个体自我关系的恢复与重建主要通过个案社会工作方法进行,如心理援助,生命教育等;个体与个体社会关系的恢复与重建主要通过小组社会工作方法进行,如团队建设、亲子小组等;个体与社区关系的恢复与重建主要通过社区社会工作方法进行,如社区团队的组建和社区活动、团队活动的开展(张昱,2008)。史铁尔、王松(2012)从社会资本论出发,从宏观层面提出社会工作者需要通过增进村民互动交流,重构灾民之间的关系;通过促进社区组织发展,重构灾民与组织间的关系;通过挖掘与传承传统文化,增强灾后社区内凝聚力。四是学业层面的服务。社会工作可协助学校教学及学生辅导,主要是结合教育部门及民间团体力量,协助灾区学校复课及学生就学,开展学校师生心理辅导及心灵重建,并协助学校修复,重建学校建筑与教学设施(沈黎,2009)。

(七)灾后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地方实践

首先,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和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联合发起和举办的“希望学校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对于社会工作的方法和规程进行了创新性地发挥与发展,形成了“社工信箱”、“社工小屋”、“家长学校”等希望学校社会工作常规服务十法,实现了灾后青少年社会工作从志愿服务到专职服务、从灾害救助到常规服务、从项目运行到机构运作的转变(史柏年,2012)。其次,湖南湘川情社会工作服务队针对灾后青少年开展了一系列的服务,包括在当地学校开展了小组工作、开展团队建设类活动为青少年提供课外能力辅导、通过音乐治疗和游戏治疗等针对有个别心理需要的学生提供个案辅导、建立创办帐篷学校等(廖鸿冰,2011)。再次,上海服务团恰当组合了“本土”和“外来”,展现了本土导向的实践智慧,实现了外来经验本土化与本土经验国际化,具体包括以下实践:一是通过系统调查做好需求评估,二是使青少年在参与活动中增能,三是注视实体建设,推动可持续发展,四是助人自助,发掘和培养当地青少年社区骨干,让其加入重建家园的行列(彭善民、沈全,2009)。最后,广东社会工作团队和深圳社会工作团队在灾区的学校社会工作尤其值得一提。一方面,“汶川大同”致力于推动灾区社会工作和民族社会工作发展,主要提供心理康复、青少年服务、文化传承方面的持续服务,并最终探索出了以“融入、本土、专业、持续”为特色的汶川模式(刘静林,2012)。另一方面,深圳社会工作卓有成效地完成了对灾区学校的援建速配,实现了灾区贫困生与深圳市民的援助结对。除此之外,四川团省委及各级团委主办的“12355·李家杰珍惜生命心理热线社会工作服务队”项目,面向青少年提供全天候心理咨询,并与当地学校联系定期邀请十个左右学生做小组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魏雯倩,2011)。

二、研究的评价

关于汶川地震灾后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研究,不仅研究成果数量增长迅速,而且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视域方面也呈现出多元化。尤其在研究结论及其反思方面,众学者对社会工作的服务策略及“本土化”进行了一定的反思。虽然如此,相比较灾后青少年的需求而言,相关研究还呈现出以下不足:一是集中于灾后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研究较为薄弱,尤其是具有本土化特色的灾后青少年社会工作才刚刚起步,相关研究还有待兴起。二是研究方向重叠,价值取向缺乏积极视角。一方面,大多数学者对灾后青少年的心理干预措施的研究主要集中表现为心理辅导、体育干预、艺术干预等传统层面,缺乏从生理—心理—社会—文化层面的综合性介入。另一方面,大部分研究的价值取向基本是将灾后青少年视为弱者、状况悲惨的人,忽略了青少年的复原力和发展的潜能。三是研究缺乏理论支持与假设,研究视角较单一。大多数研究缺乏文献回顾的基础以及理论视角的选择,仅有的一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学与社会学的理论框架,相对地缺乏深度挖掘和创新性。四是研究内容不够全面,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不仅表现在对灾后伤残青少年的社会工作研究很少,而且许多研究者对心理、社会、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干预研究比较少,与国外的对比研究也很欠缺。

三、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综合前述,针对灾后青少年的社会工作研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建议以一个中立的价值取向去看待研究对象,通过科学的调查分析掌握灾后青少年的现状,分析他们的优势和潜力,并注重持续性研究,跟进研究最新动态。尤其要注重灾后青少年优势与潜能的发挥以及抗逆能力的挖掘等。二是拓宽研究领域及内容,不仅可以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关注残疾青少年、青少年家庭生活等方面的主题,还可以就已有研究主题进行深度探究,挖掘更有价值的研究结论。三是拓展研究对象,丰富研究方法,可以多采用实地走访、参与服务、对比研究等方式,对灾后青少年个体、群体、家庭、学校等相关服务对象进行实地跟踪研究。四是丰富研究视野,发展比较研究,更多融入人类学、管理学、政策学、民族文化、宗教等多领域的视角进行综合分析,以创新研究视域。最后,需要在灾后重建的相关研究中,借鉴美国、日本、德国等具有较为成熟的研究经验和成果,同时推动我国“灾后青少年社会工作”相关内容的“本土化”研究。

[1]范斌,2010,《灾后社会重建:社会工作的行动基础及专业成长》,《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期。

[2]范茸,2009,《灾后中小学校对儿童及青少年的心理危机干预》,《商场现代化》第18期。

[3]费梅苹,2008,《灾后安置社区社会工作的实践与反思——都江堰市“勤俭人家”社会工作服务经验研究》,《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

