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问题方法探析

2014-04-09吴济龙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信教宗教信仰信仰

张 琳,吴济龙

(辽宁大学学生处团委,沈阳110136)

我国不仅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而且还是一个多宗教信仰的国家,民族与宗教的联系十分紧密。在讨论当代大学生如何对待宗教问题前,我们应弄清楚什么是宗教和宗教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认为,宗教是对神灵的幻相和笃信,是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和信仰,“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1]宗教的本质是一种颠倒的世界观,在肯定宗教社会功能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其负面影响。因此,讨论大学生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问题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

一、当代大学生对待宗教问题现状

当代大学生接受新鲜事物的频率和速度非常快,有些同学在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确立起来时,便开始接触到了与宗教有关的现象与文化,并且被其吸引。大体上来看,当代大学生对待宗教问题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信仰宗教的在校生人数比例不高,但有上升趋势。关于信仰宗教的在校大学生人数比例,全国不同地区的调查数据由于调查范围、调查地区、经济情况以及生源情况的不同而各有不同。目前,可以搜集到的调查样本数超过1000份的四份抽样统计数据来看,信仰宗教的学生在在校大学生中所占比例分别为4.1%、11.14%、10%和17%。此外,有人对2005年和2006年在校大学生信仰宗教学生所占比例进行了抽样调查,在对暂时没有宗教信仰的同学今后是否会选择宗教信仰的可能性调查中,约有12.6%的同学表示以后会信仰。[2]前一数据表明,信仰宗教的学生在在校大学生当中的比例不高,平均估算约为10%左右;而后以数据的结果表明,2006年信教学生比例要比2005年信教学生比例上升3.7个百分点,这充分说明在校大学生的信教比例在逐渐扩大。

其次,信仰宗教的原因复杂多样,但对宗教本质认识不深。在校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相对复杂,但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宗教传统因素;二是社会家庭因素;三是个人心理因素。但无论是何种原因信仰宗教,都“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人类对美好世界的向往和对真善美的追求”[3],但大学生对宗教的本质以及教旨教义的认识却不深刻,需要正确引导。

再次,信仰宗教的内容较为集中,以佛教和基督教为主。由于受到历史因素、地理环境以及民族分布的影响,在校大学生在宗教信仰分布上,信仰最多的是佛教,其次是基督教、道教,天主教和伊斯兰教又次之。有调查显示,在信教大学生中,信仰佛教学生比例为30%,信仰基督教比例为5%,信仰道教比例为3%,信仰天主教比例为1%,伊斯兰教为0.4%。[4]这种信仰分布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佛教在中国有较为深刻的历史影响,而基督教则是通过近代中西方频繁的物质文化交流才被大家广泛接受的,道教则是作为中国本土化产生的宗教,天主教和伊斯兰教则与民族关系有一定联系。

二、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问题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中国梦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思想政治信仰直接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因此,加强对大学生对待宗教问题的教育工作,具有以下三方面重要意义:[5]

首先,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问题,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宗教文化现象。多数在校大学生还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时期,他们对于很多宗教现象不能正确理解,容易被一些不良宗教现象所误导。因此,教育大学生如何正确认识“宗教”这个历史悠久的社会文化现象,去批判性地继承宗教文化现象中的有益成分,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推进人类文明进程,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问题,有助于大学生正确分析国内外政治问题。自古以来,宗教问题始终与政治问题相关联。当今世界,宗教问题仍然是影响国内外政治、经济和文化问题的重要因素。从国际上看,许多国家和地区形势以及民族安全问题与宗教信仰密切相关,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问题成为大学生分析世界形势与地区格局的重要前提,从国内来看,新疆、西藏等地区性安全问题也与民族宗教政策紧密相连。此外,许多邪教组织、恐怖组织以及境外敌对势力易利用宗教信仰欺骗广大群众与大学生,并且途径多样、手段隐蔽。因此,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问题,可以使学生们形成理性的政治思维,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再次,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问题,有助于大学生正确对待宗教信仰。当代在校大学生都已受过完备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在面临宗教现象与宗教信仰时绝大部分学生都能谨慎对待,并保有坚定的唯物主义立场。但是,还是有少部分学生由于受到家庭、社会以及相关因素的影响,导致他们对宗教信仰产生依赖感。只有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问题,才能纠正在校大学生不正确的思想认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使他们摆脱对宗教信仰的依赖性,提高他们的抗压能力和抗打击能力。让学生以一种积极正确、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去面对生活当中的困难与问题,树立正确的宗教信仰观。

