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征地老人的家庭代际关系研究
——基于杭州市调查
2014-04-09郅玉玲
郅玉玲
被征地老人的家庭代际关系研究
——基于杭州市调查
郅玉玲
本文对被征地老人的家庭代际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传统社会的家庭代际关系和现代社会的家庭代际关系特点。结合杭州市实证调查资料,对被征地老人的家庭代际关系应从经济互动、生活照料、情感慰藉三个层面展开。
被征地老人 代际关系 经济互动 生活照料 情感慰藉
郅玉玲,浙江理工大学法政学院教授,浙江理工大学浙江省生态文明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硕士生导师(浙江杭州 310013)。
进入21世纪,与经济和科技发展相伴而生的是人类寿命的不断延长。人类寿命延长得益于经济发展和医疗技术改善。每个人都必须面对养老问题,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我国在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人数不断增加。因此,如何养老、选择什么方式养老,政府应采取何种措施,社会如何面对,已经成为一个全球瞩目的焦点问题。
本文以被征地社区的代际关系作为研究对象。之所以选择这个课题,是基于如下考虑:城市化和老龄化是现代社会面临的两大问题。土地被征用后,农民失去原来赖以生存的资源,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发生相应变化。被征地农民在失去土地时,获得了房屋补偿、货币补偿等物质资源,也获得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制度性保障。尤其是在属于经济发达地区的杭州,被征地人员获得的物质补偿数量是惊人的。那么,被征地老人的代际关系如何呢?需要我们去探索。
在代际关系研究问题上,许多学者从代际关系的内涵界定(郭于华,2001;陈皆明,1998;Sussman,1985;Keith,1990;邓伟志等,2001;杨善华,2006)、代际权力关系(沈关宝,2007;张文宏等,1999;杜鹏,2006;王金玲,1996;唐灿等,2008)、代际经济流动(费孝通,1983;熊必俊,1999;于学军,1995;陈皆明,1998;靳小怡等,2002)、代际互动(鄢盛明等,2001;郅玉玲,2010;曾毅等,2004;熊跃根,1999)四个方面进行了综述。
本研究的主要方法为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文献研究法。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式,对杭州市600名被征地老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对65名老人进行了深度访谈。
一、传统社会的家庭代际关系
中国传统的家庭代际关系以“孝悌”、“长老统治”和“中庸”为主导。孔子在理论上用“孝”、“悌”两个字将血缘氏族关系与封建等级制度相联,使父权通过宗法伦理关系在政治领域确立。中国传统社会是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是中国传统社会最为主要的两种社会关系。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写道“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生,也就是血,决定了他的地。世代间人口的繁殖,像一个根上长出的树苗,在地域上靠近在一伙。地域上的靠近可以说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区位是社会化了的空间”(费孝通,1998:70)。同时,孔子儒学以孝悌伦理作基础,“将处理血缘亲子关系的孝道,从适应宗法制度需要的礼仪典章扩展为日常生活中每个人所必备的行为准则,由一种外在的行为规范转变为一个人发自内心的情感需求(周晓虹,2008:77-82)。”