[4]共青团四川省委,2010,《<四川省灾后青少年思想状况调查报告>解读——80.3%青少年认为汶川地震改变了人生态度》,《领导决策信息》第38期。

[5]顾东辉,2009,《生命价值,生命能量激发与制度保障:灾后社会工作的多元反思》,《社会》第3期。

[6]华雯文,张晓帆,2010,《发挥公共图书馆帮助灾后青少年心理重建作用》,《新长征》第10期。

[7]贾晓明,2009,《从社会工作入手进行心理援助——四川地震灾后的实践与反思》,载《四川“512”地震后心理援助第二届国际论坛论文集》,成都:国际华人医学家心理学家联合会。

[8]姜联合,周福林,2011,《灾区青少年科学成长教育主题模式探讨》,《科普研究》第5期。

[9]金永荣,乔克满,2010,《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灾后青少年心理重建的体育干预》,《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第4期。

[10]廖鸿冰,2009a,《灾后重建的桥梁和纽带:社会工作本土化探索——基于四川理县社会重建的实践》,《社会工作(学术版)》第10期。

[11]廖鸿冰,2009b,《灾后社区重建中的社会工作介入——从地区发展模式的视域展开》,《社会工作(学术版)》第1期。

[12]廖鸿冰,2011,《从外生性嵌入到内生性根植: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路径探索——以湖南社会工作介入四川理县灾后重建为例》,《社会工作(学术版)》第9期。

[13]蔺志华,2012,《体育课程介入青少年灾后心理干预手段的探讨》,《搏击(体育论坛)》第1期。

[14]柳拯,2010,《社会工作介入灾后恢复重建的成效与问题——以“5·12”汶川特大地震为例》,《中国减灾》第13期。

[15]刘斌志,2011,《青少年复原力研究及其对灾后心理重建的启示》,《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

[16]刘斌志,沈黎,2012,《汶川灾后青少年心理重建的研究回顾与建议》,《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

[17]刘斌志,郑瑜,2010,《论地震灾后重建中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4期。

[18]刘秉宇,2009,《论灾后青少年心理重建工作中的公共图书馆责任》,《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第1期。

[19]刘静林,2012,《汶川模式:融入,本土,专业,持续》,《中国社会工作》第16期。

[20]罗艳珠,赖小平,2009,《灾区心理援建的几点思考——以湘川情社会工作服务队在四川理县工作为例》,《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3期。

[21]彭善民,2009,《政府主导型社会工作NPO与灾后重建——以上海L非营利组织为例》,《社会科学》第2期。

[22]彭善民,沈全,2009,《灾后安置点青少年社会工作初探——以上海S社工服务队的实践为例》,《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第1期。

[23]沈黎,2009,《论5•12地震灾后的生活重建:社会工作的实施原则与服务框架》,《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4期。

[24]史柏年,2012,《学校社会工作:从项目试点到制度建设——以四川希望学校社会工作实践为例》,《学海》第1期。

[25]史铁尔,王松,2012,《灾变社会工作中的社会资本重构路径分析——以5•12四川地震灾区为例》,《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期。

[26]谭祖雪,周炎炎等,2011,《我国灾害社会工作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以“5•12”汶川地震为例》,《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期。

[27]陶婧,赖念华等,2009,《重新异地安置对地震后青少年的影响:灾后青少年的现状和对相关志愿活动的反思》,载《中国心理学会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北京:中国心理学会。

[28]万建红,2010,《5•12汶川地震后灾民心理应激症状反应及相关因素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9]王瑞芳,2011,《台湾灾害防救体制及社会工作介入灾后重建的模式》,《社会工作(实务版)》第2期。

[30]王曦影,2010,《灾难社会工作的角色评估:“三个阶段”的理论维度与实践展望》,《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

[31]韦克难,2009,《一体多面:灾后社会重建中社会工作者的多元角色》,《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

[32]魏晨,2008,《社会工作在辅助孤儿方面的优势》,《社会工作(实务版)》第8期。

[33]魏雯倩,2011,《汶川大地震后社会工作实务研究——以四川团省委的灾区社会工作为例》,《改革与开放》第20期。

[34]徐永祥,2009,《建构式社会工作与灾后社会重建:核心理念与服务模式——基于上海社会工作服务团赴川援助的实践经验分析》,《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

[35]杨发祥,何雪松,2010,《灾后社会重建中的社会工作介入:理念,目标与方法——基于四川省都江堰Q安置点的实证研究》,《甘肃社会科学》第3期。

[36]张理义,王艳玲等,2012,《情景再现对地震1个月后青少年情绪状况影响的观察》,《人民军医》第12期。

[37]张昱,2008,《灾后社会关系恢复与重建的路径探索——基于Q安置社区社会工作介入的实践》,《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

[38]张昱,2009,《灾民文化与社会工作的介入》,《社会》第3期。

[39]赵罗英,2011,《汶川大地震灾区青少年社会支持网络研究——以8名转学至某市某中学的青川学生为例》,《社会工作(学术版)》第11期。

[40]赵品良,张镇等,2010,《社会工作在灾后心理援助中的作用——以2009年母亲节“希望花”项目为例》,《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

[41]郑裕鸿,范方等,2011,《青少年感恩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的关系: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心理发展与教育》第5期。

[42]朱晨海,曾群,2009,《结果导向的社会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建构研究——以都江堰市城北馨居灾后重建服务为例》,《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

[43]朱鲲鹏,舒曙光等,2010,《抗逆力视角下青少年挫折心理干预研究——以灾后青少年为例》,《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5期。

[44]朱希峰,2008,《灾后学校重建需要社会工作》,《中国社会导刊》第24期。

猜你喜欢

青少年社区心理
看见具体的自己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青少年发明家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心理感受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