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市场经济体互联网金融发展研究
2014-04-09蒋莹诗
蒋莹诗
新兴市场经济体互联网金融发展研究
蒋莹诗
互联网金融在新兴市场经济体中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其在支持经济转型升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要实现快速发展,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要在制度建设上、安全管理上、风险管理和市场管理上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保障其健康发展。
新兴市场经济体;互联网金融;中国;改革开放
近两年,经济发展的一个热点话题自然非互联网金融莫属。互联网金融把互联网和传统金融业有机结合起来,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社交网络、搜索引擎、智能设备等新兴互联网技术,有效连接金融供需双方,实现金融功能的新型金融生产与服务模式。中国作为新兴市场经济体主要成员,经济发展一直保持高速,受到互联网金融的影响,经济增速将受到怎样的影响值得关注,尤其是互联网金融在像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将得到怎样的发展引起世人瞩目。文章就此展开研究。
一、新兴市场经济体是世界经济发展新动力
英国《经济学家》将新兴经济体定义为两大梯队,第一梯队为“金砖国家”:中国、巴西、印度、俄罗斯和南非;第二梯队为“新钻”国家:包括墨西哥、韩国、波兰、土耳其、哈萨克斯坦、埃及等。来自IMF公布的数据,中国、印度和俄罗斯3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一半。2007年发达经济体经济仅增长2.7%,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增长8%。印度、俄罗斯、巴西GDP总量均超过万亿美元大关,晋升世界经济12强,中国突破2万亿居世界第四。“新钻”国家也表现不俗,据预测,2025年跻身世界经济前20强将有:墨西哥、印尼、土耳其、伊朗、越南等。新兴经济体的出色表现,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在发达经济体受金融危机困扰之际,新兴经济体正成为“世界经济稳定的来源”。
二、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跨速发展面临挑战
新兴市场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存在明显的脆弱性,因为大多数新兴经济体还是主要依靠低端制造业驱动经济迅猛增长。诺华公司首席执行官江慕忠认为,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模式带来一系列缺陷:经济波动性强、收入分配失衡、资产泡沫严重、通胀压力加大等。这主要是由于国际产业分工的不同,造成新兴经济体扮演了低附加值加工制造者的角色。
新兴经济体经受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带来的负面冲击,甚至面临较大的国际收支失衡压力。在国际宽松货币的溢出效应下,新兴市场经济体面临较大资本流入压力,资产泡沫化加剧,通胀压力更大。因此需要加快金融体制改革,促进本地金融市场发展,增强其宏观经济的稳定性,从而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经济增速放缓,增加了新兴经济体结构调整的压力。新兴经济体面临艰巨的经济转型任务,亟须从制造业为主转向以扩大消费为主。投资者在新兴市场的发展战略应随之而变,着力调整客户结构,为本地消费者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投资者的市场策略应立足长远,虽然短期发展中会遭遇“阵痛”,但只要长期深耕,就会取得良好的市场回报。
尤其是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阿里巴巴创建的中国电子商务公司快速发展,商业银行的网上银行、电子银行、手机银行迅速普及。余额宝的出现更像一把利剑,穿破了传统与创新之间隔着的天窗纸。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势不可挡。
三、互联网金融发展所受到的阻力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尽管某些低端产品早已市场化,价格由供需决定,但上游要素价格仍然受到严格管制,土地如此,资金亦如此。利率作为资金价格的标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内,依旧遵循着计划经济的准则。中国经济的最大问题是经济结构转型,而经济结构转型最大的问题是金融没有有效地去支持那些高效的企业,尤其是创新能力强的民营企业,其中大部分是小微企业,反而去支持那些资金和资源使用低效的、本来钱多得乱花的大国企。对于那些大银行而言,一是对大部分小微企业看不上,二是小微民企信息不太透明,没有交易信息,银行不敢放。“但是,易宝支付敢放,因为我们为这些公司提供支付结算等服务,交易信息都是透明的,因此敢贷给它们。”未来,支付公司帮助银行去开拓它以前本来应该干、但没有这个能力干好的业务,为银行开辟一块新的战场。在此,支付公司与银行是共存的关系,可共同把“蛋糕”做大。金融市场准入机制依然没有放开,金融垄断依旧占主要地位,人们习惯于节俭消费,积累财富,长期把钱存在银行,这样银行储蓄大量增长,银行的规模迅速扩大,又因为我国银行伴随着一些政治因素。
长期以来,银行老大的姿态难以改变,认为人们手中的钱理应存在银行,银行利用存贷利差赚取丰厚利润。就去年银监会数据显示,我国银行的净利润超过一万亿大关,银行在我国金融业中占绝对地位,利润这块蛋糕难以容忍他人分享,习惯于独享其成。因此,金融业主体国有商业银行长期以来形成的对温室效应的路径依赖,扎根于市场的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自然不易被容纳。