“长老统治”是费孝通先生对中国乡土社会权力结构所作的归纳。年长的人拥有对年幼的人施以教化的权力,年幼的人得恭敬、顺服于年长的人的教化权力。“教化性的权力虽则在亲子关系里表现得最明显,但并不限于亲子关系。凡是文化性的,不是政治性的强制都包含这种权力。文化和政治的区别就在这里:凡是被社会不成问题地加以接受的规范,是文化性的;当一个社会还没有共同接受一套规范,各种意见纷呈,求取临时解决办法的活动是政治。文化的基础必须是同意的,但文化对于社会的新分子是强制的,是一种教化过程。”(费孝通,1998:66)教化中,必须注意长幼之序。在社会变迁中,人要依靠智力、专业、机会作指导,而不只是依靠经验。
“中庸”是儒家以仁作标志的人生哲学之一,与孝悌、长老统治一样,影响着中国传统社会的家庭代际关系,“中庸”受到中外思想家孔子、老子、亚里士多德等的推崇。所谓“中”,即中正、中和;所谓“庸”,即用或常的意思,中庸是“用中为常道也①礼记.中庸”。置言之,中庸也就是“过犹不及”,承认矛盾的统一,主张“无不及”、“不过”,强调“中和”、“和而不同”、“中道”。传统社会,提倡“中庸之道”,多半是对人对事采取妥协、保守、调和的态度和行为。
二、现代社会的家庭代际关系
中国现代社会的家庭代际关系呈现出独立、和谐、平等、代际互惠、文化反哺的特征。现代社会,父母和子女的独立性增强,家庭代际关系呈现出平等、和谐的状态。家庭策略的实施,更多是民主协商的结果,孩子可以自主选择读什么样的大学、做什么样的工作、和什么样的人结为终生伴侣。父母在年老后也可以自主选择在哪里养老、和谁居住在一起、养老资源如何获得等。
代际互惠是指父代和子代之间的双向反哺模式。代际互惠是养老的实质。人情、面子、关系、回报形成的社会机制影响了中国人的行为,这种社会机制是儒家伦理、社会取向、集体主义在现实社会的运作机制。代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互惠,父代为子代树立榜样,子代从中耳濡目染,通过代际传承,实现父代的理想。双向反哺的一种重要形式是代际交换。宏观层面,国家可以运用行政力量、象征系统来改变乡村社会原来的代际交换逻辑,最终改变乡村社会的养老制度。微观层面,父代和子代之间通过经济供养、生活照料、情感慰藉实现代际互惠,维持着物质、精神、生活上的联系。代际互惠是中国社会稳定的基石,也是父代、子代两代人联系的方式。
“文化反哺”是指在急剧文化变迁时期,父代向子代进行全方位的文化吸收的过程。南京大学周晓虹教授曾经创用“文化反哺”这一概念,描述父代与子代的新关系。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地球村的建立,年轻一代从互联网上获得的信息量越来越多,知识和技能与之同步增长,逐渐颠覆了传统的“父为子纲”的文化范式。传统的教化方式是,在家庭中,父代是教化者,子代是被教化者。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子代不再是单纯的被教化者,他们在更多的领域、更大的程度上影响着父代。“前喻文化”与“文化反哺”相似,用来分析新型代际关系。“前喻文化”是米德提出来的,即父代必须通过子代的创新来学习新的文化。
三、被征地老人的家庭代际关系
1.老人和子女的经济往来
问卷调查中,针对老人的主要收入来源,笔者设计了有11个选项的多项选择。这11个选项如下:劳动收入、征地补偿金、储蓄、出租房屋租金、子女供给、亲友赠送、政府救济、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股份制分红、双低保险、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根据对回收问卷的统计分析,有一种主要收入来源的占20%,有两种主要收入来源的占10%,有三种主要收入来源的占50%,有四种主要收入来源的占10%,有六种主要收入来源的占10%。主要收入来源排在第一位的是双低保险(90%),排在第二位的是股份制分红(70%),位列第三的是出租房屋租金(60%),位列第四的是征地补偿金(40%),列入第五位的是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20%),列入第六位的是储蓄(10%)。子女供给没有列入主要收入来源的前六位。由此可见,多数老人经济上是可以自立的。
我原来是种地的,2006年土地被征后,就不种地了。家里房子租出去了,有养老金,零用钱够了,我很少出门,用得少,不找孩子要。(DMF-20130305)
我的钱是用不完的,有双低保险、集体分红、房租,只用来买点小菜,钱多了以后还是要送给孩子的。(LQ-20130205)
我们和儿子一家住在一起,征地补偿了三套房子,出租两套,一年收租金6万元左右。我