三、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问题的主要措施

针对当前在校大学生信仰宗教人数比例逐年增加、信仰宗教原因复杂、信仰内容较为集中的现状,如何正确教育引导大学生认识和对待宗教信仰问题,成为当前高校重要的工作之一。高等学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直接管理者,在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宗教信仰问题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看来,辅导员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引导教育学生:

第一,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问题,普及宗教常识性教育,使大学生全面了解宗教知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认为,宗教的本质不仅是一种有神论的世界观,而且还是一种复杂的群众性文化信仰。就信仰宗教的群众而言,宗教信仰是“人民内部的思想问题”和“精神世界问题”,[6]因此我们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去正确引导和教育大学生认识和对待宗教问题。同时,应该在大学生当中普及宗教文化知识,从而消除大学生对宗教问题产生的神秘感,避免盲目的信仰。只有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指导下,正面引导学生普及宗教常识性教育,才能使学生在面对身边的宗教现象和宗教问题时,做出冷静、理性的判断和选择。

第二,要让大学生了解党和国家处理宗教事务问题的大政方针,严肃校园教学纪律,依法加强大学生宗教事务问题管理工作,营造良好的认识和对待宗教问题的校园环境。宗教信仰自由是我们党处理宗教问题的一贯方针,“每个公民既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7]作为一般公民的大学生也依法享有宗教信仰自由。辅导员在保护在校大学生宗教信仰自由的基础上,还要依法对校园宗教活动进行有效管理,防止各种势力利用宗教在校园中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要保护大学生宗教信徒利益与无宗教信仰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对侵害学生利益的宗教活动给予严厉打击,营造良好的校园宗教文化活动环境。

第三,切实解决大学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开展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强大学生思想文化阵地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等学校辅导员工作是为了解决学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上出现的困难与问题。辅导员在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时,既要做到细致入微,又要做到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在解决学生日常问题的同时,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强各类大学生自主管理团体和社团组织建设,尽量把在校大学生纳入到各类兴趣组织当中。此外,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咨询,也可以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受挫能力和抗打击能力,让他们学会自主调节情绪,减少对宗教的依赖性。

第四,发挥课堂教书育人的主渠道作用,利用好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加强科学精神教育,宣扬无神论思想,开展切实有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课堂教育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到宗教问题的本质,还要利用好“两课”教育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使学生划清科学与迷信、文明与愚昧、无神论与有神论、唯物论与唯心论的界限。可以根据学校具体情况开设“宗教学概论”、“中西方宗教史”等相关选修课、通识课和素质拓展课,辅导员可以与学生们一同学习相关宗教知识。辅导员还要深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课堂当中,掌握学生学习状态,引导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党的宗教政策,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66.

[2]王康.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研究综述[J].中国青年研究,2010(1):60.

[3]李瑞环.学哲学,用哲学(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31.

[4]许丽平,朱贵芳:大学生宗教观念的特征及其引导[J].思想教育研究,2005(9):25.

[5]樊建武.关于加强大学生宗教知识教育的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08(6):86.

[6]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98.

[7]新时期宗教工作文献选编[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59.

猜你喜欢

信教宗教信仰信仰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论信仰
铁的信仰
学校教育支持系统视角下信教大学生的理性回归
“ 90后”大学生宗教信仰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宗教信仰自由不是宗教信仰神圣
西佛东渐宗教信仰对六朝人面纹瓦当的影响
宗教工作本质上是群众工作
当代中青年宗教信仰问题一瞥——从上海M佛友QQ群调研谈起