四、互联网金融支持经济转型升级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深圳经济高速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中国经济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农村实行承包制的改革,90年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分别促使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得到快速发展,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经济获得10年的快速发展,但是我们透支了环境和资源,最近两年来中国经济增长开始趋缓。再之后10年,中国应当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以此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互联网的透明、高效、技术创新,可以促进经济良性运转,使中国经济走上靠创新、技术驱动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能够释放巨大的能量和红利。比如说,创新开展第三方支付的跨境业务,将使得经济发展模式会更加开放。
互联网作为新生事物,在中国发展很快,彻底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第三方支付是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最早最快的行业,也是最先得到监管部门认可和规范的行业。迄今为止央行已发放250余家第三方支付牌照,易宝支付于2011年5月首批获得央行颁发的支付牌照。现在互联网发展进入了深水区,开始改变垄断,对中国经济转型具有巨大的推动力。2012年实现生产总值1.295万亿元,进出口总额4667.85亿美元,其中出口2713.7亿美元,实现二十连冠。然而,随着外部经济环境变化,出口难以稳定,部分固定资产投资的投资效率和边际效益也在下降,深圳过去的经济增长模式遇到了难题,需要寻找内生的增长模式以实现经济结构转型。
在经济结构转型中,实体经济更加需要金融的深度参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最基本功能是融通资金,资金供需双方的匹配可以通过商业银行、股票和债券市场进行。但无论是商业银行对应着的间接融资模式,还是股票和债券市场对应着的直接融资模式,其交易成本都巨大。而互联网金融创建的新型金融服务平台,则提供了有别于传统银行业和证券市场的新融资渠道。这不仅能够替实体经济节约交易成本,提高资金融通的效率,而且能够有效地支持那些高效、创新能力强的民营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小微企业规模虽小,但数量庞大,已成为深圳经济转型发展的主力军,当那些可塑性强、成长性好的小微企业获得资金支持而进一步发展,则会促进深圳的经济转型升级。
五、促进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措施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于像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国家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理应得到快速推进和发展。但目前,互联网金融作为新生事物,客观上存在法律属性定位不明、资金的第三方存管制度缺乏等所导致的监管缺失,给我国金融行业带来了潜在的风险隐患。因此,有必要出台相关政策,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
1.不断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和监管报送制度。将网络融资纳入社会融资总量,要求网络融资平台报送有关数据报表,建立完善的网络融资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并严格新业务开展报备和审查制度等,以杜绝不正当关联交易,防止系统性风险的产生。按照特定非金融机构的反洗钱监管要求,将网络融资平台公司、网络货币交易商纳入反洗钱监管。
2.加强信息安全管理。督促小贷公司及参与金融业务的互联网公司,加强科技系统和灾备体系建设,提高抵御网络攻击的能力,做好投资者敏感信息的保护,提升投资者网上交易安全防护水平。不断加强互联网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制订专门的互联网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办法,对交易过程中的风险分配和责任承担、机构的信息披露、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等做出明确规定。
3.加强互联网金融的业务监管和风险管理。互联网企业相比传统金融企业,缺乏健全的风险管理体制及专业人才,建议对互联网金融在业务准入和风险管理方面加强监管。首先要设计互联网金融准入门槛,参照商业银行的准入制度,制订业务准入监管政策。建议以货币基金为主的网上理财业务上缴存款及风险准备金,以风险准备金作保障,将风险准备金与所投资协议存款的未支付利息挂钩,以防违约风险的出现。
4.维护金融市场秩序,规范全国各金融机构的公平竞争。在目前利率市场化尚未完全实施之际,参照商业银行既有标准,对开展小贷业务的网络公司设定贷款利率最高限,同时要求其设立存贷比及风险拨备制度,以保证与银行的公平竞争。
[1]刘健、陈维涛,国际证券投资地理分布的实证研究——制度差距的视角[J],制度经济学研究.2012(03).
[2]李坤望、刘健,金融发展如何影响双边股权资本流动[J],世界经济,2012(08).
[3]范小云、王伟、肖立晟,权益类国际资产组合投资的引力模型分析[J],世界经济,2012(07).
[4]刘健,制度质量对双边金融资本流动的影响:集约边际还是扩展边际[J],国际金融研究,2012(06).
[5]管涛、周济,2011年中国国际投资头寸状况分析[J],中国金融,2012(10).
[6]刘澜飚、张靖佳,中国外汇储备投资组合选择——基于外汇储备循环路径的内生性分析[J],经济研究.2012(04).
[7]林四春、何小锋,论金融统计中金融资产的分类调整[J],上海金融,2011(10).
[8]项卫星,王达.国际资本流动格局的变化对新兴市场国家的冲击——基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11 (07).
[9]蒋殿春,张庆昌.美国在华直接投资的引力模型分析[J].世界经济.2011(05).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金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