根据回收的600份调查问卷,结合深度访谈情况,笔者对被征地老人的家庭代际关系予以阐述、分析。代际关系从经济互动、生活照料、情感慰藉三个层面展开。经济互动包括老人和子女的经济往来、老人和子女的物质互助,生活照料涉及老人的身体主要照料者、医药费支付对象及预期、老人和子女的家务互助。情感慰藉用以下指标衡量:在家是否受尊重、寻求情感支持的对象。
(一)经济互动
代际财富流动是物质财富在上一代和下一代之间的流转互动,从宏观层面看,体现为整个社会老龄一代与年轻一代的财富流动;从微观层面上看,表现为家庭内上一代和下一代之间的财富流动。物质资源代际转移的主要形式有社会公共部门转移、市场转移、家庭内转移。影响家庭代际财富流动的主要因素有:户内财富转移能力的大小、户内财富转移的责任强弱。影响户内财富转移能力的因素是老人经济能力强弱、子女经济能力强弱。老人与子女在家庭财富代际转移过程中都存在一定动机,父母投资回报假说、交换动机假说、利他主义假说对此可以做出解释。影响户内财富转移责任的因素有老人是否有劳动能力、子女是否有责任感。
儿子自己办了个包装箱厂,他经济条件不错,房租就归我们了。(XSQ-20131102)
在调查问卷中,设计了老年人与子女金钱互助的问题。根据回收问卷,50%的老人希望子女在金钱上给予帮助,50%得到了子女的金钱帮助。
有的老人和子女相互之间有一定的经济往来。几个孩子是这样讲他们与父母家、公婆家的经济往来的:
我们一家三口和我父母住在一起。我们是上班的,我先生在企业工作,我在学校里。我们没时间管家,家就由我妈管。每月我给我妈1200元,年底再给她3000元水电费。我不买菜,我买水果的。还不定期给她购物卡。(YZM-20131116)
兄弟姐妹之间,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嘛。我们家买房子时,我出了5万,我弟弟才拿了一万多,然后我妈贴了几万,最后给我妈买下公寓房。钱多多出点,钱少少出点。我这个人比较大方的,对我两个姐,大姑姑小姑姑对我都很好的。第一次跟我那个姐姐见面,把她带到银泰去,给她买了3000多元的东西。去年我收入好的。我用网银划了3500元给我爸零花钱。我妈拿着这个钱多少开心奥。你们一下子给我们这么多钱。我惊讶得要死,有这么高的幸福指数。(HSX-20131116)
调查问卷中,还有20%的老人给子女金钱上的帮助。深度访谈表明,中国是礼俗社会,帮助儿子买房子以及春节时期的压岁钱是老人和子女之间经济往来的一笔较大支出。有的老人说:
我孙女在宁波读大学,现在大学生消费高啊,要买学习用品、买书,还要上网、买手机,过节时还要出去玩。过春节时孙女来给我拜年,我给她一个大红包,有1000元。(ZJ-20130202)
春节时我是给了孙子500元红包,他有17岁了,很快就要考大学了。给他包个红包,鼓励鼓励他。我还说,你考上大学,爷爷给你包个2000元的红包。(XCM-20130202)
2.老人和子女的物质互助
问卷调查中,对于老人和子女的物质互助,设计了如下问题:老人是否希望子女在食物上给予帮助,能否得到帮助,是否给子女食物上帮助;老人是否希望子女帮助购买衣物,子女是否购买衣服,是否给子女(孙子女)购买衣物;老人是否希望子女在耐用消费品上给予帮助,能否得到子女帮助,是否给子女耐用消费品帮助。
61.4 %的老人希望子女在食物上给予帮助,72.3%的老人在食物上得到了子女的帮助,70.3%的老人给子女食物上帮助。民以食为天,老人和子女在食物上的互动还是非常频繁的。
我们和女儿一家住在两套房子里,女儿原来是银行的,外孙女上小学后就辞职了,一心在家带小孩,女婿是外地人,现在一家企业做技术工作。早上女儿一家在自己家吃饭,中饭女儿会到我这里来吃,女婿在单位吃、外孙女在学校吃。晚饭他们一家三口来我们这里吃。一般来说,他们每个月会买一袋米、两筒油,还会带些荤菜过来,卤鸭啦、小香肠啦、卤牛肉啦。前几天,女婿还买来六只湖蟹。今天中午,女儿又拎过来一只甲鱼。我一般是买素菜,负责烧饭。(SJH-20130111)
我们孙子是外婆带,外婆和我们住在一个社区,不在一幢楼。每天早上,我买好菜,送到外婆家。奶奶么,不去照顾。早上买点菜到你家来,外婆就没脾气了。这样儿媳妇也高兴。我不用带孙子,和她不照面,没有什么摩擦的。买了菜,也算帮她做了家务,亲家也没什么话好说啦。刚刚打了电话过来,说今晚上他们是四菜一汤:香菇青菜、香干肉丝、韭芽炒蛋、冬腌菜鲫鱼、开洋萝卜汤。(XAM-20130128)
30.3 %的老人希望子女帮助购买衣物,79.6%的子女给老人购买了衣物,69.6%的老人给子女(孙子女)购买了衣物。老人对子女购买衣物的期望值不高,许多子女,尤其是女儿给老人购买了衣物。而有的女性老人也承担了为第三代购买衣物的任务。
我说过,人老了,不要买新衣服的。每年女儿都给买,她住望江门的,每个月来一次,春节前又给我买了件羽绒服过来。就是身上穿的这件。给孩子买衣服,现在他们大了,不需要了。老太婆每年会给孙女买新衣服的。(XAS-20130123)
衣服都是女儿给买的。有时买件羊毛衫,有时买件羽绒服,还有夏天穿的短袖衬衫,也是她们给买的。(DMF-20130305)
我是每年秋天时会给外孙女买羊毛衫、羽绒服,小姑娘爱漂亮的。不过小孩长得快,年年都要买新衣服。去年买的衣服今年就穿不下了。买大一点,穿上去又不好看。(LGF-20130216)
39.7 %的老人希望子女在耐用消费品上给予帮助,69.9%的子女帮助老人购买了耐用消费品,59.6%的老人给子女耐用消费品帮助。有的子女为老人购买现代耐用消费品。在为子女筹备婚房和家庭耐用消费品方面,许多老人花销较大。
家里有海信彩电、美的空调、华日冰洗、海象热水器、方太抽油烟机、绿源电动自行车、本田汽车,都是儿子买的。(SLX-20130302)
儿子结婚,家电要配齐的,夏普彩电、惠而浦空调、海尔冰洗、史密斯热水器、方太抽油烟机、格兰仕微波炉、本田汽车。装修房子,花了20多万元。买的诺贝尔瓷砖,一百多一块。地板是红橡木的。都是我们出钱的。这两年日子可能紧一点,以后就好了。(XSQ-20131102)
老人和子女经济互动的特点为:多数老人经济上自立。部分老人和子女有经济上的互助。中国是礼俗社会,春节时期的压岁钱是老人和子女之间经济往来的一笔较大支出。老人和子女在食物上的互动非常频繁。老人对子女购买衣物的期望值不高;许多子女,尤其是女儿给老人购买了衣物;而有的女性老人也承担了为第三代购买衣物的任务。有的子女为老人购买现代耐用消费品。在为子女筹备婚房和家庭耐用消费品方面,老人花销较大。
(二)生活照料
现代化缓慢地改变了家庭代际成员共同居住的形式,父代和子代之间在生活上的互助仍然依存。老人与子女分住不同的套房但仍然共住同一个社区,成为被征地社区的典型居住方式。老人和子女分开居住,但是有比较紧密的互动,这种“分而不离”、“有分有合”的代际关系,成为常态。来自家庭内部的生活照料,对老年人身心健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然而,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导致老年人的照料资源减少。
1.身体主要照料者
有80.2%的老人希望子女在身体上给予照料,但是只有39.6%的老人获得了子女的照料。工作忙,压力大,使子代的照料成为稀缺资源。
去年我是做了个小手术,住了一星期院。孩子们都在上班,太忙了,没时间陪。是请了护工来的。(ZKF-20130211)
我有高血压,每天吃药的。和儿子儿媳妇住在一起,他们每天早出晚归的,我不能一个人呆在家中,就来老年活动室。这里有好多人。现在是病不起,如果病了,自己受罪,也没人照顾。上班的人没时间陪。(GP-20131209)
2.医疗费支付对象及预期
被征地老年人享受的医保形式有城镇职工医保、城乡居民医保、农村合作医疗、大病保险。但是老年人还是希望万一生了大病,子女能提供帮助。有76.2%的老人希望子女在医疗费上给予帮助,有80.4%的老人实际获得了子女的医疗费帮助。
在问到是否希望子女在医疗费上给予帮助时,有的老人这样回答:
我有高血压,去年看病自己配药花了2000元。这点钱自己是出得起的。如果以后看大病,儿子要帮助的。(HYC-20130216)
我是胃不太好,不过不用吃药的。去年是看感冒花了800元。以后如果生大病,儿子肯定要管的。(LGF-20130216)
从观念上看,受政治、经济、历史、传统文化习俗的影响;从社会实践看,中国父母一代在养育子女过程中付出相当大的物力、财力、精力、时间。所以,与西方人相比,中国父母要求反哺的观念更强烈。中国的《孝经》规定“孝自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中国传统文化,对父母的责任主要由儿子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一条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赡养人是指老年人的子女以及其他依法负有赡养义务的人。”但是习惯上,人们也认为父母的大事应该找儿子。
3.老人和子女的家务互助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老人经常从事的家务中,打扫和整理房间占50.2%,购物占20.1%,烧饭占26.2,洗衣服占0.2%,照看孙辈占3.3%。照看孙辈比例如此之低,是因为C社区的人普遍早婚早育。有的人50岁出头就当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了。笔者调查的老人是60岁及以上,他们的孙辈已经长大,所以无需承担照看职责了。
40.2 %的老人希望子女提供家务帮助,38.9%的老人能够得到子女家务帮助,41.2%的老人给子女提供家务帮助。由此可见,老人和子女的家务互助频率是比较高的。因为许多老人和子女住同一社区,来往非常方便。
家里的活我做得最多的是买菜。和儿子一家住在一起,儿子儿媳妇负责买米、买荤菜、交水电费、电话费。我只管买点小菜。(ZKF-20130211)
我们只有一个女儿,他们两夫妻白天都去上班了,我带外孙、买菜、烧饭,晚上他们都睡了,我再将家里的地板擦洗干净。(YM-20130211)
与老人住在一起的子女,许多由父母帮助承担了部分家务。他们有的人说,不是自己不想干,实在是太忙。
我在联华公司旁边的肯德基卖外卖,我老公在公交公司开车,回家累都累死了,哪有时间搞卫生。(HSF-20131116)
我在城东上班,我先生在滨江上班,每天早上7点就离开家了,到晚上6点才回来。哪里有精力干家务。幸亏和我妈住在一起,我妈帮我们买菜、搞卫生、接送小孩。家里没有老人可不行。(YZM-20131116)
老人的生活照料的特点为:老人与子女分住不同的套房但仍然共住同一个社区,成为被征地社区居住模式的特征。工作忙,压力大,使子代的照料成为稀缺资源,老人的主要照料者是配偶和儿媳妇。虽然老人的医疗保障制度健全,但是生了大病仍然依靠子女成为许多老人的预期。有的老人在生大病时得到了子女的倾力救助。由于地理位置的接近,老人和子女的家务互助频率比较高。
(三)情感慰藉
情是代际间最本质关系的表现。家庭对老年人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社会支持。精神赡养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家庭的代际关系。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不能仅满足于把老年人“养起来”,更要提高他们的身心健康水平、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强调老年人的社会参与;赋予老年人人权、使老年人平等享有各种机会。在物质丰富情况下,更需关注老人精神生活。了解老人心态,为老人排解孤寂。老年人也应转变观念,学习现代知识,认识、适应现代生活。
1.在家是否受尊重
在调查问卷中,笔者设计了一个问题“在家是否”受尊重,并列出在家受尊重的表现:关心身体健康、调剂生活饮食、给老人过生日、大事听取老人意见、默认老人生活习惯。根据问卷调查结果,98.8%的老人认为自己是受尊重的。XAS和DMF都以自己的经历讲述了自己在家中受尊重的表现。
给过生日的。两个儿子在我和老太婆生日时,各给600元。(XAS-20130123)
过年时3个儿子2个女儿全家到店里吃一顿。花费1000元。三个儿子一人出330元。春节时去店里,平时屋里烧。有时儿子家来客人,会过去吃饭。(DMF-20130305)
2.寻求情感支持的对象
人到老年,会遇到一系列问题,如身体状况日渐虚弱,患上心脑血管疾病等,如果不注意调适,会因病致残乃至死亡;丧偶导致一人孤度晚年;退出工作岗位,远离社会,产生疏离感等。由于成长的社会大背景不同,老人与子女在价值观、思想观念、兴趣爱好、生活态度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如果老人和子女不经常进行情感交流,可能会淡化两代人之间的情感,加大两代人的隔阂;老人可能因为缺乏情感支持,承受不了心理压力,导致心理问题产生。
在调查问卷中,回答寻求情感支持的对象时,98.7%的老人选择了配偶。说明子女对老人的情感支持不是很强。
“这边人我都感觉有点空虚了,无聊啊。小孩很自私的。个人自己玩,不和别人玩,不嫌寂寞的。长大了无所谓孤独不孤独的。”(SQH-20130302)
有的子女也就同老人的情感支持谈了自己的看法:
和老人摩擦总是有的。不过妈好说一点。比如老人过度节俭啊。还喜欢参与一些事情。(YZM-20131116)
我们和公婆住在一起,他们都八十多岁了,好唠叨。也很节俭的,将洗拖把的水接出来,接了好几桶。我每天早上十点出来,晚上十一点回家,和他们不怎么照面的,也就事情少了。我儿子是奶奶带大的,和奶奶关系好得不得了。出去吃饭,还要将鸡腿打包带回家,说给奶奶吃。(SYN-20131120)
老人的情感慰藉的特点为:情是代际间最本质关系的体现。情感慰藉满足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家庭的代际关系。许多老人认为自己在家庭中受到尊重。绝大多数老人的情感支持对象是配偶。一方面与子女比较忙有关,另一方面可能是在子女成长过程中,有的老人和子女没有培养出相互支持、相互鼓励的情感。
四、结 语
家庭代际关系在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孝悌、长老统治和中庸是中国传统家庭代际关系的主要特征;独立、和谐、平等,代际互惠、文化反哺是中国现代家庭代际关系的主要特征。被征地社区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家庭代际关系在经济互动、生活照料、情感慰藉方面有其特点。由于不同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风貌不同,其家庭代际关系的特点也有所不同。本文是对杭州市被征地社区的家庭代际关系进行研究,其研究结论不具备普适性,不能推论到全国,只适用于对杭州的解释。
[1]陈皆明,1998,《投资与赡养——关于城市居民代际交换的因果分析》,《中国社会科学》第6期。
[2]邓伟志,徐榕主编,2001,《家庭社会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杜鹏主编,2006,《人口老龄化与老龄问题》,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
[4]费孝通,1983,《家庭结构变动中的老年赡养问题——再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
[5]郭于华,2001,《代际关系中的公平逻辑及其变迁:对河北农村养老事件的分析》,《中国学术》第4期。
[6]靳小怡等,2002,《农村不同婚姻形式下家庭财富代际转移模式的初步分析》,《人口与经济》第1期。
[7]沈关宝,2007,《一场静悄悄的革命》,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8]唐灿等,2008,《农村家庭养老方式的资源危机》,《中国党政干部论坛》第11期。
[9]王金玲,1996,《非农化与农民家庭观念的变迁》,《浙江学刊》第4期。
[10]熊必俊,1999,《养老育幼是通过代际经济交换实现的》,《人口研究(增刊)》第23期。
[11]熊跃根,1998,《成年子女对照顾老人的看法》,《社会学研究》第5期。
[12]鄢盛明等,2001,《成年子女对照顾老人的看法》,《社会学研究》第5期。
[13]杨善华编著,2006,《家庭社会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4]于学军,1995,《中国人口老化与代际交换》,《人口学刊》第6期。
[15]曾毅等,2004,《中国家庭与老年人居住安排的变化》,《中国人口科学》第5期。
[16]张文宏,阮丹青,潘允康,1999,《天津农村居民的社会网》,《社会学研究》第2期。
[17]郅玉玲,2010,《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关于性别平等理论的现代解析及诠释》,《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第6期。
[18]周晓虹,2008,《孝悌传统与长幼尊卑:传统中国社会的代际关系》,《浙江社会科学》第5期。
[19]Keith,J,1990,Age in social and cultural context.Binstock RH,George L.Handbook of Ageing and the Social Science.3th ed,San Diego:Academic Press.
[20]Sussman,1985,The Family Life of Old People.Binstock RH,Shanas.E.Handbook of Ageing and the Social Science.2th ed.New York:Van Nostrand Reihold.
编辑/杨恪鉴
浙江理工大学科研启动基金资助项目(编号:13102127-Y)。
C916
A
1672-4828(2014)04-0135-08
10.3969/j.issn.1672-4828.2014.04.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